英雄之刀──戰具何竟滅沒(上)
撰文/郭祝壽|聖靈月刊508期-2020.01|主題/與神同工
經文:撒上第三十一章
前言
以色列第一任君王掃羅,與非利士人交戰,最後一役終兵敗基利波山,掃羅和其三子皆身亡。
消息傳到大衛耳中,他在傷痛中作了哀歌,表達了對掃羅和約拿單的追悼。
此歌,亦稱弓歌(
撒下一17-27)。
兹節錄其片段:
以色列啊,你尊榮者在山上被殺!
大英雄何竟死亡!
不要在迦特報告……。
因為英雄的盾牌,在那裡被污丟棄;
掃羅的盾牌,彷彿未曾抹油。
約拿單的弓箭,非流敵人的血不退縮;
掃羅的刀劍,非剖勇士的油不收回……。
英雄何竟在陣上仆倒!
約拿單何竟在山上被殺!
英雄何竟仆倒!戰具何竟滅沒!
英雄已遠去,戰具亦滅沒。
留給後人的,是無限的緬懷與惆悵。
清代劉熙載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余覺得,套其說法:「刀,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所以,當我們談刀,或其他任何武器時,其實更該談的,是使用它的主人。
武器,是因人而異的。
除了一般通用的共同性外,往往也有因著各人心性、習慣、環境或機會的不同,而有其獨特性。
譬如大衛,因其年少時是牧童,自然地機弦甩石成為他必備的絕技;歌利亞則因身材壯碩高大,所以用的是銅戟;士師以笏卻是左手便利的,因此他隨身打造短劍;雅億本是家庭主婦,她就順手拈來橛子與錘子(
士四21)。
這些人,出身環境各不同,所用武器也殊異;然所用之器具,皆像量身訂作般,那麼合用、順暢、自然,與他們渾成一體。
難怪,我們會說「刀如其人」。
若衍生下來,現在我們可能會說:
「什麼樣的人,溜什麼樣的鳥,
什麼樣的人,開什麼樣的車……」
所以,在本文想探討的,乃是為何掃羅這位大英雄,竟會失敗?徒令以色列眾女子,同聲一哭!
不少人在研究掃羅時,總會將他作王的前後表現,作個比較,那的確是很清楚的對照,易懂又明白。
以下嘗試以他作王之後,工作的著重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所帶來的改變,觀其四十年來,王朝的興衰。
通常,我們形容一位新官上任,總是「大刀闊斧」的改革,然後推行新政。
那麼,現在我們就來看掃羅,他的刀斬向何方?!筆者欲以三個方向思考,即對外、對內、對己。
高人一頭的掃羅
當初,掃羅還未被膏立為王前,神早就指示撒母耳先知,有關掃羅的任務:
你要膏他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他必救我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因我民的哀聲上達於我,我就眷顧他們(
撒上九16)。
可以看出掃羅當王首要任務,就是拯救同胞脫離非利士人,或其他敵人的欺凌。
所以,他剛開始作王的一段時間,表現得也很不錯(以世上的角度而言)。
但我們別忘了,起初以色列人向撒母耳所要求的,是「求你為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
撒上八5)。
以色列人的信仰,在撒母耳老邁之際,已經退步又俗化了,他們想向世界看齊,效法世界;因著他們強求,神才將掃羅賜給他們。
所以,若以「世界的標準」,掃羅的條件及出現,真太令眾人喜悅了。
看他出現的場面,首先是藏在器具中,真是欲露還羞;接著被領出,站在百姓中,身體高過眾民一頭,宛如鶴立雞群,好個儀態與丰采!
最後撒母耳介紹他:
你們看,耶和華所揀選的人,
眾民中有可比他的嗎?
眾民就大聲歡呼說:「願王萬歲!」(
撒上十22-24)
因此,就世界的角度來審視掃羅,他被選出的條件,是很好的。
有相當好的家世背景(
撒上九1),父親是勇士,他必定也秉承這天賦。
儀態外表丰采,無可挑剔;「壯健俊美」比眾民高過一頭。
至於德行方面,則作事認真,尋驢鍥而不捨;且有孝親之心,能接受僕人建議,兼待人有禮(
撒上九7-9);又自視卑微,謙卑為懷……。
惟一美中不足處,就是在信仰的屬靈層面,似遠遠不及。
似乎,他從未有主動去尋求神的記錄。如果一個人,甚少尋求神,想必他對神的親近,與向神禱告的生活,定是貧瘠的,是屬靈真空的。
刀之所指:抗敵(對外)
掃羅執政後,也的確想勵精圖治,振衰起疲,給他的國家帶來了一些益處。
《撒母耳記上》十四章47-48節,記錄其功績:
掃羅執掌以色列的國權,常常攻擊他四圍的一切仇敵,就是摩押人、亞捫人、以東人,和瑣巴諸王,並非利士人。他無論往何處去,都打敗仇敵。掃羅奮勇攻擊亞瑪力人,救了以色列人脫離搶掠他們之人的手。
從這些記錄中,我們可看出,掃羅真是有作為的,甚至是奮勇攻擊,常常主動攻擊四圍的敵人,拯救同胞脫離敵人之手,擺脫常被搶掠的命運!
大衛的弓歌裡,曾提醒:
以色列的女子啊,當為掃羅哭號!
他曾使你們穿朱紅色的美衣,
使你們衣服有黃金的妝飾(
撒下一24)。
可見掃羅真的有為他的子民,帶來生活的改善,為國家帶來復興的希望。
猶記得當初撒母耳先知,膏立他為王之時,曾告誡他:
①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
②你要變為新人。
③你就可「趁時而作」,因為神與你同在(撒上十6-7)。
掃羅本身條件很好;又被神揀選,透過撒母耳先知膏立;百姓也熱誠接納他;一般我們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的要件,都被他佔盡了。
難怪,撒母耳要他「趁時而作」;因為情勢大有可為。
掃羅也不失眾望,甚至還沒登基前,就揮師擊敗亞捫人了(
撒上十一1-11)。
事情的始末,起自亞捫人過分欺凌基列雅比人;當掃羅知道後,他被神的靈感動,「甚是發怒」。
好個「甚是發怒」,於是登高一呼:「凡不出來跟隨掃羅和撒母耳的,必……切開他……」;神使百姓懼怕,他們就都出來如同一人。
終於打了一個完美的大勝仗。
有這般的效果,除了真神的感動、同工,以及百姓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態度外;我想掃羅將其心思完全投入,是得勝的一大關鍵。
寫到此,突然想起莊子〈逍遙遊〉的開頭: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曰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此處的「怒而飛」,即奮力展翅之意。
因此,掃羅聽見雅比人所受的屈辱後,我想,他除了憤怒之外,還表現著忿忿不平、一股義憤填胸的力量之精魂。
何況他正是剛要上任的領導者。
所以,他傳達的第一個號令,表示著他的決心(
撒上十一7)。
而他預備攻擊亞捫人的佈局,展現了他的用心,不論在人員的調配,進攻時間的拿捏,在在都非常細膩精準(
撒上十一8-11)。
因此,在掃羅作王的早期,他把他的力量、精神,都放諸於該正視的地方。因而人民也得福祉。
如果用「刀」來形容能力,那麼當時的以色列人之光景,是夠可憐的。
爭戰的日子,跟隨掃羅和約拿單的人,沒有一個手裡有刀有槍的,惟獨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有(
撒上十三19-22)。
百姓都沒有武器,頂多就是農具。沒有武器自然沒能力,當然任敵人欺壓了。
既然整個以色列群體,只有掃羅父子二人有兵器。那麼,當掃羅兵器所指的方向,也就是他的領導方向;全民的力量,亦將滙向那個焦點。
每次攻擊四圍仇敵,得到勝利時,也即是紓解壓力,往外擴張之際。
這與士師時代晚期,以色列人長期被欺壓的情況,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掃羅早期的國族事工,並非全無價值的;除了靈性上的愚昧所犯的缺失外,其實是差強人意的。
也因著他靈性上牽引出的過錯,致使一般人抹殺了他的一些功績,以為他一無是處,這是不公平的。
我們真應該敬佩大衛的度量與公正,他對掃羅的輓歌中(這位一直逼迫他的人)說:
以色列啊,
你尊榮者在山上被殺,
大英雄何竟死亡(
撒下一19)。
不以成敗論英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