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餅餘魚-1154期

處世之道(二)

(謝順道撰,摘自《青年與處世》,1976年01月,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發行)|發佈日期:2025/06/05

日常生活上無論說話或舉動,都要先想一想:有沒有違背主的教訓、對自己有沒有益處、能不能造就人?這是我們應有的生活原則,並且追求聖潔,正如選召我們的主是聖潔的一般,說話要誠實,不要虛偽,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人,除了真理以外,什麼事都可以讓步。 ( 摘要)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二、生活

前面所說的「工作」,是做事的道理;現在所要說的「生活」,是做人的道理。作是肯盡職,有才幹,能蒙主管賞識,固然值得欣慰;但做人的道理也是非常重要,千萬不可有所疏忽。在日常生活上,請別忘記你是基督徒,更不要忘記你是真教會的信徒。無論說話或舉動,都要先想一想:有沒有違背主的教訓?對自己有沒有益處能?能不能造就人?這是我們應有的生活原則(以弗所書四章17-30節;哥林多前書十章23-24節)。

首先,我們要在生活上保守聖潔,並且追求聖潔,正如選召我們的主是聖潔的一般(彼得前書一章15節)。受洗只能洗淨從前的罪(哥林多前書六章11節),而不能洗淨現在和將來的罪。現在和將來的可能犯的罪,要靠聖靈幫助,完全職戰勝它們(羅馬書八章2、13節;加拉太書五章16節)。今天的社會非常地黑暗,黑暗中的燈光將顯得格外明亮。但願我們都能在生活上與外邦人分別為聖,發出生命的光輝(哥林多後書六章17節),使他們因為看見我們的好行為,將榮耀歸給我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五章14-16節)。

永生的價值遠勝於全世界的財寶,一個人一旦喪失了永生,再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再將它換回來了(馬太福音十六章26節)。我們之所以要遵守誡命,保守聖潔,追求聖潔,不但是為了榮耀天父,也是為了我們本身的得救(馬太福音十九章17節;希伯來書十二章14節)。

其次,做人要坦誠。主耶穌教訓我們說:『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馬太福音五章37節)這就是說,說話要誠實,不要虛偽;也要乾脆,不要嚕囌。

神之所以要與亞伯拉罕立約,應許將迦南地賜給他的後裔,乃因看見它是一個誠實的人(尼希米記九章7-8節)。亞拿尼亞夫婦之所以受咒詛而慘死,並不是因為沒有奉獻全部財產,而是因為同心欺哄神(使徒行傳五章1-11節)。主耶穌選召拿但業的時候,曾指著他說:『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約翰福音一章47節)由此可知,作人坦誠是何等的重要!

在一個別開生面的「撒謊比賽大會」上,大家都用盡心思,捏造自以為最大的謊話。其中有一個人,只說一句簡短的話,就輕易的得到了冠軍。他說:『有生以來,我未曾說過謊話。』未曾說過謊,就是最大的謊話,他當然有資格領取冠軍的獎品了。這件事實反映出我們今日這個社會是什麼社會!

儘管多數人都是詭詐的,喜歡撒謊的,卻希望別人坦誠。坦誠的人叫人可以放心,是永遠抓住人心,為你開闢前途的秘訣;尤其是在今日這個充滿了欺騙的社會!

再者,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人,也是基督徒應有的美德。主耶穌曾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若在強盜手中,不但被剝去衣服,而且被打個半死。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唯有一個撒瑪利亞人來到這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旅店裏去照應他(路加福音十章30-35節)。祭司和利未人都是事奉神的人,也是熟悉律法,與神最親近的人。撒瑪利亞人因為與外邦人雜婚,血統和信仰都不純正(列王記下十七章24、27-33節;以斯拉記四章2-21節),一向被猶太人似同外邦人,而沒有往來(約翰福音四章9節)。但令人費解的是,祭司和利未人竟然忍心不幫助同族,視若無睹的從那邊走過去了;更意外的是撒瑪利亞人反而超越了種族的歧視,本著愛仇敵的心去照應他!希望我們都效法這個可愛的撒馬利亞人,做一個真實的基督徒,不分敵我的幫助一切困苦人,而不要像這兩個祭司和利未人,成為理論的宗教家。

要幫助人,不必等到發財,只要出於真實的愛心,縱使只到一杯涼水給口渴的人喝,也有很大的價值(馬太福音十章42節)。一杯涼水的施捨,在你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在受惠的人卻大有益處。有時候為人只說一句話,或替人辦一件小事,對那個受惠的人也有莫大的幫助。

能夠幫助人是一種機會,這種會是雙方面的。當一個人需要人幫助的時候,正好遇見了你,而你也有能力去幫助他。這種機會是神所安排的,為的是要你使你多一次行善的機會,也要使他的困難能得到解決(箴言二十一章2節)。當這個機會臨到你的時候,你若不緊緊抓住它,及時行善,它可能一去不復返,而留在你心裏的卻是無法消逝的內疚。所以聖經教訓我們說:『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加拉太書六章10節)。

我們都有過這種經驗,就是當我們幫助一個人的時候,便可以看見他充滿了感激的笑容並且聽見他一聲悅耳的道謝的話。那時候,我們的心裏也會洋溢著一種滿足的快樂。但願我們都能盡自己所能的常常幫助人,使我們大家都能活得更有意義,日子過得更快樂。

最後一點,就是除了真理以外,什麼事都可以讓步。讓步並不是弱者的表現,而是強者中之強者的表現(箴言十六章32節),若沒有高度的修養,是辦不到的。

一般人都有一種不認輸的牛脾氣,無論什麼事都要爭論到底,計較到底,直到勝利;他們認為唯有這樣才能表現他們的偉大,也唯有這樣才不會吃虧。尤其是一個自以為有才能和骨氣的青年人。於是,天下大亂,世界永遠沒有和平矣!

聖經說:『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數記十二章3節)「謙和」的表現之一就是除了真理之外,能凡事讓步,與世無爭;驕傲而暴躁的人,卻往往好逞強而不肯讓步。

摩西曾蒙神安排,得以在埃及的王宮長大,學習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和行事都有才能。他將到四十歲的時候,為了護庇一個受冤屈的同族,替他報仇,而打死了埃及人。那時候,他雖然有學問,有才能,也有拯救同族的一股熱情,但神卻不揀選他。等到他在曠野磨練了四十年,尖銳變圓滑之後,真神才揀選他為率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領袖(使徒行傳七章20-35節)。俗語說:『宰相肚內好撐船。』為人謙和,一昧讓步,與世無爭,是領袖人物應有的條件。世界上有許多有才幹的人,卻未必都能成為領袖人物。才能和品德好像鳥的兩翼,缺一則不全、不美。

有一次,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亞伯蘭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於是,羅得選擇約旦和的全平原……。羅得離別亞伯蘭之後,神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創世記十三章7-17節)。羅得見利忘義,面目可憎;亞伯蘭清心寡慾,令人肅然起敬。

羅得選擇滋潤的約旦河全平原,漸漸遷移帳棚,直到所多瑪。後來,索多瑪因為罪惡天而遭神降火焚毀,羅得的產業也同歸烏有,甚至連妻子都變成一根鹽柱(創十九24-26)。亞伯蘭情願吃眼前虧,一昧讓步。結果,反而蒙神賜福,得以承受迦南全地為永遠的產業。

以撒住在基拉耳谷的時候,非利士人曾一連兩次,無理的搶奪他的水井。以撒卻一再的讓步,未曾與他們計較。神就賞賜寬闊之地給以撒,使他約來越昌盛。非利士人的王亞比米勒看見神與以撒同在,就來與他結盟(創世記二十六章18-31節)。

以撒這個經驗告訴我們,讓步可以使我們前面的道路更寬闊,越來越昌盛;讓步也是與眾人和睦,能夠化敵為友的秘訣(羅馬書十二章18-19節;箴言十六章7節)。

幾年前,國語日報刊載一個故事-

有甲乙兩個人在爭論,孔明到底是單姓,或是複姓這個問題。甲說:『孔明姓諸葛,名亮。』乙卻說:『不對,姓諸,名葛亮。』正當他們相持不下的時候,剛好來了一個學者,就請他裁判。學者先與他們講定以一塊錢為賭,然後宣判甲輸。乙的臉上即時浮顯一種勝利的微笑,甲卻受盡委屈似的,滿心有所不甘。等到已走了,甲就請教那個學者說:『我記得孔明姓諸葛,名亮,你為什麼判定我輸呢?』學者說:『噯,一塊錢,小問題!輸他一塊錢,讓他糊塗一輩子!』

有些人實在特別好勝,縱使是一件毫無價值的小事,都要爭得面紅耳赤。只有讓他勝利,他才會快樂;否則,他必死纏到底,而不放你走。要應付這種不可理喻的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輸他一塊錢,讓他糊塗一輩子」。這樣,你將可以避免沒有價值的爭論,節省時間來做其他更重要的是。

以上所說「做事」和「做人」的道理,你們若能永遠牢記在心,切實遵守,有一天,必定有人會恍然大悟的對你說:『喔,原來你是基督徒!』那時候,你將會體驗到凱旋將軍的滿足的快樂。如果表現不佳,也許有人會用疑惑的眼睛注視你,並且拉長他的聲音對你說:『咦,你也是基督徒嗎?』這是一句令人多麼傷心的話







文章標籤:  #剩餅餘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