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評論


&

搜尋&分類

狗眼看人?

撰文/德宏|聖靈月刊286期-2001.07|主題/一個人快樂信主(下)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運用強勢廣告以無孔不入的操作模式予人鮮明印象的《壹週刊》在台問世後,其標榜圖說為證式的窺密報導,正反兩極的看法皆存,而且每每隨著出刊日期迫近必然引發各家媒體的跟進追蹤,然而卻鮮少論及揭密過後的收尾該如何進行,徒讓口沫橫飛的指摘相互潑灑,誠屬遺憾。

持平而論,在日趨競爭白熱化的媒體市場中,競逐偏鋒、辛辣、以「賣相」高低論價值之重要程度多寡的報導,並非《壹週刊》首創。近年來,SNG轉播車雖不至於滿街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閱聽大眾視為當天重要新聞事件的聚焦所在。然而,以採用社會新聞走向益趨明顯化的直播體裁為前導車的作法,從一連串自殺、跳樓、抗爭、緋聞、性侵害等的目擊過後,留給閱聽人對於社會的整體觀感應該不僅止於單單注重真相、事實甚或各有說詞的絕對客觀層面而已。因為在直接跳過編輯台守門人的把關門檻進而大刺刺地放送新聞畫面於家庭或公共場合的當下,誰也無法料想SNG即時傳輸的每一分秒會發生怎麼樣的進展。畢竟,屬乎當事人的言語、行為及情緒抒發正透過畫面持續放大、加溫,其蘊釀潛藏的影響力其實不容小覷。四年前白案主嫌陳進興挾持南非武官時在媒體上的電訪,美國CNN新聞網即力守新聞應有的規準不淪為陳嫌的傳聲筒,一度傳為美談,並於事後成了學者們希冀國內傳媒人員朝此方向努力落實與自制的呼籲;而八掌溪事件的直擊更是暴露國內傳媒囿於SNG的工具性使用思維因而錯失可在同一時間內善盡媒體本身具備充沛人脈的告知通路,藉以提高挽救寶貴生命的機會與可能性之試行。或許「健忘」是人的通病,他山之石的攻錯效用亦有其一定的發揮時限,國內媒體在長期相濡以沫的共生情況下,往往都是在一窩蜂的追蹤報導之後,才稍稍做出一次又一次執行能力偏低的自律約束。不過,等到下回再遇新聞性強烈的題材就又不顧一切往前衝,如此反覆的採訪報導模式並非閱聽人之福亦陷入如同原地踏步般無法提升整個媒體具有監督、教育功能的權威形象,這不啻是看見《壹週刊》問市從而嚴詞批評其攪擾社會卻忘了本土媒體積習以久的弊病和盲點的弔詭所在。

如果,目前的新舊媒體心裏頭只想著如何揭發更多祕辛好迎頭衝擊銳不可擋的《壹週刊》,而不知應該盡到自身處理秘辛過後必須陸續面臨如何善了此工作責任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傷害的話,任憑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甚至社會教育再多花費許多時數來做價值澄清教學與宣導,對閱聽人接收新聞事件時即刻產生既定印象的改變與扭轉其成效恐怕有限,畢竟,喜好運用圖像思考的新人類還是會被聳動的話題吸引並建構其簡約的認知邏輯,而一般的市井百姓面對八卦的消遣心態就更不用說了。

我們處在被媒體牽著鼻子走的現世,常常輕看自身原本就具備清明思維的本能,不斷地放任自我隨著大鳴大放的傳播生態時喜時悲,好似八點檔肥皂劇的死忠擁護者。此番現象正如一句台灣俗諺:「看到一個影兒,生了一個囝仔。」捕風捉影、對號入座般惶惶終日,甚或任憑八卦傳聞在周遭流傳,一種屬乎集體默許的慢性謀殺氛圍深入各個角落。假使有朝一日當上八卦主角,再怎麼澄清、解釋恐怕都是多餘的,因為那是整個社會一起縱容、一同陪葬的共犯悲哀。倘若將眼界掃向教會,我們是否也同樣做著以窺探他人隱私、散布虛實交錯傳聞為樂的蠢事?

其實,生就一張嘴,不說行嗎?

在元月份〈禁舌〉一文提及好些因著說話不慎所可能造成的傷害,相信眼尖的讀者們或許還殘留一絲絲的印象,然而,此刻再次捫心自問:都做到了嗎?都謹守了嗎?

有人說,軍中就是一個小社會,教會裏頭何嘗不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在看似言之成理的邏輯推敲中卻隱藏最最要不得的鄉愿心態。「背地裏的愛情」跟「當面的責備」哪一樣較為可取?而當個「平靜安穩的智慧人」和「往來傳舌的愚昧人」哪一種才蒙神所悅?相信,有保惠師常住在內心的眾弟兄姊妹們應該相當清楚;除非,你的心任憑外來的試探引誘不斷叨擾,而且隨著牠們一起跌入萬丈深淵!

很多時候「八卦」成了親朋好友碰頭時得以熱絡的引言人,「從八卦始,於八卦終」則是慣常的言談順序,長期浸淫的結果,要不「面目可憎」也難,因為「他們磨舌如刀,發出苦毒的言語,好像比準了的箭」,刺傷他人心靈的鮮明嘴臉對於飽受流彈攻擊的當事者來說,永遠歷歷在目,也永遠烙印成一場醒不過來的惡夢!

無怪乎「傳舌人的言語如同美食,深入人的心腹」在這個世代儼然成了最傳神的眉批。然而,「因為他們不說和平話,倒想出詭詐的言語害地上的安靜人」便更加坐實流言的散佈飛快,至於「火缺了柴就必熄滅;無人傳舌,爭競便止息」的殷盼,恐怕遲遲無法兌現!

我們絕對沒有權力說:「事情都過去了,要用愛來寬恕那些造謠生事的人,因為他們無知。」他們真的「無知」嗎?他們真的僅是犯了「無心之過」嗎?

經上說:「心存邪僻的,尋不著好處;舌弄是非的,陷在禍患中。」如果因著傳舌讓信徒跌倒,甚至遠離教會、棄絕救恩;那麼,還留在教會的爾等,能無愧見主嗎?

耳朵豈不試驗言語?正如上膛嘗食物嗎?舌如利刃,傳舌之人慎思!






文章標籤:  #德宏  #286期  #時勢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