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搜尋&分類

木柵教會

撰文/疑真|聖靈月刊323期-2004.08|主題/七二水災特別報導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木柵教會的設立可是嚷了幾近十年,由於價錢、法令、位置,還有感情因素,前後多個據點,始終無法定案。最後,蒙主奇妙的賞賜,終於在通往政大以及動物園附近的秀明路上,找到一處兩戶獨棟的老舊公寓,其一樓及地下室,使用面積相加大約132坪,雖然車輛隆隆聲大了些、房屋的形狀也有點兒怪,但位置明顯、價錢便宜,而且景美母會實在是越來越擠了,終於在2002年初,經信徒大會拍板定案。

2002年3月,木柵會堂在開工破土前,景美教會相關的職務人員便拎著禮,一一造訪樓上鄰居,敦親睦鄰。教會的設計、水電、土木、空調等,皆以「把最好的獻給神」的精神,委由專業信徒自行承包。半年後,將近完工時,我踏入這個線條俐落、明淨大方的會堂,簡直難以相信就是當初那個牆壁斑駁、陰沉老舊的屋間。到過木柵教會的訪客,經常留下「素雅有氣質」的深刻印象。

2002年10月,木柵會堂開始啟用,首航當天會堂擠得滿滿的。隨後兩個月,木柵晚間聚會的型態、重點和革新,負責人早已安排妥當,按部就班地進行。木柵的信徒也利用這段期間,在晚間聚會時熱烈討論往後的發展方向,凝聚出關懷久未謀面的信徒,以及福音前進深坑、發展校園福音的共識。2003年元旦,木柵教會正式成立並獻堂。

木柵的負責人都很年輕,三十到四十歲不等,認真、有想法又作風溫和。除了戮力推展老人服事、福音工作、宗教教育的工作外,有幾項作風倒是挺創新的:幼兒讀經班,讓滿四歲的兒童與小學低年級生於安息日上午背誦聖經;晚間聚會有時採用座談的形式,目的讓信徒從被動餵養轉變為主動參與;讓大學生上台做經卷導讀,開闢一條大學生在教會例行事工上的新路線;積極籌組讀書會,帶動討論風氣。儘管,首度嘗試仍有不盡理想,不過對傳統事奉模式重新進行思考,便是這些改變最大的意義了。

此外,這兒還專事生產年輕夫婦。在短短成立的一年四個月內,不論是新婚或遷居的,就多了六、七對新人,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教會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在成長著。目前信徒數約188人,除了缺少國、高中生外,各年齡層分布尚稱均勻,信徒參與教會事工的情況也很平均。

木柵教會其實並不大,空間不大、人數不多,但是兩者比例卻剛剛好;而且是個黃金比例,能讓全教會上上下下認識個透徹,組織又能恰如其分地運作。我們期待這人稱「小而美」的教會,不只是硬體上的印象,還期許我們能在信仰上更加精緻,對人處事更加細膩,成為一個傳揚福音的健全教會。






文章標籤:  #疑真  #323期  #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