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搜尋&分類

​椬梧教會

撰文/陳恩泉口述 陳義聰、林賢明整理 |聖靈月刊371期-2008.08|主題/點燈在職場(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主後1938年12月20日,在雲林縣水林、口湖鄉境內,成立「山脚教會」,也就是椬梧教會的前身。七十年前,從山脚村的借用房屋,到瓊埔村的木造會堂,至今梧南村的二樓鋼筋水泥會堂,一路走來盡是基督豐盛的脂油。從過往小巷子會堂,到目前西濱快速道路旁的會堂,心中充滿感恩與喜樂的心情,願在此一同分享並介紹椬梧教會的沿革:

福音的萌芽

主後1938年,新港教會的陳恩民長老,來到雲林縣水林鄉蕃薯村傳福音,在神的帶領之下,蕃薯村及鄰近的山脚村,有50多位受洗歸入主的名下,並在蕃薯村成立祈禱所。隔年(主後1939年),水林鄉瓊埔村及口湖鄉椬梧村的信徒,總人數已接近一百餘人,為了牧養的實際需要,在山脚村借用聚會點,成立了「山脚教會」。

再次年(主後1940年),亞拿(台北)、馬利亞(羅東)和多加(大林)執事等人,看見椬梧地區信徒已近40名,建議當地應當成立祈禱所,以便聚會敬拜神。不久,採兩地輪流的方式,一週在山脚教會,隔一週在椬梧祈禱所,經過一段牧養之後,改稱為「椬梧教會」。主後1946年,由於山脚教會原址無法借用,遷至瓊埔村繼續聚會,保留原先輪流的方式,一週在瓊埔村,另一週在椬梧教會。

教會的茁壯

主後1948年,福音傳到鄰近的水林鄉後寮村,也跨過雲嘉縣界的北港溪,來到嘉義縣東石鄉鰲鼓農場(四股社區),信徒分佈於山脚村、蕃薯村、後寮村、瓊埔村、椬梧、四股等地。那一年,簡益真、楊約翰長老協助瓊埔靈恩會時,認為:以信徒的分布情形,安息日不宜採用輪流方式聚會,建議選擇一處固定聚會,經考量瓊埔村位於信徒分布的中心點,決定安息日在瓊埔村聚會,取消原椬梧教會的安息日聚會,統稱之為「瓊埔教會」。

主後1949-1950年間,信徒人數向上遞增,約四坪空間的會堂,已容納不下,且房屋是向信徒借用,便商議建造木造的會堂(座落於瓊埔村125號),並在主後1951年10月獻堂。幾年後,東石四股的信徒有80多名,在顧慮渡北港溪前來聚會的安全考量,決議主後1961年3月8日分設「四股教會」。

真神的同在

大約主後1976年以後,台灣產業結構的改變,年輕人到都會區謀生的情形增多,信徒漸趨於高齡化;惟留在鄉下的信徒,仍然持守單純的信心與愛心。原有會堂,雖然曾經做過增寬、加高的大幅度修繕,確已達不堪使用的程度,感謝主的安排,主後1992年2月18日購買目前椬梧會堂的土地。

這段期間,承蒙教會同靈的關心,外出信徒熱切建堂事宜,十幾年來雖歷經幾番的波折,終於在主後2007年初開始興建與竣工(座落於梧南村中南街180號),並已於今年(主後2008年)4月13日,舉行獻堂典禮為主所用,高舉耶穌基督的名,同時配合地方的名稱,正式更名為「椬梧教會」。






文章標籤:  #陳恩泉口述 陳義聰、林賢明整理   #371期  #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