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


&

搜尋&分類

聽道筆記:豐盛的生命

撰文/AKA主講 Gimmie整理|聖靈月刊560期-2024.05|主題/萱草花語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一、前言

我們都希望信仰帶給我們豐富的生命,讓我們得以過所想像的生活,但這樣的生活卻不會白白得來(只有恩典是白白得來),因為信仰生活是要實踐出來的。

馬太福音五至七章闡述的「登山寶訓」,為聖經記載耶穌傳福音初期最長的一段話,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宣示,其中「太七13-29」是耶穌此次教訓最後的結論,內容包含三件事:兩條門路、兩種果樹、兩等根基,但主耶穌卻非讓我們在兩者間作「選擇」,而是告訴我們「結果」。



二、兩條門路:生活是選擇題,但信仰是絕對的答案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七13-14)。

1. 生活可以選擇,但生命卻不能

當有兩條路在面前,我們很直覺會去選擇,但耶穌卻說:「你們要……」或許如此的堅定,會讓我們心中覺得反感:「為什麼要……」,但其中包含最核心的一件事:你相信嗎?

生活可以重來,生命卻不能。我們可以在生命中找到很多例外:有人從高樓墜下卻沒有死亡,我們會認為是幸運或是神保守,因為這是例外而非常理;所以身為父母不會因為這樣的例外,而教導孩子從高樓墜下不會死,所以面對生命的問題只有相不相信。

列王紀上第十八章是以利亞在迦密山上一場屬靈戰爭。以色列民承繼了先祖的「信」,以及神的應許之地——迦南,但歷經一段時間生活後,當以利亞先知告訴他們:「如果耶和華是神,就順服祂;如果巴力是神,就去順服巴力。」他們的反應卻是「一言不答」。

神的選民面對選擇卻不講話,代表對這份傳承的信仰開始懷疑,耶和華真的是神嗎?如果真的是神,為什麼不照顧我?為什麼進到應許之地要遇到這麼多患難?為什麼當我拜巴力反而生活順遂而豐收?既是如此,為何要拜耶和華?耶和華是否如同亞蘭人所說,祂是山神?(王上二十23)。

因此,當以利亞要證明誰是真神時,以色列民聽見後就大聲應和:「這話甚好!」而當以利亞大勝後,以色列民馬上俯伏在地,說:「耶和華是神!耶和華是神!」他們選擇了「比賽」中的「勝利者」!

或許在信仰的過程中,我們會和以色列人有一樣的感受:要進窄門為何要如此痛苦?神如此全知全能,為何不能感受到我的痛苦?這樣的信仰還要信嗎?難道走大路的,都是不懂分辨的人嗎?大家都這樣開心,我真的需要這樣嗎?

然而,生活可以選擇,但生命(出生、死亡)卻無法選擇,所以耶穌在一開始傳福音便告訴我們:「信」是靠個人主觀的信心去接受,而非出於衡量比較後選擇比較好、比較適合的,因為信仰是主觀且關乎生命的問題。

2. 信仰的提問是進窄門的過程

信仰中你的信能夠救你,但如何信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摩西的「信」不是完全沒有自己的意見,他40歲以前憑藉自己的力量、能力、背景想帶領以色列百姓,但神卻不用他,反而180度改變他的生活,讓他去米甸曠野牧羊,從零開始他的新生活。

四十年後,摩西對神已經沒有「信」,但神卻在這時候找他,要賦予他責任。此時,摩西的回應卻是:「我是誰?」經過四十年的磨練,他已不認為自己能做任何事,「除了牧羊,我什麼都不會,怎麼能將這樣的重責大任放在我身上,不要來找我!」
第二句問:「祢是誰?」然而,神卻早已表明身分:我是你父親的神,你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很多時候從小受洗,在恩典中平順長大的孩子,是否一樣容易感受不到神而如此發問,同時神也回應了隱藏的問題:「他們以色列民和我有什麼關係?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最後,摩西做了一個很重要的結論──行動(出四18)。

生命面對信仰,我們可以如摩西一樣發問:「我是誰?祢是誰?他們和我有什麼關係?我有什麼?我能做什麼?」這個過程就是進窄門,信得越清楚,我們的信心會越堅定;不清不楚,就會像以色列民一樣搖擺。耶穌的教訓和以利亞不同,沒有選擇,只有主觀而感性的信與不信。



三、兩種果樹:知識是一種讓生活走得更穩定的力量

你們要防備假先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太七15-20)。

「認出他們來」就是要有知識,有知識才能認出,才能防備。以色列人面對「神和巴力,誰是真神」一言不答,是因為沒有知識,只單憑生活經驗來看待這一位神;而以利亞的信是來自於「知識」,是從主觀感性的「信」出發,進到「知識」中的防備與分辨。以利亞施行一個走過曠野路的以色列民都知道的神蹟──降火是神的權威與專利,能從天上降火的「只有神」。

我們的信仰也要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就是對神、對聖經的認識,透過學習來分辨,而非聽取某人論述而盲從。知識是學習來的,但真理是用教的。當嬰孩出生後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時,我們便不斷灌輸他誰是爸爸、媽媽,不會等他長大後再讓他選擇,因為這是真理,所以要教到你相信。雖然,真理教導之下一樣會面臨懷疑的階段,但若沒有教導,「信」與「不信」就絕對不會存在。

所以,要讀聖經才知道聖經在告訴我們什麼,當有知識才有能力去分辨、去防備,相反的,沒有知識就容易誤判,所以不是凡稱呼「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要遵行天父旨意的才能。要能「遵行」就是要有「知識」,知道神要的是什麼?

知識不論是別人教導或是自己學習都可以,現今的環境,我們應該要自己找尋,自己學習,而非都靠著別人的教導,在找尋的過程中,要以真理為基礎來面對眾多似是而非的道理,學習分辨與防備。



四、兩等根基:「行」才能把信仰生命活出來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太七24)。

信仰到最後很重要的是實踐。知識能給我們力量,但不能給我們生命。「聽」與「行」兩者需互相交織,生命和生活也需如此;參加很多講習或教會訓練課程,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知識的擴增」,透過「行」才能把信仰生命活出來。

而信仰的「扎根」就是生命能夠延續且充滿滋味。以傳統釀酒用葡萄樹為例,葡萄樹是一種幾乎不用施肥,很具生命力的果樹,即便不下雨也會自己找水源。臺灣的巨峰葡萄樹根盤據在土地表面,只單一吸收表面土層的水分和養分,所以只有甜、水分多;而地中海葡萄樹因為栽種在石灰質重的土壤(是非常不肥沃、很差的土質),石灰地都是石頭,為了找水源,樹根必須穿過縫隙往下鑽,經過不同的土層、層層往下,樹根最深可長達10-20公尺,根扎得越深,層次越多越具風味,也充滿特別的韻味。

泰國的環境類似臺灣,果農為了讓釀酒用的葡萄樹有更好的風味,便效仿地中海地區的種植方式,當根開始往旁邊長時,便切斷旁支根系,強迫根系只能往下生長。信仰路上何嘗不像葡萄樹,苦難是神的恩典,神截斷我們的「安逸」,為要我們贏得更豐盛而有滋味的生命,這就是信仰的扎根。

信仰本身就是生命的實踐,甚至一棵老葡萄樹要花一兩百年痛苦緩慢地往下,才能有不同的滋味;生命沒有經過環境的熬煉,就只有單一味道,非常可惜。獨特的信仰生命,就是讓人家感受的韻味,願意且喜歡親近,透過緩慢的扎根過程,體會充滿滋味的生活。



五、結論

豐盛不是賺很多、擁有很多、知識很多,而是因著活出信仰生命才變得有滋味,同時讓人感受到其中的美好。主耶穌「登山寶訓」的結論,不論是感性的相信或理性分辨,最終告訴我們生命是活出來,「活」就是「走」出來,而不是停留在原處。願主賜福,讓我們的信仰生活越來越有滋味,也就會越來越豐盛。






文章標籤:  #AKA主講 Gimmie整理  #560期  #靈修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