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恩道-1055期

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

(撰文∕舷寰,摘自《青年團契》月刊,2000年09月)|發佈日期:2023/07/20

從路得與拿俄米的婆媳之情,我們看到一種不求自己益處的愛,更稀奇的是:這種無我的愛發生在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個體上居然如此自然,相信體驗過姻親相處之難的現代信徒應有所感動。波阿斯的愛也是一種不求自己益處的愛,而非僅止於主僕之愛、憐憫之愛、或男女之愛,而這樣的愛正體現了在神裡頭的愛的本質。...... (Joy 摘要)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有一對夫妻,其中先生因為工作需要,常常忙到深夜才回家。

這一天,這個先生稍微早一點回家,卻發現家中的燈早已熄滅。捨不得吵醒不易入睡的妻子,他就將車停在家門口,睡在車裏;遲至清晨才躡手躡腳地走進家門。

沒有想到當他打開家門,映入眼簾的卻是坐在沙發枯等一夜的妻子;她不開燈,為的是不希望他內疚自己的晚歸。

「常常為愛做了一些傻事,想想都覺得好笑。」這位妻子對她的朋友說著,她們夫妻之間愛的傻事(註一)。

以上是一則曾在網路上流傳的小故事。在故事中的這對夫妻,因為都先想到對方的立場而非體貼自己的益處,所以雖然一個傻傻地在黑暗的客廳等待歸人,一個蠢蠢地在車上過夜,但換得的是濃情蜜意,而非一般夫妻在相同情況下多半會引爆的爭執與衝突。

在任何形式的人與人相處間,八成以上的爭執或不和,其實並非根源於恨對方,而是肇源於愛自己。我們看過許多對當初因愛結合、甜甜蜜蜜攜手相牽的兩個個體,最後演變成吵吵鬧鬧惡言相向的怨偶,都是因為在許多生活的細節上無法體貼另一半立場、不求自己的益處。因為疼惜自己,深怕對方或對方原生家庭佔了自己便宜,於自己有損;而另一方也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利益不肯讓步,因而吵鬧不休。兩個單顧自己,不顧對方的個體,看似都在捍衛自己的權益尊嚴,堅持自己的執念,其實失去了原本可以平靜安寧相愛相敬的生活,損失最大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己。這樣看來,單愛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反而像是恨自己一樣;懂得愛對方、讓對方的,反而連自己都一起愛進去了。

在許多的社會場域中,我們也看到太多相同心態的不同表現。職場中,許多單位與單位間、主管與主管間(一方權力之首)、同事與同事間的明爭暗鬥,謀求的也只是自己或己方的益處;透過新聞,我們也常看到狹持不同背景的團體與團體之間勢力的相互較勁。

大如社會組織團體,小如鄰居室友,光垃圾處理或水電費分攤,都可能引發人際失和;究其原理,不外現代人在繁忙工商社會下養成的自私自我心態:凡事不吃虧,得理不饒人,單顧自己不顧他人。其實耗費許多心神智力,爭來爭去爭的只是一口氣,得到的只是紛紛擾擾的人生;不去愛別人,只想愛自己,換來的只是一個除了孤寂什麼也沒有的自己。

記得很久以前,曾聽教會長輩說,有信徒夢見天國和地獄用餐的筷子都很長很長,不過因為地獄裏面的人用筷都只想夾東西給自己吃,所以愈發吃不到東西;而天國裏面的人都相互夾食給對方吃,所以大家都吃得很豐富。細思此故事的道理,原來正與「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道理相符;當我們彼此都真能以愛相繫,時刻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其實這種在彼此愛中所感受到的豐富,就已經彷彿是天國裏頭了。

聖經裏面以「不求自己的益處」闡釋「愛」最力的經卷,非《路得記》莫屬了。

故事的開始起於一個不求自己益處、真心為媳婦著想的好婆婆拿俄米:由於躲避家鄉的飢荒,拿俄米的先生帶著她與兩個兒子遠走摩押地;十年過去,拿俄米的先生與兩名兒子相繼去世,留下一個老寡婦帶著兩名小寡婦,其孤苦的景況我們難以想像。

拿俄米聽說家鄉的飢荒已經解除,耶和華眷顧百姓賜糧食給他們,因此開始想念家鄉,希望回歸她的家族。體貼的拿俄米不忍兩名媳婦跟著她奔波,不願媳婦像她一樣過著沒有丈夫可依靠的孤苦生活,因此與她們道別,祝福她們能在本家找到新的夫婿,從此過著幸福生活。

拿俄米不求自己的益處,不以婆婆身分綁住媳婦的幸福,衷心祝福媳婦們能各自找到另一個可以安然依靠的膀臂;然而貼心的媳婦也不教人失望。路得心中一方面牽掛著婆婆歸途的安危,另一方面也掛念婆婆返家後一個人的生活孤苦無依,乏人照料,因而堅持要跟隨拿俄米回伯利恆。

我們從經卷雖然看到後來路得得到好歸宿,但絕非當時決意跟隨婆婆的路得所可以期待的。事實上,一個已婚喪偶的女子,再加上一個需要照料的婆婆,即便在今日開放的社會,想尋找婚姻的第二春,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然而路得仍然收拾行囊隨著婆婆啟程了,告別了她的父母、她熟悉的國家、環境、與人,到一個她從不認識的陌生國度與文化。讓路得鼓起勇氣道別熟悉家園的,是愛;由於對婆婆的愛,也因為拿俄米先前必然也是如此地愛護媳婦,讓路得甘願捨棄自己的家鄉也不能棄婆婆不顧。

從路得與拿俄米的婆媳之情,我們看到一種不求自己益處的愛,在婆媳間緩緩流動著,且這樣的愛的故事歷經千年流傳,至今仍暖暖流注我們的心房。更稀奇的是:這種無我的愛發生在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個體上居然如此自然,相信體驗過姻親相處之難的現代信徒應有所感動。

故事從《路得記》記載的另一個滿有愛心的人物出現,將劇情帶入高潮。波阿斯是一個大財主,然而他並不辜負神所賞賜他的豐厚物質,不忘記將東西留給需要的人。拾麥穗反映出以色列民族在制度上對孤兒寡婦的愛,而波阿斯吩咐僕人對路得的憐恤、以及對路得的慈言安慰,則更具體展現了以信仰為中心的人道關懷。

波阿斯的愛並不僅止於對孤兒寡婦的憐憫之情與同情心而已;人的愛心要發揮在行有餘力、不與自身利益抵觸之時並不困難,但要愛在不計較自己的利益得失之時可就難了。路得躺在波阿斯腳下,表示卑微之意,為要請願波阿斯履行所謂「至近的親屬」之義務。履行此義務代表必須負起雙重責任:1.贖回她前夫的田地;2.娶她為妻,所生長子歸於她前夫名下,承受已死的人所贖回的產業(註二)。這兩點責任對許多男人而言,會覺得吃虧。

例如《路得記》第四章記載一位比波阿斯「更近的親屬」,一聽到必須娶路得,使死人在產業上存留其名的時候,馬上說:「這樣我就不能贖了,恐怕於我的產業有礙」(得四6)。當初猶大的次子俄南與他瑪同房時,知道生子不歸己,也因此不願給哥哥留後(創三十八9)。由這些男人的心態可知,波阿斯的愛是一種不求自己益處的愛,而非僅止於主僕之愛、憐憫之愛、或男女之愛,而這樣的愛正體現了在神裏頭的愛的本質。

由於拿俄米的無我、路得的捨己、波阿斯也不求自己的益處,因而編織了《路得記》這樣一篇以愛串連、感動無數後人的迷人故事。也由於這些平凡人物之間的愛的流動,我們更看到了神的愛如何恩庇一個外邦女子、一個年老寡婦、甚至藉著路得將愛傾倒整個以色列國乃至全世界,因為路得成為大衛的曾祖母,而耶穌也從其後而生。

其實對於拿俄米、路得、以及波阿斯而言,所有的經過只不過是他們平凡的生命經歷而已,怎想得到居然化為文字、流傳千年、造就後代無數人的信仰生命呢?這就是愛的作用。如果我們在平凡的生活中,也彼此以愛串連起周遭的每一個人、互相不求自己的益處、在神的道理中實踐愛的真義,那麼或許,我們平凡無奇的愛的故事,也可能在我們不知道的某天某處,感動了某個我們不認識但需要被感動的人;更重要的,我們的愛將引導人看見神(約壹四7)。

附註

註一:參考自http://www.eurekacp.com.tw/lake/3h.html

註二:參考自http://net.tjchurch.org.tw/bw_10.htm







文章標籤:  #力行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