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恩道-944期

​主耶穌咒詛無花果樹,有什麼教訓?

(摘自謝順道長老《順道信箱釋疑3》,2009年02月,腓利門書房出版社發行)|發佈日期:2021/06/03

馬可福音十一章12至14節提到:「第二天,他們從伯大尼出來,耶穌餓了。遠遠地看見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往那裡去,或者樹上可以找著什麼。到了樹下,竟找不著什麼,不過有葉子,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耶穌就對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他的門徒也聽見了。」主耶穌為何要咒詛那一棵無花果樹?這件事有何教訓?...... (Joy 摘要)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發問人:美國喜瑞都教會】

「第二天,他們從伯大尼出來,耶穌餓了。遠遠地看見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往那裡去,或者樹上可以找著甚麼。到了樹下,竟找不著甚麼,不過有葉子,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耶穌就對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他的門徒也聽見了。」(可十一12-14)。

「早晨,他們從那裡經過,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彼得想起耶穌的話來,就對他說:『拉比,請看!你所咒詛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了。』」(可十一20-21)。

美國喜瑞都教會的同靈針對上列的經文,提出了這個疑難問題:「主耶穌為甚麼要咒詛那一棵無花果樹?這件事有甚麼教訓呢?」

 
 
【謝長老答覆】

玆依據個人的查經心得,先逐節略作註釋,再敘述其教訓於下:

「第二天,……耶穌餓了」(12節):即受難週的第二天,尼散月11日。尼散月是猶太宗教曆的正月(出十二2;尼二1;斯三7),也是陽曆四月。「耶穌餓了」,表示主耶穌具有人性(羅一3),餓了就需要吃東西。

「樹上有葉子」(13節首句):《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長滿了葉子」,《新改譯》(1973年,日本聖書刊行會發行)則譯為「葉子茂盛」。

「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13節末句):即不是收成無花果的季節,並不是說完全沒有果子。下列三種資料,可供為研究的參考:

屆十二月之際,山地無花果樹,葉已落盡。其柔嫩葉芽,迨翌年三月,始漸展放(太二四32;可十三28-32;路二一29-33)。同時亦有小果,漸長至櫻桃大;遇狂風,紛紛落地,此皆所謂未熟之果(啟六13;賽三四4)。──摘錄自《聖經百科全書》(合訂本667頁,Dr. James Orr編,少年歸主社出版)。

在耶路撒冷附近的山地的無花果樹,到了三月下旬,就會長出柔嫩的葉芽來(太二四32;可十三28-32;路二一29-33)。同時在嫩葉芽與舊枝子的接合點會生出無花果,而這小果會與嫩葉芽一齊長到櫻桃一般大;但每逢颳風時,便會被吹落。這些未熟的果子叫“taksh”,當地的居民會撿起來吃,耶路撒冷的市場可以買到。《雅歌》第二章13節所描述,「無花果樹的果子漸漸成熟」;或《啟示錄》第六章13節所說,「未熟的果子」等,都是這種“taksh”。到了四月,逾越節迫近之時,無花果樹上的嫩葉已經茂盛,而且已經結出小果“taksh”來了。只因它到了六月便會成熟,所以向來都被視同來日可望收穫的保證。──摘錄自《聖書大辭典》(153頁,西阪保治著,東京新教出版社發行)。

上列「無花果樹的果子漸漸成熟」那一句,《思高譯本》譯為「無花果樹已發出初果」,並註明「在巴力斯坦,一到四月,初熟的無花果便發出初果的芽子;到了六月,這芽便結成可吃的無花果。」

依據這些參考資料可知,受難週的第二天,主耶穌來到耶路撒冷之時,正逢無花果樹上的嫩葉茂盛,並且已經結出小果“taksh”的季節;雖然還沒有成熟,卻是可以吃的。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當主耶穌到了樹下的時候,竟然連一粒小果也找不著,而不過是長滿了葉子而已!

無花果是巴力斯坦的重要農產物之一(民十三23;申八8);在神的心目中,則被視同以色列民族之象徵(耶二四5)。而四月所結出的小果,乃是來日可望收穫的保證;如今,它既然連一粒小果都沒有,未來還有甚麼指望呢?很自然地,浮顯在主耶穌眼前的畫面是──

以色列人在信仰生活上的墮落:謹守律法的字句,卻輕忽了律法的精神;猶如這一棵無花果樹,雖然枝葉茂盛,卻結不出果子來!

至此已經非常清楚,主耶穌咒詛那一棵無花果樹的主要教訓是:提醒當時的以色列人,實踐律法的教訓在生活上,比拘泥律法的字句更重要;今日若不趁早悔改,結出果子來,則當神審判萬民的時候,必至滅亡。主耶穌這個用意與施洗者約翰對法利賽人所提出的警告,是完全一致的(太三7-10)。

關於法利賽人的形式主義,最常見的具體表現是:「拘守古人的遺傳,若不仔細洗手就不吃飯。」(可七3)。值得留意的是,他們之所以要如此堅持,並不是依據律法上的規定,而是「拘守古人的遺傳」。原來,律法上只是說,「摸到不潔淨的東西,就不潔淨」;但他們卻為了表示謹守律法,飯前必洗手,以求完全潔淨。

基於這種偏激的觀念,他們不但對耶穌的門徒飯前不洗手那件事要提出質疑(可七1-5),甚至因為看見耶穌也是如此,便非常詫異了。於是主耶穌教訓他們說:「如今你們法利賽人洗淨杯盤的外面,你們裡面卻滿了勒索和邪惡。無知的人哪,造外面的,不也造裡面嗎?只要把裡面的施捨給人,凡物於你們就都潔淨了。」(路十一37-41)。

這就是說,神創造了人的軀體,同時也創造了人的心靈;而心靈的潔淨,比軀體的潔淨更重要。因此,只要把裡面「善良的本性」表現在生活上,則凡物都是潔淨的。原來,所謂「潔淨或不潔淨」,並不是物品本身的實質問題,而不過是主觀上的認知問題罷了(羅十四14)。

與此相同的教訓,保羅也曾語重心長地提過。他說:「因為外面作猶太人的(屬肉的猶太人),不是真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惟有裡面作的(屬靈的猶太人),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裡的(除掉心裡的污穢:申十16),在乎靈(精意),不在乎儀文(字句)。」(羅二28-29)。

將近一世紀以來,我們之所以要堅持我們的基本信仰──五大教義,乃因這些教義是我們的信仰根基,樣樣都與得救有絕對關係。問題是,我們有沒有把教義與生活聯為一體呢?我們的生活是否與教義脫節了呢?教義必須合乎真理,合乎真理的教義必須堅持;這種觀念絕對正確,無可置疑。然而,若將教義與生活合而為一,使信仰生活化,生活教義化,豈不是更完美嗎?

主耶穌咒詛無花果樹的另一個教訓是:要有單純的信心。何謂「單純的信心」?當彼得對主耶穌說,受咒詛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的時候,主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神。」又說:「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可十一20-24)。「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一句,《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相信你們是得著了,就會得到你們所求的」,《新改譯》則譯為「相信已經得著了,就會成為那樣」。這就是「單純的信心」──實際上並沒有得著,但在心態上卻已經得著了。

拉撒路死了,主耶穌來到墓前,吩咐人將擋住墓口的石頭挪開。馬大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主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然後,舉目望天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我也知道你常聽我……。」說了這話,就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那死人就出來了(約十一17、38-44)。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必須留意下列幾件事:

第一、

只要有信心,就必看見神奇妙的作為。反之,如果疑惑,便甚麼都得不著了(雅一6-7)。

第二、

主耶穌所做的是,「舉目望天」──仰望天上的父;而不是低頭看墓──看那具已經發臭的屍體。遭遇患難的時候,如果低頭看環境,往往令我們絕望、恐懼;但若抬頭仰望天上的父,信心便油然而生了。

第三、

主耶穌的禱告詞是,「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當主耶穌如此禱告的時候,拉撒路仍然是一具屍體,毫無生命的跡象;但主耶穌卻滿心感謝父,因為父已經聽他。這就是「單純的信心」──實際上並沒有得著,但在心態上卻已經得著了。

第四、

在禱告中,主耶穌又對父說:「我也知道你常聽我」;而不是說,「我也相信你常聽我」。「相信」,乃是得著所求的必須條件;但「知道」,卻表示已經得著了。「你常聽我」,則謂你從前常聽我,這次也必聽我;回顧往日的體驗,有助於增強今日的信心。

第五、

這種「單純的信心」,必然充滿了來自上頭的能力;因此,他才敢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那死人果然出來了。

下列「王上十八41-45」那段經文告訴我們說,以利亞的禱告之所以大有功效,乃因他也具有這種「單純的信心」之緣故:

「你現在可以上去吃喝,因為有多雨的響聲了。」(41節):信心單純的人,能聽見別人所聽不見的聲音;不然,還沒有下雨,何來多雨的響聲?值得留意的是,這時候以利亞雖然還沒有開始禱告,但在心態上卻已經得著所祈求的了。

以利亞上了迦密山頂,屈身在地,將臉伏在兩膝之中(禱告的方式之一)。對僕人說,「你上去,向海觀看。」僕人說,「沒有甚麼。」他說,「你再去觀看。」如此七次(42-43節):以利亞只禱告一次,卻一再地吩咐僕人,向海觀看。雖然每一次都得著同樣的答案──「沒有甚麼」;但他還是那麼堅持,「你再去觀看」。這就是「單純的信心」──不管事實如何,在心態上卻已經得著了。

第七次僕人說,「我看見一小片雲從海裡上來,不過如人手那樣大。」以利亞說,「你上去告訴亞哈,當套車下去,免得被雨阻擋。」(44節):僕人所看見的是一小片雲,但以利亞所看見的卻是黑雲密布;信心單純的人,能看見別人所看不見的景象。

霎時間天因風雲黑暗,降下大雨(45節):「單純的信心」與「得著所求」,在此被畫成等號了。

今日我們所迫切需求的,就是這種「單純的信心」,而不是深奧的神學理論。但願主憐憫,滿足我們的需求。阿們!           







文章標籤:  #力行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