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恩道-866期

我們該如何堅定、持守信仰呢?

(摘自謝順道長老《順道信箱釋疑1》,2004年06月,腓利門書房出版社發行)|發佈日期:2019/12/25

所有的都是從神而來,我們當感念神所給予我們的一切恩典,並要找機會回報神的愛,這與我們在信仰生活上該堅定、持守的,並不衝突。那該如何堅定、持守信仰呢?我們必須先「明白真道」、「清楚認識主耶穌」、「遵行主耶穌的教訓」,並且「求主保守」...... (joy 摘要)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發問人:楊姊妹

哈利路亞,謝長老您好,請問:

「……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弗二8)。
「……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神。」(林後三4~5)。
「……萬物都從祢而來,我們把從祢而得的獻給祢。」(代上廿九14)。

既然什麼都是從神而來,那麼,我們該用什麼來堅定、持守信仰呢?

 
mail謝長老答覆

主內楊姊妹收信平安:

我們該如何堅定、持守信仰呢?

「弗二8」的意思是:我們之所以能得救,乃靠著神的恩典,也因著我們信心的接受;這種因信得救的恩典是神所賜的,並不是出於我們自己的行為。

「林後三4~5」所說的是:在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或教師中,有人對保羅的使徒職分提出質疑;原因是,保羅沒有耶路撒冷的使徒給予他的「薦信」(1節)。針對這個質疑,保羅答辯:「你們就是我們的薦信……,你們明顯是基督的信……。」(2節上句、3節上句)。這就是說,主耶穌基督藉著我建立了哥林多教會,這個事實是眾人所知道,我具有使徒職分的證據(2節下句),勝於用墨寫的「薦信」(3節上句)。與此類似的質疑與答辯,在「林前九1~2」和「林後十二12」也有。「這樣的信心」(4節),《呂振中譯本》譯為「這樣的深信」;而所深信的,則是前面所說的使徒職分(1~3節)。「我們所承擔的,乃是出於神。」(林後三5)。所謂「我們所承擔的」,就是我們所擔任的使徒職分;「出於神」,即神所賜的(林前十五9~10)。

「代上廿九14」:這是大衛稱謝、讚美神的頌詞。大衛向會眾表示,他因為心中愛慕神的殿,而獻上自己所積蓄的金、銀、銅、鐵、木材,以及各種寶石等,要作為建造聖殿的材料(代上廿九1~5)。會眾深受感動,而誠心樂意地獻上不計其數的金、銀、銅、鐵和寶石(代上廿九6~9)。大衛知道,創造天地萬物的主那麼偉大,而受造的人這麼渺小,竟然能如此樂意奉獻,這是莫大的恩典。他也知道,萬物都從神而來,他和會眾把從祂而得的獻給祂,是理所當然的(代上廿九10~14)。

綜括你所引證上列的經文,「弗二8」和「林後三4~5」告訴我們說,我們之所以能得救,或保羅之所以能得著使徒的職分,都來自神的恩典。「代上廿九14」則可以提醒我們說,奉獻財物給神也是一種恩典;因為神至尊至大,我們極其渺小,而且萬物都從神而來。這些事實與我們該堅定、持守信仰,並不發生衝突。因為前者所要告訴我們的是,我們當感念神所給予我們的一切恩典,並且要找機會回報神的愛;後者所說的堅定、持守信仰,則是我們在信仰生活上,必須竭力追求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堅定、持守信仰呢?


第一、要明白真道

在「撒種的比喻」中,主耶穌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接著,祂如此解釋:「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裏的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最後,祂又說:「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太十三3~4、19、23)。保羅也說過,提摩太從小就明白聖經;並說,這聖經能使他「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後三15)。由此可知,為了堅定、持守信仰,使撒在我們心裏的「道種」,能扎根、發芽、茁壯,以至於結實,而對得救有把握,首先必須明白聖經上的真道。怎麼做,才能明白真道呢?簡述如下:
 
  • 天天查考聖經
「這地方的人(庇哩亞的猶太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徒十七11)。在這段經文中的「賢於」一詞,《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開明」,日本《口語體譯本》譯為「率直」。「甘心領受這道」一句,《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熱心地傾聽信息」。僑居於庇哩亞的猶太人,之所以被認為比僑居於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更開明,或說更率直,乃因他們對於保羅所傳的福音,既不輕易排斥,也不輕易信從;而是「熱心地傾聽信息」,並且「天天查考聖經」,即對照舊約聖經,要曉得保羅所傳的是不是真實可信的。結果,那些猶太人、希利尼尊貴的婦女和希利尼的男子,不少人信從了福音(徒十七12)。

我們所敬拜的神是創造天地萬物的神,我們所信靠的耶穌基督是天父賜給世人的獨一救主,我們所歸屬的真耶穌教會是復興原始教會的末世真教會;今日我們若虔誠事奉天地的主,真心信從耶穌基督的福音,終生不離開基督的身體(真教會),末日必被主接回天家,與眾聖徒同享那好得無比的福分。這些道理,自從我們在真教會信主以來,已經聽過好多次了。然而,這些信息究竟是不是真實可信的呢?我們必須效法庇哩亞的猶太人,「熱心傾聽信息」,並且「天天查考聖經」;惟有如此努力追求,我們才能實實在在的明白真道。此其一。
 
  • 一面聽,一面問
主耶穌12歲的時候,他的父母把他帶到耶路撒冷去守逾越節。守滿了節期,他們就回去;耶穌仍舊留在耶路撒冷,他們並不知道。過了三天,他們才在聖殿裏找到了他。他正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路二41~46)。12歲是猶太人的男孩子接受律法之訓誨的時候,稱為「律法之子」。主耶穌雖然是「神在肉身顯現」的救主(提前三16),卻不是一出生就什麼都知道,而需要經歷學習的過程;正如他的身體與普世萬民同樣,也有由嬰孩至長大成人的生長過程一般(路二40)。當然,他因為智慧超眾,所以領悟力甚強,乃是無可置疑的事實(路二47)。

眾所週知,我們無論學習什麼功課,如果只有聽而不發問,則所了解的必極為膚淺而有限;惟有邊聽邊問,所領悟的才能更深入,而且必牽涉到更廣泛的相關問題。主耶穌坐在教師中間學習律法的時候,所用的方法便是「一面聽,一面問」。今日我們參加崇拜聚會的時候,如果不明白講台上所宣講的信息,或希望多了解一些,也應該找機會請教聖職人員;如此渴慕真道,用心學習,則所知必日益豐富。此其二。
 
  • 像嬰孩那樣謙虛
「那時,耶穌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祢,因為祢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啊!是的,因為祢的美意本是如此。』」(太十一25~26)。所謂「這些事」,就是神國的真理、耶穌基督的福音。「聰明」(sophos)一詞,原文的意思是,聰明的,有智慧的;在新約聖經上,五處譯為「聰明」,14處譯為「智慧」。「通達人」一詞,《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有學問的人」。

主耶穌在這裏所說的「聰明通達人」,就是當時的祭司、文士和法利賽人等,自以為有智慧,並且精通律法的人;「嬰孩」則指當時的漁夫,被公會的宗教領袖所藐視,「沒有學問的小民」(徒四13)。神國的真理極其奧祕,如果把它隱藏起來,即使聰明通達人也不能了解;反之,如果把它顯明出來,則連嬰孩都可以明白。

有一個埃提阿伯的太監,在女王的手下總管銀庫。他上耶路撒冷去拜神,現在回來,在車上念《以賽亞書》。腓利問他說:「您所念的,您明白嗎?」他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腓利便依據他所念那一段預言,向他傳講主耶穌的福音。太監表示,他相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要求即時受洗;於是吩咐車站住,腓利便為他施洗了(徒八27~39)。埃提阿伯的太監雖然在女王手下掌握大權,身分至為尊貴,卻如嬰孩一般謙虛。因此,蒙主開他的心竅,使他即時明白主耶穌是神的兒子。今日我們也必須如此謙虛,天父才會向我們顯明神國之真理的。此其三。
 
  • 求聖靈啟示
猶太教和基督教都是啟示的宗教,因為有神的啟示才有《新舊約全書》之著作(提後三16;加一11~12);有了《新舊約全書》,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信仰才有依據,而得以建立。只因《新舊約全書》的著作都來自神的啟示,所以如果沒有神的啟示,我們便無法了解。正如《以賽亞書》所說,聖經是一部「封住的書卷」,即使是識字的人,也因為它被封住而不能念(賽廿九11~12)。

我們所領受的聖靈,被稱為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能使我們「真知道神」。《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這聖靈會給你們智慧,啟示你們認識上帝。」(弗一17)。「啟示」(apokalupsis)一詞,原文的意思是,表明、使亮、啟示、顯示;在新約聖經上,10處譯為「啟示」,5處譯為「顯現」。「路二32」的「照亮」與此處的「啟示」,原文是同一個字。經驗告訴我們,當我們置身於黑暗中的時候,我們什麼都看不見;但一經「照亮」,我們便樣樣都看得很清楚了。聖靈就是「真理的亮光」,能使我們「真知道神」;包括祂的旨意和作為,以及祂的聖言。

主耶穌曾對門徒說:「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十六13)。保羅也說:「……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除了在人裏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林前二10~11 )。為了明白真道,我們確實需要求聖靈啟示。此其四。


第二、要認識清楚主耶穌

「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五39)。主耶穌在這裏指出,猶太人之所以要查考聖經,乃因他們認為聖經中有永生。但主耶穌卻提醒他們說,「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你們一味查考聖經,卻不信我,怎能得著永生?」(40節)。

主耶穌是聖經的中心人物,舊約聖經上所記載的預言、歷史、教訓,以及律法上的條例等,幾乎都在為祂作見證;藉著查考聖經來認識主耶穌,乃是神感動人著作聖經的目的(路廿四25~27、44~45;彼前一10~12)。與主耶穌對猶太人所說類似的話,保羅對提摩太也說過。他說:「……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後三15)。這就是說,聖經會指引人認識主耶穌,並且會使人因為相信主耶穌而得著智慧,以致對於聖經上所說的得救正路愈看愈清楚。

我們都知道,永遠生命的價值,遠勝於賺取全世界(太十六26)。歷史上許多古聖徒之所以甘願為主捨命,乃因他們已經看清楚,耶穌是天父賜給世人的獨一救主(徒四12,七54~60,十二1~2,廿23~ 24);而且他們也明白永生的價值、神國的榮耀,確實超乎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林後四17~18;羅八18;彼前一4)。

今日我們之所以要堅定、持守信仰,當然是為了使我們各人都對得救有把握,而不至於喪失既得的永生之福分(帖後二13~15;羅十一22)。而堅定、持守信仰的途徑,則除了上述「要明白真道」之外,還要「認識清楚主耶穌」。怎麼說呢?
 
  • 主耶穌有永生之道
有一次,主耶穌在迦百農的會堂裏對會眾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會眾不明白,主耶穌到底在說什麼?接著,主耶穌又對他們說:「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主耶穌所說這些話,不但令會眾聽不懂,連祂的門徒都說:「這話甚難,誰能聽呢?」主耶穌雖然對他們解釋,祂要給人吃喝的並不是屬於物質的肉和血,乃是「靈化的肉和血」,即聖餐禮中祝謝後的餅和杯;但他們還是不明白,甚至許多門徒都因此而退去,不再與祂同行了(約六51~66;路廿二19~20)。於是主耶穌對十二個門徒說:「你們也要去嗎?」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約六67~68)。由此可知,彼得之所以能毅然對主表示他不可能歸從別人,乃因他認識清楚「主耶穌有永生之道」,信心特別堅強的緣故;但使徒之外的其他門徒卻因缺乏這種認知,所以只為不明白比較深奧的道理就不再跟隨主耶穌了。

聖經說,教會是主耶穌用祂自己的血所買來,在基督裏成聖的聖徒之集團(徒廿28;林前一2),又被稱為「基督的身體」(西一24)。因此,原始教會的使徒們認為:凡「從我們中間出去的」(即離開教會的),都「不是屬我們的」(約壹二19)。這個道理很簡單: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離開教會等於離開基督;離開基督的叛徒,當然不再屬於我們(原始教會)了。

堪稱為「基督的身體」之教會,必須具備三項條件: 有基督的靈,即有聖靈(羅八9;弗一23),以「會說方言」為受聖靈的絕對憑據(徒十44~47,十一15)。

傳基督的話(太廿八20),即所宣講的信息都有充分的聖經根據,並且必須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弗二19~22;西一25;提後二15)。

能顯出基督的能力(可五25~34;路六19),即有許多神蹟奇事隨著,證實所傳的道(可十六20;羅十五18;來二4)。真耶穌教會因為具備這些條件,所以可以肯定本會是聖經上所說的「基督的身體」;凡屬於真耶穌教會的信徒一旦離開了我們,便等於離開了基督。因此,認識「主耶穌有永生之道」,與認識真耶穌教會確實是「基督的身體」,同樣重要;為了堅定、持守信仰,不但要認識清楚主耶穌,也要認識清楚真耶穌教會。此其一。
 
  • 主耶穌是至寶
「……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8)。有一位大企業家,是本會的同靈。三十多年前某日(1960年代),他與我談論聖經上一些觀念的時候,對我說:「《腓立比書》三章8節這段經文,我再三思考,仍然無法了解。我愛我的妻子,也愛我的兒女,家庭溫暖,我怎能把他們看作糞土呢?我現在所經營的事業,是我二十多年來心血的結晶,難道這也是糞土嗎?」我回答他說:「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價值都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如果不與主耶穌比較,你的家人和事業當然都極為寶貴,誰也不能否認;但若與主耶穌比較,則一切都如同糞土,毫無價值可言了。譬如說,晚上停電的時候,只要點燃一根蠟燭,我們便覺得很光亮。但若是烈日當空,點燃了一根蠟燭,並不覺得更亮;把它吹熄了,也不覺得更暗。是不是?」保羅是希伯來人,出生第八天就受割禮。他也是典型的法利賽人,一心一意想要藉著謹守律法而被稱義,甚至因此而逼迫教會。他原先認為他堅持律法主義是正確的,他謹守律法上的條例是有益的;及至蒙主選召,歸入基督之後,才恍然大悟,他先前以為與他有益的 ,原來都是有損。不但如此,他也將萬事都當作有損,因為他以認識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要得著基督,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了(腓三5~8;徒廿六5)。

由保羅這段信仰的表白可以了解,他之所以甘願丟棄萬事,看作糞土,乃以「認識主基督耶穌是至寶」為動機,並以「得著基督 」為終極目的。說穿了,在絕對價值的基督之前,世界上任何相對價值的事物都等於零;這就是所謂的「價值觀的改變」,在基督裏新造的人,生命更新的具體表現(林後六17;羅六4;多三5)

「除祢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祢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詩七十三25)。古聖徒亞薩對神所表示,這種熱烈愛慕神的情懷,猶如保羅以認識耶穌基督為至寶,為祂丟棄萬事,看作糞土一般。亞薩之所以如此愛慕神,乃因他深信,「以後必接我到榮耀裏」(詩七十三24);而要接他到榮耀裏,享受永遠福分的便是神(詩七十三26)。保羅之所以「以認識主耶穌為至寶」,也是因為深信「主必救我進祂的天國」(提後四18),以實現他得享榮耀的盼望(羅八18;林後四17~18)。

主耶穌說:「……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聖經)。」(約六39)。為了認識清楚主耶穌確實是至寶,我們必須撥冗參加崇拜聚會,聆聽真道,並且要勤讀聖經;如此認真學習聖經,日積月累,對於堅定、持守信仰,必有莫大的助益。此其二。
 
  • 主耶穌的愛莫測高深
「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弗三18~19)。上列這段經文所記載的是,保羅「在父面前屈膝」(14節),為小亞細亞幾處教會的信徒向神祈求的內容。

「何等長、闊」,指基督的愛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何等高、深」,則指基督愛人的程度是沒有限量的。就時間而言,從神創立世界以前,祂就預定要揀選我們,使我們藉著祂得著神兒子的名分,而得以承受永存的基業(弗一4~5、14;彼前一4);直到世界末日,萬物都歸於虛無之後,祂的愛仍然長存於神的國(彼後三10;林前十三8;詩一三六1~3)。就空間來說,則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不受種族、身分、性別等限制),神的救恩同樣要臨到他們,使他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照著神的應許,得以承受產業(加三26~29)。天國的福音必傳遍天下,拯救普世萬民(太廿四14;提前二6)。

至於基督的愛之高深,最具體的表現便是祂自願為我們捨命(約十18;羅五8),被釘在十字架上忍受痛苦的極限。被釘前,依照羅馬的習慣,先受鞭打(太廿七26);那背上的傷痕,如同被耕過的犁溝(詩一二九3)。又被戴上用荊棘編作的冠冕(太廿七29),致使滿頭傷痕。被釘在十字架上之時,全身的骨頭都脫了節,而可以數算;又因為失血過多而精力枯乾,如同瓦片(詩廿二14~17)。約在申初(下午3點),最痛苦難忍的時候到了,祂突然大聲喊著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太廿七46)。

「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保羅對於基督的愛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體會,乃因他曾經熱心逼迫教會(徒廿六9~11;腓三6),原該受刑罰,永遠沉淪(帖後一8~9),卻意外的得著拯救。他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

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基督耶穌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祂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祂得永生的人作榜樣。」(提前一15)。正因他對基督的愛有如此深刻的體會,所以他的信仰才那麼堅定,而誓死不離開基督。他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羅八35)。

其實當我們尚未歸入基督的時候,我們各人的罪孽並不比保羅輕多少,只是犯罪的性質不同而已(羅一18~32);若不是基督施恩救贖我們,則我們的結局便是永遠滅亡(弗二1~9、11~13 ;約三16、36)。如果我們時常回想既往活在罪中之時的痛苦和絕望,再數算信主後所領受的各種恩典(羅七18~25,五1~5),則我們必更深刻的體會基督的愛,信仰也就更堅定,而能將所信的真道持守到底了。此其三。


第三、要遵行主耶穌的教訓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太七24~25)。

《馬太福音》第五章至第七章記載,主耶穌對眾人和門徒宣講了許多寶貴的教訓。主因為上了山,在山上坐下來,才開口教訓他們(五1~2),所以可以稱為「山上寶訓」。七章24節首句所說,「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就是所有實踐「山上寶訓」的人。25節的「雨淋」:從上面降下來,指來自神的試煉。「水沖」:從下面沖來,指異端的迷惑,可能摧毀信徒的信仰根基。「風吹」:從四方颳來,指逼迫。24節和25節的「磐石」:指基督(林前十4,三11)。

凡切實遵行主耶穌的教訓之人,不問遇到任何考驗,包括來自神的試煉,或異端的迷惑,或敵基督者的逼迫,他們的信仰都不會動搖。因為主耶穌的話已經成為他們的生命,時時刻刻呈顯在他們的生活上(約壹二5~6);他們的信仰確實以耶穌基督為根基(林前三11),如同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

與耶穌所說類似的話,保羅對當時的眾聖徒也說過。他說:「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祂而行;在祂裏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正如你們所領的教訓,感謝的心也更增長了。」(西二6~7)。

上列的經文中,「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一句(6節上句),《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既然你們接受基督耶穌為主」,日本《文語體譯本》亦然。這就是說,我們既然接受基督耶穌為主,我們便是祂的僕人;因此,「就當遵祂而行」(6節下句),這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這種理所當然的本分,主的僕人卻往往該盡而未盡。職是之故,主耶穌才會對跟隨祂的門徒和群眾提出質疑說:「你們為什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路六46)。言外之意是:「你們想想看,這樣合理嗎?」所謂「遵祂而行」,除了遵行祂的話之外,也包括遵照祂所行的而行,可以說一語雙關。《呂振中譯本》譯為「就該聯合於他而行」,即該聯合於他的生命中,在言行上與他合而為一;《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你們的生活必須以他為中心」,即生活上的一切言行,都必須以他為效法的榜樣。「在祂裏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一句(7節上句),表示凡「遵祂而行」的人,都因為在祂裏面生根建造,所以他們的信心必日益堅固。「生根」,比喻植物的生長過程;「建造」,則比喻房子的建築工程。在基督裏面生根的人,因為他的生命與基督聯合,所以信心的根必愈扎愈深;在基督的根基上建造的信仰,則如同蓋在磐石上的房子一般,極其堅固。「正如你們所領的教訓」一句(7節中句),表示「當遵祂而行」,以致產生「在祂裏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之果效,乃是你們向來所領受的教訓。《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你們就是這樣受教的」。

依據上述主耶穌的提醒(太七24~25),以及保羅的勸導(西二6~7),為了堅定、持守信仰,我們必須切實遵行主耶穌的教訓。


第四、必須求主耶穌保守

主耶穌受難的前夕,對彼得說:「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彼得即時下了很大的決心,對主耶穌承諾:「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令彼得大惑不解的是,主耶穌竟然對他預言:「彼得,我告訴你,今日雞還沒有叫,你要三次說不認得我。」(路廿二31~34)。主耶穌知道彼得非常愛祂,也知道彼得真的決心要同祂受難;同時主又知道彼得的軟弱,他的膽量不過是血氣之勇。更重要的是,主耶穌知道彼得必定會回頭(即悔改),《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回轉歸我」;因為祂知道,祂為彼得所祈求,「叫他不至於失了信心」的祈求,已經蒙天父垂聽了。當夜主耶穌被帶到大祭司的住宅,彼得果然三次說他不認識主耶穌,那時候雞就叫了。主耶穌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又想起他對主的承諾,就出去痛哭;為自己的軟弱、失信和背叛而痛哭,實實在在的悔改了(路廿二54~62)。

公元63年末或64年初,彼得致函給散居在小亞細亞北部一帶的聖徒(彼前一1),吩咐他們說:「務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游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獅子是百獸之王,非常兇猛。彼得之所以要用「吼叫的獅子」來形容魔鬼,藉以吩咐他們務要謹守、儆醒防備牠,乃因他知道他們所受的苦難(即敵基督者的逼迫),是來自魔鬼的攻擊,為的是要他們放棄信仰(彼前五9~10)。另一種可能是,他永遠不能忘記主耶穌所說,「撒但想要得著你們」那句話,以及他自己因為軟弱而三次否認主的慘痛經驗。彼得的軟弱、失信和背叛,與魔鬼的兇惡可怕,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若不是主耶穌為他祈求,使他不至於失去信心,他怎能抵擋得住魔鬼呢?保羅也了解人的軟弱和魔鬼的兇惡,所以引證曠野時代的以色列人之信仰失敗史為鑑戒,藉以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說:「所以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林前十5~12)。

聖經說:「因我們的大祭司(主耶穌),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四15~16)。又說:「凡靠著祂(主耶穌)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來七25)。為了堅定、持守信仰,我們確實需要求主耶穌保守我們,使我們不至於失去信心。







文章標籤:  #力行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