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恩道-900期

​以色列人收取嗎哪,第六天是怎麼收取的呢?(下)

(摘自謝順道長老《順道信箱釋疑2》,2007年06月,腓利門書房出版社發行)|發佈日期:2020/07/30

在收取嗎哪的事上,神藉著摩西對以色列人所吩咐的是:「每天收每天的分」;「要按著各人的飯量,各拿一俄梅珥」。其中,神要他們學習的功課為:切實遵守神的法度、凡事都要知足、遵照神的吩咐而行、要謹守安息日。當以色列人切實聽從神的話而蒙神喜悅,神蹟便發生了,所以工作勤勞固然重要,但神的幫助和保守卻更重要。...... (Joy 摘要)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發問人:顏弟兄】

哈利路亞,謝長老收信平安!

《出埃及記》第十六章記載,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第二個月十五日,到了汛的曠野。因為沒有東西可吃,而向摩西發怨言(1~3節)。神對摩西說:「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到第六天,他們要把所收進來的預備好了,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4~5節)。

次日早晨,神果然從天上降下嗎哪給以色列人。摩西向以色列人傳達神的吩咐說:「你們要按著各人的飯量,為帳棚裏的人,按著人數收起來,各拿一俄梅珥。」(16節)。以色列人就這樣行;有多收的,有少收的。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各人按著自己的飯量收取(17~18節)。

由上列的經文可知,以色列人出去收取嗎哪的規定是,每天只准收取當天的分。以色列人出去收取嗎哪的時候,有多收的,也有少收的。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竟然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據此可以推測,到了第六天,以色列人還是遵照神的吩咐,各人只收當天的分;奇妙的是,各人把所收進來的預備好了,竟然比每天所收的多了一倍!但依據22節那段經文卻似乎說,到第六天,他們收取雙倍的食物;而不是說,他們雖然只收當天的分,卻變成了兩天的分。請問:5節和22節那兩段經文,我們該如何解讀,才合乎聖經的真理呢?
台南市 顏弟兄敬上


 
【謝長老答覆】

教訓之二

依據《出埃及記》第十六章之經文,在收取嗎哪的事上,神藉著摩西對以色列人所吩咐的是:「每天收每天的分」(4節);「要按著各人的飯量,各拿一俄梅珥」(16節)。由此可知,神要以色列人學習的第二項功課是,凡事都要知足。

「凡事都要知足」──對神的選民的信仰生活來說,這是極其寶貴的靈修課題。為甚麼?

第一 

「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這也是虛空。」(傳五10)。真實的富足是凡事知足──精神上的富足,而不是擁有無數的金銀財寶。一個凡事知足的人,即使生活窮困,仍然樂在其中;反之,一個不能知足的人,縱然家財萬貫,還是不快樂的。

第二 

「貨物增添,吃的人也增添,物主得甚麼益處呢?不過眼看而已!」(傳五11)。為了擴展事業,增添貨物,以便賺取更多的金錢,老板需要雇用許多工人;工人日益增添,靠老板吃飯的人也隨之增添了。結果,老板得到甚麼益處呢?不過是滿足眼睛的慾望而已!畢竟老板每天所吃、所穿的,都是極為有限的呀。

第三 

「勞碌的人不拘吃多吃少,睡得香甜;富足人的豐滿,卻不容他睡覺。」(傳五12)。一般而言,勞碌的人都比較清心寡欲,沒有甚麼事需要牽掛;因此,不拘吃多少、吃甚麼,都可以睡得很香甜。相反的,富足人雖然生活富裕,膳宿精美,卻因為心事重重而往往徹夜輾轉反側,難以成眠。眾所週知,許多富足人都患了失眠症,但一般勞碌的人卻不知道甚麼叫失眠症。

第四

我運用我的智慧,終生勞碌得來的一切財物,遲早必留給我的子孫。但那將要管理我勞碌所得之產業的繼承人,究竟是智慧人,或是愚昧人,誰能知道呢?如果是愚昧人,不知道該如何經營,致使家道式微,那豈不是前功盡棄了嗎?智慧之王所羅門說:「這也是虛空。」(傳二18~19)。

第五

一旦走到了人生旅途的終點站,人人都要赤身而去,正如他曾經赤身而來(傳五15)。到了那一天,我們甚麼都不能帶走,因為我們甚麼都沒有帶來(提前六7)。或貧或富,或貴或賤,都沒有差別,人人如此;儘管人間有許多不公平的事,惟獨此事卻是永遠最公平。最重要的是,「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六8);無須羨慕別人多麼富裕,得享永生更寶貴(太十六26)。

保羅說,無論在甚麼景況,他都「可以知足」。或卑賤,或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他都得了祕訣。並不是天生如此,乃是「經學習而來」,加上「靠著那加給他力量的主」之幫助(腓四11~13)。由於這個緣故,他的心靈必永遠極其寧靜,恆常充滿了喜樂的。

保羅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我們也是。因此,保羅既然經「學習」,加上主賜給他的「力量」,而能「凡事知足」,我們也必能;只要吸收他的經驗,步其後塵,我們也會像他那樣,無論在甚麼景況都能應付裕如的。

1980年代,我常受國際聯合總會的差派,前往新加坡去協助聖工。某次佈道會,我傳講「凡事知足」這項真理。聚會後,與一位慕道朋友談道的時候,他問我說:「如果大家都信耶穌,實踐聖經的教訓,凡事知足,這個社會還會進步嗎?」我回答他說:「為了滿足日常生活上衣食住行等需求,人人都要謀求一職,有固定的收入。不管從事甚麼行業,日復一日,累積經驗,必然進步。而各人的進步,便是社會的進步;社會的進步,則是文化水準的提昇。既然如此,我們就無須擔心社會不會進步了。」

歇了一會兒,我接著說:「如果人人凡事知足,安分守己,則社會的進步當然會比較緩慢;雖然如此,卻因人人與世無爭,沒有非分之舉,所以社會必然祥和而溫馨。反過來看今日的社會百態,因為一般人在爭取名利的事上總是貪得無厭,甚至利令智昏,所以各行各業都產生了惡性競爭。結果呢?各人低頭看自身的內心世界,卻看不見滿足和喜樂。再舉目看天下,所看見的卻是罪惡層出不窮,致使人人身心不得安寧。不是嗎?」


教訓之三

「以色列人就這樣行;有多收的,也有少收的。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各人按著自己的飯量收取。」(出十六17~18)。所謂「以色列人就這樣行」,就是遵照神的吩咐而行:「要按著各人的飯量,各拿一俄梅珥。」(16節)。由於以色列人切實聽從神的話而蒙神喜悅的緣故,神蹟便發生了。就是:「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18節)。

「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在《哥林多後書》第八章1~15節那段經文中,保羅就是依據「出十六18」所記載這件神蹟,來闡明「貧富宜均平」之教訓的。茲逐節簡述如下:

1~2節:馬其頓省的眾教會,就是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和庇哩亞等,三處教會(徒十六12~15、33~34、40,十七1~4、10~12)。保羅說,他要把神賜給他們的恩告訴哥林多教會。就是他們在受了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並且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來。這就是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廿35),馬其頓的三處教會雖然置身於患難中,生活非常困苦,卻動了慈悲的心,賙濟貧窮的同靈,這確實是神賜給他們的恩。

3~5節:保羅為他們作見證說,他們的捐獻是超過了自己的力量,因為他們是在極窮之間所做的;並且他們的捐助乃是自己甘心樂意的付出,並不是由於別人的激勵。更可貴的是,他們知道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所以在供給貧窮聖徒的善事上,他們必須有分。他們為甚麼能這樣做,因而沒有辜負傳道人的期待呢?主要的原因是,「照著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又歸附了傳道人」。這就是說,他們超過了力量的捐助,乃是把自己獻給主的必然結果,也是歸附了傳道人的具體表現。

6~8節:基於上述的理由,提多既然已經在哥林多教會發動募捐,保羅便勸他當辦成這項慈惠的事,使哥林多教會在供給聖徒的恩情上也有分了。接著,保羅先稱讚哥林多教會無論在信心、口才、知識、幫助人的熱誠,以及對傳道人的愛心等,都非常豐富;然後,再藉此勸他們在捐助貧窮聖徒的善事上,也要格外地慷慨。言外之意是,惟有如此,你們才更值得稱讚。說到這裏,保羅覺得他需要對哥林多教會聲明,他之所以要說這些話,並不是要吩咐他們;原來,做善事的動機若是由於傳道人的吩咐,才勉強而為,那是沒有甚麼價值的。他乃是要藉著別人熱心的捐助,來考驗他們有沒有真實的愛心;因為凡有真實的愛心之人,都必甘心樂意地捐助窮人的(雅二14~17;約壹三17~18)。

9節: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甚麼恩典呢?下面說,「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這就是說,耶穌基督本來具有神的形像,至尊、至榮、至富;然而,為了哥林多教會的眾聖徒,祂卻捨棄了一切尊榮,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二6~7)。祂為甚麼要這樣做呢?答案是:「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所謂「富足」,就是靈性上的富足,包括赦罪、稱義、成聖,以及成為神的兒子(羅五9~10;林前六11;加三26);並且藉著聖靈的運行,領受各種屬靈的恩賜(林前十二8~11)。主耶穌因為心中有愛,所以寧願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為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如果你們的心中有真實的愛,豈不是會憐恤貧窮的聖徒,滿足他們生活上的需求嗎?

10~12節:保羅在此再作一次聲明,關於捐助貧窮的聖徒這件事,他只是建議,並不是命令。而這項建議,對哥林多教會是有益的。因為「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十九17)。尤其是你們下手辦這件善事,而且有這種意願,已經有一年了。你們既然有這種願做的心,就當辦成。因為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神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既然如此,豈不是沒有困難嗎?

13~15節:在這段經文中,保羅作了第三次的聲明。他說,「我原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乃要均平。」所謂「均平」,就是拉近貧富的差距。究竟要怎麼做,才能實現「貧富均平」的理想呢?下面說,「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甘心樂意的捐助他們);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將來你們若窮困,他們也會回報的)。這就均平了(人人互助互惠,良性的循環,永不止息,貧富的差距就消失了)。」最後,為了使「貧富均平」這個理想實現在神的教會,並且推廣到社會,保羅再引證《出埃及記》第十六章18節那段經文說:「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

「貧富宜均平」,這就是保羅對「出十六18」那件神蹟所作的詮釋,也是「林後八1~15」這段經文的重點。為了實現「貧富均平」這個理想,保羅在上列的經文中提出了三項依據。其一是,馬其頓眾教會超過了力量,甘心樂意的捐助(1~5節);其二是,耶穌基督為了救贖世人,使世人富足,自己成了貧窮(9節);其三則是,「出十六18」所記載的神蹟(15節)。

今日的社會,生存競爭之所以愈來愈劇烈,罪惡層出不窮,乃因對價值觀發生了偏差,人人欺貧重富,造成惡性競爭,以致貧富日益懸殊的緣故。如果主內比較富足的同靈都實踐聖經的教訓,甘心樂意的捐助貧窮的同靈,甚至熱心捐獻給社會上的慈善機構,則貧富的差距便可以拉近,並可使社會更祥和、更溫馨了。


教訓之四

「摩西說,你們今天吃這個吧!因為今天是向耶和華守的安息日,你們在田野必找不著了。六天可以收取,第七天乃是安息日,那一天必沒有了。……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許甚麼人出去。」(出十六25~26、29)。這段經文告訴我們說,以色列人收取嗎哪的事蹟,所給予我們的第四項教訓是,「要謹守安息日」。神的選民若切實遵行這項教訓,謹守安息日,便可以體驗神奇妙的恩典了。甚麼恩典呢?

第一是,雙倍的收穫。 

「出十六5」那段經文,《國語和合譯本》的譯文之含意,有一點模糊。其他幾種譯本的譯文,意思比較清楚,茲抄錄其中兩種於下:

「第六天,他們要把所收進來的預備好了,就會比天天所撿的多一倍。」(呂振中譯本)。

「第六天,他們把所收進來的調理好了,那將會有每天所收的之兩倍。」(日本口語體譯本)。

上列兩種譯本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所收進來的預備好了」,或說「調理好了」在先;然後才說,「就會比天天所撿的多一倍」,或說「那將會有每天所收的之兩倍」。值得留意的是,「就會」或「將會」都是未來式,表示事後的發現;並不是說,在田野收取嗎哪的時候已經這樣。日本《新共同譯》譯為「竟然是每天所收的分量之兩倍」,意思就更清楚了。

由此可知,每逢第六天,以色列人出去田野收取嗎哪的時候,都遵從神的吩咐,如平日一樣,只收當天的分量。奇妙的是,大家回到營裏,正在「預備」,或說「調理」的時候,竟然發現比每天所收取的多了一倍!

神之所以要彰顯這項奇妙的作為,就是要讓神的選民深信:只須謹守安息日,無須在第六天特別付出勞力,神必賜予出人意外的恩典!

原來,安息聖日是神特別賜福的日子(創二1~3)。正如神藉著以賽亞先知所說的,凡謹守安息日的人,都必蒙神賜福。他說:「謹守安息日而不干犯,禁止己手而不作惡;如此行,如此持守的人,便為有福。」(賽五十六2)。

相反的,干犯安息聖日的人,卻往往會遭遇意外的災禍。舉例說,猶大人之所以被擄巴比倫,乃因干犯安息日(尼十三15~18)。之前,神已經藉著耶利米先知警告他們,如果干犯安息日,聖城必被燒毀了(耶十七19~23、27)。只因他們不聽從先知的話,致使空前的災禍臨到耶路撒冷,而應驗了先知的預言(代下卅六11~21)。

第二是,收益蒙神保守。

「摩西對他們說,耶和華這樣說:『明天是聖安息日,是向耶和華守的聖安息日。你們要烤的就烤了,要煮的就煮了,所剩下的都留到早晨。』他們就照摩西的吩咐留到早晨,也不臭,裏頭也沒有蟲子。」(出十六23~24)。

「19~20節」記載,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說,所收的(即平日所收取的),不許甚麼人留到早晨。有人不聽從摩西的話,把嗎哪留到早晨;結果,就生蟲變臭了。本段(23~24節)所記載的是,第六天所剩下的,摩西卻准許他們留到早晨,他們就照摩西的吩咐留到早晨;結果,竟然不臭,裏頭也沒有蟲子!這也是一種神蹟。而這件神蹟所要傳給我們的信息是:「收益蒙神保守」,乃是謹守安息聖日的人將要體驗的另一項恩典。

聖經說,「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詩一二七1)。這就是說,如果沒有神的幫助和保守,則人為的一切努力都是徒然的。至於神所要幫助和保守的人,便是聽從祂的話,蒙祂喜悅的人;「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出廿8),乃是其中的一項。

「你們撒的種多,收的卻少。得工錢的,將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該一6)。這段經文更清楚的告訴我們,工作勤勞固然重要,但神的幫助和保守卻更重要。

主耶穌從死裏復活後,彼得和其他的門徒上了船,出海去打魚。那一夜,並沒有打著甚麼。天將亮的時候,主耶穌向他們顯現,吩咐他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門徒依從主的指示,竟然捕獲了甚多大魚。關於這件神蹟,聖經如此描述:「那網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魚雖這樣多,網卻沒有破。」(約廿一11)。魚又大又多,照常理說,網應該會破。但結果呢?「網卻沒有破」。魚又大又多,乃是主所彰顯的奇妙作為;網卻沒有破,則是主的保守。如果沒有主同在,施展大能,門徒便空手回去了。如果沒有主的保守,網破,一百五十三條大魚都跑光,則前功盡棄了。對不對?







文章標籤:  #力行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