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論

第四章 聖靈與教會

作者:謝順道 編者 / 發行:真耶穌教會臺灣總會 / 初版日期:1966年2月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第一節 教會的定義

「教會」一詞,在希臘原文的讀音,略如「愛克雷西亞」,英讀音作〝Ecclesia〞。
 
〝Ecclesia〞是古代希臘的自由市為議事所召開的「合法集會」,也稱為「常例集會」;那時,全城的市民一聽見吹角的聲音,就聚集進行議事。在基督降生前,這是希臘社會的慣用名詞,本來的意思是「被召出來的集會」;在歷史上,最初取用這名詞為「教會」之稱謂的,是主耶穌(太十六18)。
 
使徒行傳十九章39節中「照常例聚集」一句,原文是〝Ecclesia〞;日譯本作「正式的議會」,就是國法上所公認的合法的集會;所以呂氏譯本作「合法的集會」,並註明「與教會一詞同字」。
 
使徒行傳十九章32節中「聚集的人」一句,41節的「眾人」,原文都用〝Ecclesia〞;呂氏譯本都作「會集」,並註明「與教會一詞同字」。從國法上看來,這次的聚集是違背常例的集會,毫無秩序。
 
猶太人卻把〝Ecclesia〞用為聽見吹號而聚集在會幕前的一種「集會」;使徒行傳七章38節,及希伯來書二章12節的「會中」一詞,都含有這種意思。上述兩段經文中的「會中」一詞,呂氏譯本都作「公會」;原文也是〝Ecclesia〞。
 
就〝Ecclesia〞一詞的原意而論,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和新約時代的基督徒,按理都是蒙召出來的;但在使用上的意義,卻有所分別。新約時代使用此詞,依據聖經的釋義是:「神的教會,就是祂用自己血所買來的。」(徒二十28);「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林前一2)。這種付出基督寶血的代價的選召,以及在基督耶穌裏的成聖,在救恩尚未成全之前,當然還沒有十分的明顯,是不用贅述的。
 

​第二節 教會的本質

「教會」一詞,在原文上的意思雖然是一種「集會」,但就本質而論,卻與屬世的一般集會不同;這些不同點,至少有下列幾件:
 
第一、教會是神的(林後一1;加一13),也是主耶穌的(太十六18)。社會的集會卻不是神的,也不是主耶穌的。
 
第二、教會是屬靈的團體,是耶穌基督從世界中選召出來,與世界的步調完全不同的超凡的集會。社會的集會,大凡以討論政治、教育、交通、實業等為目的而聚集。教會卻以敬神、修道、推行聖工等為目的而聚集;甚至為達成這神聖的目的,寧願被世界恨惡(約十五19)。因此,教會並不是一種社交性的集團,也不是一個變相的政體。
 
第三、教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沒有種族上和階級上的限制;不問在何時何地,凡是歸入主名下的人,都已經加入在這個團體裏了(加三27-28;太十八20)。社會的集會是時聚時散的,有事就討論,結束就分散了;並且往往有種族上、階級上,或境界上等許多空間的限制。
 
第四、教會中的會員,無論人數多寡,或個人有任何特殊的情形,都必須敬拜同一位主,抱著同一個指望,堅持同一種信仰,接受同一樣浸禮(弗四4-5)。社會的集會中的會員,卻不必有同樣的心志,也不必有同樣的信仰和同樣的主張。
 
第五、教會中的會員,不問信仰時間的長短,或靈性的高低,都是共敬同一位父的弟兄,也是共事同一位夫子的門徒(太二十三8-9;弗四6);雖然有長老、執事、傳道等稱謂,卻不是階級上的標示,不是為要轄制,而是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藉以建立基督的身體所設立的(彼前五1-4;弗四11-13)。社會的集會中的會員,卻有君王、大臣……等階級上的顯然的差異(太二十25)。

​第三節 教會的由來

最原始的時候,首先被神召出來的就是亞伯拉罕(創十二1);那時,他和他的父家都生活在拜偶像的罪惡裏(書二十四2)。後來,亞伯拉罕的子孫在埃及寄居四百年,神聽見他們悲歎的聲音,就差遣摩西去把他們從埃及召出來(徒七6、34-36);並且冠以「歸神為聖,與萬民有分別的子民」(利二十26),「不列在萬民中的獨居的民」(民二十三9),「神從地上的萬民中特選出來的子民」(申十四2)等,超凡的稱謂。這就是救恩成全後,以基督的寶血從世界選召出來的新約教會的影像。
 
耶穌基督一出現,就宣佈舊約的結束,及新約的開始(太十一13;可一15;約四23);並且親自從世界中選召門徒出來跟從祂自己,歸神做屬靈的集團(約十五19)。這就是新約教會建設的先聲(太十六18)。
 
直至五旬節聖靈大降臨那一天,門徒大得能力,勇敢為主宣道,約三千人悔改歸主之後(徒二1-4、14-41),教會才一天而成立起來。這就是新約教會的誕生。
 

​第四節 教會應有的條件

教會的成立,必須具備下列三個要件:
 
一、 教會必須有聖靈
 
教會有聖靈,是教會和一般集會不同的關鍵。聖經常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弗一23,四12;西一24),又說「身體沒有靈是死的」(雅二26);教會既然稱為基督的身體,若沒有基督的靈,也是死的,不過是一個徒有形體而沒有生命的軀殼而已。因此,一個沒有聖靈的教會,與其要稱它為教會,倒不如稱它為一種「社交性的集團」,來得更恰當!
 
信徒之所以被稱為「聖靈的殿」,乃因從神那裏來的聖靈已經內住在他裏頭(林前六19);教會是信徒所組成的集團,若沒有聖靈,如何能稱為「聖靈的殿」呢(林前三16-17)?保羅說:「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羅八9);教會若沒有基督的靈,更是如此。原始教會的產生,完全出於聖靈親自的建設,與現代許多憑著人意所建設的屬世的教會,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別。
 
聖靈來了,為要在一切的事上替主做見證(約十五26)。教會若沒有聖靈,浸禮就不能發生赦罪的效能(徒二十二16),因為赦罪的權柄在乎聖靈(約二十22-23)。水表明主寶血的見證也在乎聖靈(約壹五6-8)。教會若沒有聖靈,聖餐典禮就僅以紀念性的儀式為止,不能使人與主的應許發生關係(約六53-58),對信徒毫無效益。教會若沒有聖靈,就是連經常的聚會,也會變成沒有生命的聚集的,因為在教會中所做的事,都必須有聖靈的見證和運行。這是現代各教會團體所當省察的問題。
 
二、教會必須有奉差遣的傳道人
 
教會中所不可缺少的,就是奉差遣的傳道人,因為傳道人負有延續教會的生命,並擴展其身量的使命。
 
先知耶利米曾對假先知哈拿尼雅說:「哈拿尼雅啊,你應當聽,耶和華並沒有差遣你,你竟使這百姓倚靠謊言。」(耶二十八15)。古時的先知是神的代言者(耶一7),呂氏譯本作「神言人」(太二23;可六4),或「神言傳講師」(林前十二28-29,十四32),等於新約時代的傳道人。古時的先知必須是奉差遣的,現在的傳道人也必須是奉差遣的;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羅十15)?
 
假先知雖然也會託神的名說假預言(耶二十九8-9),但對人卻毫無造就,不能堵擋破口,不能為以色列家重修牆垣(結十三1-7)。現今也有許多沒有奉差遣的假先知,奉主聖名傳講假預言,不能復興使徒時代的教會,不能更正異端左道的錯謬;正如古時的假先知,不能把大衛倒塌的帳幕重建起來,不能堵住其中的破口一樣。因此,雖然犧牲一切,背井離鄉,走遍洋海陸地,勾引許多人入教,心想引導他們進入神的國,結果卻使他們做了地獄之子,甚至比自己還加倍(太二十三15-16)。你看,瞎眼領路的假先知的貽禍,是何等的慘重,何等的可怕!
 
主耶穌曾引證預言書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四18)。復活後,又向門徒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約二十21-22)。天父差遣主耶穌來傳天國的福音,是藉著聖靈;如今主耶穌也要以同樣的方法,藉著聖靈差遣門徒去繼承祂的聖工了。
 
概括的說來,神所需要的傳道人,未必是有學問有智慧有口才的人(徒四13;林前20);而是奉聖靈差遣(路二十四49;徒一4、5、8),並有聖靈的能力的人(羅十五18;林後十二12;來二4)。
 
三、教會必須以使徒和先知為根基
 
「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十六18)。
 
「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祂同被建造,成為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弗二19-22)。
 
使徒和先知的根基,就是使徒和先知所傳的純正之道;基督耶穌的房角石,就是基督的教訓。教會所信奉之道,若與使徒和先知所傳的有所出入,或越過基督的教訓(約貳9-11),就在神的咒詛之下(加一6-9)。
 
主耶穌說「真理的聖靈」(約十六13),約翰說「聖靈就是真理」(約壹五7)。可見聖靈和真理,彼此有不可分離的關係;有聖靈的教會,必傳出合乎聖經的真理。一般教會之所以未能以使徒和先知為根基,並且越過基督的教訓,就是因為沒有聖靈。
 

​第五節 聖靈治理教會

一、聖靈是教會唯一的治理者
 
原始教會是聖靈的工作最活潑的時代,教會中一切聖工的推行都由聖靈做主;聖靈一發令,門徒即時行動(徒八29-30);聖靈若禁止,他們就變更行程(徒十六6-8);條規的制定也得由聖靈做主,門徒僅佔在次要的地位而已(徒十五28-29,十六4-5)。
 
在五旬節前,門徒常常存心爭奪首位,甚至彼此惱恨(太二十20-28);在基督受難當夜,他們仍然不知悔改,而再為此事起了爭論(路二十二24-27)。但五旬節聖靈一降臨,他們完全改變了。他們明白他們都是無用的僕人(徒十25-26,十四8-15;林前三5-7),一切的能力和恩賜都來自上頭(林前四7;雅一17)。他們更明白惟有基督是教會的元首(弗四15),他們不過是肢體(羅十二5);惟有聖靈是他們生活上的主宰,他們只要一味順從(羅八13;加五16、25)。
 
今日一般教會的情形,卻多數違反了原始教會這個根本原則。他們以人的地位,代替了聖靈的地位;以人的統制,代替了聖靈的治理;以人的主張,代替了聖靈的旨意;以人的規條,代替了聖靈和使徒的決定;以出於世智的神學,代替了原始的純正的福音;以人的才能,代替了聖靈的恩賜;以名利的呼召,代替了聖靈的揀選;以肉體的愛好,代替了聖靈的引導。如此的教會,如何算得是神的教會?如何能榮耀主的聖名呢?
 
啟示錄一至三章記載約翰在拔摩海島受主啟示,當將所看見的寫在書上,達與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等七個教會(啟一9-11)。在那些書信裏,他每提及一個教會,都以「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啟二7、11、17、29,三6、13、22)這句話為終結,實有重大的意義,值得再三深思。
 
二、聖靈設立工人
 
「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約二十21-22)。
 
這是傳道人應有的條件和憑據,因為聖經上說若沒有奉聖靈的差遣,誰也不得擔任傳道的聖職(羅十15)。這也是要為主做見證所必需的準備,因為主耶穌吩咐門徒當先求得聖靈的能力,然後才去做祂的見證人(路二十四48-49;徒一8)。
 
五旬節聖靈降臨,使徒首次為主做見證,結果聖靈感動眾人,使他們為罪自責,進而悔改受浸,數目約有三千(徒二1-4、37-41)。其次在聖殿的美門口,治好了一個生來就瘸腿的乞丐時,他們趁著機會再為主做見證,結果又有許多人歸主,男丁數目約到五千(徒三1-四4)。雖然為此招惹了官長的惱怒和恐嚇,禁止他們不可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卻尚能放膽抵擋他們說:「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徒四5-20)。聖經描寫當時的情景說:「他們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復活。」(徒四31、33)。諸如此類的聖靈活潑的工作,在使徒行傳裏記載甚多,不勝枚舉。這豈不是令人興奮的事嗎?豈不是我們今日當有的檢討和復興嗎?彼得論傳福音的事,解釋他在五旬節後所以得著能力的秘訣,是「靠著從天上差來的聖靈」(彼前一12);這就是傳道能力的秘訣,萬事完全由聖靈支配,人只是做祂的工具,使祂的能力有出路而已。保羅說:「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二4-5);「因為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林前四20);「我們的福音傳到你們那裏,不獨在乎言語,也在乎權能和聖靈。」(帖前一5)。講道和演講的根本差別,就是在這點;不是靠智慧和口才,是靠聖靈的能力。
 
「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神的教會,就是祂用自己血所買來的。」(徒二十28)。在教會中推行一切聖工的工作人員,都必須是聖靈親自設立的;不僅傳道人如此(徒十三1-4),就是監督也是這樣。聖靈設立傳道人的目的,是要他們到處為主作見證,到處建設教會,直到福音傳遍天下(徒一8;太二十四14),以完成延續教會的生命和擴展其身量的使命。聖靈設立監督的目的,是要他們牧養神的教會,為全群謹慎。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他們的,乃是謹慎自己,做群羊的榜樣(彼前五1-3)。
 
「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大眾都喜悅這話,就揀選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人,又揀選腓利、……」(徒六2-6)。原始教會真是神的教會,屬靈的氣氛很濃厚,聖靈成為教會唯一的治理者,一切活動都以祂為核心,祂在教會裏實實在在的掌握了最高的權力。不僅傳道人和監督(長老)要由聖靈親自來設立,甚至管理飯食的執事,看來似乎不甚重要的職分,也要以聖靈充滿的人為揀選的對象,由聖靈做主來決定。
 
本會是晚雨聖靈所建設的真教會,負有復興原始教會的使命,在推行聖工的許多事上,都以效法原始教會所遺留下來的榜樣為原則,讓聖靈親自治理教會中的一切職務。因此,依照規定,除了傳道人、長老、執事都必須有聖靈的印記之外,連地方教會的負責人、指導者、宗教教育的教員等,凡要擔任推行聖工的職分的人,都必須以受過靈浸為先決條件。
 
三、聖靈分配恩賜
 
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1節所記載的「屬靈的恩賜」一句,呂氏譯本作「屬靈的事」;原文作〝Pneumatika〞,意思是「屬靈的」,或「從靈而來的」,表示恩賜的性質;國語和合譯本的「恩賜」兩個字,是譯者加上去的。在同章4、9、28、30、31節的「恩賜」一詞,原文作〝charismata〞,意思是「恩典的賞賜」,或「不勞而獲之惠」,表示恩賜的來源。把〝Pneumatika〞和〝charismata〞兩個字聯合起來,就是「屬靈的恩賜」,表明聖靈賜給信徒推行聖工,建設教會的各樣特別能力。
 
聖靈治理教會的活動之一,就是將發展教會所必需的各種恩賜分給各人(林前十二8-11)。這些恩賜在原始教會裏,是門徒為主做見證所不能缺少的憑據。因為他們是「沒有學問的小民」(徒四13),他們所宣揚的是一個人從死裏復活的故事,一件連他們自己在當初也曾懷疑過的故事(太二十八16-17;可十六9-14;路二十四9-11;約二十24-27);若不是「神又按著自己的旨意,用神蹟奇事和百般的異能,並聖靈的恩賜,同他們作見證。」(來二4),誰要相信他們的話呢?
 
「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來十三8);「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一17)。在推行聖工的事上,原始教會需要各種屬靈的恩賜,今日的教會也需要這些恩賜,直到救恩完成為止(參考:林前十三8-10)。
 
音樂家不能從一個單音製成和諧的曲譜,美術家不能用一種顏色繪出傑作,文學家不能用一個字完成他的著作。「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若全身是眼,從那裏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那裏聞味呢?若都是一個肢體,身子在那裏呢?」(林前十二14、17、19)。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西一24),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做肢體的是信徒(羅十二5)。神為使全身都靠著基督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叫身體漸漸增長,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四16、13),便隨著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林前十二18),並藉著聖靈分給他們各樣屬靈的恩賜,以實現祂的美意了。
 
因此,聖靈之所以把各樣恩賜分給各人,決不是為要叫人自高自大,乃是為要叫人得益處(林前十二7),並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2)。得恩賜的人,只是聖靈為要治理教會所需要的工具而已,既沒有值得榮耀自己的理由(林前四7,三5-7;路十七10),也沒有藐視別人的理由(林前十二15-17、21-24)。
 
這些恩賜,在哥林多前書記載九樣,就是:智慧的言語、知識的言語、信心、醫病、行異能、作先知、辨別諸靈、說方言、繙方言(林前十二8-11)等。
 
關於屬靈的恩賜的問題,在此不再多談,於本章第六節「建立教會的恩賜」一文中,另有更詳細的論述;這裏所提及的,不過是要看出聖靈治理教會的另一面而已。
 

​第六節 建立教會的恩賜

恩賜的目的,是要叫人得益處,並建立基督的身體(教會);不是為了叫人自高自大,藐視別人。這些建立一個健全的教會所必需的恩賜,從哥林多前書十二章8-10節所記載那九樣的性質看來,可以分成三大類來查考:
 
一、 超然領悟的恩賜
 
1.智慧的言語
 
「並且我們講說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語,乃是用聖靈所指教的言語,將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林前二13-14)。
 
聖靈所啟示的真理,都是屬靈的事,不是屬血氣的人所能領會的,只有聖靈賜予智慧的言語的屬靈人,才能把它闡明出來。因為這種智慧不是世上的智慧,也不是有權有位將要敗亡之人的智慧,乃是從前所隱藏,神奧秘的智慧(林前二6-7)。保羅之所以深知在以前的世代沒有人知道的福音的奧秘,就是因為特蒙聖靈啟示,又有智慧的言語之恩賜的緣故(弗三3-5,一17)。
 
此外,能處理教會的事務,配得被選立為執事的智慧(徒六3);或能為基督的事工而辯駁,使眾人敵不住的智慧(路二十一15;徒六10)等,也都可以包括在這種恩賜之內。
 
2.知識的言語
 
聖靈所賜與的知識,是在信仰上諸般的知識(羅十五14;彼後三18),也就是真理的知識(多一1),與世上的學問大有分別(西二8);主耶穌所說,聖靈要引導我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十六13),就是指著這種恩賜說的。
 
一個人在真理上有了豐富的知識(西三16),才能分別是非(腓一9-10),在真道上站得穩固;又能教導人和勸戒人(羅十五14),兼收益人利己之功。哥林多教會在這恩賜上很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因此,保羅常為他們感謝神(林前一4-7)。
 
保羅之所以對基督的福音能領悟得既深且闊,藉以建立自己,又多方教訓人,乃因有此恩賜;至少從加拉太書一章11節以下的經文,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他在真理上的知識,都是從基督(也可以說是從聖靈)的啟示來的。
 
3.辨別諸靈
 
「親愛的弟兄啊,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約壹四1)。
 
「這也不足為怪;因為連撒但也裝作光明的天使。」(林後十一14)。
 
除聖靈能內住人的心裏之外,邪靈也能運行在人的心裏,以似是而非的道理迷惑人,叫教會混亂(提前四1);信徒若沒有辨別諸靈的恩賜,必不能看出弟兄所受的是出於真神或撒但,以致受欺騙。
 
彼得和保羅,都是領受這種恩賜人,所以各有屬靈的眼光,能看出撒但的詭詐來(徒五3,十三8-11,十六16-18)。
 
二、 超然行事的恩賜
 
1.信心
 
「信心」一詞,魏矛斯(Weymouth)譯本作「特別的信心」,表示與得神喜悅的信心不同(來十一6),與接受救恩的信心也不同(弗二8);乃是能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心(詩一一九71;腓四11-14),或能行異能的信心。
 
「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神。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他若心裏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可十一22-23)。「你們當信服神」一句,希臘原文的直譯是「你們要有神的信心」(Have You faith of God);基本英語譯本(Basic English)作〝Have God's faith〞,也是這種意思。我們若確實有神的信心,雖然微小得只有一粒芥菜種那樣,也必能行出移山的超然大事來(太十七20)。
 
「大眾都喜悅這話,就揀選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人……」(徒六5);「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徒十一24)。從這兩段經文看來,則可推知司提反和巴拿巴的信心,與「被聖靈充滿」必有密切的關係;雖然聖經沒有明顯的記載,我們卻可以說,他們兩人的信心都是聖靈特別賜與的。
 
2.醫病
 
「神怎樣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這都是你們知道的;祂周流四方行善事,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因為神與祂同在。」(徒十38)。在這段見證裏,彼得指明主耶穌醫病的權柄,乃出於聖靈所賜與的能力。
 
這種醫病的恩賜,決非主獨佔,在升天前,祂也應許賜與那些信祂的人,藉以證實所傳的道(可十六17-20);甚至應許他們所行的,將比祂更大,因為祂往父那裏去(約十四11-14)。此事到了五旬節聖靈降臨以後,果然應驗,並且成為一種普遍的恩賜,連地方教會的長老也可以奉主的名為病人抹油禱告,治好他的病了(雅五14-16)。彼得(徒三1-8,五15-16,九32-34)、腓利(徒八6-8)、亞拿尼亞(徒九17-18)、保羅(徒十四8-10,二十八8-10)等,都是從聖靈領受這種恩賜的人。
 
就傳福音的果效而言,這種醫病的恩賜,往往會產生特別的作用,吸引人聽從(徒八6,十四3)。「除了基督藉我作的那些事,我什麼都不敢題;只題祂藉我言語作為,用神蹟奇事的能力,並聖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羅十五18)。
 
再就實際的情形而言,這種醫病的恩賜要產生確實的果效,也需要倚靠求醫治的病人的信心(太九27-30;可九21-24;徒十四8-10);我們甚至可以說,只要求醫治的病人有信心,並且彼此認罪,互相代求,縱使地方教會的長老也必能醫治他(雅五14-16)。
 
梅德立(F. Madeley)和馮雪冰(H. P. Feng)在「聖靈的能力與恩賜」裏第62頁說:「在今日,用神蹟使一個人突然痊癒的事情是很少見的了,並不像使徒時代那樣的普遍;即使偶然發生了一兩次這樣的事件,也被人論為可驚的例外了。」但根據本會歷年來許多寶貴的體驗,我們卻可以說:「今日仍然是神蹟的時代,藉著醫病的恩賜使一個人突然痊癒的事情,並非少見,也不是可驚的例外。」因為本會是聖靈親自建設的真教會,處處彰顯聖靈的大能大力,醫病趕鬼,藉以證實真道的。
 
3.行異能
 
「行異能」一句,希臘原文作〝energemata dunameon〞,中文直譯是勢力和炸藥,可見這種恩賜是神的能力的釋放。
 
主耶穌周流四方傳道的時候,曾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太十一20);就如趕鬼(可一23-28)、叫死人復活(約十一39-45)、履海(太十四24-33)、平靜風浪(可四35-41)等。到了五旬節那一天,彼得特提此事,向那些從各國回來守節的猶太人做見證說,祂確是從神那裏來的救主(徒二22)。
 
「西門自己也信了;既受了浸,就常與腓利在一處;看見他所行的神蹟和大異能,就甚驚奇。」(徒八13);「我在你們中間,用百般的忍耐,藉著神蹟奇事異能,顯出使徒的憑據來。」(林後十二12)。腓利和保羅都是領受了行異能的恩賜的人,保羅甚至認為這恩賜可為他顯出使徒的憑據來。腓利所行的異能就是趕鬼、醫治癱瘓的,及瘸腿的(徒八7);保羅所行的異能就是叫死人復活(徒二十9-12),並趕鬼(徒十九11-12)等。彼得也有這種恩賜(徒五12-16,九36-42)。
 
「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蹟奇事和百般的異能,並聖靈的恩賜,同他們作見證。」(來二4)。與醫病的恩賜同樣,這種行異能的恩賜在傳福音的事上,也有很大的效用。
 
三、 超然說話的恩賜
 
1.作先知
 
「作先知」一句,日譯本作「說預言」;呂氏譯本作「神言傳講的才能」。這兩種譯詞似乎有所出入,其實含意卻大同小異。就「說預言」而論,依據字面上的意義,當然很容易被人認為只說些未來的事而已;但從哥林多前書十四章3節的經文看來,卻可以說也包括著現有的事;再看舊約時代的先知,他們每次向選民宣講的問題,也未必都以關乎未來的事為限的。就「神言傳講的才能」而論,先知既是神的代言者,為要向人宣講造就、安慰、勸勉的話而設立的;那麼,當然不可能一味說些未來的事,而完全不涉及現在的切身問題了。
 
「你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其中更要羨慕的,是作先知講道。」(林前十四1)。依據這段經文,則可知「作先知」的恩賜,在許多屬靈的恩賜中所佔的地位是相當大的;因為聖靈若不分配這種恩賜,教會便無從被造就(林前十四4),也無從延續其生命。在舊約時代,先知的職分只屬於少數人的特權,神在各時期所興起的,為數不多;在新約時代,卻人人都可以作先知講道,叫眾人學道理和得勸勉(林前十四30-31)。因此,保羅激勵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當切慕作先知講道的恩賜。
 
2.說方言
 
「方言」一詞,日譯本作「異言」;呂氏譯本作「捲舌頭說話」;淺文理譯本作「靈言」(林前十二10)。綜合這些譯詞,則可知它不是地面上的某種語言,而是一種屬靈的語言;因此,若沒有翻方言的恩賜的人,就聽不出來(林前十四2)。
 
「我願意你們都說方言,更願意你們作先知講道;因為說方言的若不翻出來,使教會被造就,那作先知講道的就比他強了。」(林前十四5)。這段經文雖然把「作先知」的恩賜列在「說方言」的恩賜之上,卻不能因此而推翻了後者的地位;實際上說方言的恩賜在一切屬靈的恩賜中,也佔了相當的地位,因為只要有人翻譯,教會也能藉此而被造就的。保羅之所以如此說,乃因他們沒有秩序,不按著規矩聚會;縱使沒有人翻譯,也要說方言,造成混亂的狀態(林前十四23、27-33、40)。
 
說方言的恩賜,從哥林多前書十四章看來,可以分為兩種:(a)在禱告的時候,直接向神說的(2、14-15),目的在乎造就自己(4)。(b)在傳講神言的時候,向會眾說的,目的在乎造就教會(5-6、26)。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10、28、30節所記載的「說方言」,都與「翻方言」並列,是一種特殊的恩賜,屬於向會眾說的那種。
 
此外,凡是有關「說方言」的許多問題,在本書第九章第1節第一項「說方言」,第2節「方言的功用」,第3節「特殊的恩賜」中,另有更詳細的論述,請讀者參閱。
 
3.翻方言
 
禱告的時候所說的方言,因為是直接向神說,而不是向人說的,所以除了遇有特殊的情形之外,就不必翻出來。但向會眾所說的方言,既然為要造就聚集的眾人,就需要有人翻出來,才能達成目的(林前十四5、12-13、27);否則,不但不能造就人,甚至聚會的秩序也必因此而混亂起來了(23、33)。
 
設若沒有翻方言的人,那說方言的人就當在會中閉口;但這不是說不可說方言,是要他轉移目標,只對神說就是了(28、39)。
 
「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林前十二11)。
 
分配恩賜的主權,完全操在聖靈的手中,祂可以隨己意而行,根本不用人的干涉。我們可能需要一種自以為最奇異的恩賜,祂卻可能決定賜給我們另一種;所以不是照我們所需要的,乃是照聖靈所需要的,才是我們當有的認識和態度。
 
聖靈為要建立教會所分配的恩賜,除了上述九樣之外,有些學者說羅馬書十二章6-8節、哥林多前書十二章28節,及以弗所書四章11節所提到的,都是由聖靈而來的職務,所以也當包括在〝charismata〞之內。
 

​第七節 恩賜的基礎

從哥林多前書十二至十四章,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哥林多教會當時的情景;就討論建立教會的恩賜這個題目而言,這種認識是千萬不能忽略的。在十二章,保羅論諸恩賜的差別和身體的一致,以糾正哥林多教會的偏見;在十四章,保羅論教會運用屬靈的恩賜時,當如何留意秩序的問題,以警戒他們的濫用;十三章是十二章和十四章的連接點,為要正用十二章的諸恩賜,雖然需要考慮十四章的注意問題,但最根本的原則還是強調十三章的愛。
 
一、 哥林多教會的錯誤
 
屬靈的恩賜與愛沒有絕對的關係,哥林多教會雖然有諸般的恩賜,卻缺少了更寶貴的愛;於是,發生了有礙於建立教會的許多錯誤觀念,而為保羅所指責。第一、他們分爭結黨,或說屬保羅,或說屬亞波羅,或說屬磯法,或說屬基督;保羅勸他們都說一樣的話,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不可分黨(林前一10-13,三1-8)。第二、他們彼此分門別類,不同心合作,以致喪失了在基督裏的一體關係;保羅以肢體聯屬身子為喻,勸他們當在基督裏合而為一(林前十二4、6、12-16)。第三、他們仗著自己的恩賜藐視別人的恩賜,自以為他們在教會裏的地位是最尊貴的;保羅說任何恩賜都有相當的效用,如同人以為軟弱的肢體更是不可缺少的(林前十二17-24)。
 
「豈都是使徒麼?豈都是先知麼?豈都是教師麼?豈都是行異能的麼?豈都是得恩賜醫病的麼?豈都是說方言的麼?豈都是翻方言的麼?」(林前十二29-30)。為要建立一個健全的教會,聖靈所分給各人的樣樣恩賜都是必要的;哥林多教會不明白這種真理,彼此輕視,自高自大,分爭結黨,顯然與愛的精神相悖。因此,保羅勸他們不要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以一個肢體所受的苦,為所有的肢體共同的苦;以一個肢體所得的榮耀,為所有的肢體共同的快樂(林前十二25-26)。
 
二、 當以愛為恩賜的基礎
 
在神的教會裏最危險的事,莫過於有恩賜而沒有愛,人人貪圖虛浮的榮耀,單顧自己不顧別人(參考:腓二3-4)。保羅知道哥林多教會有這種情形之後,不但寫哥林多前書十二章來糾正他們的錯誤觀念,而且寫十三章來指示他們最妙的道(林前十二31),以挽救他們脫離分裂的危險。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林前十三1)。「說萬人的方言」一句,呂氏譯本作「用人之捲舌頭說話」,與恩賜之一的「方言」相同;從十二章和十四章所描述哥林多教會的情形看來,也可以作如此的推想。人若沒有愛,縱使有說方言的恩賜,並且通達樂園裏隱秘的言語,也是毫無價值;正如鳴的鑼和響的鈸一般,只有騷雜的聲音而不能造就人的靈性。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林前十三2)。愛勝於一切的雄辯,並一切屬靈的恩賜。人若沒有愛,縱使有傳講神言的才能,或明白各樣的奧秘,或通達各樣的知識,或有全備的信心,也是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因為人若沒有愛,一切的恩賜都可能被惡用,而破壞了教會的秩序,影響其正常的生長。
 
「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林前十三3)。「將所有的賙濟窮人」,這豈不是最慈善的行為嗎?但有些人的施捨卻為要誇耀自己的善行,而不以救貧濟困為純粹的動機(太六1-2);如此的施捨,雖然能裨益受惠的人,卻與他無益。「捨己身叫人焚燒」,這豈不是最偉大的犧牲嗎?但有些人的犧牲卻為要遺留永垂不朽的虛名,而根本沒有愛的精神,有古卷作「為要自誇」;如此的犧牲,不問如何驚天動地,仍然與他無益。
 
愛是最妙的道,是屬靈的諸恩賜當有的基礎;惟有愛能叫基督的身體漸漸增長,又能建立自己(弗四16)!
 
三、 聖愛與自然愛
 
國語和合譯本所用的「愛」字,在希臘原文上有「聖愛」和「自然愛」的區別。所謂聖愛,是出於神的愛,或重生後的人從信仰所發出來的愛,希臘文作〝agape〞;所謂自然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愛,也就是可以維持社會秩序的人群愛,希臘文作〝philia〞。
 
〝agape〞這個字在希臘當代的文獻上極少使用,並且其所含有的意義,也不可能像用在聖經上這樣深刻和廣泛;因為若沒有基督的捨命,這個字的內容必不能如此高超,是不言而喻的(羅五8;約壹三16)。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所用的愛就是這個字,其餘凡出現在新約聖經上的愛,多數也都用這個字。在約翰壹書四章7節以下,約翰敘述了這種愛的本質:7節說,這愛出於神,凡有愛心的都由神而生;8節說,神就是愛,沒有愛心就不認識神;9節說,神將獨生子賜給我們,藉以顯明這愛。
 
〝philia〞這個字所含有的意義,就是對於家屬、親戚,及朋友間相愛的自然感情,也就是人類的本能的愛,或說天然的愛。
 

​第八節 教會是獨一無二的

教會應該是獨一無二的,現今稱為基督教會的一般教會,雖然已有幾千個名稱不同的派別,卻不能看做個個都是基督的教會。那麼,那個教會才是基督的教會呢?這在本章第四節「教會應有的條件」一文中已經說過了,這裏只要從聖經上舉出教會必須是獨一無二的根據,以資證實。分述如下:
 
一、 聖殿只有一個
 
信徒被稱為聖靈的殿(林前六19),信徒所組成的教會也被稱為聖靈的殿(林前三16-17;弗二22),以舊約時代的聖殿為象徵。
 
在舊約時代,不問建造聖殿的器材有多少,聖殿卻只能建造一個,因為神只有一位(申三十二39)。在新約時代,不問信徒之多寡,信徒聯合在基督裏所建造的靈宮(彼前二5),也應該只有一個,因為聖靈只有一位(林前十二4;弗四4)。
 
二、身體只有一個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西一24),信徒是互相聯絡在基督裏的肢體(羅十二5)。
肢體雖然很多,身體卻只有一個,因為住在這身體裏的聖靈只有一位,不得身上分門別類(林前十二20、25;弗四4)。
 
三、新婦只有一個
 
教會是基督的新婦(林後十一2;啟二十一9-10),基督的新婦只有一個,是從眾女子中特選出來的(歌六8-9)。因此,能與基督聯合成為一體的教會,也應該只有一個(弗五31-32)。
 
亞當是基督是預像(羅五14),也是基督的預表(林前十五45);首先的亞當,神雖然有靈的餘力能造更多的人(瑪二15),卻只為他造一個配偶。因此,這末後的亞當(耶穌基督),也應該只有一個配偶(教會)。
 
「在那日,七個女人必拉住一個男人說:『我們喫自己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但求你許我們歸你名下,求你除掉我們的羞恥。』」(賽四1)。
 
「那日」,指末期(賽十一10-12,二十二12-13,二十四21,二十七12-13);「七」是完全數,指甚多;「女人」,指教會;「男人」,指基督;「食物」,指道理(參考:摩八11);「衣服」,指行為(參考:啟十九8);「羞恥」,指罪(啟三18,十六15)。
 
這是出現於末期的一般教會的真面目;她們要倚靠屬世的智慧,發明合乎自己的胃口的道理,而不要出於基督的靈所啟示的真理;她們要倚靠自己的義,像污穢的衣服的義(賽六十四6),而不要基督所要賞賜的義。她們希望在這些條件之下,求基督接納她們,並且除掉她們的罪污。但基督卻不承認她們,祂所喜好的佳偶只有一個,就是接受祂的真理,並且靠祂的寶血受浸稱義的真教會。
 
四、神的家只有一個
 
教會是神的家(提前三15),神是眾人的父(弗四6),也是萬靈的父(來十二9-10),信徒是神家裏的兒女(弗二19)。
 
神家裏的兒女,不問如何眾多,父神卻只有一位(林前十二6);因此,父神的家,也應該只有一個。
 
五、真葡萄樹只有一棵
 
主耶穌是真葡萄樹,信徒是結連在這棵樹的樹枝(約十五1、5);樹枝雖然多得不可計算,但與樹幹聯合起來,仍歸於一體。
 
基督只有一位,所以有基督的生命的真教會(約十五4-6),以真葡萄樹為象徵的屬靈的教會,也只能有一個。
 
六、主的羊只有一群
 
主耶穌是好牧人(約十11、14),信徒是羊(參考:約十26);羊不問有多少,仍然是一群,歸屬一位牧人所牧養(約十16)。
 
因此,有基督的靈為牧人,實實在在屬乎基督的教會,也只有一個。
 
七、方舟只有一隻
 
挪亞的世代,因為地上滿了強暴,凡有血氣的人都敗壞了行為,便遭神以洪水滅盡(創六11-13,七11-12、21);惟有挪亞是濁世的義人,遠離惡事,與神同行,蒙啟示建造方舟,便得以救全家倖免滅亡(來十一7;彼前三20;彼後二5)。
 
挪亞所建造的方舟,預表末世的真教會;第一、挪亞的方舟建造於罪惡滔天,遭洪水毀滅之前;末世的真教會也建設於罪惡滔天,遭神毀滅之前(啟七1-3,十八4-5;徒二17-21)。第二、挪亞的方舟,一一遵照神的吩咐而建造(創六14-16、22),不敢憑著私意加以更改;末世的真教會,也一一遵照主的吩咐而建設(太二十八20;參考:加一6-9),不敢任意更改。第三、挪亞的方舟,使凡進入的都得以保全生命(創六18-20,七23);末世的真教會,有重生的浸和聖靈的更新,為得救的保障(約三5;多三5;彼前三20-21;弗一14)。
 
挪亞所建造的方舟只有一隻,是神以洪水毀滅那不敬虔的世代之時唯一蒙拯救的(彼後二5);末日神要毀滅世界之時,能蒙救贖的真教會,也只能有一個(弗四4;歌六9)。
 
八、被取的只有一個
 
基督論到祂再臨之時的情形說:「那時,兩個人在田裏,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推磨,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太二十四40-41)。兩個農夫和兩個女人,都象徵著兩個教會;一個蒙召歸回天家,一個終竟被撇下。
 
如今人類雖已遍滿了地面上,但在神看來,卻只有兩個人:一個聯合在亞當裏,終局被撇下而歸於永死;一個聯合在基督裏,終局蒙召而享受永生(林前十五22)。
 
今日各教派彼此分門別類的現象,雖已應驗了先知以賽亞的預言(賽四1),但在神看來,也是只有兩個:一個是按著血氣生的,不得承受產業;一個是憑著應許生的,能承受產業(加四23、30)。
 

​第九節 教會必須合一

一、韋思洛夫的主張
 
韋思洛夫(F. Wisloff)在「我信聖靈」(戴懷仁、王永生合譯)裏第78頁說:「教會的合一是危險的,像把毒蛇搋在懷裏。」
 
這正如以百體互相聯絡在一起,而形成一個身體為危險的說法一樣荒唐:第一、教會既然是基督的身體,就不准憑著人意隨便予以分裂;第二、聖靈既然願意賜人合而為一的心,教會的合一就不能看做一件危險的事。今日的基督徒所應該努力的,是查究不能合一的原因何在,而不應該看到現今教派混雜的現象,就認為教會的合一是危險的事。
 
韋氏在該書同頁又說:「有些人努力要把教會連合起來,一定要使教會在某方面都完全一致。他們主張耶穌曾禱告說,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意思是說要他們都完全一致。但我們要曉得耶穌這話,並不是叫各教會團體都抹煞自己的特點,以求達到合而為一的地步;決不是的,因為那樣所付的代價是太大了。無論對各個教會的團體,或對整個的聖基督教會都是犧牲太大。」
 
主耶穌的禱告,當然沒有明顯的叫各教會團體都抹煞自己的特點,以求合一。但問題決不在乎祂是否希望各教會團體都抹煞自己的特點,而在乎祂是否希望各教會團體都必須有彼此不同的特點,以致分裂了祂自己的聖體。因為教會的分裂和各教會團體的特點,都是近幾百年才發生的,在主耶穌禱告的時候和使徒時代,都還沒有這種現象。
 
我們切勿單憑結論而任意推測主的旨意如何,更不可為了不願意付出代價而推翻了主的旨意,因為這樣做都是危險的(參考:羅八5-8)。今日的基督徒所必須做到的,就是先辨明主的旨意如何?聖經的正意是什麼?然後向這個共同的目標去齊心努力,使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六10),才是耶穌基督的忠僕(加一10)。
 
二、主耶穌的旨意
 
主耶穌曾在分離的禱告中說:「聖父啊,求?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父在我裏面,我在?裏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裏面,叫世人可以信?差了我來。?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裏面,?在我裏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差了我來,也知道?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十七11、20-23)。從這禱告的內容看來,則可知主耶穌決不希望教會分裂,乃希望都合而為一,是極明顯的事實:
 
第一、11節說「叫他們合而為一」,是求使徒們都合一,正如聖父和聖子的合一;這種使徒間的合一,乃是在真道上的合一,因為對真道的意見若彼此不同,必至於分裂。
 
第二、20節的「這些人」和「他們」,都指使徒們;「那些」,指歸主的眾人,也可以說是五旬節後建設的教會。主耶穌究竟要為使徒們和他們所建設的教會,向聖父祈求什麼呢?21節說「使他們都合而為一」,主耶穌不僅希望使徒們的意見能合一,也希望一切歸主的人,都能在真道上合而為一,不堅持彼此的成見,因為教會必須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太十六18;弗二19-20)。
 
第三、23節記載主耶穌希望一切歸主的人,都能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藉以向世人顯明祂是聖父所差來的獨生子,又顯明聖父愛聖子和教會。
 
主耶穌又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裏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十16)。這段有關教會合一問題的經文,可以分做下列四點來查考:
 
第一、「羊圈」,指教會;「這圈」,指定某一個屬乎基督的教會;「牧人」,指主耶穌,也指祂的靈(聖靈)。
 
第二、「另外的羊」,指還沒有牧人可引導的亡羊,也就是未信主的世人;主耶穌憐憫他們無所寄託,很願意藉著真理引導他們,使他們也有羊圈可歸宿。「另外有羊」,也指著今日許多被瞎眼帶領,聽錯了聲音,合錯了群的基督徒說的(參考:太十五3-9,二十三15-19;加一6-9;耶五十6);主耶穌卻動了慈悲的心,要把那些散在各羊圈裏屬乎祂自己的羊,一隻一隻領進「這羊圈裏」來,使他們歸在真牧人(基督耶穌)的名下。
 
第三、主的羊必聽從主的聲音(約十27),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凡不是出於神的,都不是主的羊,既不聽從神的話,就不能合成一群了(約八47,十26)。主耶穌在分離的禱告中,雖曾求天父叫使徒們都合而為一,卻把那滅亡之子列在額外(約十七12);凡是聽到主的聲音而不願意就近的人,都屬乎滅亡之子猶大,終竟無從合成一群。因此,教會合一的意思,並不是叫各教會團體都合而為一;而是聽到牧人的聲音的主的羊,紛紛出來合成一群,為一個牧人所牧養。這樣做,既簡易,又安全;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也沒有什麼危險。
 
第四、「我的聲音」,就是聖靈的聲音,因為聖靈是主耶穌的靈;「這羊圈」,就是真牧人特定的教會,也就是聖靈臨在的真教會。主耶穌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裏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七37-38);「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約六37);「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啟二十二17)。「口渴的人」,就是渴慕聖靈的澆灌的人;也就是屬乎主的羊,只要聽到聖靈的聲音,就必紛紛歸入聖靈臨在的真教會的。
 
教會是必須合一的,這是主耶穌的旨意,也是今日的基督徒所必須努力的的急務。主耶穌說:「凡一國自相分爭,就成為荒場;一城一家自相分爭,必站立不住。」(太十二25)。撒但破壞教會最得意的手段就是分裂教會,使基督徒自相分爭;這分爭是教會發展的致命傷,今日的基督徒若能自覺,促進教會早日合一,神的教會不知道將如何的興旺呢!
 
三、如何促進教會合一?
 
教會既然必須合一,那麼,應該如何達到這個神聖而偉大的目標呢?依據聖經的記載,下列三點是促進教會合一的關鍵。
 
1. 要在主的名下合一
 
主耶穌在分離的禱告中說:「聖父啊,求?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約十七11)。教會是一種無形的屬靈的團體,不問在何時何地,凡是信奉主耶穌的人,都已經歸入在祂的名下;既然歸在祂的名下,其所歸屬的教會就必須冠以「耶穌」的名,藉以在這名的保守之下,合成一群了。今日許多教會團體卻忽略了這一點,而多數冠以教義的特色,或人名,或地名,或制度名等。教會既然是耶穌的教會,所信奉的又是耶穌,豈可任意把教義上的特色,或人名,或地名,或制度名等冠在教會之上呢?
 
2. 要在聖靈裏合一
 
聖靈只有一位,祂所賜的是合而為一的心(弗四3-4;結十一19),決不叫人彼此相爭,以致分裂了基督的身體;因此,凡是領受聖靈的信徒,必能靠著基督聯絡得合式,成為聖靈居住的聖殿(弗二21-22)。保羅說:「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浸,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十二13)。聖靈似火,能焚燬各人小我的成見,或異族的隔膜和階級的歧視,使一切領受聖靈的人,都能合成一個身體,實現教會的合一。
 
今日教會分裂的原因,就是彼此都沒有聖靈。約翰說:「我們是屬神的,認識神的就聽從我們,不屬神的就不聽從我們;從此我們可以認出真理的靈,和謬妄的靈來。」(約壹四6)。凡是領受真理的靈(聖靈)的,必能彼此認識,彼此聽從;否則,必不能彼此聽從,今日教會分裂的原因則在此。
 
3. 要在真道上合一
 
教會必須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太十六18;弗二19-20),就是以他們的話為「共信之道」(加一6-8;多一4;猶17),在真道上同歸於一(弗四13)。他們所傳的都是主的吩咐,主的啟示(太二十八20;加一11-12;弗三3-5);若不聽從就不是屬神的,所領受的也不是真理的靈(約壹四6)。保羅說:「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15);「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浸、一神。」(弗四4-6)。聖經只有一本,真理只有一是,決沒有似是而非的(林後一18-19);各教會團體的教義,若都切切實實根據聖經的正意確立,必產生一個共信之道,而不至於分裂。今日各教會團體的信仰都紛紛不一,浸禮的樣式也很多;甚至多數認為浸禮無關乎赦罪,只要承認耶穌是救主就必得救。這種進天國的「簡便途徑」,究竟記在聖經的那一卷那一章那一節呢?教會分裂的原因則在此。
 
上述三點就是教會合一的關鍵,也就是歸入主的羊圈的基本原則。請問:你所歸屬的教會,有沒有冠以「耶穌」的聖名?你受了聖靈沒有?你所信奉的是不是使徒和先知所傳的純正之道,最原始的福音?現在主耶穌正藉著聖靈呼召你進入「這羊圈裏」,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基督的靈)牧養。你若硬著頸項拒絕,你就不是主的羊,終局必被撇棄,因為祂只承認一個特別指定的「羊圈」(約十16)。
 
習題
 
一、教會的定義是什麼?
二、教會與一般集會有何差別?
三、試述教會的由來。
四、教會應有什麼條件?
五、聖靈如何治理教會?
六、聖靈用以建立教會的恩賜,在林前十二章記載那幾樣?如何分類?
七、屬靈的諸恩賜當以什麼為基礎?為什麼必須如此?
八、試述教會必須是獨一無二的根據。
九、為何教會必須合一?
十、如何促進教會合一?







文章標籤:  #聖靈論  #第四章 聖靈與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