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以自己為中心的人

撰文/高以賽亞|聖靈月刊561期-2024.06|主題/防止假冒為善的酵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前言

人自從出生開始,就是以自己為中心在生活:肚子餓了,哭;尿布濕了,哭;心情不好,也哭。無論如何,哭,幾乎是每一個嬰孩表達「我現在就要!」的唯一方式,無視於身邊的人已為這哭聲忙得不可開交!即使逐漸長大,嬰幼兒仍是家中眾所矚目的焦點,因為可愛,一舉一動總是吸引著所有人的目光。

「自我中心」,是人類在發展階段中最原始的心理狀態。然而,人是群體的動物,社會化是人類的重要行為發展目標,此時會逐漸發展出「利他」的行為,就是願意為別人好的想法而行動,因為這是進入團體生活的基本能力,成為長大成熟的目標。一個人的成熟於否,可由他的社會化程度來作為判斷依據,然而社會化的程度,剛好與自我中心(或稱自私)的程度相反,因為越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就越不容易社會化。因此,當一個人越懂得放下自我為別人著想時,人格的成熟度就越高,社會化的狀況就會越佳,越容易被尊重與喜愛。
何謂以自我為中心?有何人格特質?

聖經中有一群被主耶穌形容是「假冒為善」的人,也就是法利賽人、文士,甚至是祭司長,他們的特徵是以自我為中心,或是以特定小團體的利益為中心,因為刻意的「分別」(法利賽的原意)產生高傲的心態,也容易對小團體以外的人產生嫉妒的心。當群體出現階級高低的意識形態,甚至是制度時,這時將阻礙利他行為的堅持,因為利他的行為,常常是阻礙自己在階級制度中更上層樓的因素,取而代之的便是「自私」,因為人若想要登頂,勢必要犧牲他人來成就自己。

好比在今日升學主義掛帥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對各種排名斤斤計較。即使在教育上,100分和99分,或第一名與第二名之間並不存在任何教育意義,只存在感官的意義,但是學生為了在班上要爭取前幾名,常認為不能去教成績跟自己差不多的同學(假想敵),以免被迎頭趕上,最好他們一輩子都不要學會我已經會的部分。原本該利他的正向發展,因階級高低的出現,使人放棄這正向的發展,選擇自私。



愛人如己

主耶穌的教訓,都是要我們朝向無階級化的人際關係前進,祂要我們凡進入神國的人,都以兄弟姐妹相稱,不可彼此相爭,沒有誰比較大、誰比較小,而且還要彼此相愛。要知道,以自己為中心是人類初始的幼稚心理特徵,成長的特徵是越來越懂得為別人著想,利他是成熟人格的行為表現。好比主耶穌在登山寶訓的八福中,第一福就是虛心的人(太五3),也就是心靈貧窮、自認為不足的人,是謙虛的表現。甚至主耶穌教導人要捨己,才能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主,否則「不配」稱為主的門徒(太十六24)。原來,聖經真理都圍繞在愛人如己,而不是單愛自己,甚至必要時,還要學習耶穌基督,因捨己的愛捨去生命。



捨己的愛

那麼,我們當如何跟隨主的腳步,成為成熟的門徒?聖經中很經典的捨己的愛,就是「愛的真諦」(林前十三章),可以作為我們追求靈性與個性成熟的依據: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節首先提到世人的價值觀,很多世人會認為能講萬人的方言、天使的話語、有各樣的知識、有顯赫的善行等能力,是值得追求的。但這些能力的追求,說穿了若只是為了成就「我很厲害」,心中卻沒有神的愛,那就只不過是鳴的鑼、響的鈸一樣,只是「很好聽」,但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一點都沒有為別人著想,沒有讓身邊的人得到真正的幫助,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因此,使徒保羅接著提出了愛的真諦,就是「心中有神的愛」,也就是靠聖靈而有的捨己之愛,這樣的人會有的具體作法。就讓我們逐一檢視自我,看我們的成熟度如何?

1.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因為心中有神的愛,他會願意為了所愛的對方,基於恩慈的理由,也就是「為他能得天父喜悅」的訴求下,無條件的忍耐,甚至犧牲生命在所不辭。

2. 愛是不嫉妒

因為心中有神的愛,他會滿心欣賞別人的美好,完全不會嫉妒人比自己好、比自己優秀,不會因為人比自己得到更多的讚美而不悅。

3.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心中有神的愛,會基於為對方著想,即使自己有值得誇耀之處,也不會刻意提起,因為在乎對方的感受,怕傷了對方的心。因為自己值得誇耀之處,或許是對方軟弱與不足之處。於是願意與哀哭的人同哭、與喜樂的人同樂。另外,因著擁有基督的愛而不張狂、不威嚇別人,願意彼此順服,不爭權奪利,即使被年幼的人領導也寧可讓步,甘願成為眾人的僕人服事人。

4. 不做害羞的事

因為心中有神的愛,堅決不做不合聖經真理的事,即使這樣的堅持會損及自身的利益。除此之外,願意為堅守神的真理、放下自我堅持,並鞭策自己努力成為眾人的榜樣,留意不成為絆倒人的人。

5. 不求自己的益處

因為心中有神的愛,時時只為他人著想,不在乎自身權益。因此不刻意追求屬世的利益、不沉迷於世間享樂,效法主耶穌時時關心別人需求。

6. 不輕易發怒

因為心中有神的愛,願意多為他人著想,也因為懂得為別人想,所以不輕易被激怒,反而懂得憐憫他人,像天父因豐盛的慈愛,憐憫祂的兒女。

7. 不計算人的惡

因為心中有神的愛,所以知道人都不喜歡被提起過去不好的、難堪的、痛苦的地方,為了不傷害人,選擇遮蓋,以愛包容。

8.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因為心中有神的愛,就不樂意違反真理的事發生,即使這樣做對自己有利;願意樂主所樂,即使自己將遭受虧損,仍為合神旨意的事成就而高興,為他人得益處而歡喜。

9. 凡事包容

因為心中有神的愛,願意遮掩他人的過錯(包容原意為遮蓋),不沉醉於講八卦的快樂,因為當事人聽到時一定很難受。

10. 凡事相信

因為心中有神的愛,願意在神的旨意中信任人,也因愛他,相信他必完成期望中的事,或成為期望中的人。

11. 凡事盼望

因為心中有神的愛,願意正面期待人,不負面論斷人;在事情還沒成就前,願意以正面期待結果,不妄加臆測神的作為,甚至作負面陳述。

12. 凡事忍耐

因為心中有神的愛,願意在真理中堅守所擁有的關係,無論是親子關係、朋友關係,或是夫妻關係。為了堅守,願意面對一切挑戰,不為所惑,學習主愛凡屬於祂的人,就愛他們到底。

13. 愛是永不止息

只有神的愛,才能穿越一切困難,堅持完成各樣任務。因為唯有愛,才是永遠長存的。



結語

這些愛的真諦,都是聖靈的恩賜,當切切地祈求(林前十二31)。雖然帶著肉體的我們不易達成,但藉著所賜的聖靈,就可以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五3-5),使我們行出神的愛。當知道主耶穌要我們遵守的教訓,就是要效法祂的榜樣:只聽天父的話、凡事為他人著想,甚至最後捨命在十字架上。我們當立志脫離以自己為中心的舊人生活,願意追求長進,以至於靈性成熟,使我們因著主的愛、聖靈的幫助,得以超越肉體的軟弱,行出完全的愛,成為得神喜悅、長大成熟的人。






文章標籤:  #高以賽亞  #561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