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特區


&

搜尋&分類

偏見與歧視教育體驗課程

撰文/微光|聖靈月刊296期-2002.05|主題/馨馨知我心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美國是個由不同民族組成的多元文化社會。在這崇尚自由、平等的社會中,種族歧視問題是最敏感亦是美國社會致力消弭的族群隔閡。
 
在20世紀後半葉,在美國,曾有一位小學老師,為了使人明白「偏見與歧視」(prejudice)觀念的誤謬及其負面的影響,並為教導待人接物應有的態度,設計為期三天,兩次15分鐘的「偏見與歧視教育體驗課程」,加上一堂討論課程。對象是小學三年級的白人小孩。
 
人類基因組合的變化,在外觀上除了膚色的差異,如白色、黃色、黑色外,還有眼珠珠色上藍色與棕色的差異。藍色的眼珠通常只出現在較少數的白種人族群;而棕色眼珠則廣泛散佈在各族群中,包括白種人族群。
 
這位老師以眼珠珠色的差異作為這項教學活動的關鍵代號。實驗課程第一天,先區分出班級內擁有藍色眼珠與棕色眼珠的學生,並選定其中一種眼珠珠色為優等族群,而另一眼珠珠色的學生為劣等族群。如在課程的第一天,先選定藍色眼珠的學生為先天優越族群;而棕色眼珠的學生作為被歧視的對象。隨即給於棕色眼珠的學生每人一條顯而易見的紅圍巾,並要求這群棕色眼珠的學生必須隨時在頸項上帶著這條紅圍巾。
 
第二步驟,製造兩種眼珠珠色族群間觀念上的差異與偏見。方法是儘可能地挑剔這群帶著紅圍巾的棕色眼珠學生,不論言行舉止、上課精神或講話態度,無不雞蛋裏挑骨頭,證明這群「背著標籤」孩子是劣等資質、先天的壞胚子。對藍色眼珠的學生則極力地給予讚美、肯定,不斷地以棕色眼珠學生的缺點來彰顯藍色眼珠學生的優異。
 
如當老師發現個棕色眼珠的孩子有心不在焉的表現,便馬上說:「棕色眼珠的孩子上課總是心不在焉。」並馬上選個正在聽講的藍色眼珠學生,讚美地說:「藍色眼珠的孩子就是不一樣,總是上課認真又用心!」
 
第三步驟,在學校生活中,製造不平等待遇。老師規定劣等的棕色眼珠的學生必須「禮讓」優等的藍色眼珠學生。如下課時,藍色眼珠學生可以先離開教室到操場玩;優等的藍色眼珠學生可以先使用學校的廁所;用餐時,只有優等的藍色眼珠學生可以吃特定的點心,或是可以無限量取用學校餐廳內的食物。而棕色眼珠學生只能等藍眼珠學生享用後,才能使用剩餘的資源。
 
第一天首次15分鐘的偏見教育訓練後,頓時間原本和睦的班級在人際關係上產生劇烈的變化。藍色眼珠的學生搖身一變,便成天之驕子,享盡學校資源中所有的利益,並開始公然欺侮棕色眼珠的學生。因為在觀念上已經被老師灌輸「棕色眼珠的學生都是錯的,唯有藍色眼珠的學生是對的。」棕色眼珠的學生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所有的委屈與不平只能往肚裏吞,誰叫他有個天生的棕色眼珠呢?而過去的好同學、好朋友因為眼珠珠色的差異而反目成仇。
 
第二日上課時,藍色眼珠的學生無不趾高氣揚,而棕色眼珠的學生只能帶著指定的紅圍巾,神色凝重地畏縮在自己的座位上,深怕一時不慎會惹禍上身。在如此強烈對比的氣氛中,老師突然對昨日的課程內容提出更正:「同學們,對不起!我昨天說錯了。真正先天優越的人應該是棕色眼珠的人,而非藍眼珠的學生。」並馬上原先所有棕色眼珠學生所遭遇的不平等待遇,全部由藍色眼珠的學生概括承受。
 
聽見這席話,棕色眼珠的學生宛如麻雀變鳳凰,無不欣喜地解下宛如毒咒的紅圍巾,雀躍地將之圍在藍色眼珠學生的脖子上。只見原本神采奕奕的藍色眼珠學生,在錯愕與驚恐中含著淚水,收下那條寓意劣等的紅圍巾。如此逆轉的情勢,使昨日棕色眼珠學生的悲劇,在藍色眼珠學生的身上重演。當然,這回是棕色眼珠的學生揚眉吐氣了。
 
到了第三日,教室內充滿一群垂頭喪氣的藍色眼珠學生與另一群神采飛揚的棕色眼珠學生。老師上課時,坦承地告訴學生其實藍色眼珠與棕色眼珠的學生並無任何智能上或族群間的優劣差異。並帶領學生討論被人歧視的感受與偏見本身的誤謬,及應如何公平、合理地對待週遭看起來與我們膚色不同或身心障礙的人。
 
20年後的小學同學會中,這群小時候曾經受過「偏見與歧視教育體驗課程」的成年人,談起這堂課程對他們的影響。他們無不表示因為曾經體驗過被歧視的切身之痛,因此能接納與支持弱勢的族群。
 
「偏見與歧視教育體驗課程」的課程設計固然有其風險與值得討論之處,但其教育精神在告訴我們不要按外貌偏待人及偏見本身的誤謬,因為神將每個人創造成不一樣,讓我們能從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中,認識生命的奧祕與神創造的偉大,進而學習彼此謙卑服事。
 
聖經中,《雅各書》二章一節提醒我們:「我的弟兄們,你們信奉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便不可以按著外貌待人。」在教會生活中,我們都學習仔細小心地不要按外貌偏待人。但可曾仔細思想「人的外貌」是指什麼呢?雅各長老提醒我們不要輕貧愛富。但貧富之差難道單單只表現在物質上的經濟能力、學歷、工作嗎?豈不包含「屬靈的外貌」呢?
 
「屬靈的外貌」泛指一個人在教會生活中的外顯行為。如參加聚會與教會的活動等等。但屬靈外貌的俊美並不一定等同於屬靈生命的豐盛。若我們以屬靈的外貌來衡量教會的同靈,或重視或忽略或持偏見或貼標籤,豈不危險嗎?想想在「偏見與歧視教育體驗課程」中那群孩子歧視人與被人歧視的經歷,若我們不時時重新檢視自己待人的態度,極容易陷入偏見的陷阱而不自知。
 
保羅教導我們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而信徒間互為肢體,若偏見存於信徒心裏,肢體間能和睦相處嗎?試問,當耶穌看見自己重價贖回的身體,教會的信徒彼此傷害時,豈不痛心、嘆息?
 
願以保羅的一番話彼此共勉之:「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哥林多前書十二章22-26節)






文章標籤:  #微光  #296期  #藝文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