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


&

搜尋&分類

隔代教養

撰文/周惠安|聖靈月刊355期-2007.04|主題/全為主用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家庭,是社會國家的最基本單位,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就在家庭中受眷顧、愛護、教導,父母親成為他們第一手接觸的教師。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從父母的引領、教養,習得進入社會化的技能、知識和技巧,這是父母責無旁貸的天職,同時毋論在言語、行為、人生觀和思考模式上,皆是他們獨特學習、模仿的對象,尤其幼年時期,源自父母親的教導,在父母的言、行中耳濡目染,逐漸塑造成形,成為終身難以改變的習性。

在其發展過程中,是良是窳都有深遠鉅大的影響,古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孩子是否成材,賢愚不肖,理所當然的全歸咎於父母,所謂「養子不教誰之過」,孩子闖了禍,父母得負責任,還得把父母名字上報,警惕他們家教不嚴。

傳統社會裡雖然大多數的人處於物質缺乏、貧困的生活環境中,但人性普遍純樸、善良,大部分家庭數代同堂,咫尺而居,聲息相聞。

族人眾多下,難免有時齟齬發生,驚懼緊張的家事問題出現,然而在大家忍讓的情況中,常能迅速平息;並在實際生活環境中,自然形成彼此關懷,互相照應的美好傳統習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家族聚落中,互助合作,真誠相顧,互愛互惠,具有根深蒂固的家族精神。

整體而言,在這種大家族群居的環境下,小孩的教養基本上仍以父母為主,但自然有家中的長輩:祖父母、伯叔翁姑等協助,大致上尚能得到妥善的照護。

近年來,由於社會驟速的變遷,形形色色各樣的挑戰、考驗排山倒海襲擊下,社會動盪愈形嚴重,每個家庭受到劇烈程度不同的波濤衝擊,不論在家庭結構、功能、角色和家人互動的關係,都極其快速的轉變,喪失往昔的型態和功能,陷入分解危機,幾乎瀕臨支離破碎,汲汲可危之境,祥和安樂的社會不再,和諧美滿的家庭近乎蕩然。

往昔「男主外,女主內」,父親扮演家庭經濟來源,母親持家照顧老幼,「你要喫勞碌得來的;你要享福,事情順利。你妻子在你的內室,好像多結果子的葡萄樹;你兒女圍繞你的桌子,好像橄欖栽子。」(詩一二八2-3)。

現今,小家庭逐漸取代傳統家庭,經濟結構快速轉變,原有角色扮演的型態,已不復存在。

因家庭經濟負擔增加,女性主義抬頭,原有女性的角色已無法盡職,不能肩負奉養父母之責,亦無法履行教養子女的任務,越來越多女性婚後仍需就業以增加家庭收人,這種夫婦均得工作賺錢的雙薪家庭非常普遍,而且持續增加,照顧小孩勢必得求助他人已是必然趨向,優先考慮的求助對象當然以父母或公婆為首要選擇。

祖父母或外公外婆一來需要依賴子女在生活和經濟上協助與照顧,二來因「惜子連孫」的心理,義不容辭的接下這份重擔,再辛苦艱難也不敢推託,自然形成「隔代教養」的家庭型態。


一.隔代教養的意涵

隔代教養,有人稱為祖孫家庭,隔代家庭,指幼小孩童因各種不同原因無法由父母同住照顧養育,只得與孩童的祖父母輩或隔代的其他親友同住,代為照顧和擔負教養責任的家庭。

隔代教養有多種不同的現象,有日夜完全的由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照顧,父母甚少回家甚至完全放棄對孩子的照顧;有白天由他人照顧,晚上或周末由父母照顧;有些不定時回家照顧。

不同的成因,造成型態多而複雜,有的是工作過度忙碌、離婚、意外亡故等造成的單親家庭或父母雙亡等家庭激增,健康狀況欠佳,體力、精神、智能等無法負荷,經濟或躲避債務、在外地或國外工作、欠缺照顧小孩的意願、惡意遺棄、未婚生子、犯罪服刑。

近年更多的是外籍新娘和異國婚姻等特殊處境,不勝枚舉,不論是任何因素,對孩子的心理特質、情緒、行為或人際關係、學業成績都造成頗大的影響,而且是產生負面的影響居多。


二.正視隔代教養產生的問題

隔代教養已由從前少數特定的對象,轉為普遍多元化的對象,且影響層面是愈來愈廣泛。我們不能不針對問題,作深入的瞭解,對於這些隔代教養的家庭和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協助,尤其是在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如何提昇他們適應面對與克服艱難不順遂環境的能力、發展自己的家庭成為美滿和諧的家庭,建立祥和安樂的社會。

有些人是強烈主張不要承擔照顧孫兒的擔子,已經為兒女勞累大半輩子,千萬不可再為孫兒拖老命,畢竟體力精神已不再像養兒育女時,年歲增長,要照顧孫兒已成為很重的壓力、負擔,話雖如此,現實的環境有時是由不得人,老驢卸不了磨,年經的父母外出打拚或婚姻問題,將幼兒留給阿公阿嬤照顧,已是愈來愈多的社會現象。

唯有寄望社會大眾共同來關心正視,對隔代教養的問題給予重視,透過各種機構或團體,提供最好的資訊、資源和經驗,對這些家庭有真正的協助、輔導、交流,期能遏止隔代教養衍生的問題。期使隔代教養的孩子在心理發展和外在言、行、人際關係等都能有正面良好的影響,避免因情緒因素和適應不良而失去信心,失去努力上進的精神。


三.該善加利用的聖經原則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豫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聖經》的教導是賜人智慧的教導,「智慧必使你行善人的道,守義人的路。正直人必在世上居住;完全人必在地上存留。」(箴二20-21

1.珍惜幼兒的教育

台灣古諺:「初來新媳,月內小子」,指調教入門的媳婦,當趁著剛入門時,立下簡明扼要的家規,勝於陋習養成後千言萬語的訓誡,屆時已難有改變轉圜的餘地,如同抱在懷裡的幼兒若已造就其性格特質,日後要改變其習慣則相當困難。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二二6),撒母耳先知,年老髮白時,在百姓面前自白,從幼到老在神、人面前坦然、清白、無私高風亮節的情操,實建基於出生到斷奶,短暫的母親教養,雖在糊塗老邁的以利和其兩個惡人兒子當中生活,也沒受影響,終生都光明磊落行在神、人之前(參:撒上一22、28,二12-15、26,十二1-5)。

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等到漸長些才管教,屆時已經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

2.給予榜樣而非教條

「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的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提後一5),主耶穌能夠震撼人心,樂意跟隨祂,不在乎言語,乃在其榜樣(參:約十三14;彼前二21),孩子需要的是好榜樣而非絮絮叨叨的教訓。

3.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父母的教養方式、原則、態度和價值觀念與祖父母有很大的落差,受年齡、生活背景、社會環境、知識程度不同的因素而很難有一致的教導,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要採取何種教養方式,有時同樣的人,也會因不同時候,情緒不穩定、心思不夠成熟而有所差異,人的原則、標準變動非常大,教養準則難以拿捏,孩子也難以遵循。

但是《聖經》中,主耶穌的教訓是貫之古今,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亙古不變真理,不論是父母、祖父母或任何一代、任何時期都可以共同遵循的準則,是智慧、成熟的教養原則,完全根除隔代教養衍生的偏差及弊病,協助孩子遠離傷害,引導他們走向更健康、正面的人生大道。






文章標籤:  #周惠安  #355期  #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