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搜尋&分類

北區生命關懷講座「祂始終都在!」Part4──郭雯如姊妹的生命分享

撰文/丁春芳整理|聖靈月刊382期-2009.07|主題/讚美的藝術(下)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很高興教會終於開始有了「生命關懷」一系列的課程。其實很多人都有親屬過世的經驗,都可以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只因為我和「葡萄園社會關懷協會」行政主任美恩姊妹比較熟,所以就被抓來回憶「我不想再回憶」的事情。

與先生的生離、死別,對我來說實在刻骨銘心,到今天,要回顧從那時到今日都是件教人難過的事,但我想「臨終關懷」,的確是需要經驗的分享,神給了我經驗,在我的體會中,有正面、有負面的,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參考。

我們一家原屬景美教會,2003年木柵教會成立時,我們改屬木柵教會,那一年也是黃執事離世的一年。

在景美教會25年,是我和先生有共同經驗的地方,那裡有太多的回憶,當先生過世後,很少再回到景美,因為怕,怕那些記憶。但我知道在景美有很多同靈關心我,很想看看我,所以今天鼓起勇氣再度踏入景美教會!

對「臨終關懷」,究竟如何定義病人進入「臨終」,我自己很困惑,楊承恩執事給的定義是大約死前6個月。記得先生在和信醫院進行化療時,楊執事常常來關懷,有一次當他來到病房,對我先生說:「黃執事,你有沒有甚麼話要對恩宇(我家長子)交待?」

當時,我和先生聽了,臉色大變,當時,楊醫師是否認為先生已進入臨終?但事實上,那日過後,先生又活了二年,當然這是因為神的恩典,但也就是因為這樣,我一直疑惑對一個病人「臨終」的起點,應該如何判斷?也因為猶豫,我自己失去了一些臨終關懷的機會。



 
我的遺憾

1.妳為什麼不跟我說話?

先生離世前的最後三個月是在台大醫院。第一個月白天由我照顧,晚上孩子輪流照顧,後二個月,因為孩子白天要上班,先生也希望我多陪他,因此由我24小時照顧。

24小時在醫院裡,每天面對那些檢查、那些報告、還要接待許多來訪的同事、親友,先生雖然躺在床上,但仍很好禮,要求我要以泡茶及水果接待訪客,這些其實都讓我很累、很累!最後三個月,我真的是身心俱疲!

有一天,先生問我,為什麼都不跟他說話?被他這麼一問,我愣了一下!先生離世二年後,我覺得自己實在撐不下去,去找了心理醫師,協談中,才發現,在先生最後的那三個月裡,我其實已經得了憂鬱症。

根本沒有動力去講話,我還能照顧他,是靠著毅力在支撐。當我告訴心理醫師「很後悔沒有利用這段時間好好跟先生道別」,她安慰我,「你們夫妻默契那麼好,應該是無聲勝有聲吧!」

如果當時我知道自己得了憂鬱症,或許可以尋求幫助,自己也不會過得那麼辛苦,更能珍惜與先生相處的最後時光。因為以前我常會抱怨他的忙碌,當主耶穌給了我們朝夕相處的時光,我卻沒有好好把握住!


2.寫甚麼遺囑啊?那麼沒有信心!

有一天,先生說等他的病好一點,他想開始寫遺囑,當時我回應說:「寫甚麼遺囑啊?那麼沒有信心!」我可以感受到先生想藉由「寫遺囑」跟我談一些問題,但我沒給他機會,總是用這樣的話堵住。

經過這些年,我常思考這樣的問題,我不僅沒給他機會,也沒有給自己機會。真正的問題在於──我不願意面對死亡。

但「臨終關懷」最重要的課題就是「面對死亡」,當時的我卻拒絕學習。


3.拒絕住進「安寧病房」、也不要回家

在台大醫院時,院方曾經詢問是否願意住進「安寧病房」,我認為那是一個等死的地方,所以心裡很反彈這樣的提議。為此,我感覺遺憾!

但孩子們很棒,因為他們去看過那個空間,覺得氣氛很像是佛教的場所,他們會安慰我,假若住進那裡,我們應該會不習慣。

在台大那三個月,其實除了不斷的檢查,先生的狀況並無進展,他曾多次表達想回家,但我不答應。我總覺得只要待在醫院就有希望,那期間,先生其實是被醫療折騰著,抽血抽到找不到血管,有一次,醫師要我們離開現場,由他的頭部抽血,現在,每次一回想,我總是不能原諒自己當時種種愚昧的堅持。

因為我是生命線的志工,有時會與我的夥伴們談到,明明曾經上過許多「臨終關懷」的課程,但面對先生臨終時,卻派不上用場。夥伴們安慰我,事實上,對至親的人,有時是很難進行「臨終關懷」的實作,它需要身邊的人,協同進行。但願我們教會愈多人了解「臨終關懷」,愈能協助弟兄姊妹們做好這個階段的準備與真正的關懷。



 
圓夢

1.教子下棋

2002年12月底,先生昏迷幾天後再醒過來,對圍在床邊的孩子說:「很遺憾這一生沒有教你們下圍棋(因為他年輕時很喜歡下圍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他擔心下圍棋會影響孩子的學業,所以一直沒有教他們下圍棋)。」

老大恩宇聽了先生的話,立即跑到重慶南路的文具店,買回棋盤和棋子,要求先生現在教他們。沒想到病厭厭的先生,精神大振,忘了自己是個癌末病人,在教導的過程,儼然又回到父親的角色,焦急責正的口吻如昔。後來聽媳婦說,孩子有時會上網下棋,可能是回憶著與父親一起下棋吧!


2.病床前的訂婚禮小標粗體

唯一對得起先生的一件事,是做了一項很好的決定。2003年1月11日,兒子告訴我:「爸爸的生命大概只剩下三、四天。」

於是希望幫老二和老三完成訂婚儀式,很感謝二媳婦和三媳婦父母體諒我們的心情,毫無意見的配合,於1月13日傍晚在病床前,在傳道主持及眾親友的見證下,完成了先生對孩子最放心不下的心願,兒媳們輪流到先生的耳旁講「悄悄話」,隔天凌晨,先生終於放心的準備回天家了!



 
我的感謝

雖然我自己做得不夠,但很感謝孩子與媳婦們,他們在那個過程中做的很好。


1.先生不斷的述說恩典見證

先生生病的那段時間,安息日,或在醫院、或在家裡時,我們會有自己的家庭聚會。先生不斷地述說他一生蒙神如何看顧,說著他領受的恩典。

我曾經很怨為什麼先生不教導我們要如何做,只是一直說他的恩典,後來我發現,他就是在透過述說,讓我們了解他蒙神的恩,是因為他怎麼做,因此他希望我們能學習、追隨他的腳步。


2.錄音,聽得到先生說出的感激

在最後幾天,孩子們從家裡帶來一個小錄音機,大媳婦問:「爸爸有沒有要對阿媽和媽媽說什麼話?」「謝謝偉大的母親,將我從貧苦的農村帶往全新的人生。」;對於妻子則是:「一輩子的感激……,因為她犧牲自己的生活,照顧我一輩子。」

一個內斂的他,要從他口中說出對家人的「愛」是很不容易的事,但孩子們的這個舉動,讓他能說出對母親及對我的感激,這是我覺得家人做得很棒的事,我很感謝!


3.孩子們的孝心

在先生彌留期間,兒子們不斷在先生耳朵旁邊讀聖經,讓神的話語陪著他走向天家;媳婦們也以優美略帶憂傷的詩歌陪先生走完最後一程。


4.不要怕說最後的話

聽說人在昏迷時,聽覺其實還是有一段時間的功能,因為當先生最後血壓都歸零,但心跳就是停不下來時,媳婦對我說:「媽,請您去跟爸爸說話。」

我那時一直縮在角落,不敢過去和他道別,是因害怕他捨不得我們,但媳婦再次催促我,於是上前對先生說話:「請安心的回天家吧,我會好好照顧孩子們!」那時呼吸的線條一下子往上走,當我說完話,指線便降了下來。



 
我的委屈

因為在生命線當義工,受過訓練,因此我要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感受,相信這也是很多臨終病人家屬的感受──

先生要停止呼吸的那一刻,病床旁邊圍了一大群人,我是一個人捲縮在角落,並沒有人來安慰我,後來遺體要送到地下室太平間的時候,也是一個人獨自走在後面,當時雙腳軟到幾乎無法跨出一大步。

我之所以分享這個經驗,並不是要埋怨任何人,只是要告訴大家,在做臨終關懷的時候,除了關懷病人之外,家屬也是需要被關心的。



 
助人的經驗

記得先生在和信醫院治療期間,看到很多病人和家屬無助的樣子,我就告訴自己,等我先生病好了,我要來和信醫院當志工,後來他被主耶穌接回去了,我就沒有實踐諾言。不過也斷斷續續陪伴過幾位教會得癌症的同靈及家屬,彷彿是以彌補的心情來陪伴他們。


1.家人的愛

住在馬偕安寧病房的楊慈欣姊妹,家人拿了許多相片和她一起回顧過往,從小到大當女兒、妻子、母親的心情。和慈欣好多次的談話中,發現她已經做好回天家的準備了。這個經驗也讓我看到自己對「臨終關懷」這件工作上,可以做得更好。


2.協助搜尋安寧病房的資訊給家屬參考


3.為病人準備清淡的飲食


4.緊急為「臨終病人」受洗


有幾次幫忙聯絡傳道、負責人,緊急為「臨終病人」受洗,也是很難得的經驗,因為看得到病人的改變,家人得到的安慰,深深感受來自神的力量。



 
期待

1.「臨終關懷」的開始

洪德銘長老生過大病之後,很努力在做「臨終關懷」的工作,常常感嘆教會裡做「臨終關懷」的人太少了。但願對於「臨終關懷」,今天的課程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希望有更多的人出來做「臨終關懷」的工作。


2.弟兄們!「臨終關懷」需要您!

姊妹們天生細膩,比較會去做「臨終關懷」的工作,事實上,教會裡也需要更多的弟兄參與「臨終關懷」。我發現面臨喪親的「弟兄」,往往比面臨喪親的「姊妹」更脆弱,表面上似乎很堅強,其實是很壓抑的,這個時候,教會的好弟兄,就是他最好的支持!


3.不是不做,而是不知道怎麼做

有一顆願做的心,平常多涉獵有關「臨終關懷」的資訊、多閱讀有關「臨終關懷」的書籍。(如附件)


4.「愛心」不是口號,而是要付出行動

德雷莎修女說過,「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學習用偉大的愛去做小事,因為愛是一切的出發。」但願您、我,上過這個課程後,都能勇敢地踏出一大步!

【附件】臨終關懷推薦書單
書名 出版社
當親人罹患癌症該怎麼辦? 原水出版社
別再打斷我另一條腿 原水出版社
癌症病人健康指引 健康文化出版
當家人罹患癌症時 台視文化出版
且讓生死兩相安 方智出版社
癌病中的盼望 基道出版社
生與死的教育 心理出版社
當綠葉緩緩落下 張老師出版社
天使走過人間 天下出版社
天堂的階梯 天下出版社
安樂活 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面對死亡 教會公報出版社
如何面對死亡 浸信會出版社
眼淚並未抹乾 基道出版社
追逐日光 商周出版社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大塊文化出版社
在愛中行走 上游出版社
道別之後 張老師出版社
此刻有你真好 張老師出版社
請容許我悲傷 張老師出版社
生命河流 張老師出版社
這人生 張老師出版社
喪慟夢 張老師出版社
死亡如此靠近 大塊文化出版社






文章標籤:  #丁春芳整理  #382期  #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