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


&

搜尋&分類

​以馬內利之謎

撰文/呂日星|聖靈月刊321期-2004.06|主題/做瑪門的主人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以馬內利」四個字,常常出現在基督徒書信往來的結尾,表達「神與我們同在」的祝福。「以馬內利」首先出現在以賽亞書七章14節:「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我們也證實這預言應驗在主耶穌身上(太一22、23)。但是依照以賽亞書七章16節所記:「因為在這孩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先,你所憎惡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見棄。」

這個預言既然是個兆頭,它的應驗不會拖延,不久之後就應驗了。以賽亞當代的應驗成為一個模型,再一次應驗在主耶穌身上。它是個典型重複應驗的預言:主耶穌是第二個以馬內利,第一個以馬內利是誰呢?

要從歷史背景談起。以賽亞書第七章的時間背景是公元前734年(734 B.C.),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已分裂約二百年,當時猶大王是亞哈斯。突然之間,北國與亞蘭(敘利亞)結盟,並攻打南國耶路撒冷。兩國結盟是為了對抗亞述帝國,攻打南國是要威逼南國加盟。面對同盟二敵,猶大國上下人心惶惶,如被風吹動的樹林(賽七1、2)。

在這驚惶時刻,先知以賽亞奉神的差遣,攜兒子施亞雅述去見亞哈斯王,勸勉王要謹慎安靜,不要膽怯害怕,同時傳達一個有關國際情勢的重大預言,「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這所謀的必立不住,也不得成就。」(賽七7)換言之,兩國同盟攻打猶大的計謀必定失敗。

為了讓亞哈斯對這個預言的應驗,有確實的把握,神指示亞哈斯可以求個兆頭。換言之,看見兆頭,就可以確定預言必定速速應驗。亞哈斯這位惡王,本有拜偶像、殺子獻祭的前科,在這節骨眼失去「求」的信心與勇氣,以「不試探神」為理由,向神推辭求兆頭的事。這時候,神以罕見的熱心,主動指示先知以賽亞說出這個兆頭:「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賽七14)「童女」一詞的原文,在舊約中出現7次,合和本5次譯為「童女」,譯為「女」或「女子」各一次,所以不必以嚴謹的「童貞女」去理解。

為什麼要取名為「以馬內利」,這是有原因的,也就是「因為在這孩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先,你所憎惡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見棄。」(賽七16)換言之,同盟敵國的快速崩解、軍事威脅的解除、人心不再惶恐,具體實現了「神與我們同在」的恩典。

事實上,以賽亞說出這個兆頭之後,國際情勢丕變,亞述勢力迅速南下,二年之後,即732 B.C.,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攻破大馬色,亞蘭王利汛被殺,亞蘭亡國(王下十六8、9);四年之後,即730 B.C.,以色列王比加死於政變(王下十五30),而他離世之前,亞述的勢力已長驅直入北國領地(王下十五29)。二國同盟的瓦解,應驗了「那二王之地必致見棄」的預言。但是依照以賽亞的預言,這個應驗之前,必定已經出現兆頭,也就是「以馬內利」的出生,並且在他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先,預言應驗了。那麼到底誰是「以馬內利」呢?

什麼是嬰孩「棄惡擇善」的時候,「到他曉得棄惡擇善的時候,他必吃奶油與蜂蜜(一般成人食品)。」(賽七15)可見「曉得棄惡擇善」指著嬰孩已經斷奶,開始嘗試成人食物的時候,此時嬰孩會開始說:「要」或「不要」,表達他的喜好與厭惡(棄惡擇善),也就是嬰孩約兩歲的時候。總之,以賽亞說出兆頭不久之後,「以馬內利」就誕生了,在他斷奶之前,二國同盟瓦解了,讓猶大舉國上下歡呼:「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但是,很多釋經學者,卻困惑於找不到一位名叫「以馬內利」的嬰孩。其實,既然第二位「以馬內利」名叫耶穌,可見第一位「以馬內利」也一定另有他人。

「以馬內利」的謎底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第一位「以馬內利」,就是以賽亞書第八章所記,以賽亞的次子─「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這個名字的意譯,就是「擄掠速臨、搶奪快到」,乍看之下,這個殺氣騰騰名字似乎不符合「神與我們同在」。這是個誤會,因為「擄掠速臨、搶奪快到」是針對二國同盟說的,是同盟敵國被擄掠,而不是猶大國被擄掠。

果然,預言實現了──「因為在這小孩子不曉得叫父叫母之先,大馬士革的財寶和撒馬利亞的擄物必在亞述王面前搬了去。」(賽八4)歷史事實正是這樣,「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斷奶之前,二國同盟的勢力被亞述所瓦解,亞蘭亡,北國敗,猶大國的軍事威脅消除,實現了神應許的恩典──以馬內利,也就是「神與我們同在」。

不錯,「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這位「以馬內利」是個預兆,再次應驗在耶穌基督身上。耶穌的出生就是仇敵被擄掠的預兆,當他從死裡復活之後,這個預兆實現了。正如以弗所書四章8節所記:「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仇敵是誰呢?「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來二14),仇敵就是魔鬼與死亡的聯盟,所有世人,面對此敵,人心驚恐的程度,更勝於當時亞哈斯王面對亞蘭與北國聯盟。而主耶穌復活的剎那,擄掠了魔鬼與死亡的聯盟──死亡滅、魔鬼敗。人類之大敵被消除,實現「神與我們同在」的具體恩典。

這樣看來,「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只是「以馬內利」的模型,主耶穌才是「以馬內利」的實體。他們除了「仇敵被擄掠」這件事很像之外,還有一件事相似,就是出生之前,名字已經向兩位誠實的見證人預告。「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的見證人是祭司烏利亞與撒迦利亞(賽八2),主耶穌的見證人是約瑟與馬利亞(太一20、21;路一30、31)。難怪神對仇敵被擄掠這件事,是這樣的熱心──「這所謀的必立不住,也不得成就。」(賽七7)「因為在這孩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先,你所憎惡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見棄。」(賽七16)因為在這小孩子不曉得叫父叫母之先,大馬士革的財寶和撒馬利亞的擄物必在亞述王面前搬了去。原來祂遙遙指向基督擄掠仇敵的大時代。

總之,「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成為主耶穌的預表,昭告「以馬內利」時代的來臨。任何基督徒,每次題到「以馬內利」的時候,當紀念一件事,我們今天心中不再忐忑不安,享受「神與我們同在」的果實,是因為魔鬼與死亡的聯盟被主耶穌所擄掠,我們不禁要學保羅,心中歡呼:「死阿!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裡?死阿!你的毒鉤在那裡?」(林前十五55)並且這個生命被神保守的恩典,是祂先被魔鬼與死亡聯盟所痛擊,為我們捨命,所換來的。因此,我們當將生命獻上,當作活祭,為主而活,為主而死(羅十四8)。而面對我們已經脫離黑暗權勢、領受永生的事實,我們更要一生一世歡呼:「以馬內利」。






文章標籤:  #呂日星  #321期  #靈修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