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特區


&

搜尋&分類

​[青年團契]心情診所

撰文/童瑞芝|聖靈月刊269期-2000.02|主題/[青年團契]假期中的屬靈響宴──看「學生靈恩會」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看了一則新聞報導,是有關屏東基督教醫院新設一個部門,叫作「心情診所」,乃是針對愈來愈多現代人的心理壓力無法舒解而設立的。病人可以用30至40分鐘的時間盡情傾吐,心中的不快,醫師也利用這段時間傾聽病人的心聲,以便瞭解癥結所在並對症治療。

看了報導感觸極深,因為自己在長時間的煎熬日子裏,心理苦痛的折磨,也曾經讓我想過要找心理醫師治療。只因為對神的愛深刻的認識,只好回過頭來向神傾吐。我想心情診所在教會裏是很需要的,尤其我們信徒也處在這樣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心中的苦悶疑慮也需要有人可以訴說,此時教會的牧人──傳道人、長執、或老信徒就是扮演心理醫師的最好角色了。

心情診所最需要具備的莫過於「關懷」二字了。也許有人感嘆在教會中竟找不到可傾訴煩惱的對象,或因我們太衛道、或因我們靈性都已剛強了。我們常無法體會軟弱者的需要,無法身歷其境地瞭解他人掙扎的心境。我們總認為信了主耶穌就不該有難解的事、就不該有困擾。於是當有人求助時,我們無法給予安慰,我們只會的是當面數落、批判、定罪。

主耶穌在世時,曾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太九12),以西結先知曾描述軟弱的信徒有瘦弱的、有病的、受傷的、被逐的及失喪的。這樣軟弱的人除了需要實質的幫助之外,更需要的是心理的撫慰。所以主耶穌在世時就特別憐憫、關懷那些貧窮、可憐和無助的人。

看了四福音書,我腦海常浮現的影子就是穩重面帶慈詳,並時時伸出雙手安慰、醫治人的主耶穌。當然現代人總是懷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怕聽了他人的心情告白之後就成了自己的負擔,而想求助者也常因「說了也是白講」的心態而不願啟齒,就任自己徬徨、摸索下去。

其實安慰人是我們應當向神求的學問,一個最明顯的例子:發生在約伯身上的事蹟,在他極其痛苦需受人安慰時,他反問來安慰的人說:為什麼你們安慰人反叫人愁煩呢?(伯十五2),讓我們想想這句話,自己是否也常犯這種說話沒有智慧的毛病呢?是的,我們安慰人如果缺少了那分關懷、缺少了同理心,那麼我們說的安慰話只會加重聽者的內咎與不安,增加受慰者的愁煩。保羅在他的書信中,也曾多次告訴我們當如何幫助軟弱者,當怎樣用愛心挽回軟弱者(林後二7-8)。

今天我們既有聖靈作保惠師,相信在傾聽的工作上,我們應該做得比生命線等機構還更好才是。靈修的功課不光是只顧自己的信仰、得救而已,我們也當時時關懷、瞭解他人的景況,才不致因我們的冷漠而錯失了扶持他人的機會。

讓我們做好「傾聽者」的角色,我們無法治療的病痛就交給主耶穌,因為祂才是真正的醫生。相信當我們學會將他人的擔子當作自己的擔子擔時,我們就能像約伯一樣說:「我必用口堅固你們,用嘴消解你們的憂愁。」(伯十六5)。

期盼我們靠著聖靈學會這門功課,讓真教會成為外人及主內同靈的心情診所,因為裏面有主耶穌這位真正大有能力的醫師,還有很多很多懂得傾聽的助理。且讓苦悶世代的人們,認識真正治療苦悶心靈的診所──真耶穌教會。這項任務就靠我們去確實實行了,因為我們的言語像雨露滴在他們的身上啊!(伯二十九22
(原[青年團契]2000年02月號)






文章標籤:  #童瑞芝  #269期  #藝文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