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論壇


&

搜尋&分類

​天國比喻的解析

撰文/吳明真|聖靈月刊366期-2008.03|主題/寬恕(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一.前言

耶穌在世上傳道的時候,常使用比喻。一方面,使誠心追求的人容易領悟,不容易遺忘;一方面,當祂間接表達嚴厲的責備時,因為不是明講,能使祂靈巧地避免無謂的傷害,暫時不會遭受迫害(太二一33-46)。《聖經》中有關耶穌的比喻,以《馬太福音》第十三章中記載最多;有人認為其中有七個比喻,也有人認為有八個比喻。這些比喻是否都與天國有關?在解釋這些比喻時,究竟應採用時代主義的觀點或是神國的觀點?以下擬探討此問題。

二.時代主義觀點下的解析

比喻(parable)的希臘文為,是由(旁邊、並列)與(放置、拋)組成的複合字,意思是把兩個事物並排列示,用易懂的事物來說明較難懂的事物;也就是用世上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事物,來闡明屬天的真理。

早期解釋這些比喻常採「時代主義」的觀點,認為其所記載的內容是預言教會的演變經過,也就是從耶穌降生到世界末日這一段期間的教會歷史。其優點為側重應驗的特定時日,與末世論體系緊密結合,使信徒容易掌握永生的盼望。其缺點為忽視比喻的象徵意義,使比喻侷限在某一時代,應用性較為狹窄。

一般認為《馬太福音》中天國的比喻共有七個,前四個比喻是在船上對眾人說的,是描述使徒時代早雨聖靈的教會;後三個比喻是在屋裡對門徒說的,是預言現今晚雨聖靈的真教會。

第一個「撒種的比喻」是描述使徒時代教會的情形,五旬節聖靈大降,門徒都出去撒種,就是傳揚神的道理;領受真理的人能凡物大家公用,如同結實百倍一樣。

第二個「稗子的比喻」是描述西元二百至三百年間的情形,魔鬼將稗子撒在教會,異端侵入教會,傳講似是而非的道理,教會漸漸俗化。

第三個「芥菜種的比喻」是描述西元三百至五百年間的情形,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教會發展迅速,成為大樹;但有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表示魔鬼侵入,致使教會完全俗化,早雨聖靈因而停降。

第四個「麵酵的比喻」是描述從天主教分裂出來的更正教各教會,雖然改革了許多異端,但仍然守著天主教的遺傳,不遵守安息日,不接受合法的浸禮,沒有應許的聖靈;就如同麵酵一樣,教會完全變質,沒有真理與聖靈。

第五個「藏寶的比喻」是描述晚雨聖靈初降,真神在1917年設立了真教會,有應許的聖靈同在,就如同寶貝一樣。

第六個「尋珠的比喻」是描述在真教會中,真理的聖靈顯明,就如同重價的珠子一般。第七個「撒網的比喻」是預言耶穌再臨審判時,義人要得救,惡人要在火爐裡哀哭切齒。

事實上,「撒種的比喻」中論及要將神的道理撒在心田裡,使它能結實纍纍,這是適用在所有的時代。「稗子的比喻」中論及在世界的末了,耶穌要差遣使者,把惡人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裡,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可見這比喻適用的期間,是從耶穌開始傳道,一直到世界的末了。

而「芥菜種的比喻」與「麵酵的比喻」是同義平行的比喻,是描述同一件事情,也就是教會的變質。「藏寶的比喻」與「尋珠的比喻」也是同義平行的比喻,是描述同一件事情,也就是教會的復興。因此採用「時代主義」的觀點來解釋比喻,常會受到某一時代的侷限,無法將《聖經》中的寬廣信息發揮出來。

三.神國觀點下的解析

近年來解釋這些比喻改採「神國」(教會)的觀點,其優點為符合《聖經》的中心信息,不容易偏離經文本身,而且與信徒息息相關,應用性較為寬廣。

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第53節中論及「耶穌說完了這些比喻」,可見比喻是記載在53節以前;而且比喻都用「好像」、「像」等字來表達,因此第52節記載「凡文士……就像……」,也是一個比喻。所以第十三章中的比喻共有八個。

第一個比喻是「撒種的比喻」,開始時論及「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十三3);第八個比喻是「文士的比喻」,開始時論及「凡文士受教」(十三52),這兩個比喻不是「天國的比喻」。其餘六個比喻開始時都論及「天國好像」(十三24、31、33、44)、「天國又好像」(十三45、47),所以第十三章中論及「天國的比喻」只有六個。茲將八個比喻說明如下。

1.撒種的比喻(十三1-23)

「撒種的比喻」是一個通則,適用所有的時代,並沒有特定的「歷史時間性」。每一個時期的信徒都要將神的道理撒在心田裡,讓它生根、發芽、茁壯、結果,收成有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結實的倍數不同,代表個人心田的領受程度不同;而且結實的比例逐次遞減,從一百倍減至三十倍,代表信仰會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次墮落。主要係遭受患難、逼迫、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等,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撒種的比喻」是第一個比喻,而且是所有比喻之鑰,一定要先明白;倘若不明白這比喻,則無法明白一切的比喻(可四13)。

2.天國的比喻:稗子的比喻(十三24-30、36-43)

「稗子的比喻」描述的內容是從人子(耶穌)在田裡(世界)撒好種開始(十三24、37),直到收割的時候,也就是世界的末了(十三30、39)。它適用的歷史時間,是從耶穌開始傳道,一直到世界末日。

比喻中的麥子是猶太人的主要食糧之一,是由耶穌撒好種在田裡而生長的;而稗子是一種毒麥草,吃了會頭暈,產生幻覺,甚至會導致失明。稗子不是在田裡自然生長出來的,是魔鬼趁人睡覺的時候,將它撒在麥田裡,讓麥子無法正常的生長(十三25、39)。稗子在田裡生長的初期,與麥子的形狀完全一樣,很難分辨。

成長的時期,稗子(惡者之子)與麥子(天國之子)的根糾纏在一起,要拔除稗子,恐怕會連麥子也一併拔出來。分辨麥子與稗子,是神的工作,不是人的工作;而且要按照神所定的時間來分辨,也就是在世界末日的時候。那日,人子要差遣使者,把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也就是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裡挑出來,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裡,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十三39-43)。

3.天國的比喻:芥菜種的比喻(十三31、32)與麵酵的比喻(十三33)

「芥菜種的比喻」與「麵酵的比喻」類似,都是由小到大,代表教會的墮落、變質。「芥菜種的比喻」敘述神國(教會)開始的時候,人數不多,好像一粒芥菜種;後來教會發展興旺,成了樹,有飛鳥宿在他的枝上。「飛鳥」耶穌解釋為「惡者」(十三4、19;但四12),形容教會變質,惡者活躍在教會裡,將神的道曲解,追求屬世的地位、財富,造成教會的世俗化。

「麵酵的比喻」敘述神國(教會)開始的時候,像三斗麵一樣,人數不多;後來教會發展興旺,成了全團發起的麵。因為婦女拿了麵酵加入麵團裡(十三33)。「婦人」就是「惡者」,「麵酵」就是「異端」;婦人拿麵酵是偷藏,代表異端侵入教會是暗中擴散,是偷著引進(加二4)。「酵」代表罪惡(林前五6-8),指敗壞信仰的教訓(太十六11-12),因此獻祭時禁止使用酵(利二11)。

耶穌提醒我們,在末日之前,教會裡面有人會暗傳異端。為了能在這世代中站立穩固,我們要努力研讀《聖經》,能有分辨真假的智慧,才不會被迷惑,以致走偏了道路。

4.天國的比喻:藏寶的比喻(十三44)與尋珠的比喻(十三45-46)

「藏寶的比喻」與「尋珠的比喻」類似,都是從無到有,代表教會的重建、復興。「藏寶的比喻」是主借用戰亂時人將寶貝藏在地裡,說明教會的重建。「這塊地」是神的地,是主用重價買來的(林前六20),是指教會。「寶貝」的希臘文為,原意是指「貯藏處所、財寶」,引申為「聖靈」(西二3;弗一17;賽十一2)。本會有「應許的聖靈」這「寶貝」的同在,代表我們就是神用重價買來的地,就是末世的真教會,要復興變質的教會。

「尋珠的比喻」與「藏寶的比喻」類似。「重價的珠子」,是昂貴的珍珠,是主用重價買來的,是指教會;「珠子」也可以指真理(箴二4)。本會所傳的道理完全遵照《聖經》,有「真理」這「珠子」的同在,就是末世的真教會,要重建墮落的教會。

5.天國的比喻:撒網的比喻(十三47-50)

「撒網的比喻」適用在「世界的末了」。門徒努力傳揚福音,就好像撒網在海裡一樣。當得救人數滿足的時候,也就是世界末日時,天使要出來,將義人和惡人分別出來(但十二3-4)。義人是天國之子,要收在器具裡,也就是進入神的國;惡人是惡者之子,要丟在火爐裡,也就是被丟在地獄。

6.文士的比喻(十三52)

「文士的比喻」是一個通則,適用所有的時代,並沒有特定的「歷史時間性」。「文士」是古代律法的專家,他們熟悉舊約《聖經》的道理,好像「舊的東西」;但是成為天國門徒以後,不但有真理知識,也有屬靈的經歷,好像「新的東西」。

當門徒明白上述的比喻之後,耶穌才講「文士的比喻」(十三51),祂要門徒明瞭應負的責任,就是要不斷的追求長進,從神那裡領受新的東西,成為忠心有見識的管家,能夠按時分糧(路十二42),隨時能從庫裡「拿出」新舊東西,擁有新鮮而不陳舊的見解。

四.結語

耶穌在世上傳道的時候,常使用比喻對門徒講解道理;但是時候到了,祂不再使用比喻,乃要將父明明的告訴門徒(約十六25)。因為祂將賜下應許的聖靈,永遠與門徒同住;聖靈要引導門徒明白一切的真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門徒(約十六13)。我們既然有渴慕真理的心,並且有聖靈的引領,能夠明白神國隱藏的真理,就應該對得救的真教會更有信心,並在靈修上努力追求,且為了神國的事工戮力同心,相信末日主再臨時,會被接往榮耀的天國。

參考資料:
1.青聚教材小組,《耶穌的言行》,中級班第二學年第一季教學參考資料,台中:真耶穌教會教育處教材委員會,1988。
2.柯恆雄,「釋經學」筆記,台中:真耶穌教會神學研究所,2007。






文章標籤:  #吳明真  #366期  #真理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