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搜尋&分類

[青年團契]一個信仰工程的工作者──專訪黃靈新執事

撰文/北區專欄小組策劃/劉明賢、蔡又晴採訪整理|聖靈月刊275期-2000.08|主題/[青年團契]心意更新──談改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我照神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若有人用金、銀、寶石、草木、禾,在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賞賜。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裏經過的一樣。」(林前三10-15

黃靈新執事,一位喜歡與信徒對話的長執,一位深度參與教會事奉、具擘劃恩賜與影響力的聖職人員,一位努力建立基督化家庭的實踐者,一位長於規劃設計的專業建築師,一位資深的大學教師與長期投入青年教育的知識工作者。

一年365天,總是積極地投入各種層面的工作,是什麼力量支持著他在各方面如此敬業?是什麼理念讓他樂意犧牲所有假期而如此竭盡心力地付出?以下是我們的專訪。



 
社會工作與教會工作

1968年,黃執事退伍,進入台北工專服務,從助教、講師、副教授,從教學、進修、作研究到社會服務,從理論到實務,30餘年來,日子非常充實而忙碌。為了進修,1985年,他完成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班課程。研究工作更是是他的專長,1991年迄今,主持30餘項政府機關團體重要研究計畫。

因為專業與服務熱誠,他參與許多政府機關團體顧問諮詢服務。為了汲取實務經驗,1973至1984年,他兼任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工作。儘管社會上工作如此繁忙,並不減黃執事對教會工作的熱愛與投入。

從地方的教會到北區,從北區到台灣總會,從台灣總會到國際青年聯誼會,黃執事一路走來,參與無數大大小小的服事,留下許多工作腳蹤。

1968年,黃執事接受台灣總會聘任為宗教教育輔導員,參與南投縣仁愛鄉宗教教育輔導工作,前後約20年之久。期間並曾負責台北高級班及二年青年團契工作,以及台北教會領會工作。直到1978年,景美教會成立,當時33歲的他,被按立為執事,並擔任教務負責人。1981年,被選為國際青年聯誼會主委,加速推動各國青年交互訪問,在事奉中建立深厚屬靈情誼。

同年北區成立,出任北區第一任教育組組負責,積極延攬本會優秀青年推動北區聯合性事工,為教育組工作奠定良好基礎。1982年,並出任台灣總會信徒代表大會主席,在教會事奉崗位上,同時身兼四種職務。他形容當時用很多時間投入教會服事,根本沒有時間規劃自己的未來。

1985年,卸任信徒代表大會主席後,責任反而加重,被選為台灣總會負責人,連任四屆後,於1997年卸任。1999年,再次被選為台灣總會信徒代表大會主席及聖職人員會主席,繼續協助總會規劃推動教會未來發展方向,目前並兼任神學院講員。

黃執事對教會服事的執著與投入,30多年來如一日,都是如此盡心盡力。他的假日,比平時學校正常授課以及作研究的日子還要忙碌,有時為了教會工作,常常還要當空中飛人。

為什麼他願意這麼忙呢?他說:「我知道我是忙碌的,也習慣這種忙碌生活,但在極其繁忙當中,我學到善於運用時間的秘訣。神更讓我體會到很多事情都進行得很順利,甚至連我所不足的,神都一一為我補足了,我的家庭更是蒙受神滿滿的祝福。因此,我深深相信,這一路走來都是神的恩典。我也沒有什麼好誇口的,只感受到自己是軟弱的,也因此體驗主的恩典與我同在。期望自己能一生一世、不斷地來事奉祂。」黃執事鄭重道出他感恩的心聲。



 
努力經營基督化家庭

黃執事有三個兒子,在學校教育及教會宗教教育這兩方面的成長表現,到目前為止,是值得為他們感謝神的。從他們的成長過程,看得出父母親的用心經營。

在他們都上小學時,執事娘自覺孩子教育問題的重要,便與黃執事商量,辭去了教職,專心在家教養孩子。於是,三個孩子在早期的教養重任都落在執事娘身上。等他們上了高中以後,黃執事對他們的關懷漸多,逐漸建立起父子間亦師亦友的感情。

提到對教育孩子的看法,黃執事說:「陪孩子一起成長,用孩子成長的角度與他們對話,不要隨便用父母親的威權來責備或命令他們,威權是根本無法對話的,在威權之下,孩子絕對不敢告訴你真心話。」、「以身作則是最有效的教導。如果父母親要孩子好好讀書,自己卻不看書;要求孩子考試期間不要看電視,自己卻拼命看電視;要求孩子多聚會,自己卻不聚會;要求孩子多做聖工,自己卻不作聖工,孩子怎可能信服你呢?」

黃執事進一步描述聖經中提到父母親與孩子最美的互動是「我坐下,我起來,祢都曉得,祢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臥,祢都細察,祢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詩一三十九2-3)。筆者聽完後直覺受益良多。

「在我們年少不懂事時,父親並不願意主觀灌輸一些觀念給我們。等我們漸長,可一起討論時,父親總是對我們的意見表現出高度的接受力。現在,他上台講道或在神學院講授倫理學課程的內容,也都儘可能事先讓我們看過,並一起討論。他的信仰是流動的、時時前進的,他的信息隨時都是最新的。」黃執事的二兒子恩霖如是說。

在這個家庭的背後有兩位充滿智慧和憐憫心腸的女性,一位是執事娘,一位是黃執事的媽媽。他們都有美好的見證。

孩子都上大學以後,執事娘逐漸邁入空巢期。當時她便主動報名參加專業輔導諮詢機構輔導課程,參與社會關懷多年,看了許多書,接觸很多個案,讓自己成長很多。

後來,她將其應用到教會,應邀在北區開辦關懷與輔導延伸班課程,得到許多迴響,並且實際投入長青團契老人關懷工作,也因為這樣讓婆媳關係更加融洽。對於執事娘的成長,黃執事特別鼓勵45歲以後的教會婦女能珍惜機會,追求成長,為自己在教會的服事舖下第二春。

黃媽媽在65歲到75歲這一段身體還算硬朗的晚年,取得家人的同意和諒解,在景美教會擔任十年不支薪的會堂管理員,協助駐牧傳道起居、訪問信徒等工作,讓很多信徒得到造就。她並培養出執起毛筆,抄寫聖經,每天從中思考神話語的生活,這些都留給子孫非常正面的示範。黃執事因此也渴望在有限的生命裏,至少撥出五至十年身體還健康的歲月,作一個全職事奉的神的工人,他認為這樣的人生才不虛此行。



 
教堂建築之旅

至1984年,黃執事因家庭生活的需要,兼任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工作,培養建築執業能力。累積十餘年實務經驗後,1985年,應台北教會張榮民長老之邀,協助台北教會新會堂建築設計,開始投入教會建築事奉。

其後,應丁德周長老之邀,設計了北投教會、南台中教會、松竹路台灣總會及最近的立山教會等。目前原住民教會新建會堂建築設計需求不斷,而自去年921震災後,黃執事更忙於受災區會堂安全評鑑工作。

提到教堂設計,黃執事認為:從事教堂設計與一般建築不同:

其一是空間要實用,合乎教會需求;
其二是形式風格要像個教堂;
其三是要樸實不舖張;
最後是環境要美化,莫有違章建築。



 
師者,有愛第一

說到教學,黃執事認為學生程度好壞與教學品質無關,最重要還是在於教師本身自我要求的態度。以聖經觀點而言,就是永遠都要對學生心中有愛,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愛中自然受到教化,改變心性和氣質,並且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如此學生才會有較大的成就,畢業後才能繼續得到他們的尊重,並且保持良好的聯繫,甚至是一種回饋。

黃執事回憶:「幾十年前,有一次我擔任班導師,班上卻有20位同學迷上打麻將,唯恐影響課業,當時正苦思如何導正。當面訓誡?記過處分?告知家長?後來,還是讓他們自首,要求每個人寫一篇母親節學校徵文比賽,竟然有一位獲獎記功。在面對他人的道賀時,那位同學都不好意思說:『我是打麻將記功的。』前不久,在一個重要的會議場合,還巧遇這位建築師學生主動向我問安,如果當時將他記過,也許早就不理我了,可能也沒有這樣的成就吧!」

談到這裏,黃執事也勸勉今日宗教教育的同工們:「當你在教育教會的青少年時,心中要充滿著愛,那麼主必與你同工。」



 
經師與人師

身為領會人員,提到講台信息,黃執事期許自己不單作好經師的角色,按時分糧,更進一步能作到人師,身體力行。他解釋「經師」與「人師」的差異說:「領會人員在教會中若僅扮演經師的角色是不夠的,除了要能夠解釋聖經以外,解釋人生亦是極為重要的課題。惟有從信徒實際人生經驗中,導引融入聖經真理,二者相互結合,身體力行,並且願意放下身段,常常主動找信徒對話,尤其對弱勢信徒的關懷更須特別用心,認真思考他們的需要,懇切處理他們的訴求,長期的經營,才能取得信徒的信賴,得到大家的共鳴,工作也才有果效。」

「真正的按時分糧乃是講道結束後才開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講道結束不是聚會就結束了,而是與信徒對話的起點。透過進一步的雙向溝通,領會者與會眾才能建立起良性的互動,深入咀嚼神的話語,分享神的恩惠,體悟真理的奧妙,彼此才能得到最大的造就,這才是按時分糧的真義。」黃執事條理分明、細說智慧的一席話,讓筆者首先留下深刻的印象!

是的,作「經師」比較容易,作「人師」可就難了。把真理闡釋清楚、說得明白,可以教信徒知道真理的規範;但能夠恆心,謹慎自己和自己教訓的,不僅可以救自己,也可以救信徒(提前四16)。如果教會中的領航者只是經師,不能成為人師,想一想,法利賽人可曾得到耶穌的悅納呢?「只有當領航者無私無我,才能贏得信徒的信服。」

黃執事特別提到楊約翰長老那種服事的精神,以及對教會的執著,是完全沒有任何私心,絲毫不圖一己私利;對自己要求非常嚴謹,對待別人則非常客氣。這種牧者的風範,黃執事承認對他自己影響極深,尤其是表現在對信徒的愛。

面對教會中,部分對教會存著很高期望而又極為火熱的信徒,當教會無法達到其期望時,紛紛流露出對教會憂心忡忡、或轉為失望、甚至絕望的一種表現。黃執事極其愷切地呼籲:「弟兄姊妹們,不論任何時地、任何事情,請不要對教會生氣,更不要對教會失望或絕望。請記住,按照聖經真理,教會是屬基督的,不是屬某某人的。因此,我們不必、也不能對教會生氣、失望或絕望,因為這種態度就是對基督生氣、失望或絕望。

我們失望或生氣的對象乃是人,絕非教會。而對教會有些現象的不滿意,也是對人的不滿意,不是對教會或對基督的不滿意。我們可以離開人,卻不能離開教會;因為離開教會就好像葡萄樹枝離開葡萄樹一樣,生命就不再連結於基督,很快就枯乾死亡了。所以,每當對人生氣時,不要就說:『我要離開教會了』。這是每個信徒最起碼應有的認知,千萬不能弄錯。畢竟,我們信仰的對象是神而不是人啊!」

但是,現實環境下的教會,仍然因著人為軟弱與環境因素交錯影響而容易使信徒產生認知上的差距。面對這樣的現象,教會要如何加以統合呢?黃執事說:「認知上的差距是有限的,愛心則是無限的。這時候只有愛能統合一切。」

是的,看到教會的軟弱,信徒若只站在外圍冷眼旁觀或冷言冷語,是成就不了兩下之間任何美事的,反而容易加深裂痕、造成破口。不論主事者或對教會發展憂心忡忡的有識之士,只有用愛多溝通、多瞭解、多包容、多禱告,大家以真誠的愛心作為一切改革的出發點,才能縮短認知上的差距,調和彼此間的看法,達成教會發展的共識,同心建造基督的身體,弭平破口。



 
有志者亦若是

與黃執事一家有很深的交集,20年來,得到他們很多方面的幫助和影響。我所知道的,他們真是有智慧又有愛心的牧者之家,他們也因此得到神極大的祝福。

最令我感動的,莫過於黃執事格外勞苦做主工的精神,尤其是本身社會上的工作已經很吃重了,仍然樂意盡心盡力肩負教會領航的服事工作,過著雙重勞苦的日子。黃執事為社會所用,更為主所用,我相信,他真的是配得神的祝福的。我亦深信大家都是同樣性情的人,而神是不偏待人的,只要我和我家立志為主所用,神對我和我家的祝福一樣是滿滿的。我更祈望所有的基督徒家庭都能像黃執事家一樣,活出基督的見證,榮神益人。



 
黃靈新執事的獨白

感謝《青年團契》訪問我,在劉明賢弟兄與蔡又晴弟兄的執筆下,記述許多有關本人事蹟。個人深感惶恐,深怕有人以為是出風頭或宣傳自己,而讓人跌倒。於是我與內人商量,關於社會工作,刪掉許多篇幅,儘量以教會立場表達,不抬高自己,以免成為絆腳石,這是我一生中最不願見到的事。

我可以肯定地向大家作個見證。我的出身是卑微的、是貧窮的、身體是虛弱的、口才是笨拙的、讀書過程是曲折的、是一無所有的。這些事實,在台中教會與我一起長大的弟兄姊妹都可以為我作見證。走過從前,每一步、每一腳印都是辛苦的,但步步充滿了主的愛,因為主賜給我力量,使我每次遭遇困境,均能平安度過。主的恩典不是要徒然賜給我的,所以30餘年來,我始終是格外勞苦 (林前十五10)。

如今,我不敢說,我擁有什麼?但是我很知足我的現況,很珍惜我的擁有,我的禱告正如摩西在他的智慧詩所說的:「願祢堅立我們手所做的工,我們手所做的工,願祢堅立。」(詩九十17

企盼長期關心我的弟兄姊妹們不斷為我代禱,使我及我的家人能恆久走在主的路上,並為言行中曾經得罪過的人,誠心道歉。願在主基督的愛中,彼此寬容、彼此饒恕。願一切榮耀歸給神。
(原[青年團契]2000年08月號)






文章標籤: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劉明賢、蔡又晴採訪整理  #275期  #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