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評論


&

搜尋&分類

[青年團契]建立道德心

撰文/鄭啟清 |聖靈月刊275期-2000.08|主題/[青年團契]心意更新──談改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近年來青少年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搶劫、飆車被逮後,他們卻羞於見人。雖然執法當局做了各種防範的措施,也無法遏止這種現象。學校裏考試作弊相當流行,甚至槍殺老師、同學的事件,也一再發生,顯示道德及法律教育的失敗。幸好大部分的青少年通常還是循規蹈矩,仍有愛心、公平、誠實、尊敬長輩的德行。

現在的老師都覺得小學生比國中生好教,而且年級愈低就愈聽話,愈大愈難帶領。一方面因為家長寵壞了小孩,一方面也是暴力的節目及電玩氾濫的影響,加上交友不慎,就容易偏離正路。

根據《科學的美國人》1999年八月號〈兒童道德的發展〉的報導(註):嬰兒出生一週能認人時,就有情感表現,會生氣、有羞恥、罪惡感。研究發現,不論是那種民族的嬰兒,對親近的人都顯出喜歡的表情,而對虐待的行為,卻顯出討厭的表情。長大後因為文化背景的影響,才產生不同的道德標準。看起來「良知」是與生俱來的,但也有人認為道德觀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由觀察、模仿及賞罰學習來的。因為觀察到學生考試會不會作弊,是考慮到會不會被抓到,和知不知道十誡或童子軍誓言沒有關係,而且發現兒童比青少年還會欺騙。

此外,有人認為道德觀是由知識的成長來的,因此孩童才能有意識地選擇善或惡。他們觀察到小孩服從權威,認為強大有力就是對的。等到長大了漸漸瞭解到群己關係,才會以公平原則來考慮。所以不論「性善」或「性惡」孰對,「教導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二十二6),仍是最正確的教育方法。

目前學校教育僅重智育,缺乏德育、美育、群育、體育。雖然課程裏有儒家經典的教導,但只有應付考試的講授,而無法落實到培養人格的教育。因此有些成績好的學生、甚至台大法律系學生,暗地裏作惡事,以為別人不會發現,而犯下搶奪罪或強暴罪而入獄,毀了自己的前途。可見道德教育非得從家庭做起不可,父母能以身作則,才能使子女觀察、模仿、學習好的榜樣。

父母看重信仰,把敬神愛人的道理落實到生活教育,才能培養子女的道德心。帶領子女參加崇拜聚會及宗教教育課,團契的交誼,導引到信仰的追求,建立他們自己的道德觀、人生的價值標準。尤其「從小明白聖經……,有得救的智慧。……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5-17)。又藉著聖靈的幫助,能不斷地戰勝私慾的誘惑,不致一時衝動犯罪。而且還可達到「三月不違仁」,甚至「從心所欲,不踰矩」的靈修工夫。

我們應該重視家庭教育及宗教教育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培養敬虔的下一代,才能使個人健全發展,對家庭、國家、社會有所貢獻。

註: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by William Damon,《Scientific American》,Aug 1999, pages 72-77.
(原[青年團契]2000年08月號)






文章標籤:  #鄭啟清   #275期  #時勢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