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


&

搜尋&分類

腓利門書中的饒恕

撰文/陳嘉聯主講 鴿子整理|聖靈月刊516期-2020.09|主題/人生不再有缺憾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背景

腓利門是當時一個有錢的信徒,他有一個奴隸叫阿尼西母,偷了他的財物後逃跑。逃到羅馬時遇到保羅,並且悔改信主。而這一卷就是保羅替阿尼西母向主人腓利門求情的信函。


 
主題:饒恕(門1-22

《腓利門書》是極短的一卷,但裡面卻充滿了饒恕的道理,保羅運用寫信的技巧,用字遣詞充滿了愛、信心,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感情和期待。跟以往的書信比起來,雖然沒寫甚麼大道理或教義性的教訓,但會發現保羅其實已經將他的教導融入生活中,他用實際的行動來達到所寫的教義(饒恕、彼此相愛)的內容。


 
一.何謂饒恕

饒恕是刻意決定忘記被人錯誤對待的痛苦,並且可以恢復人與人之間不好的關係。

有一次去醫院探訪一位同事,聽到他與醫生之間有趣的對話。同事問醫生為什麼自己會得到這種病?醫生說因為你不放過自己的身體。接著表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良的習慣,如抽菸、熬夜、飲食不節制……,明知不好,卻不「放過」自己的身體,所以病痛就找上門了。

想想,和饒恕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饒恕就是願意放掉別人對你的不好,甚至以德報怨。這樣,我們的心靈才不容易生病。


 
二.饒恕的形成(一定有得罪對方的理由)

當時羅馬政府有分五種階級,最上層的是元老院,是一些省長或官員等負責管理各省、軍、政、經大事。第二層是家勢顯赫、富有的特權階級或羅馬公民。接下來是商人、工匠。第四層是獲得主人釋放或自己贖身得自由的奴隸。最下層則是奴隸,也是最沒有地位,被人看不起,甚至被叫作「東西」,是可以隨時被交易的;如果想要谷底翻身,更是不太可能的事,因此作一輩子的奴隸是常見的。
「門15-16、18-19」提到奴隸阿尼西母不但偷拿主人的東西,又逃跑。這個行為讓主人腓利門受到虧損。在當時的社會,奴隸算是主人的財產,沒有自主權,如果逃跑後被抓到,主人一定會嚴嚴的處罰,甚至有喪失生命的可能。再者,主人若擁有許多奴隸,其中一個逃跑,難保其他人不會受影響。因此,主人的作法必定是殺雞儆猴。

此時,對腓利門而言,這是一個饒恕的課題,因為面對一個得罪他的人。


 
三.如何化解饒恕

1.需要第三方的調解

這個第三方,其實有可能是自己。因為聖經告訴我們,要作使人和睦的人。但在這件事中,是由保羅擔任了這樣的角色。而這樣的人需要具備以下幾項條件。

(1)維持公義

第10節他稱呼阿尼西母是「為我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12節「他是我心上人」,可見保羅不輕看阿尼西母奴隸的身分。奴隸在當時是極其卑微的,保羅至少也是羅馬公民,算是第二層的身分,跟最下層相比是天差地遠,加上又是為主傳福音,有使徒的身分,也就是屬世屬靈他都有權柄。或許保羅可以這麼對阿尼西母說:「你這麼弱勢,偷東西就是不對,自己去面對吧!」但保羅不只不輕看,還願意為他寫信代求。事實上,保羅寫信這封書信還會引起與腓利門對立的風險。因當代律法規定,主人有權利對奴隸要做甚麼就做甚麼,喜歡做甚麼就做甚麼,外人是不可干涉太多,因為是家務事,況且阿尼西母偷拿東西、逃跑、不聽話是事實。

保羅傳福音、被關,已經夠忙碌了,他大可不管,但站在維護真理公義的立場,他願意冒這個風險。這點值得讓人思考,我們是否會怕去得罪較強勢的那一方而退縮或妥協呢?畢竟做一個調和的人,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維持公義」不只是站在某一方,他需要雙方都顧慮到;事實上,保羅也是一個有同理心的人,他也顧慮到腓利門的心情──「我也是憑著愛心求你」(9節)、「他從前與你沒有益處,但如今與你我都有益處」(11節)。他特別用阿尼西母的名字(有益處),這個雙關語,將心比心去體會腓利門的心情,站在當時主人的角度去想。「從前他對與你沒有益處」,是指他偷東西,使腓利門成為受害者、有損失!「他的名字是有益處,但他沒有使你得益處,反讓你損失。我知道他對你沒有幫助,給你惹麻煩,但是我今天所做的,是對你有益處了。」他希望腓利門再想一想,並且保證現在的阿尼西母與過去不一樣了,絕對會讓你我都得著益處!

「從前就算有益處」,也不過是肉體上的益處,主人及僕人之間服事的益處,「如今對你我有益處」,就是更進一步地指靈性上的益處,是人與人之間和好的益處,這個是更超越的!保羅也不是是非不分,他體諒腓利門的難處,因此不將阿尼西母留在身邊,並勉勵他親自回去主人那裡去面對該面對的責任、該承擔的後果(12節),當然也希望腓利門把他當作弟兄看待。保羅維持公義,不輕看任何一方,並且有同理心,以公平來解決雙方的事情。

維持公義還有一項,即是要能看出和睦的重要。為何保羅甘願冒這個險,肯為阿尼西母來寫這封書信,因為保羅將此當作他的職分(林後五18-20),將和好的職分放在他的心中,為使人與神和好,使人與人和好,所以一個和睦的人是可以將和睦的事看為重要的。

(2)掌握關鍵

保羅寫信的習慣都會在前面先稱讚及肯定對方的優點,然後感謝神。腓利門是保羅帶來信主的(19節),也是在主裡的人,保羅在寫信之前,應該也瞭解腓利門的為人。於是保羅藉著他所做過的事實,又再繼續勉勵腓利門可以進一步的饒恕,使主僕之間可以和好。保羅也有先下過工夫的,他先了解對方,讓說出來的話比較圓融、合理、可被接受,並且切中要害(4-7節)。這也是做一個使人和睦的人可以學習的,在要勸人和睦之先,自己要下工夫,才不至於搞不清楚狀況就妄下定論。

(3)態度柔和

「我雖然靠著基督能放膽吩咐你合宜的事;然而像我這有年紀的保羅,現在又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寧可憑著愛心求你」(8-9節)。意思是說保羅可以用使徒的權柄命令腓利門做這件事,但他卻不這麼做,而是基於基督般的愛心來懇求。又提到「阿尼西母是他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10節),希望腓利門可以體會一下這個做父親的心情。我們想想,保羅是以親情來懇求、沒有依老賣老,也不是用命令的,要等著腓利門的同意。他實踐「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的經訓(箴二五15)。所以勸人和好,話語柔和很重要,不要因為職分和權力施壓於人。


2.需以愛作支持

饒恕需要以神的道理做基礎,以愛聯繫與支持。「因聽說你的愛心」(5節)、「兄弟啊,我為你的愛心」(7節)、「寧可憑著愛心求你」(9節)、「不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兄弟。在我實在是如此,何況在你呢!這也不拘是按肉體說,是按主說」(16節)。細數短短的一篇書信當中就出現五次「愛」字,加上12節「心上的人」翻譯成「我心裡所愛的人」,共有六次之多。

無論做甚麼,都需要有愛做支持,保羅是出於愛來替阿尼西母求情,並且願意代償損失(18-19節)。阿尼西母也是出於愛,願意回主人那裡,勇敢面對一切的後果。腓利門所做的一切,也更加是要藉著愛來面對。從4-7節中可以看出保羅也是在提醒腓利門,你以前如何愛那些眾信徒,行各樣善事都是憑著愛心做的,現在也要用這樣的愛,去愛你的僕人,他現在是你的弟兄。16節又將這愛擴大,提到阿尼西母過去是奴僕,現在是弟兄,不是按肉體的關係說的,是按著屬靈與主親密的關係說的,因你們的關係已經不同了。也就是說,保羅不再用社會的角度來看阿尼西母,而是提升到屬靈弟兄這個平等的基礎上,也希望腓利門可以如此看待。

當我們進到神的愛,對神的愛及對弟兄姐妹的愛是不可分開的。我們不單單對神有信心,還要對弟兄姐妹有愛心。要如何表現對主的信心,端看我們如何作在弟兄姐妹的身上。因為作在人身上,就是作在主的身上,誠如「約壹四19-21」所說的:「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愛神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神所受的命令。」

我們有這樣的認知和信心是很正確的,因為聖靈住在我們裡面,幫助我們行出真理。倘若我們說,自己只要愛神,不愛人,那是說謊的,沒有一體的觀念。想想,我們都是同為基督的肢體,在聖餐禮中同領一個餅,更應該有彼此饒恕的精神。因為有了這種的愛,我們才願意接受損失,願意放棄所堅持的立場;放棄不是失去真理的原則,而是以雙方可以和睦的原則為前提。


 
四.饒恕的好處

1.避免仇恨、維持和睦

「兄弟啊,我為你的愛心,大有快樂,大得安慰,因眾聖徒的心從你得了暢快(7節);兄弟啊,望你使我在主裡因你得快樂(益處),並望你使我的心在基督裡得暢快」(20節)。保羅代表所有在真理的人感到快樂,因為信徒若是和睦,全教會的人都會感到喜樂、安慰的,這是很美的場景,大衛作詩也提到,「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詩一三三1

「為基督耶穌與我同坐監的以巴弗問你安。與我同工的馬可、亞里達古、底馬、路加也都問你安。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常在你的心裡。阿們!」(門23-25)。保羅為何列出這些人向腓利門問安呢,推測這些人應該是認識腓利門的。這個問安事實上等於支持保羅在信上所提出的請求,也似乎說明此事的饒恕不僅僅是個人之間的事,也是神家的事、全教會注目的事。大家都在看腓利門和阿尼西母是否可以和好,叫人得益處,讓神得榮耀。


2.成為眾人的模範

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你們作僕人的,要凡事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總要存心誠實敬畏主。你們作主人的,要公公平平的待僕人,因為知道你們也有一位主在天上(西三13、22,四1)。

這件事或者在當時可以成為一個教材。倘若腓利門做得好,便成為眾人的模範。因為一個信主的人,內心有神的道理,生命必有所成長,所做的可以超越屬世的奴隸制度,並且更符合神的要求。

願聖靈帶領,讓我們藉此互相學習、得造就,在饒恕的操練上更加長進、榮神益人。






文章標籤:  #陳嘉聯主講 鴿子整理  #516期  #靈修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