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搜尋&分類

原住民文化與福音

撰文/Demu|聖靈月刊295期-2002.04|主題/當哈利波特遇上哈利路亞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前言

「原住民文化」一詞的使用,在今日社會非常普遍,人們經由不同的接觸途徑,如閱讀、旅遊、媒體報導或人際關係,建立起自己對「原住民文化」的理解與想像。特別是信徒可以透過教會的網絡,與原住民部落有面對面接觸的機會。凡到訪過原住民教會的平地信徒,大多留下美好的記憶,如感受原住民信徒的熱情與樂觀、分享他們真切的招待與動人的詩歌聲,以及欣賞部落周圍的山水風景。這些接觸都是如此的真實與美好;但是,難道所見的事物就代表原住民生活或部落文化的全貌嗎?其實不盡然,因為短暫的接觸經驗,讓人們所感知的不過是片斷,只能算是一種認識的開端。在真實生活中,原住民信徒的喜怒哀樂,或者悲歡離合,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這些較深沉的部份,或許只有更深刻的相處才能慢慢體會。此外,部落的文化蘊藏豐富的內涵與深邃的智慧,這一切也不是隨性的旅遊訪問就能真正的認知。面對一個自己不熟悉的異文化,只有懷抱更謙虛的學習態度,才有可能漸漸除去我族中心的偏見與誤解,而領略文化的美。

本文首先將介紹關於「文化」的幾個特性,包括文化的相對性、多元性與動態性,期望這些概念有助於培養我們看待異文化的眼光,透過更開闊的視野來欣賞神的創造。其次,延續這幾個概念的說明,將初探「福音與文化」的課題。



 
文化的特性

1.相對性

認識文化的相對性,讓我們學習尊重其他民族的主體地位。

世界上有許多原住民的族名,其翻譯意思為「人」。也就是說在歷史的某個時期,這些民族認定自己以外沒有其他的人群。直到開始與其他民族互動交流,才打開新的視野。同樣的經驗也發生在歐洲的白種人身上,因著航海技術的發達,歐洲人有能力橫跨海洋。當歐洲白人發現其它大陸存在「類似」他們的人種時,大大震驚固有的世界觀。因為他們不知如何定位這些不知名的「生物」。地理大發現甚至衝擊歐洲人的信仰觀,因為他們不清楚神的救贖是否包含這些有色人種。

直到20世紀,歐美社會漸漸發展出文化相對論的看法。文化相對論包括三個面相:(1)知識相對性──每個民族有自己看世界和生命的眼光,並一套適合的生活之道,其他民族不應草率用優劣為標準來判斷該民族的理解;(2)倫理相對性──每個民族有自己對社群延續的想法,並一套相應的道德倫理,其他民族不應輕易以善惡為價值來斷定該民族的作為;(3)歷史相對性──當我們試圖去認識其他民族時,可能受限於自身的歷史文化,也就是說我們單由自身的位置出發,而忘記其他民族文化的形成,也是經過一段歷史的涵養。

民族間的互動是需要學習的,特別是在經歷政治、經濟等莫名因素的分化下,社會形成主流民族與弱勢民族,這時兩方的相處更要從文化相對性的角度,來肯定彼此的主體地位,也就是不應在心態上存有優劣善惡之分。我們應該相信身為一個人、一個民族都是天父珍貴的創造。因此,民族間的相互學習和欣賞應是美善的。


2.多元性

認識文化的多元性,讓我們減少對其他民族的刻板印象。

如果一個部落有100位住民,我們詢問他們該部落的文化為何,可能會得到100種不同的答案。如果有一個外來的研究者在部落中住了一年,我們問他相同的問題,將得到第101種答案。這種現象所反映的就是文化的多元性。一個民族的文化並不是一元的,或是只有一套標準答案。如果有人獨斷地宣稱,他握有對一民族文化的完全解釋權,這是令人質疑的。

對漢人而言,很容易誤解「原住民」或「豐年祭」的多元內涵。原住民其實只是集合稱謂,用以相對於其他漢人族群。事實上,原住民各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族名,名字的可貴就如同我們得以被稱為基督徒,在眾人面前可以肯定自己的身份一樣。有的漢人以為過去所有原住民都住在「山地」,其實不然,有些原住民族的居住地是丘陵或平原。即使就同一民族來說,不同的亞群和部落也展現出文化的多元型貌。此外,「豐年祭」只是一種統稱,原住民有很多的祭儀與豐收並沒有關係,而是與生命階段有關,例如嬰孩出生禮、成年禮等,或是和建造有關,如房屋落成禮、大船下水禮等。這些活動有些和宗教儀式有關,但有些慶祝活動其實與宗教並無關聯。

一些偏頗的報導和庸俗的「文化」觀光經驗,很容易讓我們建立對原住民先入為主的看法。甚至教會走馬看花的參訪,有時也加深了刻板印象。透過文化多元性的角度,人其實可以學習更謙虛,因為在我們自身之外,仍有許多新奇、有意義的事物,值得我們去學習和體驗。


3.動態性

認識文化的動態性,可以培養我們對其他民族的關懷。

關於「文化」的定義有許多,一般而言,可以將文化分成三個範疇:(1)物質文化──舉凡和食衣住行有關的事物;(2)社群文化──包括人際關係和社會組織;(3)精神文化──包括藝術和宗教等。但這樣的描述很容易使文化變成靜態的,讓人們誤以為文化是固定在一個地方,只要人們趨前就可以捕捉。事實上,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經歷變動。文化的變動可以分成主動和被動,前者是指人們作為文化的負載者本來就具有主動性,可以因時因地制宜;後者是因為外力介入影響,造成傳統文化的改變。

在人類歷史上,介入原住民生活的主要外力,包括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和基督教傳教士。這些外來力量的強勢入侵,不僅破壞原本文化的平衡,也傷害原住民的生存。以台灣原住民而言,先後經歷外來政權的殖民統治,這些統治者並無認知與尊重的基礎,只是暴掠式的管理。加上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擴張至原住民部落,這樣的納入體系,原住民未蒙其利,卻受其害。雖然曾迅速積累財富,卻也失去自我,因為原住民身處於資本體系的底層,他們付出身體、勞力,部落也承受商品的傾銷,但這一來一回卻沒讓原住民充份理解什麼是現代經濟。最後,許多基督教派與天主教進入部落,雖然其中不乏正直良善的神職人員,傳遞天國的信息給原住民,同時伴隨物資與現代醫療的進入,使得許多原住民獲得幫助,也願意信奉新宗教。但時間一久,卻因為部落裏教派林立,導致族人不合、分崩離析,甚至出現認同上的危機。加上部份神職人員的強烈主觀,為了「福音」的緣故,不加判斷便力主破除原住民的傳統文化。

原住民文化有其歷史涵養下豐富美好的一面,卻也有在變動中受損傷的一面。當人們在歌頌傳統文化時,也應關注現實中文化的動態性。徒然感嘆哈日、追洋等資本主義文化的惡性影響,或許可以更積極找尋台灣多元文化的價值。此外,真耶穌教會進入原住民部落也有幾十年的經驗,如何能消除外人對於我們破壞原住民文化的疑慮與控訴,並能夠真正感受原住民的需要,與他們一同站在破口中,這應當開啟更多的關懷與討論。



 
福音與文化

關於「福音與文化」的課題,我們可以藉由比較不同的教派歷史經驗為出發。台灣的一些基督教派是由歐美傳教士所建立的差會(包括在大陸時期與台灣),他們的經費來自於外國母會的支持,神學院的訓練由國外的神學教師所主導。不過當這些教會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後,他們開始思索福音與文化的關係。例如放眼「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者,便探討為何西方的基督教無法真正在中國扎根,而且清末民初不斷發生反教運動,究其原因和當時的西方神職人員有很大的關係。這些西方傳教士熱切傳達天國的信息,卻對中國文化所知有限;加上部份西方傳教士在傳福音的同時,也把自己西方文化中的價值觀、道德觀強加在中國人身上,因而引起許多百姓的排斥,與知識份子的反感。

此外,關懷「基督教與台灣文化」者,希冀能建構具有主體性的本土神學。因為西方的傳統神學自認為是基督教的唯一神學,具有普世性,且放諸四海皆準。然而西方神學的發展,其實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文化脈絡下。因此,台灣的本土神學工作者不贊成一味翻譯、複製西方的神學經驗,而希望能開創具有本土關懷、以台灣情境為主體的神學。

相異於其他教派的歷史經驗,本會源起於中國大陸,為自立、自傳、自養的教會,隨著福音的傳佈,本會信徒由華人擴展為許多的民族。時至今日,因著基督的帶領,教會已分佈五大洲,透過「福音與文化」課題的探討,應有助於教會的建設。不過既然是探討「福音與文化」的關係,就應該把握社會和區域的特殊性,才不致使討論流於空泛。例如南島民族在台灣與沙巴的處境就截然不同,台灣的南島民族屬於社會上的弱勢族群;沙巴的南島民族則為主流族群,雖然很多南島民族的經濟力不及華人,但在政治、法律上卻享有較多的保障。此外,語言文字的情境也不同,台灣南島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只有部份人可以用羅馬拼音寫出自己的母語;但沙巴的官方文字馬來文即為拼音文字,因此各南島民族很自然可以使用這些符號寫出自己的語言。以上的簡略比較是為了建議,教會思考「福音與文化」問題時,除了透過統計數字與報表資料外,還需加上更細緻的理解。

相比於其他教派經歷外國傳教士的宣道時期,其實我們的原住民教會也經歷一段漢人傳道者的宣教歷史。這些信仰的前輩先賢腳蹤佳美,並留下許多動人的見證,但這些美麗的篇章是否與今日的原住民教會景況相呼應,還是形成迥異的對比?從其他教派對歷史的反省思考,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真耶穌教會的信仰內涵其實具有華人文化的色彩,如對聖經的詮釋或教會生活的教導,這些都無可厚非,因為信仰的建立本來就不是在真空的情境下,而是在真實的人間。但是如果是在向其他民族傳福音,或是要建立教會的決策機制時,就須特別謹慎,多考量文化的特性──相對性、多元性和動態性。原住民教會的建設除了複製漢人教會的經驗外,更應在主體的位置上開展自己的信仰。此外,漢人的神職人員與信徒在分享信仰心得與聖工經驗時,也該小心,不要不知不覺將自身文化中的主觀價值,強加於原住民教會。

對於台灣原住民的關懷,不應只設限在我們的教會圈子裏,對於原住民文化的關心,也不應僅止於以上的思辯。真正該實踐的是耶穌「道成肉身」的精神,以謙遜的胸懷去負載有需要的人們。一方面經由學習、認識原住民的文化,而能由衷地肯定、尊重其主體性;另一方面本著耶穌的愛一起承擔原住民現實中的困境。由聖經裏找尋安慰、鼓舞的信息,向原住民同伴誠摯地發出。當不同的民族都能在自身的歷史、文化經驗中,學習理解聖經的真理,並建立自己深刻的信仰,這樣才能彰顯天父創造的榮耀。






文章標籤:  #Demu  #295期  #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