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搜尋&分類

​西方差會來台宣教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側記

撰文/貓頭鷹|聖靈月刊305期-2003.02|主題/喜樂的另一泉源--談閱讀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前言

中國福音會總幹事李錦綸博士於邀請函娓娓道出今年研討會的初衷及背景1:

2001年於臺北所舉辦的基督教「人觀」學術研討會中,中國福音會會長趙天恩牧師慨然勉勵各宗會與會代表:「希望每個教會都能寫下自己的發展史,這是很有意義的工作,一定能啟迪、激勵華人教會。」

今年研討會主題的設計與海峽兩岸特殊歷史背景相關,回顧1949年(54年前),大陸各省同胞隨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美國發表白皮書放棄對中華民國政府的支持;1950年韓戰爆發,大陸的西方宣教士被共產政權驅逐出境;當中共發動「抗美援朝」後,曾在大陸事奉的歐美宣教士再度來台拓展福音工作,形成「宣教到台灣」的第二次高峰(1951-1952年),半個世紀以來西國宣教士的犧牲奉獻,帶給當年極困苦的台灣百姓極大的祝福,委實值得國人敬重與懷念。

如今當年由西差會建立的教會、神學院等多半已由本地人接棒,再次進入「信心之旅」,甚盼除了具有豐富文獻來台已逾百年的長老會之外,我們也能明白在特殊歷史背景中興起的其他眾教會如何在台建立根基、興起事工、培育人才、聚集資源、邁向宣教。盼望藉著回顧各宗派在台灣的發展歷程,共同思考臺灣教會未來的方向與因應本地需要的策略……。
時間地點

2002年11月2日星期六早上8:30-下午4:30,於(捷運北投站對面)新北投的「和信商務會議中心」(北投路2段9號2樓二樓會議廳)。

首先由會長趙天恩牧師主持開會式及禱告後,隨即展開研討會序幕,包括數篇論文的發表與對談。論文目次與發表人如下3:

全臺灣基督教界各宗會及部份神學院多有代表及關懷教會歷史者參與,此外,由於種種時空關係,長久以來較少參加跨宗派活動的「聚會所」及「真耶穌教會」,也都蒞臨此次研討會。

其中「真耶穌教會」的與會者:豐原潘誠人執事及文宣處林淑華姊妹;嘉義羅擇真執事、羅大維醫師也不約而同來參與此盛會。全天的研討節奏極為緊湊,內容精彩,討論熱烈,因篇幅之限,謹摘錄與真耶穌教會較為相關部份共勉:
上午公開討論時間頗具參考價值

趙牧師、陳韻珊博士「西教士幻燈回顧」:首先中心主任趙牧師及陳博士以幻燈片介紹西方差會多位較代表性的傳教士奉獻生命史蹟,看見諸教士遠離歐美離鄉背井,奉獻一生數十年與當時還是窮鄉僻壤的臺灣,才有今日諸多堂會、慈善機構及神學院等豐碩成果,令人感觸良深!

陳博士話鋒一轉,語重心長的表示:西方差會來臺已滿半個世紀了,雖然各式各樣成果也頗為豐碩,然而細思之下不免仍有美中不足──因經驗不足,大都市堂會效果較為穩固,然而未能普遍扎根於臺灣鄉鎮本土,明知幾個本土教會(按:指「聚會所」、「真耶穌教會」等)早已普遍扎深根於臺灣各鄉鎮,可惜因為平日少有來往,以致未能有適切的機會面對面坐下來,謙虛請教、學習他們的寶貴經驗,殊為可惜!

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 總幹事蔡鈴敏 牧師主講「從邊疆到福爾摩沙──浸信會在台發展歷史與省思」5:……浸信會在臺至今55年(1948-2003),目前教會數共198間,會友人數為23,886人,參加崇拜聚會人數14,528人。會友人數年平均成長率為4.4%,教會數年平均成長率3.7%。……(頁2-7上)

蔡總幹事極為謙遜,於結論提出檢討:「浸信會與本土文化之認同仍有待加強」──浸信會是基督教中全球最大教派,四百年來以「正統福音派」自居……本人覺得浸信會事工雖然建立教會本於聖經,並積極傳揚福音,但未能「本色化」,遂形成阻礙,無法深入人心。

由於當時國民黨政府遷臺,施行國語政策,對浸信會而言確實是「利多」,但面對更多說母語的本省籍同胞,浸信會並未加以重視,許多福音事工也幾乎較局限在白領階級人士身上,換句話說:浸信會未去贏得更多本省基層民眾的心靈,未來應在中南部、東部投入發展心力;……浸信會神學院將自2003年起新增「宣教系」,深信對栽培新世紀傳道人及面對未信主的97%同胞之國內佈道事工,必然有新的契機。

關於浸信會在台發展可參閱該會出版的《從邊疆到福爾摩沙──浸信會在台五十年史1948-1998》6。(按:據悉「真耶穌教會」神學院近來也擬於神學研究所增設「宣牧組」強化社會劇烈變遷下的宣牧事工,儘管這與浸信會背景固然不盡相同,然而卻是「英雄所見略同」,實在具有先見之明。)

提問一:與會中一位學者發言及提問:根據《研討會論文集》(頁2-6下)「浸信會聯會」自1990年開始推動對「大陸福音事工」以來即決定採取「公開方式」、以「正式管道」與大陸基督教協會建立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只傳福音,增進情誼為主旨……。換言之:「浸聯會」採取「特殊的見解與作法」,與時下一般宗會作法明顯不同,謹懇請再進一步解說個中的因由。

蔡總幹事答覆:長久以來,針對與大陸教會來往的問題,海內外各教會多持「避免直接與官方管道接觸,以免產生不便」的認知。然而「浸聯會」經審慎考量後,採取公開方式與大陸教會來往十餘年來,卻是雙方互信逐漸增加,常互相邀訪,神學院牧師甚至於受邀至大陸羅源協助三自會培訓義工,並擔任三自會轄下神學院密集班客座教授(以福建、湖北為主要地區),目前每年公開差派四十人次前往大陸從事培訓工作,互動互信持續增加,謹供關切大陸聖工人士「另類思考、多元化」之參酌。7
下午最後一場公開討論時間最為精彩,甚具意義

臺北市召會負責人吳有成傳道代表「眾召會」(按:總會)講述「召會(教會聚會所)在臺灣的見證」。(按:由於時空關係「聚會所」過去甚少參與各宗會聯合活動,因此這次的論文發表特別受到各教會的矚目)

「聚會所」代表吳永成傳道發表論文後,引發各方熱烈的回應,以下謹摘錄核心問答要點如下:

與會的一位在大學任職的學者發言及提問:

第一個提問:由吳傳道的文稿知悉:「聚會所」在歐洲早已傳入德國、北歐數國,不同於一般臺灣在歐美國家建堂常以華僑為主,而「聚會所」則是以當地國家歐洲人信徒為教會核心主幹,聚會所約二十年前即在當時西德斯圖佳特(Stuttgart)附近建立龐大宣教中心。據當年〈歐洲日報〉報導:費用三百萬馬克,佔地一英畝,李常受專程蒞臨主持獻堂典禮;該報還特別強調:華人能在西洋人土地建立大型堂會,確是一件讓海外華人揚眉吐氣的事……。

據云:這個堂會的信徒與核心幹部還是以德國人為主體的,果真如是,請教「召會」如何達到這樣子的成果?「召會」扎根於歐洲的宣教策略為何?(參《研討會論文集》頁6-10下「海外開展」)

第二個提問:呼應上午陳韻珊博士的卓見:西方差會來臺宣教五十週年之總檢討──迄今仍未能成功地紮深根於臺灣民眾,最重要原因之一即未能吸收、學習具本色教會的經驗,更重要的是──之所以未能吸收、學習具本色教會的寶貴經驗,主因乃是因為長年以來彼此有所隔閡與誤解而罕有接觸之故。(按:這樣子的謙卑自省,坦然認錯頗為難能可貴)

個人實有深切同感,例如:數十年來,一提及「聚會所」與「真耶穌教會」,不管文字上或口頭上,一般所謂「主流、正統教會」在普遍認為上述兩教會「信徒有活力、熱心、團結」的同時,卻又對其「長年來均不參與教會合一運動,也不加入跨教會的大型佈道會」等表現頗有微辭,儼然有「不合群」甚至於「高傲」的意味……。

長久以來,個人對此種「兩相矛盾的見解」頗為費解,心想:一方面肯定他們「有活力、熱心、團結」,卻又認定他們「不合群、高傲」,這兩種品格怎麼可能長年同時並存?(除非這些人全是「法利賽人」)一直想弄個明白。

吾人深知:從事歷史研究最有效的法則乃是「儘量尋求第一手資料!」尤其「欲解決某件重要的『千古懸案』,當儘量直接向有代表性的單位或個人求證!」

該學者繼續見證道:後來終於在偶然的機會裏,直接向「真耶穌教會」的神學院院長及資深長執當面請益,結果其答覆如下:……我們「真耶穌教會」巴不得能早日與各基督宗教合作、合一,然而各教會間的合一必須建立在聖經真理的基礎之上,聖經堅定主張:「……一主、一信、一洗……」(弗四1-7)。

例如按聖經記載:「信而受浸的必然得救(可十六15)」;此外,浸禮最主要目的是「為了使罪得赦(徒二38,二十二16)」,可是一般教會在佈道會上的作法似乎是「口裏承認主,心裏相信,舉手悔改認罪就得救了……(羅十9-10)」、「洗禮的目的只是入教的儀式,與赦罪無關」;在此很誠懇的請您指教一下:面對「與靈命是否得救」的嚴肅問題上,倘若吾人為了表示自己在「人眼中」所謂的「開明、合作」而「順應潮流」,那麼我們如何面對神的訓誨?在耶穌、使徒「信而受浸必然得救」、浸禮最主要目的是「為了使罪得赦」嚴正的宣告下,吾等豈能打從心底說「阿們」?何況使徒們豈不是也三番兩次地諄諄告誡道「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加一9

這位學者語重心長地表示:上述「真耶穌教會」的見解是否完全合乎聖經,尚有待考查,然而其所持的理由卻點出問題之所在──『真耶穌教會』往昔之所以沒有參加各宗會聯合佈道會,主要是基於「對聖經真理與原則之執著」;換言之:「真耶穌教會」一向頗為認同「合一」的經訓與倡議者的崇高理想,然而在眾宗會尚未把「合一、合作」的基礎奠立於「聖經真理的合一」前,基於「對聖經真理與原則之執著」的最高指導原則下,暫時「忍痛割愛」(按:儘管深知因而會招致某種誤解批評,仍然被迫「擇善固執」)。

綜觀上述,這與吾人(部份主流教會)過去加諸於「真耶穌教會」頭上所謂的「不合群、高傲」之觀感,恐有相當的差距……。此際,這位教授環視眾與會者,接著直接把最核心問題坦然向「召會」的代表提出:個人擔心部份所謂「正統教會」對「真耶穌教會」這樣子的「錯覺」,會不會也同樣套用在「召會」的頭上?(為避免誤解)該教授還補充:「這並非針對『召會』刻意的刁難,乃是期盼讓眾教會把握此機會藉以親耳聆聽『召會』代表的第一手資料!」

由於這樣的問題在這種場合下,係屬頗為敏感的「燙手山芋」,與會眾代表不約而同發出一陣「會心」的笑聲,目不轉睛的看著「召會」的代表如何回應。
意外的叩應──澄清全國各宗會對「真耶穌教會」的「錯覺」

原本這位學者只是善意、委婉地請求「召會」代表答覆,沒有料到主持人陳韻珊博士不知哪來的靈感(並沒有立即請「聚會所」答覆),卻隨即表示:「請楊森富教授代表「真耶穌教會」回答……」8,一看楊教授沒來,隨即表示:「那麼就請『真耶穌教會』潘誠人執事答覆,時間半分鐘。」

潘執事隨即站起來,笑逐顏開地環視會眾,從容不迫地作出回應──他首先簡介「真耶穌教會」的起源、傳教史、教勢等,他強調「聖靈」帶領本會事工的拓展,神蹟奇事的顯明,證實聖經真理的永恆真實性。一口氣連講了七、八分鐘,然而針對上述提問,(或許因時間過於匆促)僅以四兩撥千金的方式幽默的回應:「『真耶穌教會』昔日一向習於『獨來獨往』,從沒有刻意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想法,若因而造成『不合群』的印象,實在深感歉疚,還懇請諸位代表多多指教……」。

「召會」(聚會所)的回應:(吳傳道因事提前離席,由其他代表代回應)首先表示:「召會」一向秉持「自立、自傳、自養」原則,不管福音往何處傳,總是儘量培植當地人使成為中堅幹部,如此教會的根基才會真正穩固,才能可長可久……

至於針對上述教授的提問,召會代表也採取與潘執事雷同的方式,只委婉而客氣地回應(配合彬彬有禮地向會眾行個大鞠躬):「『召會』昔日一向有自己獨特的傳統與行事風格,實在無刻意拒絕與各教會合作的想法,若因而造成『孤傲』的印象,在此向諸位致誠摯的歉意……」。
研討會特色與結論

由於種種時空關係,長久以來較少參加跨宗派活動的真耶穌教會,自從臺灣總會推動「教會歷史研究」以來,開始參與教會歷史相關的研討會。此回與會者:潘誠人執事及文宣處林淑華姊妹一大早驅車北上;嘉義羅擇真執事、羅大維醫師亦特別撥空趕來共赴盛會(犧牲睡眠,乘深夜兩點夜車於清晨趕抵新北投後,就坐在咖啡店直等到天亮研討會開幕,精神感人!)

因為主辦單位與「真耶穌教會」素未相識,潘執事等並非所謂「真耶穌教會」的「正式」代表,乃是個人基於對教會歷史研究的關懷,自行報名前往旁聽的,事前自然沒有想到會有「即席叩應」臨身,然而被臨時指名(替楊森富老師)代打的潘執事仍靠主的同在與聖靈的帶領(其他同靈也均同心合意切祈求上主賞賜口才),從容不迫地對答如流,語云:「臨場的表現係平日長久準備之整體果效!」

潘執事的表現不卑不亢,當是力行「最早期神學院十二使徒班」班長── 彼得的訓誨之結果:「……凡有人請你們說明你們心中所盼望之緣由,你們總要老準備著回護答覆他。不過也要帶著柔和與敬畏的心,持守著純善的良知,使你們在甚麼事上被毀謗,就在甚麼事上可以叫誣衊你們在基督裏的好品行的人自覺慚愧。」(《呂振中譯本》:彼得前書四章15-16節)

*上述對「召會」、「真耶穌教會」的觀感,一般而言,當非惡意的詆譭,多是來自「以訛傳訛」,再加上「長期隔閡」而逐漸形成的。懇求主耶穌親自與我等同在,看清撒旦的「離間詭計」,親自拆除各宗會間的藩籬,懇求聖靈親自與我等同在,看清人性中「自視為義」的軟弱──若是我們發現自己(或所熟識信任者)誤解、冤枉了他人,常自我解嘲為「善意的提醒、無心的過錯」。

然而若是外人(尤其立場相左的個人、團體)對自己有負面的評議,常不假思索立即以「毀謗、中傷」自我辯護,而忽略以謙卑的心去思考對方的觀點是否有幾分值得參酌的看法,更不易坐下來面對面懇談──懇求上主親自同在,俾使耶穌名下各宗會各自摒棄昔日特殊環境下所形成的「隔閡」,加強交流、懇談,在聖靈的帶領下,早日合而為一。

由與會各宗會代表聚精會神地聆聽與豁然開朗之神情,潘執事的即席回應,在聖靈的同工下,與會代表難得有機會知悉,這是長年以來對「真耶穌教會」的錯覺,咸信將促使各宗會與「聚會所」、「真耶穌教會」昔日的「隔閡」拉近不少,感謝主!

於此順便一提:隨著時代的劇烈變遷,其他宗會牧者、信徒對「真耶穌教會」充滿好奇者愈來愈多,一般常被提問的相關資料可參考羅真聲傳道1999年於全國性「跨世紀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與座談會」論文集中所發表的〈真耶穌教會簡介〉文稿9。
《中國基督教史》的高評價與增訂版

現今隸屬台南永康教會的楊森富老師早年除任職臺電外,長年埋首苦研教會歷史,數十年如一日;省吃儉用,所得的積蓄幾乎全數投入國內外教會歷史相關史料文獻之蒐購。此外,楊老師的代表作之一《中國基督教史》10一書雖然已出版幾十年,部份資料已嫌「陳舊」了些,然而該書至今仍為兩岸三地一般基督教及非基督教人士研究中國(臺灣)基督教歷史不可或缺的著作,楊老師的教會史學養也因而獲一般基督教史研究學者敬重。

此外,在坊間有關「真耶穌教會」的史料極為欠缺的情況下,該書堪稱是有關「真耶穌教會」較為持平的研究,不少學者有關「真耶穌教會」的基本認識常由此書參考引用,《中國基督教史》增訂版的問世實有其必要性,期望在身體康復後,此願望當指日可待。

近些時日以來,由於聖靈的感動及深感「歲月的不饒人」,退休後更全神投入教會歷史研究,於2001年更應頗具公信力的「臺灣省文獻會」之盛邀,完成〈臺灣真耶穌教會史略及發展原因分析〉11,文中極多史料及老照片均是首度公諸於世的,頗具研究參考價值,全國各地的圖書館均可參閱本文獻,「臺灣省文獻會」之盛邀及該78頁篇幅之文獻的發表,對於被臺灣(部分)基督新教界(不管是直接或間接)「冷凍七十五年」的「真耶穌教會」而言,倘以「重大突破」描述之,也不為過,因為四分之三世紀以來,未見有深具知名度的公家期刊,以如此長的篇幅,又如此公正、客觀、有根有據的介紹「真耶穌教會」;新近楊老師更應邀撰述有關〈(臺南教會)吳道源醫生事略〉專文研究,已刊登於《聖靈月刊》2002年十二月號(頁82-85)。

來日有關單位若能採訪楊老師如何克勤克儉以「獻身教會歷史研究」為職志,數十年來矢志不移的研究精神,供這一代及下一代青年參考,必能激勵後進「為主的緣故求學、任職、研究」,臺灣各基督宗教教會實在需要更多為主的緣故,投身從事「教會歷史研究」與「檔案文物收集建檔」的聖任(專、兼任或義工均極亟需)!
【文物展】
在會議中心會場內也特別設置「文物展」,展示各宗會所編撰的教會歷史,例如:《○○會四十週年紀念特刊》等數十種,讓與會者自行善用休息時間參閱觀摩,促進各宗會間彼此歷史與發展的交流。13

總之,這回「西方差會來臺宣教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側記」由於主題明確,論文內容豐富精闢,參與者皆有心而來,現場回應熱烈,一天的研討會相當成功,也增進了各教派之間的了解與互動,深感意猶未盡,盼望未來研討會能再展延至一天半,並於會間多安排些時間,使平日難得一見的各宗會代表,能有更充分的時間相互交流分享。上述論文來日將刊載於《中國與福音》(季刊)。

附記,本文完成後,正值《中國與福音》〈西差會來臺宣教五十週年研討會專題報導〉新出版,一向極少提及「真耶穌教會」的《中國與福音》月訊不僅一起首即提及「真耶穌教會」,還特別機靈、含蓄地表示:樂見長年以來一直被套上「不合群、孤傲」帽子的「真耶穌教會」終於有機會得以在眾諸多宗會代表前面對面澄清「冤屈」:14

「感謝主!本會今年第二次的研討會──「西差會來台宣教五十周年」聚會圓滿結束,當天上午有「中華浸信會」、「台灣信義會」和「中華循理會」的代表分享西差會在台灣的發展,下午則有「地方教會」(國語禮拜堂)、「聚會所」(召會)代表本色教會分享他們的發展。另外還有平常較少接觸的「真耶穌教會」(1926年來台)的同工們也報名參加,在交流之中彼此澄清了一些誤解,感謝主。過程中,各宗派與會者不僅更多的發現彼此令人欣羨的長處,也能坦誠說明某些遺憾、不足之處,彼此儆醒互相學習。」
會後溫馨的另一章──順訪前神學院洪德銘院長

家住新北投的前神學院洪德銘院長聞知這幾位稀客遠道來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特別約見,並備餐餚款待。洪傳道騎機車載著傳道娘在我們車子前導,見他倆如鴛似鴦的身影,不禁觸景生情,一段攸關他倆極為羅曼蒂克的私房話默然躍現於眼前16:

若嵐姊妹追憶當年的寶貴體驗:在終身事上,一心將自己交託給神,願與一個有神律於心的他共度人世旅程。儘管這律、這道,我仍不甚明白透徹,但我相信其所蘊藏深邃意義,值得一生信靠託賴……。

婚後曾好奇地追問他(洪傳道):「為何眾多姊妹中獨選我為伴?」他笑著從容答道:「因為我知道妳就是我那根迷失的肋骨!」若嵐姊妹追憶:這實在是我曾聽過,最不羅曼蒂克,但卻最親密、溫暖的情話!……

由於長年以來,洪傳道對於神國事工極為專注,憂國憂民積勞成疾,歷經一連串的手術,人也瘦了十幾公斤,經由眾同靈愛心代禱,再加上萬軍耶和華特別安排的貼身超級護士長──若嵐溫柔體貼、憚精竭慮地調理下,終於病情穩定下來,如今目光炯炯,感恩之情溢於言表,令人欣慰!

懇求上主加倍使用,恢復當年高昂精神、鬥志,承傳其父親調兵遣將的看家本領(當年叱吒風雲的「國泰女籃隊」洪總教頭)早日重披戰袍,使成為末世的「戰車馬兵」,帶領神學院昔日精練的特戰部隊,揮師反攻,直搗撒旦軍團老巢,直叫「昔日榮景不再」(或謂陷入「增長停滯期」)的神國事工,早日重新綻放出嶄新的曙光!






文章標籤:  #貓頭鷹  #305期  #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