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搜尋&分類

​真耶穌教會開臺第三間教會──清水教會

撰文/蔡景軾|聖靈月刊313期-2003.10|主題/合主心意的牧人--談教牧領導智慧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真耶穌教會由中國大陸傳到台灣,最早期所成立教會,第一間是線西教會,第二間是牛挑灣教會,再者即是排行第三的清水教會。

關於全台第三間成立的清水教會,其成立經過已於本刊前期細述了,本期擬將其他未談到的幾件瑣事,提出來做為補充。
會堂變遷五處

租用清水街內的店舖(1926-1927)
地址:今清水鎮中興里中興街3號

清水教會於1926年4月5日成立後,最早先在各信徒家中輪流舉行家庭禮拜,後來即在清水街(鎮)內租一間約可容納40人的店面,作為敬拜神的會所1,時間大約一年。

1927年,在福建傳道的錢亞伯、郭美徒等來台協助聖工2。黃基甸長老與錢亞伯執事擬訂由南到北,定點深入各城各村佈道。在台南與須田清基長老會合後,因有嘉義中華會館三天佈道的經驗,每天於下午6點以前,先擊鼓唱詩遊街宣傳,結果聽眾滿座,多受感動。

於是決定12月8日開始在台中教會每晚遊行佈道,先組織佈道隊,並作佈道會大旗,上寫「真耶穌教會宣道」七字。再由台中出發,經彰化、清水、大甲,直往台北、宜蘭各處3

佈道隊到清水三天,每晚開會前,手執佈道會旗,擊鼓吹號在街上遊行,並隔一段路程後,停下來演講5分鐘。結果每晚聽道者約有二、三百人,在梧棲、沙鹿各佈道一次,聽眾亦有數百人。佈道隊曾在清水本會攝影留念,他們深深感受到:有主的同工,加上人的全心投入,同心協力,終能收美好的果效。

住大甲,在許天德先生宅當家庭教師的朱梓芳(1895-1944浙江平陽縣浦門城人)先生4,因愁病夾攻,胃病難熬,朋友給了二卷聖靈報,他看了大受感動,心想:信耶穌可以得聖靈為印記,醫病趕鬼,行神蹟奇事,與五旬節使徒們得同等的恩賜。

他隨即於1926年10月25日到十五張犁就教於黃以利沙長老,邊聽邊認同。當天胃病復發,但不甚厲害,可勉強忍住。到下午四點鐘,朱先生忽然想洗禮:深怕以後沒機會,且路途遙遠,非趁早不可。

於是請求黃以利沙長老為他施洗。一到水邊,朱先生想起患血漏的婦人蒙醫治。「那女人如此,我們信耶穌不也這樣嗎?」受洗後果然立刻痊癒。回到大甲,每天早上到鐵砧山上求聖靈,神看到他渴望熱切的心,在1926年10月29日就賜給他聖靈了。他在第三期神學會中見證:「蒙恩二年多,我的病與愁,完全離了我。」感恩之餘,立志專心事奉神,他就是我們敬愛的朱惠民執事。5

借用林 虫會 弟兄宅(1927-1955)
地址:台中州大甲郡沙鹿庄鹿寮98番地

一、借用林 虫會 弟兄宅作為會堂(1927-1929.3)

1927年蒙神祝福,信徒人數增至一百人左右,在清水街(鎮)內仍找不到適當的地點建會堂,於是決定借用林宅作禮拜,因聚會人數多,庭院及葡萄棚下也常坐滿了人。

林家整塊房地呈垂直L型,東邊山上是整片相思樹林(保護林),南邊以茅草及高聳的桂竹林為界,其他以矮樹欉為界。林忠實執事回憶說:「安息日中午雖是吃著鹹稀飯,同靈相聚,親切溫馨,同享屬靈的福氣,真是感謝主!」

1928年,據朱惠民執事在三次支部大會中的報告:清水教會缺乏傳道人的栽培,信徒們均熱心聚會,謹守主道,仍頗感路途遙遠,希望選擇一個中心點,以方便所有的信徒「走」到教會敬拜神,也正在募款中6

在交通工具缺乏、同產共居(土地未分割)的時代,想覓得一適當之處建堂還真難!但迫於空間不夠,信徒數日增的情況下,全體信徒終有共識,決定在林宅空地上興建會堂。建築基地25坪左右,庭院仍有活動空間。1929年1月初開工,3月中完工,並於3月22日獻堂7

二、借用林宅土地,第一次自建會堂(1929.3-1955)

光復後地址:台中縣沙鹿鎮鹿峰里11鄰星河路鯉珠巷65號。
建築結構:傳統土埆厝,屋頂覆蓋鐵皮浪板8
建築經費:490餘日元。

會堂距清水鎮、沙鹿鎮巿區都是二公里。這個時期,信徒散居在今清水、沙鹿、西勢寮、梧棲、龍井、大甲等鄉鎮。會堂正前方有4坪左右的空地,空地緊鄰的南邊,就是供飲用、洗滌的兩池自湧泉水──湧基泉,也就是自1926.4.5 -1957.8.3清水教會洗禮的地方。

建堂後發生一段插曲:教會負責人被檢舉以教會建堂為藉口斂財。因此,林 虫會 弟兄的長子林連續(提多執事)被召前往警局應詢,並遭留置,後由其弟林連溫(溫和執事)趕往出示帳簿,內載詳細帳目,進出交代一清二楚,終於真相大白。日本警察原本對這個源自中國大陸的真耶穌教會相當陌生,如今經由財務收支詳實的記載,對真耶穌教會辦理會務的信德,由懷疑轉為敬佩,當即釋回林連續9。真是創業維艱,撒旦與人連番阻撓。

1935年4月21日清晨6時2分,中部大地震,會堂被震壞、歪斜不堪使用10,後來花了30餘日元修復,煥然一新。當時總會也派人來慰問11。在林 虫會 宅使用前後有26年。

借用黃贊期弟兄宅(1955-1961)
地址:台中縣清水鎮西社里西社路12號

1955年,由於大部份信徒住在清水街(鎮)內,到鹿寮較不方便,林會於1953年蒙召安息,三個兒子分居於廈門、清水,原來協助看管會堂的林錦月姊妹於1955.10.18遠嫁朴子。得到黃弟兄首肯,提供災後重建,古色古香的大廳作會堂,約可容納四十餘人,廳外的庭院亦可排上椅子,延伸聚會的空間。因此決議將教會遷到清水社口黃贊期弟兄家中,在此大約使用了六年。

借用蔡景軾弟兄宅(1961-1968)
地址:台中縣清水鎮西社里鰲峰路110號

1961年,因信徒數增至需用較大的會堂,正好鄰近(約六七十公尺)的蔡景軾弟兄因遷居高雄,願意將房子借給教會使用,即遷到該地聚會。在此約使用了七年。

後因實際需要,經信徒大會決議新建會堂,並先購地著手興建新的聖殿。

第二次興建會堂(1968-)

地址:台中縣清水鎮南寧里鰲峰路85號
建築結構:1965年以約9萬元台幣購得現址,建地約180坪,主建物為鋼筋水泥二樓建築,建築經費56萬元台幣12

新建會堂(即現址)於1968年3月29日建築完成,並舉行獻堂典禮。新堂迄今也有35年的歷史了。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為節省經費,由新竹教會吳火木弟兄承包工程,建材由教會自購,全體信徒總動員,上至建築主任委員,下至國小學生,大家歡喜當「小工」。從整地開始,只要林慶昌弟兄一聲令下,弟兄姊妹們井然有序地樂在工作中。這一幕歷史鏡頭,也為神獻上了最真、最善、最美的心殿。

清水教會與蔡厝的關係13

清水教會與清水社口蔡厝,一開始就有相當密切的淵源,1926年4月3-4日舉行兩天的佈道,就是使用位在蔡厝大廳的前庭講道。

1955年,教會由鹿寮遷移到西廂房黃贊期弟兄家。6年後又遷移到東廂房蔡景軾弟兄家。在蔡厝住過的人,也出了不少執事及教會負責人,說起來清水教會與蔡厝的關係匪淺,真是神的恩典。

排行第三的過程

1926年抵台宣道團的總領隊是黃以利沙長老,但是他們一路走來,不管是甲板上、陸上,隨時隨地都同心合意的禱告,祈求神帶領這宣道事工,然後一起討論行程、策略。

1926年3月3日晚上,大夥兒討論結果,預定在台北佈道一週,再往中南部去。然因1925年10月,黃長老之父秀兩已在福建漳州得了聖靈,先帶孫兒返回故鄉線西,向親朋們證道,有40多人已接受洗禮。他們於是改變行程,決定隔天動身。8人分成3組。張巴拿巴、郭多馬、陳元謙、黃以利沙往線西;吳道源、高路加到台南;黃醒民、王慶隆在彰化、清水方面傳道。

1926年3月5日一行人抵十五張犁,6日在黃長老家講道,7日在塭仔村舉開頭一次的佈道會,8日在線西公學校佈道,9日在和美佈道,而於10日在十五張犁第一次施浸,共62人受洗,正式成立了線西教會,不久黃以利沙長老在其十五張犁的居家旁建造了會堂供聚會使用。(第一間教會)

台南是長老會的大本營,來聽道、查考道理的長老會信徒、神學生多,心動的卻少。

吳道源和高路加執事先轉往牛挑灣(吳的故鄉)佈道,成果豐碩,到3月14日,有30多人要受洗。另兩組人馬(除了黃醒民因身體不適留在彰化家中休養)也在3月13日抵台南會合協助。

3月14日商討的結果,兵分二路:張長老、陳元謙、高執事、吳道源到牛挑灣;郭長老、王慶隆、黃長老和兒子雄飛留在台南工作,郭長老執筆寫「聖靈的要道」,以便與長老會的神學生、信徒們談道。一直到3月24日結束台南的宣道,來聽道、查考的聽眾,以長老會神學生、信徒居多,求道精神可嘉,但挑戰、阻力也大。真道的種子撒下去了,期待開花結果。

3月18日在牛挑灣,張長老為他們施洗,並成立牛挑灣教會。(第二間教會)

3月29-31日仍在彰化宣道,聽道的人很多。4月1日到台中,因台中市正舉開展覽會,來往的人多混雜,不適合宣道。

4月2-5日在清水傳道。兩天的佈道,聽眾大部分是長老會信徒,雖有阻力,基於對聖靈的渴慕與體驗,及對真道的切求,共有11人接受洗禮,第三間教會──清水教會成立了。14

信徒回鄉傳福音建立教會

台灣真耶穌教會早期五間教會成立過程中的共通點,均有蒙神恩惠的信徒,回到自己的故鄉,將真道傳給鄉親。第一間線西教會是黃以利沙長老回到故鄉所成立;第二間牛挑灣教會是吳道源(約翰)長老回到故鄉所建立;第三間清水教會是王慶隆(耶利米)執事回到故鄉所促成;第四間台中教會是黃呈超(基甸)長老向其岳父郭歪(腓利門)長老傳道並於其家中(1926年10月28日)所設立;第五間台南教會是吳道源長老結束鼓浪嶼的診所,回台南行醫時,極力推動於1927年4月27日所建立。這都是靠著信徒熱心傳揚福音及神的親自帶領才能順利完成。

唯一保持原名的教會

全台最早期的三間教會,第一間的線西教會涵蓋線西鄉和伸港鄉的信徒。

1958年,線西鄉的塭仔村成立了「塭仔教會」,大部分住在線西的信徒,除頂庄外,都歸塭仔教會,而留在十五張犁聚會的信徒則多居住在伸港鄉。

同年,神奇妙的作為,伸港鄉的聖工也大大發展,相繼有幾個大家族歸主,信徒重心明顯移向伸港水尾一帶。因此除了安息日仍在十五張犁聚會外,晚間開始在水尾曾槐松弟兄(曾得真執事)家聚會,並於1962年在水尾開辦宗教教育兒童聚會。黃以利沙長老每週日都會帶孫兒到水尾聚會。

1965年,黃以利沙長老蒙召安息,他的兒子雄文弟兄遷居彰化,十五張犁已無信徒居住,於是職務會決議在伸港另建會堂。於1965年12月24日拆除舊會堂,暫移伸港鄉水尾曾執事家聚會,重要材料則保留建新會堂之用。

1966年1月10日在伸港鄉泉州村中山路258號興建會堂,8月20日完工,9月18日舉行獻堂禮,仍稱「線西教會」。到1969年才更名為「伸港教會」。線西教會就此消失了。15

第二間的牛挑灣教會,於1948年更名為「梅華教會」,一直到1976年屋主吳以諾執事蒙召安息,梅華地區只有吳家一戶信徒,執事娘提議併入最近的「朴子教會」,終於1979年歸併「朴子教會」,「梅華教會」就成了歷史名詞。16

第三間的清水教會,於1948年也更名為「鹿峰教會」17,於1955年遷回清水西社里時,又恢復「清水教會」原名18;所以清水教會是全台最早成立的三間教會中,仍然保持原名、且存留至今的唯一教會。

勤牛犁遍全台

全台最早成立的三間教會,其名稱都與農事、耕耘有關:第一間線西教會設在十五張犁19,而犁是牛耕田時所需用的工具。第二間是牛挑灣教會20;第三間的清水教會,清水原名為「牛罵頭」21;所以有人就說這三間教會在全台最早成立,或許有神的美好旨意,也就是說:「神要信徒們效法牛的勤勞精神,將牛挑掛在牛肩上,鉤著牛犁,耕遍全台的每一吋土地,把真道傳遍全島,以至全球,辛勤耕耘,歡呼收割!」

一場婚禮中當年清水早期教會人物匯集

1943年7月27日,筆者與陳姊妹(燦雲執事)舉行婚禮時,想不到變成一場清水教會初期有關重要工人齊集參加的場面,令人深感難得。其中來清水佈道的宣道團領隊──黃呈聰(以利沙)長老專程來當證婚人,而提供佈道場所的兩位蔡家人物──蔡敏庭先生及蔡介和先生都到場祝福,且因筆者先父早逝,還請了蔡介和堂伯代理主婚人。其他尚有第一批受洗人──王春雨執事、蔡桃姊妹。

在相片中,還可以發現教會的長執多人,如:詹靈愛執事(筆者母親)、陳復生長老(新娘父親)、朱惠民執事夫婦(介紹人)、王萬(永生)執事、楊蔡純愛執事、林堅信執事、郭腓利門長老娘、林溫和執事等。看到老照片時,有人可能會覺得很遺憾,因為其中的貴賓蔡敏庭、蔡介和兩位先生,當年真道傳至清水時,大力協助佈道事工,可惜未能蒙恩受洗歸主,令人惋惜。不過這場婚禮在清水教會算是不可多得又甚具歷史意義的一場盛會。

後語:

一、本文所刊照片及多項資料,均承陳宏模弟兄及林麗娟姊妹各別辛苦蒐集提供,特此申謝。
二、文中資料如有錯誤之處,懇請各位同靈不吝指正。

註:
1.聖靈報第三卷第2號,頁10、17,1928、2月。
2.聖靈報第二卷第3號,頁16,1927、3月,漳州黃基甸長老、鼓浪嶼吳約翰長老同年返台,為台灣福音事工效力。
3.聖靈報第三卷第1號,頁33,1928、1月。
4.「真耶穌教會三十年紀念專刊(下)」第13集,頁M16(新頁272)
5.聖靈報第四卷第1期,頁19,1929、1月。

6.聖靈報第三卷第11、12期,頁42,1928、12月。
7.聖靈報第四卷第4期,頁23,1929、4月。
8.大肚鄉誌,1993.12。「土埆厝」係於田間就地取材,以泥土加水及稻稈拌合為泥漿,用土埆木模印製長方形土埆。土埆疊築成牆為屋身,牆下襯以巨石,以鞏固牆基。牆上架以竹木為大樑,再舖以較細之竹木,編成方格狀。蓋屋頂底層先以竿蓁草舖一層,再覆以稻草三至四層,每層上下面各以竹篾挾之,並以藤蔑上下透穿紮緊竹蔑固定之,藤篾俗稱「藤釘」。
9.據林 虫會 孫女林媛貞轉述其父林連溫(林溫和執事)口述歷史。
10.聖靈報第十卷第8期,頁179,1935.8月,台灣震災地慰問傳道記,須田清基記,蔡聖民譯。

11.聖靈報第十一卷第4期,頁80,1936.4月。
12.特別聚會儀節表:真耶穌教會清水教會70週年紀念──教會沿革,1996.5.5,清水教會印,頁1。相片提供:清水教會。
13.「蔡厝」即《清水鎮志》古蹟介紹的蔡蓮舫宅,在清水鎮西社路,為清末殷戶所建,規模壯麗,建築相當氣派。稱之為「大瓦厝」的建築。(參清水鎮志1998.8月,頁448)

大瓦厝顧名思義,是數進院落之豪華住宅,為大戶人家從中國大陸運來建築材料,以木、磚、石配合建造,並設有門樓。係採傳統閩式配置,以中軸對稱式為二進雙護龍大厝。一進為山門,二進為正殿,山門與正殿之間為丹墀,正殿前有拜亭,東西兩側並建有護龍。〈參:大肚鄉誌1993.12月,頁777〉

1935年4月21日中部大地震,「蔡厝」這大瓦厝幾乎全毀,僅殘存部分門、亭及若干處之斷垣殘壁而已。1955年以後,清水教會借用的蔡厝西廂房及東廂房,都是地震之後,部分以掉落的舊建材重建而成。(參聖靈報第10卷第8期,頁180,1935.8月台灣震災地慰問傳道,須田清基記,蔡聖民譯)。日換星移,也許有人想要看一看蔡厝古蹟,很可惜,現在都被拆除,看不見了。

14.台灣傳教三十週年紀念刊,黃呈聰所撰<台灣傳道記>,頁31-36,1956.12月。
15.真耶穌教會伸港教會成立七十一週年暨獻堂紀念特刊,頁15、18-19,1997.9月。

16.2003.09.19林麗娟電訪員林教會吳繁惠弟兄(朴子吳以諾執事長子)口述歷史。
17.台灣傳教三十週年紀念刊,頁102報告事項甲(2)。
18.台灣傳教三十週年紀念刊,頁118報告事項甲(3)。
19.十五張犁:荷蘭人為統治農民設合墾制度,墾地面積1甲有2934坪,一張犁有5甲墾地,十五張犁則有75甲墾地,六張犁則有30甲墾地,以此為第名,歷經明、清、日,延用至今。(參《朴子市志》,1998.2月,頁38、39。)
20.牛桃灣(今朴子市松華、梅華2里),因先民拓墾聚落地的周圍都是彎曲的水溝,地勢形如牛隻拉犁時掛在肩部的竹根「牛挑」一般,故稱「牛挑灣」。(參《朴子市志》,1998.2月,頁50。)

21.清水舊稱「牛罵頭」,1920年而易今名。本鎮原屬平埔族拍瀑拉(Papora)牛罵社(Gomach)之地域。參《清水鎮志》1998.8月,頁220。另一說是清水鰲峰山(牛罵頭山)形狀似一頭牛,牛頭在神社地方,牛尾在沙鹿的鯉魚山。故稱牛罵頭。

牛罵社Niu-ma-she,荷蘭的台灣戶口表(1648-1657)記載為Gomach。可能把他音譯為漢語河洛方言的牛罵舌(音Gumach),後轉音為牛罵頭。參《畫說康熙台灣輿圖》頁86,1999.8月。






文章標籤:  #蔡景軾  #313期  #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