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論壇


&

搜尋&分類

​耶穌的教育藝術

撰文/謝宏駿|聖靈月刊321期-2004.06|主題/做瑪門的主人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主耶穌是偉大的教師,為我們留下很多教育的原理、原則,可以讓我們取用不盡,是一個教育的寶藏,愈挖掘愈有收穫與心得,真是我們教育者的典範。

一、教員自己的學習與成長

耶穌在開始教育工作前,從小就有很好的學習歷程,十二歲即跟隨父母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體會神聖節日的意義。節期完畢後,父母已經離開,祂仍然留在聖殿裏查考聖經,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表達強烈的學習意願。

成長過程中,祂的智慧、身量、神和人的喜愛都不斷地增長。我們也需要如此,在智力方面,持續的研究與閱讀;在身體方面,注重飲食營養、運動健身;善於財務規劃、時間管理;在屬靈上更加認識神、親近神、效法基督;在社交和情感上,有深摯的友誼關係。主耶穌這樣的學習與成長,成為學生們的榜樣。

二、包容學生的失敗

門徒不能趕出孩子身上的污鬼,與文士辯論後,有了很深的挫折感,以前可以做到的,為何現在卻不能?!門徒就暗暗地問耶穌說:「為何不能趕出污鬼?」耶穌鼓勵他們:「禁食禱告就可以。」耶穌包容門徒的軟弱,並沒有斥責他們、放棄他們。

彼得三次不認主,但耶穌仍為他禱告,並告訴他回頭後要堅固其他的弟兄。彼得曾經失敗,因此能夠體會罪人的感受,進而成為教會的柱石與棟樑。失敗是學習過程中必要的一部份,像小孩子學走路一樣,總有跌跌撞撞的時期,不過從失敗中才能獲得寶貴的學習經驗。

三、投入實踐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耶穌的教導不只有知識的傳授,也有實踐的要求,所以祂說:「聽而去行的人就像房子蓋在磐石上,不怕風吹、雨淋、水沖,仍然穩固堅定。」因此門徒兩個兩個的出去實習,他們歷經與人談道的困難,回來後更認真的聽耶穌講道理,有趕鬼的權柄,認識天上的父神;遇到病人的痛苦,心生憐憫的代禱,愛心逐漸增長。在工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就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汲引他們心中的果實。

四、由簡入深,按部就班

耶穌對門徒的教導不是填鴨式的教育。祂說:「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十六12、13)耶穌差門徒出去的時候,不必帶錢囊,什麼也不缺少,後來耶穌要受逼迫,門徒就可以帶著錢囊,沒有刀的也可以賣衣服買刀了。前後不同的教導,乃因環境不同,處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了。到了什麼地步,就照著什麼地步行。

五、對學生提出挑戰

門徒中有些人無法接受耶穌的言論,因此離開耶穌,不與祂同行。耶穌就對十二門徒提出挑戰:「你們也要去嗎?」彼得回答說:「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又有個年輕的富人來問耶穌:「怎樣做才能得永生?」耶穌愛他,就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這年輕人臉上變了色,憂愁地離開了。可見挑戰的結果不一定成功,但是,學生都需要面對挑戰,才能激發內在的潛能,或是看出自己真正的軟弱與不足,豎立未來努力的目標。

六、建立溝通的橋樑

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可以顯出溝通的橋樑,就是以建立共通性、共同性為基礎,耶穌和婦人的共同性:兩人都是口渴的人──耶穌是肉體的口渴,婦人是靈性的口渴,共同性愈多,就帶來愈多溝通的可能性。耶穌突破所有溝通的障礙:種族、宗教、性別、社會地位、道德倫理等等的歧視,讓婦人得到全新的觀點,重新面對自己的過去。

耶穌協助她看清楚問題的所在,明白丈夫是她心裡的痛,然後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資源與方法,即是向天父禱告,最後使她認識彌賽亞,立即產生具體的行動,於是對人述說:「莫非這就是基督麼?」這婦人得到耶穌的輔導,解決了長久的問題癥結。我們的教育也是這樣,需要有溝通的橋樑,才能發揮教育的功效,產生改變的力量。

七、超過預期的效果

希律黨人和法利賽人合作要試探耶穌,用納稅的兩難問題要抓耶穌的把柄。希律黨人偏袒政府,主張納稅;法利賽人反對政府,主張不納稅。他們預期耶穌的答案不管是「要」或「不要」,都可釘祂十字架。沒想到,耶穌的回答超過他們的預期,耶穌拿一個硬幣,指著上面的銅像說:「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兩者並不衝突,於是他們很驚訝的離開,耶穌是如此讓人難以預料,讓聽眾產生巨大的衝擊力。預期和衝擊力是成反比現象,預期愈高,衝擊力愈低;相反的,預期愈低,衝擊力愈高。教育工作不是一成不變,二十年都用同一份講義和方法,學生早就可預期一切,也容易失去耐心和學習動機。

八、對於個人的關懷

耶穌對撒該說:「今天我要到你的家裡去。」一個大家所看不起的稅吏長,耶穌願意付出關懷和他做朋友,引起撒該極大的感動和歡喜,願意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訛詐了誰,就還他4倍。教育必須達到個人化的層次,就能產生驚人的效果。耶穌對拉撒路一家人的愛心也是如此,馬利亞安靜坐在耶穌跟前聽道理,馬大卻顯得不高興,但耶穌知道馬利亞的能力,並沒有強迫她去做超過個人能力所及的事。個別差異是教育的重點,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理想。

九、愛的示範

逾愈節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愛門徒就愛到底,親自以老師的尊貴身分為門徒洗腳。服事的精神、聖潔的保守、謙卑的樣式、赦免的寬容,這些都是愛的內涵,耶穌親自做了愛的示範。教師的愛與熱忱會讓學生恆記在心,時間也不會沖淡這種愛的回憶,門徒願意跟隨耶穌,就是因為他們感受到耶穌的愛。耶穌被釘十字架,也為那些釘他的羅馬兵丁禱告,求天父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並不知道。愛是永不止息的。

十、永遠的朋友

耶穌與門徒不再是主人與僕人的關係,因為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乃稱他們為朋友,因為耶穌所做的事他們都知道,耶穌所吩咐的他們都能遵行,門徒和耶穌間的友誼似乎沒有距離,在靈裏密相契,相知相惜。師生也可以像朋友一般,如果師生之情只限於教室,離開這個空間就視同陌路,如此的關係是失敗的。為人師表不必道貌岸然;學生也可以指正老師的缺點,畢竟老師的知識也是有限的,教學相長,一同在人生的道路上成長。即便離開教室後,亦師亦友的關係更令人懷念。

參考書目:
Hendricks,G.Howard, 張淑惠譯,《改變生命的教學──教師七大定律》,中國主日學協會出版社,1990.
Price,J.M.,范萬寶珍譯,《耶穌──偉大教師》,浸信會出版社,1983.
Wilhoit,Jim,黃碩然譯,《基督教教育與生命塑造──基督教教育意義新探》,福音證主協會出版社,1999.






文章標籤:  #謝宏駿  #321期  #真理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