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搜尋&分類

​猶太教的朝聖節期--逾越節(上)

撰文/蔡彥仁指導 必箴撰稿|聖靈月刊330期-2005.03|主題/基督徒的工作觀(下)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前言

少年耶穌曾經和父母等家人及親友上耶路撒冷守逾越節(路二41-48)。公元一世紀左右,外出交通極為困難,加利利與耶路撒冷兩地遙遙相隔,想必是段辛苦的旅程。但這卻是朝聖節期的特色,舉凡逾越節、五旬節或住棚節,都會有來自四方的信徒們步行到耶路撒冷過節。為何許多猶太教信徒仍甘之如飴呢?

著名的猶太學者腓羅(Philo of Alexandria, 20 B.C.E.-50 C.E.)認為:「耶路撒冷對這些猶太教信徒就像一塊樂土,他們可以暫時卸下世間的勞苦與重擔,在歡樂的節慶氣氛中,享受短暫的精神寧靜。」1這或許能說明這些信徒的執著。

另外,舊約聖經也規定要怎麼遵守這三個節日,「在耶和華你神所選擇的地方朝見祂。」(申四16)這裡「所選擇的地方」就是指耶路撒冷。以下將先介紹朝聖節期裡的逾越節,另兩個節期,容後介紹。
從摩西說起

話說摩西離開埃及皇宮之後,在曠野牧羊四十年。一天,神要摩西帶領祂的百姓出埃及,因為猶太人的苦情已經上達至天上的神。然而,大權在握的法老並不認識約瑟,也不認識猶太人的神,神降下九個災難,讓全埃及陷入悽慘和恐慌,他仍然硬心,不肯放行。

神憐憫猶太民族,降下第十災──殺死埃及所有長子以及頭胎出生的牲畜,迫使法老屈服。為了防止錯殺無辜,神吩咐猶太人宰殺羊羔,將羊血塗在門楣和門框上,以便識別──神會「逾越」有紅色記號的門戶,不擊殺那一家的長子。

當夜埃及地充滿了哭聲,以色列人卻安然無恙,在家裡吃烤羊羔配無酵餅和苦菜。日後以色列民族順利出埃及,神和他們立下約定,要他們世世代代紀念逾越節(出十二)。
酵不酵大有學問

逾越節是「無酵節」的第一天,「酵」與「無酵」的分別,格外重要。根據聖經記載,神吩咐猶太人在無酵節這七天,都不能吃發酵的食品,象徵完全脫離埃及地。

某些猶太人認為當初他們的老祖宗為了逃避法老的追兵,匆匆忙忙,沒有時間讓麵糰發酵當作乾糧,所能帶的只有尚未發酵的麵粉製品,於是無酵餅成為民族逃難記憶的一部分。

基於上述兩個理由,猶太人在這段時間只吃未發酵的麥製品,有些人會盡量在逾越節前夕把發酵的食物吃光,有些人把這些食物打包密封塞在地下室,有些人則是會依循古老傳統,把這些發酵的食物賣給其他族裔的朋友。

猶太人對「酵」的重視,也可以在傳統猶太教信徒在逾越節前一天晚上的「尋酵」儀式(bedikat khametz/search for leaven)找到蛛絲馬跡。燭光下,他們先唸祈禱文「那些使我們聖潔的誡命啊,那些讓我們遠離酵的誡命啊!」然後保持靜默,逐一找出預先藏好的十塊麵包,裝在袋中,於隔一天早上燒毀。「尋酵」儀式旨在切斷和過去的連結,提醒猶太人分別為聖。
逾越節的晚餐

「塞德」(Seder,意為程序)是猶太人慶祝逾越節最重要的一部份──全家人聚集吃團圓飯,並且進行家庭崇拜。舊約聖經對進行「塞德」的程序並沒有詳細的記載,而某些資料顯示,猶太人從「第二聖殿時期」2才開始這個儀式。

為了符合「塞德」,猶太人會徹底的清掃廚房,檢查廚具,比方碗盤、鍋子、餐具等是否符合「潔淨」原則;或者乾脆拿出逾越節專用的廚具,把平常使用的廚具收起來。另外,家長也會拿出逾越節手冊,3決定晚上家庭崇拜的內容。

除了無酵餅之外,逾越節晚宴通常會有下列幾道具有象徵意義的菜:水煮蛋、烤羊排、苦菜、綜合派(haroset)、當季蔬菜及一小碗鹽水。水煮蛋和烤羊排代表平常在聖殿的獻祭,烤羊排提醒與會者出埃及前那些代為受死的羊羔。

目前烤全羊的筵席較少見,多半以烤羊脛骨代替。苦菜,有時候以辣根(horseradish)代替,代表猶太人在埃及為奴的苦情。鹽水代表猶太人在埃及地因受苦所流的眼淚;綜合派餡料豐富,包含水果、堅果仁、肉桂等,提醒猶太人過去在埃及辛苦混合各種原料製成磚頭的過程。綠色時蔬象徵季節,和逾越節所屬的春天4相互呼應,綠色也具有「萬象更新」的意義。

守舊的猶太人會用歡愉但不失謹慎的心情參加這個晚宴。他們首先會點燃家中的蠟燭,全家人一起唸一段祈禱文,為祖先重新得到自由而舉杯。每個成員依照慣例洗手,家長(通常是父親)分配蔬菜,蔬菜沾鹽水吃。

接著,家長拿起餐桌中間的那一塊無酵餅,擘成兩半,把其中一塊藏起來,讓小孩子為了找這塊餅以維持參加「塞德」的熱忱。然後,家長站起來,大聲唸:「這是我們祖先在埃及地所吃的貧窮之餅。讓所有飢餓的人吃這餅,讓所有匱乏的人來參加逾越節的筵席。

今年我們在這裡,明年我們將回到以色列;今年我們擺脫不了奴隸的身分,明年我們將得到完全的自由。」

「逾越節」的故事接著上場,讓每個家族成員,尤其是小孩,了解逾越節的來龍去脈。家中最年幼的孩子要提出四個問題:「這個晚上和其他個晚上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我們今晚只能吃無酵餅,但其他晚上我們可以吃發酵的食物?」「為什麼我們今晚只能吃苦菜而不是吃其他菜?」「為什麼我們平常吃綠色時蔬不需要蘸鹽水,今晚卻要蘸兩次?」「為什麼我們平常可以站著吃飯或是靠著椅背吃飯,今天晚上卻一定要靠著椅背吃飯?」

藉著這些問題,猶太人可以再度思想祖先出埃及、蒙大恩的經過。例如:舒舒服服靠著椅背吃飯在古中東象徵著財富與權勢,當埃及全地充滿哭聲,猶太人卻能在家中安享筵席,正彰顯了神的慈愛與救贖。有些家庭接著講「四個兒子」的比喻:聰明、固執、愚拙、無知等不同類型的小孩,會用不同的方式提出問題,因此得到的答案也不同。

這個比喻除了提醒猶太家長因材施教、根據小孩子的個別差異回答問題,也暗示猶太社群的多元組成。有些家庭繼續講「十災」,有些家庭則是吟唱「地亞努」(Dayyenu),5感謝神所賜下的光榮勝利,但仍要繼續倚靠神迎接新的階段、新的挑戰。

「每個時代的猶太人都應該重新體驗出埃及的感覺!」,6全家人為這段歷史遭遇喝第二杯酒,洗第二次手,唸祝福的祈禱文,依次序吃各樣具有象徵意義的食物:無酵餅、苦菜、綜合派;吟誦詩篇,接著,主菜上桌,大家開懷用餐。

用畢,全家人一起分享那塊被藏起來的無酵餅(afikomen),唸感謝的禱告辭:感謝神所賜的豐盛食物、感謝以色列民族的神、祈求重建耶路撒冷、感謝大有仁慈憐憫的神。

再來,全家人為整個猶太社群第三次舉杯,儘管猶太社群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好比「四個兒子」比喻中有聰明、固執、愚拙、無知等不同的小孩,神的恩典不分老少、智愚、貧富、美醜,豐豐富富臨到社群裡的每一個人。

為了世界和平、人類未來,全家人要第四次舉杯,但舉杯前必須把門打開,另外斟滿一杯酒,讀一段歡迎以利亞先知的頌禱詞,邀請以利亞先知來參與盛宴。猶太民間認為以利亞預表基督,他們相信這個儀式可能會讓以賽亞突然出現在席次上,帶來彌賽亞降臨的好消息。最後,祝詞「明年還要在耶路撒冷相聚」,為「塞德」畫下句點。
四十九天的等待

逾越節之後四十九天,是五旬節──紀念神在西奈山上頒布十誡。換言之,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等待,猶太民族不僅逃離奴僕之地,並且正式進入神的國度。猶太人給這段期間一個名稱:「計算歐墨」(Lag ba‘omer)。7

中世紀的拉比邁蒙尼德(Maimonides, 1135C.E.-1204C.E.)說:「計算歐墨表示猶太人出埃及後,急著想藉著律法確認他們的新身分。」8在這段期間,有些虔誠的猶太人每天獻上一枚符合規格的大麥,有些人默想、哀悼大屠殺的悲劇;而有些人(如正統派信徒)則是避免剪髮、刮鬍子;儘管「計算歐墨」並沒有一定的儀式,但它確實延長遵守逾越節的心情,賦予逾越節一種肅穆的氣氛。
結語

逾越節是個相當重要的猶太節日。逾越節前幾天,猶太家庭忙忙碌碌,展開大掃除,爾後根據「塞德」,大家一方面享用佳餚,一方面重新體驗「出埃及」,數算神拯救民族的大恩,為重新享有「自由」而歡呼。雖然猶太人在埃及地不愁吃穿,但卻沒有精神上的主權。他們是受到壓榨的外籍勞工,必須在鞭棍下討生活。

藉著神的恩手,他們離開了為奴之地,得到新生。於是,他們的歡欣流露在禱告文中:「明年我們將得到完全的自由」,並且在「明年還要在耶路撒冷相聚」,祝詞中希望自由永永遠遠的延續。

今天我們雖然沒有在民族血統上傳承「埃及經驗」,不慶祝逾越節,但因著耶穌基督為我們受死,像逾越節羊羔一樣流出鮮紅的血,我們不再受惡者的綑綁,也享有屬靈的真自由,如同祂說:「我已勝了這世界,你們不用害怕。」可是,我們有時卻又矛盾的抱怨信仰「限制」我們去探索世界,讓我們不能經由挫折來「試驗」真理。試想:如果我們果真待在燈紅酒綠的埃及地,會不會很容易喪失起初要追尋真理的心志呢?

當猶太人亟欲用「無酵餅」來區別身分,分別為聖,我們以屬靈猶太人自居的基督徒,是否能夠同樣地在世俗和神聖之間做判斷,為守住自己的選民身分做出清楚的抉擇?逾越節標誌著古代猶太人的「埃及經驗」,但從罪惡與救贖的屬靈角度來看,它對我們基督徒的意義也是重大非凡。

註:
1:Norman Solomon, Judaism: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 p.55.
2:第二聖殿時期始自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古列(Cyrus, King of Persia)允許猶太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終止於公元70年羅馬人攻陷耶路撒冷城。
3:逾越節手冊(Haggadah):Haggadah這個字原本是「說」的意思,現在指塞德崇拜儀式的指南,包含逾越節的故事、祈禱文、讚美詩等。
4:逾越節的時間:無酵節始自尼散月(Nisan)14日傍晚到21日的傍晚,整整七天,約是西歷三月到四月之間,適逢春天。而逾越節則是開始於無酵節的第一天。
5:地亞努(Dayyenu):「地亞努」一字原本指「還是不夠」,這裡專指一種在塞德中吟唱的詩歌,思想:若是沒有神的幫助,就不可能順利出埃及,提醒大家不要沉緬於短暫的光榮中。

6:Gorfinkel Claire E.and Charles Davis, Because We Were Slaves (Pasadena, CA: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s, 1998), p.14
7:計算歐墨(Lag ba‘omer):「歐墨」(‘omer)原本是一種量器,用來測量穀物的規格是否合宜,可否能用來獻祭。這裡計算歐墨是指數算逾越節到五旬節之間的一段時間。
8:George Robinson, Essential Judaism:a Complete Guide to Beliefs, Customs, and Ritual (Pickets Book, 2000), P.126.






文章標籤:  #蔡彥仁指導 必箴撰稿  #330期  #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