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論壇


&

搜尋&分類

​舉目觀看

撰文/文/蔡梅曦傳道主講修訂 恩沛整理|聖靈月刊334期-2005.07|主題/生命悲歌──談自殺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一、前言

聖經談到人的五官,其中「看」與「聽」重複出現的次數很高,原因是我們信主的人,需要「查看」與「聆聽」有關神的創造與救贖作為,人間如何接受神的公義與慈愛,以及人生的正途與歸宿。人在看與聽的過程中,慢慢的思想,一定可找尋出人間事物的原則、定理,思想起許多有關神、社會與個己至大相關的事。

舊約聖經《申命記》第六章中,談及選民每有聖會,甚至安息日在會堂的崇拜,一定會唸:「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申六4-5)。

會眾全體大聲朗誦,成為全民族的提醒,每日生活靈修的要事。同理,我們讀聖經,要聽又要看,縱目放眼,看那古代到現在神的作為,傾聽天籟、地籟。以下擬從聖經探討「看」的問題。

二、神的眼目遍察全地

神在宇宙中,遍察全地,檢驗人的心思意念與其在公開、暗處所做之事,而且預知國家、民族的命運將如何。祂在鑒察當中,引導腳步,決定賞罰。舊約聖經《歷代志下》說:「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向祂心存誠實的人。」(代下十六9)。

祂在上下四方(空間性的「宇」)與古往今來(時間性的「宙」)鑒察中,顯出大能力來幫助心中誠實、正直、無欺詐的人。亞伯拉罕心中存著誠實,神揀選他(尼九8);拿但業心中無詭詐,是真以色列人,主耶穌稱讚他(約一43-51)。

好人得到福氣,壞人遭受刑罰,都與人心中是否存著誠實相關。因此,我們要以心靈與誠實敬拜天地創造主(約四23-24),並且要持心公義與憐憫,在世上敬虔度日,榮神利人益己,過有意義、有內容的人生(多二12;彼前二9-12)。

我們用何種角度查考聖經,來看待神的話語,甚至領悟神全然鑒察的事實?《詩篇》一一三篇,是道理與查經上很好的教材。該篇開始與結束時,都有「你們要哈利路亞」,也就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詩一一三1、8),所以包括在〈哈利路亞詩篇〉(詩一○六、一一○至一一八,一三五、一四六至一五○)的系列中。

「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從今時直到永遠!」(詩一一三2)。以時間來看,神的名是永遠應當稱頌的,「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耶和華的名是應當讚美的!」(詩一一三3);以空間來看,從東到西兩極之寰宇,應當稱頌神的名,「耶和華超乎萬民之上;祂的榮耀高過諸天。」(詩一一三4),此句裡談到百姓與諸天,也就涵蓋了天地、自然界、國度的全部縱橫面,理當稱頌神的名。

「誰像耶和華──我們的神呢?祂坐在至高之處,自己謙卑,觀看天上地下的事。」(詩一一三5-6)。「誰像我們的神呢?」這是修辭學上的提問,答案是自顯的,大家都知道,就是沒有其他的神,不論有三層或七層天,神處在諸天之上的最高處。詩人用地極、天界的形象來描述神的偉大、超越。

「自己謙卑,觀看天上地下的事」,因為神的寶座,是在地球大圈之上,其下是日月星宿滿佈的穹蒼,即我們所看到的藍天(賽四十22),其下,是海與陸地;地下,是陰間(舊約概指死人埋葬之處。詩篇八十八篇典型地描述此冷清、遺忘之地)。

神在寶座上,「俯身」觀看(中文和合本聖經翻譯為「謙卑」,文意不正確)俯察全地,我們無法逃避祂遍察的範圍,正如《詩篇》一三九篇描述人的起居、話語、心思,不管在光明或黑暗處,不論內在或在外的行動,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的神(弗四6),均在鑒察,因此我們應儆醒,存敬畏,行事為人合乎神的旨意。

三、神叫亞伯拉罕放眼向四方觀看

《創世記》十三章突顯亞伯拉罕與羅得信仰的對比。亞伯拉罕站在應許地的中間,把握住神的應允與神權能的話語。雖然他看到的是荒漠,但深信神會從他所站之迦南地,興起他的子孫,來建立國度。因此,他以堅定的信心,耐心靜默等候神旨的成全(創十二1-4,十五1-6)。

當亞伯拉罕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為牧草與水源相爭的時候,亞伯拉罕很大方的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他相信交託神,必得眷顧,並以骨肉之情與全局為重,寬宏退讓。這與《創世記》二十六章以撒兩度讓井給非利士人,忍辱負重一樣,都看準了神必伸張公義,施恩引領到底。

羅得的眼睛看到什麼呢?他看見水泉、樹木,能耕種,如同伊甸園般的約旦河谷平原。他在約旦河平原,漸漸挪移帳棚,最後進入罪大惡極的所多瑪城。

羅得所揀選的,反映了世俗眼目、感官上尋求新奇刺激、眼前利益的價值觀,他以私慾,揀選物質利益,忽視了應許地,而最值得警惕的,是慢慢遷移帳棚的信仰陵夷,與世俗認同的危機,難怪他在所多瑪和蛾摩拉被毀之日,落得家破人亡。

亞伯拉罕佇立於應許地的中央,以今日信仰語言表達而言,他以信心與順服把握住了神的應許,儘管呈在眼前的似一無所有,蒙受虧損,實際上卻恩滿福多地站在神的國與神的義上,而看到將來遠景。神對亞伯拉罕所說的話,值得我們深思。

神對他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創十三14-15),此節經文的重點在於向東西南北「舉目觀看」。古代近東世界有「四風」的表達句式,包含了地之東西南北全方位。

《以西結書》三十七章平原骸骨復甦的異象中談到是風(預表神的聖靈),從地的四方吹過來(結三十七9),枯乾的骸骨便活過來(結三十七10),均說明了神的靈充滿宇宙,遍察全地,就好像地面四方吹來的風,到處運行。信心之祖放眼神賜予選民生存發展,昌盛安詳的世界,看到神的期待與人當盡力的地方。

神昔日要亞伯拉罕向應許迦南地縱目全覽,今日要信徒與工人,來思辨神的歷史作為與旨意的全方位。試問每一位長執、傳道、負責人與宗教教育教員:你的眼睛有沒有在看?看得徹底、全備嗎?在看的過程當中,胸懷、視野放大開闊嗎?

世上大企業中有世界觀、有器識的員工,都知放眼四方,立大志、做大事,你們的涵泳是否比他們強?你們站在教會的會所當中,或站在會堂的大樓上,是否向四方觀看,看到葡萄園是否旺盛,神的旨意是否暢行?當然,我們應該一如亞伯拉罕在迦南地上,因信神的話被神稱義(創十五1-6),神的教會,神的工作,以及我們自己的信仰,必須從大處著眼,走出短視自義的小天地。

四、選民要具備有關神歷史作為的知識

舊約聖經記載以色列大部分的人看,卻看不見;聽,卻不入耳。他們雖有聖會的崇拜、獻祭,信仰上的認知與行為,卻虧欠了神的榮耀。列王時代,祭司不但不明白律法,而且只重視祭壇,外表制度或獻祭儀式,而當獻祭的人多,祭司得利也就愈大。

他們疏於教導百姓有關神拯救以色列出埃及的救贖歷史,神與百姓訂定的契約,以及神藉先知所說的話語等方面的知識,百姓因而無知識。百姓既然忘記神的律法,公義嚴厲的神也必忘記他們的兒女,就讓他們滅亡;祭司既然棄掉知識,神也必棄掉祭司,使他們不再給神作祭司(何四6,十一7)。

聖經用硬心、硬頸項,來描述百姓領受神的話語上的偏差,這是一個很大的歷史教訓。《以賽亞書》第六章中,先知在充滿香爐的煙的聖殿中,忽然看見有神的榮耀寶座,及神的使者在旁服侍的異象。

在至尊、至聖、至大的真神榮光面前,先知察覺自己是個嘴唇不潔的民。天使撒拉弗(燃燒之意),用火剪從香爐上取下紅炭,沾了以賽亞的嘴唇,罪孽便因此除去。在這一得聖潔的象徵動作後,神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以賽亞先知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神隨著很悲傷地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百姓沒有歷史知識,看不出神的旨意,我們今天當慎思明辨之。

已如上述,何西阿先知時代的以色列民缺少神的律法、歷史作為、契約要求等知識,今日基督徒千萬不可缺少這種屬於神的「知識」。以現代意義而言,「知識」一方面指常識見解,一方面指對信仰有幫助的世上學識,是聖經、祈禱靈修、事奉、屬靈閱歷以外的做人道理、人文社會、自然科學及時事等學習與經驗。

十九世紀以來的中西文化的交流、體用,都表現知識見聞的廣益與生活或改進或敗壞,息息相關,人就當明智擇取。學業事工有科別階段,各有天地,而知識經驗方面的積累、傳承與整合,對世上每一角落的人,相互造就,都有大用,又如傳道人在教會內外的表現,除屬靈品質外,學習或社會經驗的程度,均可多少界定其是否溫文謙恭,有真道特質與做人行事的情采風範,這是信仰上的一件實例。

信仰方面也是一樣,亞居拉與百基拉夫婦,加深亞波羅對聖經真信仰的認識(徒十八24-26),是主內道理知識分享與相互補擷之一例。聖經勉勵信徒要在「知識」(專業)及「恩典」(屬靈恩典)上並進(彼後三18),這提醒信徒不可將這兩件要事視之為對立,而加以相互排斥。

我們不可重覆以色列民的錯誤,反而要以眼明耳聰多思考,勤學習,知識就會充足,較全盤地清楚為何舊約有此歷史事件,新約如何有使徒信息,信徒個人的信仰定位與長進,現在的教會又應如何強調使命感與當行之道的知識。

神對古時以色列人或使徒教會時代所顯明的旨意,我們今天藉著查考聖經的歷史與神學主題,可掌握屬靈原則與神國要求,多方深入思辨,就瞭解事物的因果、本末、輕重,成為有實質知識的現代真信徒。

五、我們應該在宣道工場上舉目觀看,起來縱橫行走

主耶穌傳道理的時候,說到撒種的比喻(太十三;可四),指出天國的奧祕,要實現、成全在人面前。我們每次在聚會聽道理,翻閱聖經時,神的道理就展現在面前。

主耶穌常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的確,人有好逸惡勞的天性,不喜歡讀書,不太注意培養讀書或記憶的方法,甚至日常生活上信仰與肉體安排,常常本末倒置,落入耶穌基督所說的剛硬、膚淺短暫、雜亂多思慮等心壤狀況,無法使真道的種子,在誠實善良、溫柔謙卑、忍耐的良田沃土般之心裡,結出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子粒收成。

因此,我們要看清信仰與人生道路,努力學習神在歷史上所顯示的律法,即詩篇十九篇或一一九篇中所提到的訓詞、法度、典章、正直的道,亦即真理的道,神國福音或一般所稱的聖經教訓。

聚會、讀經要如何與生活配合,可從宗教教育與成人聚會兩方面考慮。宗教教育是教導青少年邁向屬靈全人的環結,老師利用聖經與知識的話語,並以良好的行為風範,教導聖經,屬靈品德的養成,而彰顯基督徒的美德(彼後一3-11)。

至於類似大型宗教教育班級的崇拜聚會,在我們一生一世的信仰生活中進行著。猶太人幾千年以來,在民族生存的重重危機中,宗教的意識鮮明,情操相當堅強。他們細心觀察省思,每逢安息日,誦念五經,聽拉比講解真神的話語。

與他們相比,我們信仰生活上的真知與充實方面,仍有許多的缺欠,例如聽道不求甚解,甚至長期都在聽或看類似的東西,聖經很多事物認知上模糊,平常也缺少侃侃談出一篇理路清楚之道理的機會。

因此,「有耳可聽的應該聽」,主耶穌現在要說什麼,手指著我們當行的哪個方向。其實,祂已經從經文,聖靈的感動,以及教會事工的實際情勢,提示我們宣道、靈修、教會長進的方向,傳道優質教育之深化,現行教會建制的靈活與精簡化,以及人事心態上若干瓶頸的突破等課題,海內外會眾全體在舉目觀看之間,是否已察覺,並集體向神祈求,俾得在定靜中更新、得力。

我們觀看、思想、悔悟,還需要加上行動,否則顯得罔殆。神對亞伯拉罕說:「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創十三17)。我們要學習、思考,單有目標、理想、計畫之外,重要的是要起來行動。

我們聽了很多有關為何要禱告,為何要有愛心,為何要傳道的道理。國內傳道,地方性的靈恩佈道、福音茶會、葡萄園關懷、詩歌佈道,即是行動表現。世界傳道方面,由1969年印度、1979年西非,1982年中美肇始,雖經幾番浮沉,非洲英、法語地區,印度南部與東南亞菲律賓等地,蒙主的保守,有若干程度的進展。然而,我們是否仍然故步自封,呈現老大的心態?

幾年後聯總相關人員,於世界傳道工場上,是否已經突破了現有巡迴客串的慣例或一綱一本的局限,而長期獲得了語文能力與國際經驗,並自目前華語的本會移民圈為重點,轉而面向多元化的種族、文化、宗教,而別開生面地成為世上的真道堡壘、光明燈塔。

至於傳教已近七、八十年的亞洲教區,是否在險惡世風的環境中,成功地加強了屬靈思想武裝與宣道教育,祈求了智慧與能力,並轉化被動單向的聽道,為聖工多元化的積極參與,教堂院囿內的信徒,靈活地走出到外頭,靠主吸引多人到神訓誨語言所出的「錫安高山」。

教會諒已注意到精簡有效率的屬靈與專業領導動向,並記取東西方教會發展中為何陵夷退化的歷史經驗,而脫出舊格套,蔚成新氣象。不論是個人的靈修,地區性或全球性的教會事工,在讀經、禱告、靈戰當中,已作充分的心理與實務準備,付諸行動,以應神要亞伯拉罕「舉目觀看」,「起來行走」同樣的契機行動。在教會生命延續、發展上,這是值得我們深深檢討與共同努力的。

六、結語

從宗教教育少年班或成人聚會開始訓練起,在聖靈帶領下,我們信徒關懷投入教會事工進展,都需慎思明辨。教會將前往何處,應該如何做,以便繼往開來,要有戰略策勵與戰術技巧,付諸行動。

我們每一信徒聽道理,能聽入耳;看聖經,能明白貫通,教會子弟在學校社會每一角落發出光與熱,認真有效率,有優良的品格;教會全體在屬靈的追求上,一方面記取神興起亞述國、毀滅以色列國,巴比倫覆亡猶大國,焚毀聖殿的歷史鑑戒,深知皆因他們不遵守神的命令,並隨從外邦行惡俗而受刑罰之緣故,歷史時時會重現,吾等就得由歷史汲取教訓,獲得智慧。

另一方面,面對「工程浩大,我們在城牆上相離甚遠」神國神義的實踐事實(尼四19),則有尼希米時代的修築城牆時,一手作工,一手戒慎,眾志成城的勵志奮力,脫離短視狹隘,認真看所應看的,聽所應聽的,而且以屬靈的眼光,看那看不到的,而願我們向上舉目,尊主為大,仰望衪,縱目則知時艱與任重,以執行本世代應盡的責任。願上主賜給我們行道與事奉的力量,於信望愛與聖工的實質長進上,蒙主悅納。阿們。






文章標籤:  #文/蔡梅曦傳道主講修訂 恩沛整理  #334期  #真理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