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評論


&

搜尋&分類

思想空白的危機談媒體上癮

撰文/薑桂|聖靈月刊338期-2005.11|主題/憂鬱症與躁鬱症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根據法新社報導,美國人好像「飢渴的媒體吸毒者」,平均每人每天花在看電視、上網,及使用手機的時間長達九小時。從手機、iPods播放器、跑馬燈新聞、手提電腦……等,所有已開發國家包括美國,媒體資訊已經無所不在。

資訊科技不斷創新改進,不但改變了人類接受資訊的速度,也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思想型態,生活方式。台灣高速公路上的即時看板,讓在高速行駛的駕車人亦能即時知道國道上的車況、天候、意外……等。美國搜索引擎公司Google甚至提出,未來無論何處,均可免費無線上網的前景,其發言人泰勒說:「我可以證實,Google已提出一項提供舊金山全市免費無線上網(Wi-Fi)的計畫。舊金山市長紐森,也在記者會中強調,他認為無線上網服務,應該是市民的基本權利。1

印地安那州包爾州立大學教授派波表示:「人們已開始揣測,人類在面對資訊擴張之際可能帶來的衝擊。」他說:「其中的一個理論是:在人類與電子通訊科技關係愈趨緊密之際,人際關係也將愈疏離。」若干專家也懷疑,當消費者被媒體資訊淹沒時,他們失去了分辨事實與謠言的能力,或者已難以思考所聽到的事情。2

二十一世紀資訊時代的生活現象之一,是人們淹沒在媒體資訊的洪流中,思考的時間愈來愈少,判斷力在蜂湧而至的資訊中迷失。正如腸胃在接受過多食物而無法消化一般,資訊在剎那時間的擠壓下,腦部亦無從做適當的判斷而失去功能。

基本上,傳統文化認為只靠理性思考才能掌握真理的想法,是不存在於後現代高度資訊化的社會中。資訊化的社會中,首先運用各種形象的象徵結構,以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圖形化方式,直接給予感官愉悅效果的形象結構而表達出來。再者,高科技高效率的資訊化產品不斷複製、重播下,人們身不由己地生活在這些資訊結構中,在尚未區分真假虛實之際,已內化成人們精神與肉體的內在組成部分,而非僅是外在客觀的事件與對象。

瞬息萬變的龐大資訊,加強推動了「一看就信」的傾向,系統思考的力量,思考的時間運用,毫無機會介入其中。綜而言之,這是一個真理無時間駐足於人間的世代,是視覺感性、眼睛替代大腦理性思維的時代。何為真理與正義、善良、公平與公義;在「眼見為信」的相對資訊傳播下,一切均是未確定及相對性的。

掌握著資訊媒介和商業溝通資源的社會特權勢力,可採用最有效的形象和象徵資訊體系,使廣大群眾在被壟斷的資訊體系中生活著,被精細地操控中而無自覺。「眼見為信」的視覺魅力實是無遠弗屆,無法抵擋的;而它正存在今日我們生活的資訊社會中。

如果說時間是生命,而生命中的每一天需花上九小時在媒體的接觸上,說這種現象是異化的生命現象也不為過。一個人一天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其餘時間均給了毫無氣息的機械媒體,人人樂在其中。若人們各自疏離在各自喜好的節目、訊息中而冀望人際間更良好的互動關係,或對於生命問題更深入的思索與探討,此二者皆似緣木求魚而不可得的。

而時間的宰制正是這一社會現象的重點。神人摩西的祈禱中,他特別向真神祈求說:「求祢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九十12)。沉溺於媒體傳播的現代人,在時空均被完全佔據的狀況下,實無從去理解、思考生命時間的價值;換句話說,沒有時間思考是現代生活的一種心靈危機。神人摩西所提知道數算自己日子的人,能夠擁有智慧的心去明白時候的真理,實在是現代人必須去修鍊、突破的生命挑戰。

法國神學家巴斯卡認為人的偉大在於人性的自覺、思想的力量,也是神創造人異於禽獸之處,他在《沈思錄》中談到了人性最深刻的地方是:「人之所以被造,顯然地為了他要思想。這是他全部的尊嚴與優點;人的根本任務就是照他應當去思考的樣子去思考。思考的順序是以他的自我,自我的創造者及自我的目的為起點。」3

現今資訊時代的人們在媒體資訊的充斥下,卻面臨著一種失去思想性尊嚴的生活型態;豐富於生存中每日每時的精神藥癮,而無從在自我的生存目的、永恆的創造主和自我的追尋中尋得真理。在豐足的物質、科技文明服侍中,處於卑憐、膚淺,時間消逝於無形的虛無狀態中。

詩篇的作者曾描述不認識真神、造物主的人,在安逸生活中,為所欲為,順利豐足,然而卻是危險萬分。他思想他們的結局,知道:「祢(神)實在把他們安在滑地,使他們掉在沉淪之中,他們轉眼間,成了何等的荒涼。」(詩七三17-19

法國哲學家李克爾(Ricoeur, Paul)曾用「時間」概念揭示人類生活及其文化歷程中的語言文字的沉積物和結晶的內在含義。所以李克爾說:「某種生活的方式也就是「操縱時間」(Operer le temps);而操縱時間,歸根結底,就是操縱傳遞的時間(temps de transmission)和解釋的時間(temps dinterpretation)。4

這樣看來,資訊世紀的生活方式,訊息爆發,知識爆炸的文化發展現象,是過往人類歷史中無法想像的。因為它著重的是完全掌控操縱傳遞的時間,無論在速度、數量、方式,均呈現極大化的現象。另一方面,人類花在傳承文化的思考,「解釋的時間」中、「意義的時間」上,卻呈現毫不協調的極小化現象。

人們在資訊的洪流中,尚來不及沉殿一些生命感悟的結晶時;下一波訊息又轟隆而至,像土石流一般,沖走一切,理念忽起忽落,一切均在不確定中浮沉,思想無從著陸,意義無法生根。人們在追逐無限知識累積的遊戲中,大量地傳遞著快速的資訊,卻茫茫然地失去人類存在中最尊貴的思想本質,此種現象正是阿摩司先知所描述的末世屬靈飢荒。他說:「他們必飄流:從這海到那海,從北邊到東邊,往來奔跑,尋求耶和華的話,卻尋不著。」飢渴的媒體上癮者正四處漂泊著。

中國古人有「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之語。5意思是說,對事情能認清本末,分別先後,依照順序進行,這樣就接近道體了。現代科技的運用本在提昇人性尊嚴,使人類更趨幸福,然而資訊力量卻反過來掌控人類的思想。

思想的力量在資訊的世紀中正處於安樂死的狀態,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嚴峻挑戰。如何分別先後,孰輕孰重?避免成為上癮媒體吸食者,這一功課是牧者、有識之士指導新一代基督徒的必修主科。

巴斯卡說:「人就像自然界中最為柔弱的蘆葦,然而他卻是會思想的蘆葦。」「人的尊嚴,全來自思想。我們應從思想來提昇自己,而不是從我們所無法填滿的時間、空間下手。因此,讓我們努力,善用思想,因為這就是道德的本質。」6我們當自覺,一天到底花了時間在哪些事物上?是否已沉溺於媒體的使用癖好中?「小子們!你們要自守,遠避……。」(約壹五21)、「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四8上

註:
1.自由時報,2005年10月5日報導,國際新聞,A10版。
2.取材自法新社,自由時報,2005年10月5日報導,國際新聞,A10版。
3.6.Pascal,孔令信譯,《思考的蘆葦─巴斯卡》,時報出版公司,民72年8月1日,頁196。
4.高宣揚著,《李克爾的解釋學》,遠流出版公司,民79年,頁81。
5.賴明德等註譯,《四書讀本》,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81年12月7日,頁5,語出大學,經一章。






文章標籤:  #薑桂  #338期  #時勢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