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搜尋&分類

​猶太人的會堂

撰文/蔡彥仁指導 主榮撰稿|聖靈月刊340期-2006.01|主題/在主裡快樂學習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引言


福音書屢次記載耶穌進入會堂教訓人(太四23;可一21),或在安息日按照平常的規矩站起來讀聖經(路四16)。使徒時代,提到古利奈、亞歷山太、基利家、亞西亞各處都有會堂(徒六9)。

而這裡所談到的是猶太會堂(synagogue),並非是我們所熟悉的「教會」。而《使徒行傳》十五章21節記載:「……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顯示出猶太會堂的起源甚至可溯及至舊約時代。那麼,會堂究竟源於何時?又扮演著何種角色呢?

猶太會堂的起源


關於猶太會堂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早在列王時代、或稍晚在被擄歸回時期,最晚則在主前一兩百年之間的埃及或巴勒斯坦等地。也有人認為,會堂起源於主前586年聖殿被毀,流亡巴比倫時期。

缺乏文獻明確記載的原因,可能是人們覺得沒有特別理由需要做這樣的紀錄,或者會堂是經歷長時間演變而形成的。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猶太會堂的主要活動、遺址的考古資料,結合當時的社會結構背景,描繪猶太會堂的原始樣貌。

「會堂」原文來自希臘文「synagoge」,意為「聚會之地」、「集會之屋」(bet ha-keneset,house of assembly)。在第一世紀,會堂是猶太社群的代表。外邦人若要向猶太人洩憤,或是攻擊猶太人,必然攻擊猶太會堂。

誦讀《陀拉》是會堂的主要活動。除此角色之外,猶太會堂也是聖經學校、講解律法、祈禱室、福利機構、平民學校、宗教法庭、政治議會、旅社、食物處理中心(合法屠宰)等等的統稱。

只要是執行這些活動的地點,在文獻當中都被稱為會堂,換句話說,由於文獻中並沒有其他機構扮演或執行上述的功能,因此從事這些活動的地點都被稱為會堂。然而,在會堂這個詞彙出現之前,這些活動是在哪裡舉行呢?

《使徒行傳》十五章21節說,「在各城內傳講摩西律法書之地」,其實就在城門寬闊處(city gate)。若單就聖經中的記載,城門寬闊處曾經是法庭、先知講道、眾人集合、先知責備人、進行交易,與長者所在的地方1。就如「申二十一19」所記載,「父母就要抓住他,將他帶到本地的城門、本城的長老那裡」,施行審判是它的主要功能,同時被視為是城市的核心地點。征服者在此設立王座,象徵爭戰的勝利(耶一15),也是君王聽取百姓意見的地方(撒下十九8)。

除了公共行政事務之外,城門也曾經是進行宗教崇拜的地點(王下二十三8),至於宣告摩西律法的記載則出現在「尼八1」:「到了七月,以色列人住在自己的城裡。那時,他們如同一人聚集在水門前的寬闊處,請文士以斯拉將耶和華藉摩西傳給以色列人的律法書帶來。」

雖然現存的文獻中沒有明確記載這些活動何時移轉到猶太會堂,但是從考古資料卻發現,在被擄歸回時期,巴勒斯坦地區的都市建築有很大的轉變。由於受到希臘化(Hellenistic)建築的影響,例如該撒利亞(Caesarea),以及大希律改建後的撒馬利亞城(更名為Samaria-Sebaste),城門邊不一定是寬廣的空地,取而代之的可能是猶太會堂。一般認為,按照習俗,猶太會堂要建造在城鎮的最高處或者中心,並且被認為是仿效聖殿的做法,但從Gamla2的考古資料發現,猶太會堂位在城鎮右側,與城牆相鄰,也就是城牆寬闊處所在之處。

猶太會堂的其他名稱


除了集會之屋外,《它穆德》時期的「學習之屋」(bet ha-Midrash,house ofstudy)也被認為是猶太會堂的由來。當時,學習之屋與猶太會堂是兩個不同的機構。猶太會堂的功能主要是作為猶太人的集體禱告,而學習之屋則用來研讀《陀拉》。

然而當時的手抄經卷很少,大部分都是默背在心中,直到印刷術發展之後,學習之屋才開始堆放圖書。學習之屋大多設在城外,遠離人口聚集的地方,可能是基於維持研讀經卷重要性的理由,才將學習之屋合併在猶太會堂當中。

猶太會堂還有幾個其他名稱,包括:禱告之地(place of prayer)、安息日聚會地(Sabbath meeting place)、教導之地(place of instruction)、聖所(sanctuary)等等,這些名稱大都來自於流亡的猶太社群,但是在巴勒斯坦只以synagoge來稱呼猶太會堂。

猶太會堂的聖化


由於流亡的猶太人身處異教環境之中,猶太會堂具有神聖地位,由此識別他們與眾不同。從以斯拉時代開始,直到第二聖殿時期,誦讀《陀拉》成為猶太會堂中的主要儀式。

形成這項傳統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申三十一11」的記載,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流亡的猶太人為了對抗外來文化的影響,以此活動強化社群的凝聚力。在這段期間,海外猶太人會堂還發展出禱告詞(或讚美詩)。藉由讀經、禱告、唱詩等宗教活動,顯出與周遭的外邦信仰活動的差異,提醒自己與外邦人之間的不同,這也是海外會堂不比巴勒斯坦會堂少的原因。

一般學者認為,聖殿被毀後,猶太人以禱告與誦讀經文取代獻祭。然而,也有人認為在第二聖殿時期,誦讀《陀拉》的儀式與獻祭活動並行,而且讀經儀式可由非祭司或非利未人主持,並且是每天在每個城鎮持續舉行。

換言之,早期閱讀《陀拉》是地區性的活動,並以城鎮為聚集的單位;後來,對於無法在耶路撒冷獻祭者來說,會堂成為聖殿的輔助據點,以滿足崇拜活動的需要。

當猶太會堂逐漸從社群功能轉為宗教功能之後,神聖化的意味更加濃厚。「利二十六2」所記載的「聖所」概念也逐漸被套用在猶太會堂上面。在這個演變的過程當中,猶太會堂幾乎是聖殿的縮小版,聖殿儀式因此得以保存。轉變的可能原因是聖殿被毀或基督教不斷滲透,造成猶太會堂聖化的意識。

在近代,不同派別的猶太教徒,對會堂「聖化」有不同的解釋。改革派認為,猶太會堂也可稱為聖殿,他們以禱告取代獻祭成為崇拜的主要活動,認為猶太會堂即是聖殿的延伸。

渴望重建聖殿的正統派猶太人認為,「神的殿」(house of God)不等於猶太會堂,一方面是因為許多基督徒用「神的殿」來形容教會,另外則是根據《聖經》的記載(王上八11;斯九9),提到聖殿(Temple)的規模與榮耀,猶太會堂是不能拿來相提並論的。即便《它穆德》記載以斯拉將猶太會堂比擬為聖殿,但仍有很多猶太人不認同此說法。

猶太會堂的內外構造


約在主後一世紀的小亞細亞,猶太會堂隨處可見,並且建築形式不盡相同。考古資料中顯示,早期猶太會堂建築可能參考當代希臘或羅馬式建築,並不具有宗教特色。就外觀而言,既非模仿自耶路撒冷聖殿,會堂內部構造也缺乏經文匣或其他宗教性的裝飾品。因此,這個證據也支持猶太會堂是漸進轉變的說法。

就外觀而言,猶太會堂建築並沒有特定的樣式,通常隨著他們居住地而有不同的建築特色。猶太會堂是否一定要有四面牆?可以改建成八邊形、橢圓型的建築嗎?可不可以有自己的建築特色呢?根據猶太拉比Ezekiel Landau的解釋,猶太律法沒有限制人的創造力,並且可以根據會眾的需求調整會堂建築的內外構造。

不過,他強調展現創意的動機,應該避免《何西阿書》八章14節的指控:「以色列忘記造他的主,建造宮殿,猶大多造堅固城。」如果人們只是想藉由會堂展現自己的財富,這是不符神的旨意的。Ezekiel Landau對猶太會堂建築的解釋成為一種權威,從此會堂建築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外在裝飾,但任何建築型式都是允許的。

就會堂內部來說,每個猶太會堂內部都有約櫃(ark),然而與舊約時代的約櫃是用來放置《陀拉》,並有幔子(parokhet)保護。其他擺設包括誦經壇(biamh)等。

在座位安排上,會堂裡的座椅大都是長條椅,大家把愈靠近約櫃的座椅,視為上好的座位。在大部分的會堂裡,信徒可以依照先後到達的順序選擇自己想要的座位,而某些會堂內有購買座位的習俗。此外,會堂內採取男女分座的方式,女性必須坐在不被男性看見但仍可看到聚會進行的地方。

這麼做的原因是避免男性在聚會過程因為太接近女性而分心。這種座位的分法,可能來自猶太教改革運動,或來自於伊斯蘭教的影響。因為從過去會堂遺址的考古資料中,沒有分座的安排,《它穆德》的資料當中,也存在男女併坐的記載。

猶太會堂的詩頌


哈贊(chazzan)又稱為「贊禮員、引唱人」(cantor),負責會堂的宗教儀式以及音樂崇拜。哈贊除了必須具備帶領詩頌的能力,同時要恪遵教規,並且熟練各種教義和經文。

在早期,崇拜儀式進行時,贊禮員必須站在約櫃前方較低的講桌,以此表示對神的尊敬,而不像現今是站在誦經壇上。而贊禮員站立時應面朝何方,也有不同的講究。對於保守派與改革派猶太教徒而言,贊禮員是面對會眾,而正統派猶太教徒則是背對會眾,面向約櫃,以此表示對神的尊敬。

然而,贊禮員的教職在近代受到很大的質疑。由於過份強調祈禱文的音樂性,往往忽略了文字的內容。尤其十九世紀成立了學校專門訓練贊禮員,使得會堂音樂的研究風氣開始盛行,不僅揉合傳統與現代風格,同時創造出時代性曲風。

某些會堂大量採用贊禮員,以增加會堂聚會的吸引力。然而,反對者則希望將聚會儀式單純化,廢除贊禮員,僅以拉比或指派會眾進行領讀。例如在改革派猶太會堂中,領讀者的地位是高於贊禮員的,並且以讀經取代詩頌。

不過,詩頌的重要性並不因此下降。合唱詩班是會堂中的一項重要發展。對正統派猶太教徒而言,因為限制參與崇拜聚會者的性別,因此合唱詩班以男性為主,而改革派則容許男女混聲詩班,然而還有其他的猶太會堂採用會眾的集體合唱,這一點打破了原有以領唱人主導崇拜的傳統,反而讓會眾能更積極參與整個崇拜的過程。

在崇拜過程當中使用風琴,曾經引起相當大的爭議。由於這是模仿基督教會的做法,並且在彈奏風琴違反了安息日的規定,直到十九世紀的猶太教改革運動,彈奏風琴在德國、法國等地才被接納。

猶太會堂的儀式用語


雖然猶太人可以使用多種不同語言誦讀《它穆德》中的禱告文,但是傳統上猶太教會堂的儀式用語是希伯來文,而某些禱告文可以使用亞蘭文(Aramaic)。將崇拜用語和禱告文翻譯成地方方言的作法,直到十九世紀才愈加普遍。

但是,保守派猶太人並不認同此一做法。他們認為希伯來文是猶太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因此對這些猶太人來說,讀經禱告一定要用希伯來文,不可隨意更改。

講道上使用地方語言沒有遭受太大阻力的原因,可能講道本來就不是會堂的主要活動。在讀經之外增加講道,是近代在西班牙、德國等地才有的活動,而後來在英國美國等地,才發展成會堂內的主要活動。

猶太會堂的公益事業


猶太教會堂也扮演公益事業的角色,又稱之為「策達卡」(tzedakah)。策卡達源自希伯來文字根「zedek」,意思是「公義、公正」。這是承自於聖殿時期的傳統,聖殿中有一個房間,永遠保持黑暗,使人看不清楚出入的人。

因此富有的人可以留下財物,而窮人各取所需,並不引人注意。猶太會堂中也有類似的房間,並且設置了慈善箱(kuppah)。

在猶太人的觀念裡,接受策達卡的贊助並不是羞恥的事情,話雖如此,但是捐獻者仍須留意如何保持他人尊嚴。無限制地照顧窮人並非此機制的原意,而是希望從這種方法製造機會,讓人重新得力的機會。

結語


由以上的簡介,我們可以知道猶太會堂歷經長時間的演變,在不同的時代和生存環境中,為因應社群生活的需要,擔負起多重的角色。同時,會堂代表著身分認同,使散居在萬民之中的以色列人,得以藉此省思屬神子民的身分。

經常參與會堂活動,代表著實踐律法以及生活儀禮的義務,信徒之間彼此交流分享,談論信仰經驗和心得;除了努力研經禱告,也顧及信徒生活上的軟弱,在在都值得今日教會參考。

註:
1.有關這方面的記載可參考以下經文:王上二十二10,以色列王和猶大王約沙法在撒馬利亞城門前的空場上,各穿朝服,坐在位上。所有的先知都在他們面前說預言。耶三十八7,在王宮的太監古實人以伯米勒,聽見他們將耶利米下了牢獄(那時王坐在便雅憫門口)。代下三十二6,設立軍長管理百姓,將他們招聚在城門的寬闊處,用話勉勵他們。得四1-2,波阿斯到了城門……從本城的長老中揀選了十人,對他們說:請你們坐在這裡。創二十三10,18,當時以弗崙正坐在赫人中間。

於是,赫人以弗崙在城門出入的赫人面前對亞伯拉罕說...都定準歸與亞伯拉罕,乃是他在赫人面前,並城門出入的人面前買妥的。賽二十九21,他們在爭訟的事上,定無罪的為有罪,為城門口責備人的設下網羅,用虛無的事屈枉義人。摩五10,你們怨恨那在城門口責備人的,憎惡那說正直話的。

2.Gamla 所在的行政區,毗鄰著古加利利轄區的東邊,它的名字在今名「戈蘭高地」中被保留著。2005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totheends.com/tithchi.htm。






文章標籤:  #蔡彥仁指導 主榮撰稿  #340期  #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