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1.如影隨形的罪

撰文/陳光照|聖靈月刊366期-2008.03|主題/寬恕(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還未懂事的小孩童,會因搶玩具而互相拉扯,搶輸的不甘心便嚎啕大哭,這時,佔有慾已在人的心中萌發;稍長,與兄弟姊妹在父母面前爭寵,會耍些小聰明或撒個小謊,來博得父母親的疼愛,自私心隱然成形;再長大些,開始注意自己的外表、穿著,在乎別人的眼光,虛榮心、嫉妒、貪婪、爭競一一呈現出來;上學之後,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同儕的影響相對地加深,為了融入小團體,討好人,搞小圈圈、惡意攻訐別人,往後沉迷於電玩世界,流連忘返,無法自我約束,行為乖張,令人頭痛,人的罪性已展露無遺,衍生而出的暴力、偷竊、勒索、吸毒等罪行,便罄竹難書了。

罪惡的形成,往往是循序漸進、有跡可尋的,初時是微不足道的意念,驅使人產生貪慾、佔有慾,然後加深為嫉妒、爭競、惱怒、忌恨……,最後終於良心喪盡,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弗四19)。主張「人性本惡」學說的中國古代先哲荀子,觀察到惡的本源乃是出於人的私慾:「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荀子‧性惡篇)

他承認人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所以私慾已存在於人的本性當中,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不得不想盡辦法去求得,但偏偏慾望是無止境的、填不滿的,若不知節制,一定會造成與人惡性競爭的局面,導致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社會大亂,永無寧日。

他的說法與雅各長老所說的不謀而合:「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一14-15)。荀子想要解罪的蔓延,提出他的想法:用禮義來教化,作適當的約束、克制,這是儒家一貫的主張,但他加上用法律來規範,成為所有人行事的準則,必要時可用刑罰來嚇止人民的犯行,可是反而變成國君轄制百姓、鞏固至高無上之權力的手段。嚴刑峻法使人民生活在恐懼當中,未蒙其利,反受其害,人的行為也未能導正,這是用人的方法,根本無法抑制犯罪的行為。

要解決罪的根本問題,只有從《聖經》去著手,《聖經》是神的話,作為一切行為的準則:「少年人用什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神的話!」(詩一一九9)、「求祢用祢的話使我腳步穩當,不許什麼罪孽轄制我。」(詩一一九133

罪的本源


罪是由亞當犯罪入了世界,使世人因此也都犯了罪(羅五12),但亞當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原是無罪的,所生活的伊甸園也沒有罪的存在,可是終究他與夏娃還是犯罪了,就是違背神的命令,吃了神禁止他們吃的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便永遠與神的生命隔絕了。如此說來,一定還有引誘他們犯罪的主體存在。

那就是躲在暗處的魔鬼,一切的污穢、惡毒、強暴的事,都由牠而來。牠本是受造的天使,因被察出不義、心中高傲(結二八15、17),不守本位,高抬自己,想與至高者同等(賽十四13-14),犯了罪,被趕出了神的聖山,從此抵擋真神,在世上遍地遊行,引誘世人犯罪,想盡辦法破壞神救贖的工作,並藉奇事迷惑世人拜牠,使他們陷在拜偶像的大罪當中,神的震怒便常在他們身上。

始祖犯罪就是中了牠的詭計,以致世人都臥在那惡者的手下(約壹五19),生活在罪中,身心都不平安;想要對付罪,卻力不從心,身不由己,正如保羅心中的吶喊:「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若我去做所不願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做的。」(羅七18-20),道盡世人無奈的寫照!一切罪惡的起源是出於魔鬼:「犯罪的是屬魔鬼,因為魔鬼從起初就犯罪。」(約壹三8

罪性與罪行


一個人的個性會影響他的行為。個性內向,表現出來是拘謹、安靜;個性外向,表現出來是熱情、大方。同樣的,愛乾淨的人,會時時整飾自己的儀容,外表顯得容光煥發;邋遢懶惰的人,穿著隨便,放蕩不羈,看起來萎靡不振的樣子。什麼樣的個性,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特質,就是所謂的「醞於內而形於外」。

主耶穌說過:「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太十二35),又說:「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太七17),心裡所存的善是指善性,所行出來的也是善;心裡所存的惡是指罪性,行出惡來就是罪行。孔子也說:「一個人先看他所做的事,再觀察他做這事的動機,然後再審察他做這件事以後,內心是否安舒,是否是他所喜歡做的,用這個方法去觀察一個人到底是邪還是正,他怎能掩藏得住呢?」(論語‧為政篇)

所以要判斷一個人是善還是惡,完全取決於他的存心,因為心性會決定一個人的行為往哪個方向去做,懷著罪性,所作所為就脫離不了罪行。就是因為人有罪性,不自覺行地行出惡來,時時與良心交戰,最後愈做愈壞,泯滅良心。

罪性隱藏在人性當中,有句名言:「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因為最難駕馭的就是自己內心的缺點。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篇),像孔子這樣注重德行的人,在進德修業方面都無法做到使自己滿意,後面兩句和保羅所說的非常類似:聽到正確的道理,不能做出來;不好的行為也無法改正。

可見人都有劣根性,不容易接受別人的規勸,明明是對的,卻做不出來,知道不對,反而偏偏去做,這就是罪性在支配人的念頭,然後表現於外的,如:不愛良善、喜歡不義、放縱情慾、迷信固執……等,都是罪的行為了。人最大的罪,莫過於違逆神,不敬拜這位創造人和宇宙萬物的主宰,真正的忘恩負義了。

人因亞當一人的悖逆,世人都承擔了他的罪,同時罪性也進入了人性,與神聖潔的性情相左,引發出惡的意念,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

解決之道


始祖犯罪後,神便開始祂完整的救贖計畫,首先揀選屬祂的人,要從罪惡中分別出來,如:塞特、以諾、挪亞、亞伯拉罕、以色列民,並且應許凡遵守祂命令的,便稱他們為義,賜福給他們。最後還親自道成肉身,救拔陷在黑暗中的人,敗壞掌死權的魔鬼,為新約的選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道路,可以坦然無懼回到神的身邊(來十19-20),表明神寬容人的罪,能夠再有機會重新享受有生命樹的樂園(啟二二1-5)。

我們惟有靠神的憐憫、聖靈的幫助,治死情慾,勝過罪的引誘,才能脫離罪性。不可因一時的軟弱,為惡所勝,要不斷靈修自己,與主密相契。《雅歌》的作者提醒我們要擒拿毀壞葡萄園的小狐狸(歌二15),葡萄園是我們的家庭、教會,也可以是我們的心園,是靈修、實踐愛的場所。小狐狸可以指著內心的懷恨、惱怒、嫉妒,破壞愛的團體;也可能是個人的小毛病、壞脾氣、不良的習慣,影響我們的靈修。所以要謹慎看守,不容魔鬼乘機破壞,這些會讓我們遠離神、趨向世界、靈命不保,因此必須把這些私慾,從內心徹底清除,把罪性連根拔起,過聖潔屬神的生活。

「人不制伏自己的心,好像毀壞的城邑沒有牆垣。」(箴二五28)、「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二15)。如此,如影隨形的罪,便會逃得無影無蹤了。






文章標籤:  #陳光照  #366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