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評論


&

搜尋&分類

當代青宣與教會發展

撰文/蕭榮燦|聖靈月刊373期-2018.10|主題/扎根在少年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主耶穌為了拯救祂的兒女,親身到這世上,選召門徒並建立教會,臨別前還殷殷教導門徒要廣傳福音(可十六15-20;徒一8)。保羅也在他的監獄書信中提醒大家,環境雖然困難,還是要堅持信心、努力不懈,無論是否得時,總要努力去傳,並用百般智慧把福音傳出去(提後四2;西一28)。

這樣的教導清楚記載在《聖經》上,可是不少信徒非但未能身體力行,更隨從今世的價值風尚,過度看重學業,導致教會中年輕一代因為補習而放棄各種聚會,對教會事奉工作漸失熱忱,以致與教會漸行漸遠,甚至於近年來青年團契大大退步,適婚青年與未信者通婚者愈多,更嚴肅的是,教會缺乏向青年傳福音的經驗與帶領!
從後現代角度反思青少年事工

《但以理書》上預言末時人的知識必要加增,而在人類歷史文化的進程中,有三個重要的思潮,深深影響著人類文化、信仰及社會的發展,即前現代、啟蒙時代及後現代。

前現代思潮以西方中古時期為著,特點在於倚靠傳統和權威的基礎下,決定了當前的文化、知識、信仰及道德等規範。當時人們相信,人生有客觀存在的目的,而社會也有理想的秩序,但這些目的和秩序都是超然性,並非建基於人的選擇上。

因此,當時的社會比較容易接受,以傳統及天上權威作為倫理道德及信仰的標準,例如西方的教廷和《聖經》,及中國的儒家思想及民間傳統。

工業革命起,科學與理性主義興起,凡事都可懷疑,並可用科學及邏輯的方法來論證和檢視。對於沒有證據或未經批判的思想都加以質疑,包括傳統和超然性的權威;《聖經》的權威也受到質疑。

二十世紀起,後現代思潮承接著尼釆「神死」的觀念,質疑根本沒有絕對客觀的真理存在,宗教也受到批判,因為人們認為過去所有閱讀都被社會權力所影響,就以《聖經》為例,後現代主義者認為《聖經》作者,是為了要達到某些宗教甚至政治目的,而非客觀地將歷史事件記載下來。

《聖經》不再是唯一的權威,耶穌也不再是唯一的拯救,個人的主觀經驗便是他的真理,在後現代主義的社會裡,個人感受和經驗比真理還更重要!
後現代的青少年文化與出口

這世代的青少年不再單單希望知道或聽到有關各方面的事情,而是更強烈渴望能夠經歷這些事情,而互動的電視及網上電腦遊戲,尤其在角色扮演的遊戲中,讓他們可以在虛擬的世界中獲取經驗上的暫時滿足;極端一點,則選擇濫用藥物來獲取。青少年喜歡同儕認同,看重體驗中學習的實務課程,講究做中學,不喜歡講理論。

我們也可承著這路徑去接觸青少年人,在後現代的社會裡重視的是基督徒的生命經驗,多於有系統及詳盡解釋福音。因此,以小組形式學習,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在互動和分享中彼此交流和體驗生活上的經驗,加強傳福音的說服力,例如輔導、訪問、體驗營中大哥、大姊生命的見證。

而早期真教會的受聖靈、病得醫治、心靈得甦醒的椎心入骨經驗,迅速將真教會於二十世紀在台灣各地傳開、建立。近幾年來的青少年福音工作,廣為採用的體驗營或成長營,均以活潑、做中學方式作為福音切入點,帶領青少年進一步認識神,已經成為向青少年傳福音的有效媒介。
具體有效的青少年福音平台

台灣近來因為生命教育而開放校園,讓教會有機會對學生集眾式演講、班級經營,進一步在校園或教會裡舉辦體驗營,或做師資培訓、教師體驗營等。有些則與學校合作辦音樂營、雙語營,未信的孩子參與踴躍,而教會經費花費不多,親子帶進教會機率也很高。

依此原則,進一步作一星期、寒暑假、整學期的課輔班,找大學生或國外青年來教,配合《聖經》卡通VCD教學、見證、禱告等福音造就,參與宗教教育。另外有些是於高中、大專裡成立社團,經營福音課程與活動,容易得到學校認同及經費補助,借場地和邀慕道朋友也更容易。

近年來更於聯總聯絡下,台總宣道處發文召集大專生青年志工團赴菲律賓、泰國等地推動海外華人宣道,促進國際青年聯誼,落實身體力行的基督教信仰。
為了明日的教會務得今日的青年

2007年3月22-23日第二屆「國際宣牧聖工研討會」中,趙傳道指出1959年本會發起宗教教育迄今,栽培了不少傳道和教會聖工人員,近來因為後現代主義影響,以及教會的青年帶領方法未及更新,而忽略了年輕人的同儕文化、做中學、講效率、重過程的互動模式。

過去重威權、愛講理的模式不再能滿足、帶領他們,年輕人從教會事奉中漸行漸遠、缺乏歸屬,而且社青團契明顯退步。所以他剴切的指出今後本會青年事工的目標為:

1.培養青年成為青少年事工的決策與執行者,不再是跟隨者。鼓勵教會充分授權給青少年事奉機會。
2.培養知行合一、聽道行道一致的青年。
3.規劃青年組織和做中學、同儕學習的訓練模式。
4.推動青少年宣道模式。
5.培養青少年的國際觀,推動青年海外宣道工作。

為了得到明日的教會,我們要先得到當代的青少年。






文章標籤:  #蕭榮燦  #373期  #時勢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