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敲敲你家大門

撰文/紫荷|聖靈月刊410期-2011.11|主題/家庭訪問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緩慢與效率的變遷

早期的年代,尤其是宗教教育還在星期日舉行的時候,教員們最常利用下午的時間進行家庭訪問。一般而言,兒教組的小朋友是非常期待老師來訪,也因為當時還是農業時期,或是工商社會剛成形,人們的生活步調較緩慢,家長們也樂意接待。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雙薪家庭增多,大家在忙碌之餘,對於是否要撥空接受訪問,都成了一個再三考慮的課題。除了時間緊湊外,面對只有假日才有空打掃的家,環境整潔無疑是一項考驗,有的人光用想的,就覺得很累。「拒絕」好像是最省事,也是最有效率的答覆呢!

也有些人認為,現代科技發達,手機一通就可以暢談,或是可以在教會碰面、家裡很平安,因此家訪的必要性就不高了。以與時俱進的觀念來看,似乎也行得通,但別忘了,教會是秉持激勵信仰、造就靈性的大前提來從事這項事工,並不同於一般學校中的家庭訪問。當看重「細心照料羊群」的使命時(箴二十七23),是不是讓你對這項託付不敢掉以輕心;或了解訪問人員的辛苦和負責的態度時,你是否更願意敞開你家大門?

猶記得筆者在初級班的時候,知道老師將來訪,心中不是那麼願意,一來尷尬,二來不知道要和老師說甚麼。於是當天的我,就學起約拿逃避的不良示範,躲到家裡的頂樓。當然,也是擔任初級班教員的母親是一路領著老師上來找我的。「XX,出來喔。老師來了!」當時,我真的好糗!老師來訪問並不是什麼大事,我也沒做壞事,不怕老師來「告密」,只是生性害羞、內向而已。不過,相信現今的小朋友大方多了,雖然有的也會小小害羞一下,但一定不至於和老師玩躲貓貓吧!

教員到家裡進行訪問,為的是要更了解孩子的個性、成長環境、信仰背景……,與父母或祖父母交談中,也可以增進彼此的熟識度,對於將來輔導、關心小孩,更能得心應手。教會也有訪問組,按照區域分組,每一區都設有數位成員,和傳道、長執,一起進行信徒的探訪工作。


 
愛到心坎、溫暖宅配

訪問,無非是要以同靈之愛、互為肢體的心情去關懷教會的信徒或是慕道者。藉著在家中輕鬆、近距離的對談,讓彼此更加的熟悉。有時也要兼具關懷、造就、喚醒及搶救靈魂的重大使命。

教會是一個大家庭,雖然大部分的信徒都能在教會中相遇,但礙於時間、空間的不便,要再進一步的溝通、了解,還是要透過「家訪」,達到「愛到心坎、溫暖宅配」的感受。


 
生命誠可貴 靈魂價更高

有位癌末、瘦骨如柴的慕道朋友,當天的健康情況不好,訪問人員探訪時勉勵她憑信心受洗。受洗後臉上多了笑容,雖然三天後就過世,但她的先生表示,在離世前他的太太好像在跟人對話,一直說:我知道了,我得到了。事後推論,應該是主和她說話,彷彿也得到了聖靈,這一切都讓家屬和弟兄姊妹感到很安慰。

其實,這段時間因為她的身體極度虛弱,也只來教會一次,但是訪問和宣道人員,每星期都去她家談論道理,煮東西給她吃,讓這位慕道朋友相當感動。過世後,她的姊姊向訪問人員提起,「小時候路過台北教會,妹妹看著招牌就說:『這個教會是真的,我長大後也要來這間教會。』」事隔多年,她真的歸主名下,也在主裡安息,讓人深感神奇妙無比的帶領。


 
真誠傾聽 協調勸勉

有些信徒對教會、對同靈有些不同的意見或想法,會藉著訪問人員來訪的機會抒發心情。曾經有訪問人員到某一位老姊妹的家,老姊妹便抱怨她常常坐的位置被另一個老姊妹「佔去」坐了,她的心裡非常不滿。也許我們會覺得小事一樁,但對於老人家,可是嚴重的事,因為她選擇的位置,可能是避開了冷氣、風扇的出口,也可能是最能清楚聽到講道者的聲音。

也有人聊著聊著,就會說:「某某人怎樣不講道理,我不想去教會的時候看到他。」「教會強調是愛心,可是誰誰誰,都沒有愛心,為什麼我還要去教會?」「他很強勢,跟他一起同工很有壓力。」

聽到這些類似抱怨、不滿的話時,訪問人員和偕同前往的傳道、長執智慧的言語,就顯得舉足輕重。因為話說得合宜,如金蘋果落在銀網裡;口善應對,自覺喜樂(箴二十五11,十五23)。訪問人員要同理傾聽,用智慧排解、勸勉,站在聖經的立場,不偏左右。因為若發言不當,或有疏失,容易讓原本就有意見、較敏感的受訪者感到排斥,甚至不來教會。因此,撫平受訪者的不滿或創傷,讓他能夠重新認定信仰的真價值,是訪問的重要原則。


 
復甦靈性 提升靈程

有些較軟弱的信徒,不喜歡到教會來,若是家裡被安排家庭訪問或聚會時,就留下家人,自己則藉故外出。有一次訪問人員到家裡去坐了一會兒,他剛好也從外面回來。還好,他並沒有閃躲,而且很高興地和大家打招呼,並且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我以後安息日都會去聚會了。」訪問人員也笑笑地跟他說:「好呀,你說到要做到喔!不然,我們會再來你家訪問。」

對於較少來教會的弟兄姊妹,我們要以耶穌尋找迷羊的慈悲胸懷(路十五3-7),循序漸進的帶領他們歸回羊圈。由於久未踏進教會,他們對教會的疏離感和害怕,不是一般信徒可以理解的。曾有人向訪問人員表示:「這麼多年沒來教會,想到要爬到二樓會堂,腿都軟了。」畢竟人要克服自己內心的障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也曾有數十載沒到教會的同靈,透過教會舉辦的活動,再度回到主的懷抱。這當中,訪問人員於事前不斷的禱告、邀約、確認,並且事先請幾位同靈一起協助,讓這位信徒當天感受到主內一家的溫暖。其中有一名信徒的父親因病過世,訪問人員知道後,於晚間聚會結束,便偕同傳道連夜去他的老家慰問,而回程時已將近凌晨時分了。這個舉動也讓這位重回教會的信徒,難以言喻的感動。

其實一時信心冷淡的信徒,透過持續的關心、探訪,有些人還是會重拾起初的信心,回到神的懷抱中。而當他們願意再踏進教會時,接下來的帶領與跟進工作仍要持續進行。有時候對於這些信徒,我們也要像帶領慕道者或初信者一樣,不要過於急躁,避免讓對方感到偌大的壓力。

當他們能主動參加靈恩佈道會、守安息日或晚間聚會時,漸漸地,也勉勵他們重視與神相親、與同靈相近的信仰生活,更積極的是能夠參與教會種種事奉的工作。看見弟兄姊妹從軟弱中站起來,殷勤聚會、追求道裡時,天上的真神也和我們同感歡喜。


 
貼心關懷 禱告交託

當信徒身處患難,心中有許多憂苦,去探訪時要特別注意我們的言詞。最忌直截了當的揭瘡疤、撒鹽巴,或讓受訪者有被質問的感受,尤其探訪病痛、操練中的同靈,更是如此。畢竟,再多勉勵的話語,都不及聖經給人滿有力量的安慰。「陪你一起禱告」、「有人為你禱告」短短兩句話,筆者認為是關懷的最高境界,讓受訪者用平靜的心來到神前,親自體驗禱告的功效。而將人完完全全地帶到神面前(西一28),不只是引人歸主的基本守則,也是訪問人員,再次提醒信徒的機會教育。

有位罹癌的姊妹,每次到台前禱告總是淚流滿面,教會的弟兄姊妹也長期為她代禱。白天有福音組的同靈陪她查經,在教會也可以看到大家對她噓寒問暖。有一次安排家庭聚會,參加的人數很多,大家信心的勉勵和關心,也讓家人感到很溫暖。日後,見她原本因化療導致生活機能退化的行為,都有明顯的進步。這一切,看在眾人的眼裡,不僅對神生發感謝的心,也替這家人感到無比的欣慰。

有時候,病人的狀況並不允許常來聚會,或是去探訪,這時要抓住機會,透過家人了解目前的狀況,轉達關懷之意。也可以招聚弟兄姊妹,寫下勉勵的字句、聖經的話語,送給當事人。讓他明瞭,他並不孤單,天上的真神是永遠的依靠。


 
進門做功課 出門閉金口

說起教會信徒的「內幕」、「祕辛」或是家中的陳設,訪問人員是最能如數家珍的。心中知道這麼多不能說的祕密,憋著難過嗎?吼──,要注意喔!想想看自己適不適合當訪問人員。

當踏進信徒家門後,甚至是看到欲前往的住址時,對其周遭環境,腦海中會有些初步的臆測。「喔!住的是重劃區」、「那一帶是舊社區」、「就在教會附近」、「那邊的房子不便宜」等等。到信徒家中訪問,絕對不是來看別人的家裝潢得漂不漂亮、家裡整不整齊,住的是豪宅,還是「好窄」而已。坦白說,懂得欣賞,是一種樂趣,但絕不要成為評論家。尤其當這個家「亂中有序」讓你眼花撩亂、「塵土飛揚」讓你坐立難安,「祕密檔案」讓你大吃一驚……。出了別人的家門,千萬千萬要記得訪問的職業道德──守口如瓶啊!

對於較熟識的信徒,很容易打開話匣子天南地北的聊,但對於不是很聊得開或是陌生的信徒,就要做好事前訪問的功課。可以從旁探聽家中的狀況、家人的喜好,熱衷的興趣,免得話不投機三句多的尷尬。

若遇到好多年沒來教會,也不接受訪問的信徒,這時可以先用電話聊天,並在之前想辦法藉由其他可能認識的信徒去了解,盡量找話題和他接觸。曾有訪問人員,輾轉得知這名信徒家人的概況,於是把焦點鎖定在子女的身上,結果對方侃侃而談。雖然還是沒讓訪問人員踏進他的家門,但是一顆冰冷的心已經慢慢的融化,並且這家人也能主動親近教會了。


 
開不開門 兩樣情

訪問之前,透過電話邀約、確認,是一種禮貌和尊重。一般而言,如果對方表明不方便,就不要勉強。有信徒接受訪問,但開門後,其未信的家人卻拿著掃把「伺候」,雖不至於轟個全壘打,但其不友善的態度,足以讓你想拔腿狂奔,但仍要用高EQ、面帶微笑的說聲:「抱歉,打擾了!」直到大門硬生生的發出巨大聲響,才無奈的轉身離去。如果,還有下一戶人家要探訪,得趕緊調整心態,向前出發。

當然,遇到敞開大門,非常熱情招待的信徒,自然會讓訪問人員心情愉快、相談甚歡。曾遇過有信徒在訪問人員來訪前,已準備好一桌的佳餚,雖然不是用餐時間,仍用心的烹調,令人感佩。相信她歡喜接待的心,神必記念。


 
認清自己 重靈修

訪問人員必須認清自己分內的工作,按時、恆心的進行電話邀約和親自訪問。當然平時的準備工夫不可少,在教會碰面時要主動、親切的和信徒打招呼、建立感情。並留意一段時間沒來聚會的信徒,從旁了解原因,接著以電話關心,進一步的到家裡探訪。當信徒覺得你值得信賴,自然較願意打開家門請你進入,甚至也願意將心門打開,與你同樂、同哀哭。

曾經有信徒向訪問組長反應:「不要叫某某人來我家訪問」。了解原因後才知道,原來這個訪問人員平時就心直口快,講話不夠委婉,甚至聽在對方耳裡有種被指責的意味,讓人很不舒服。因此,身為訪問人員,平時就得注重靈修,有良好的態度和品行,讓人容易親近,加上日積月累的經驗和技巧,藉著禱告將神所託付的聖工,做得更盡善盡美。

而面對各式各樣的信徒,也許你已經是閱人無數,也許技巧仍顯生嫩,但從其互動中也是一種學習,不管對方是皆大歡喜的接待,還是擺上臭臉,這項事工還是要持續的傳承下去,必須勉勵自己為主而做,甘心事奉。

至於如何加強自身的本質學能,我想,還是以「願做的心」和「膝蓋工夫」為前提,接著就是「做中學」。教會的事工是需要不斷的傳承,藉著經驗的累績,讓自己的膽量、技巧愈加純熟,更擅於應對與勉勵。教會也需定期舉行事工人員的講習,鼓勵更多或更年輕的信徒加入這個事奉。

目前訪問的對象或家庭,皆以白天有空閒的同靈為主,然而仍有很多信徒晚上才會在家,因此夜間訪問確實有其必要性,如此,才能全面詳知羊群的景況,達到按時分糧的果效。當然,這也要彼此有共識,願意「捨」時間、「得」福氣。


 
一聲問候 好契機

一直以來,教會的兩大方針就是對外宣道、對內牧養。這兩者沒有孰重孰輕,而是齊頭並進、相輔相成。除了講台的信息、同靈間的關懷外,牧養主要的積極作法還是來自於訪問人員殷勤的探訪。如同前述所言,訪問是兼具關懷、造就、喚醒及搶救靈魂的重大使命。

我們知道任何事工都是可大可小,可輕可重,端看我們如何去看待。如果要配得主所稱讚:「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二十五21、23),那我們就要用心的去「經營」手上的聖工。

而要取得信徒的信賴,或是拿到進他家門的「許可證」,有時候是需要用心「搏感情」和長時間的等待。而在服事的過程中,禱告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工夫。在禱告中求神賞賜智慧,讓我們口說造就人的話,讓受訪者可以感受主內真誠的關懷。

適逢秋季靈恩會期間,訪問的工作又要積極地動了起來。別忘了,您的一通電話、一聲問候,也是神動工的好契機。

1.參考書目:《信徒生活手冊》,賴英夫著,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教牧處,1996年8月。

2.感謝本會兩位執事娘,兼資深的訪問人員,予以本文的協助。






文章標籤:  #紫荷  #410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