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論壇


&

搜尋&分類

​列國的結局(一)──西邊鄰國非利士的結局

撰文/黎為昇|聖靈月刊418期-2012.07|主題/生命的無價寶(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從本段開始論到圍繞猶大的列國(二4-15),西番雅先知針對當時的列邦提出預言與警告,包括西邊的非利士(二4-7)、東邊的摩押與亞們(二8-11)、以及當時世界的兩大強權──埃及與亞述(二12-15)。

對列國的審判,不只出現在《西番雅書》而已,其他先知書中例如《阿摩司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等,都有類似對列邦宣告預言的內容。基本上選民不是住在一座孤島之中,他們與列邦比鄰而居,彼此不但有熱絡的交往,甚至在文化、政治、經濟上相互的影響,當然彼此利益的衝突也使這地區格外的複雜,因此當先知針對鄰近的列國發出警告,必能使當時的選民感同身受。

先知針對列邦的宣告,最主要表達三個重點:第一、神是全人類的神,這意味不是只有選民的一舉一動在神的掌握之中,外邦人的一舉一動也在神的掌握之中。第二、連這些外邦人所作所為,神都追究懲治,更何況是作惡的選民呢?神目前任憑這些列邦為所欲為,為的就是積蓄神的忿怒,以便最後的一擊,這給當代反對王改革的惡勢力,有濃濃的警告意味。第三、在這段信息中,出現與選民未來的前景有關的信息,也就是出現「(餘民)」的字眼,並且他們會得外邦之地,因此值得我們再更深入地探究在其字裡行間背後的救贖經綸。

直譯經文:

因為被丟棄的迦薩將發生,且亞實基倫到荒廢;他們在正午驅逐亞實突,且以革倫將連根拔起(二4)。

禍哉!沿海地區的居民,基利提人啊!耶和華的話抵擋你們,迦南啊──非利士人之地,我將摧毀妳連一個居民也沒有!(二5)

沿海地區將成為有牧人的蓄水池與一群群的羊圈的草場(二6)。

有一地將為了猶大家的餘民,他們將在牧場之上牧放,他們晚上躺臥在亞實基倫的房中,因為耶和華──他們的神必眷顧他們,祂使他們的產業歸回(二7)。

第4節一開始先知用「(因為)」來解釋前文所提及的為何要尋求神,並且尋求在神發怒的日子能被隱藏起來,簡單說是因為禍患即將臨到非利士的四大城,很快地,猶大地也很難倖免。事實上非利士沿海地區應該是五大名城中的迦特(Gath)沒有被提及,也許在西番雅先知的時候,那城已不復存在(摩六2);也有學者認為或許因為在烏西雅王時代(代下二十六6)曾經攻下迦特,因此迦特仍在猶大統治之下,不列入非利士五大城名單之中。1

先知先針對非利士的四大城為代表說明非利士的預言:「(迦薩)」原意是強盛,2與「(離棄)」3發音相近互為諧音,先知用作為形容詞的被動分詞「(被丟棄的)」來形容這命名為「強盛」的城將被神丟棄,而淪落到「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窘境。「(亞實基倫)」可能是根據「(秤重)」的字根而衍生的字,其意為「我被估量」的意思,是歷史悠久的市集。這個原本是地中海東南緣被人看重、眾多人口聚集的都市,先知預言她最大的結局卻是荒涼之地,不再為人記得。

(亞實突)」的字源是,其原意是「要塞」,意味著這地是被人看守,甚至建設了防守工程的地方。而「他們在正午驅逐亞實突」中的「(驅逐)」,其意為將某人遷移到另一個沒有人居住或被社會隔離的地方。諷刺的是亞實突的居民卻在正午炎熱人們休息之時,因為災禍臨到而慌忙逃走。「(以革倫)」根據其字源「(拔根)」,其意思為連根拔起,先知也根據其意直指出以革倫城也必被連根拔起,也就是被徹底摧毀。

若我們觀察筆者所擷取的地圖,找出迦薩(Gaza)、亞實基倫(Ashkelon)、亞實突(Ashdod)、以革倫(Ekron)的位址,便可發現若由南向北的方向來看,這樣的排列是越來越接近耶路撒冷(Jerusalem)。其實根據先知所列的四大城順序,最先的迦薩在耶路撒冷南方約六十公里,而最後的以革倫離耶路撒冷最近,只有約十二公里。毀滅自迦薩一步步的向北逼近,災難離耶路撒冷愈來愈近,這是巧合嗎?先知言下之意就是告訴選民:「你再不悔改,下一步就是你」!果真第三章就針對耶路撒冷開刀。

類似這樣由外向內的警告,也出現在《阿摩司書》,先知從以色列的鄰國開刀,發預言責備他們,但最後被譴責的主角其實就是以色列。神有時透過周遭所發生的事情提醒我們,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醒悟、悔改(路十三1-5),而不是定人的罪,將別人所遇到的災禍品頭論足一番,一副儼然自己是神的代言人,輕易地為別人的禍患下了自以為滿意的註解,耶穌糾正這樣的人說:「但假如你們不悔改,你們所有的都要如此滅亡(直譯)」(路十三5)。

第5節先知用「(禍哉)」感嘆的口吻,表達他對神要摧毀非利士地的災禍之震驚。

當中的「(這海)」,是由「(定冠詞)」加上「(海)」所組成,指的是地中海以及沿海的區域,在此處意指非利士人的領土;「(基利提人)」是非利士的別名(撒上三十14;結二十五16),他們來自革哩底(Crete),以後再移居濱海平原(摩九7;耶四十七4;申二23)。

在本節中有一句話「耶和華的話抵擋你們」,此處的「(抵擋你們)」乃介係詞「(對著)」,加上第二人稱複數受詞的字尾,這個介係詞「(對著)」,有延伸或擴張到一個目標之上,並對某物有敵對的意涵,也可譯為「攻擊」。神的話帶有權柄,神用祂的話創造世界,統管萬有,施行審判。保羅在《羅馬書》八章31節中問到:「假如神為了我們,誰能抵擋我們?(直譯)」當然答案一定是:若是神願意與我們同在,無人斗膽敢抵擋我們;但相反地,若是被神抵擋的人,還有誰能站立得住?又有誰能夠逃脫祂的手?這樣恐怖的場景誰能想像?

所以,西番雅先知說當神的話抵擋非利士地時,「我將摧毀妳連一個居民也沒有」的慘狀,此處先知所用的字眼是「(破壞)」的使役動詞形式(Hiphel)「(我將摧毀妳)」,意指破壞殆盡,甚至包括人生命被滅絕;「(連一個也沒有)」是由比較性的介係詞「(甚於)」加上「(沒有)」兩個字結合,就是強調比沒有還要更沒有的強調手法,形容出於神的毀滅之可怕。

第6節記載先知看見這災禍影響的範圍從四大城到全國。這個人口密集的沿海之地,最後卻變為荒野,只能作可牧羊的草場,牧羊人的住處與羊圈是荒野寂靜的寫照,城市的熙攘熱鬧成為過往雲煙的夢境。

先知描述沿海地區將成為草場,其中包括有「牧人的蓄水池」與「一群群的羊圈」。這裡的是「(蓄水池)」複數附屬名詞,指在地面上用來蓄水的洞,也就是說,在沿海地區的羊圈裡,有許多一窪窪的天然蓄水池。這片沿海地區原本是濃密的人口與耕地,卻將被遊牧者的牧場所取代。其實西番雅先知也在此給了雙關語,因為「(基利提人)」與「(多個蓄水池)」互為諧音,因此先知嘲諷這基利提人所居住的沿海之地,將成為名符其實的「蓄水池」。5

至於為什麼非利士人會落到被神滅絕的窘境,西番雅先知並沒有提出原因。但是在《阿摩司書》便有清楚的描述:「因為迦薩的三次的悖逆,且因為四次,我不將他歸回;因為他們將整個俘虜驅逐而交付他們給以東(直譯)」(摩一6)。可見當選民成為戰俘的時候,非利士人將他們販賣給以東──對以色列民懷有恨怒的民族(摩一11),這些被賣到以東的戰俘,可想而知,後果一定是非常淒慘的,難怪神要非利士人為這種殘忍、毫無人性的作為付出代價。

當我們所厭惡的人陷入絕境的時候,也正是我們內中報復因子蠢蠢欲動的時候,因為這是我們對所厭惡的人反擊的機會。但《箴言》的作者要我們當仇敵陷入患難的時候,連有一絲絲感到快樂或愉悅的情緒都不可以(箴二十四17-18),這樣的反應必惹神憤怒,更何況有落井下石的行動?

至第7節的時候,先知突然話鋒一轉,便將對象轉向神的選民,論及這用來放牧之途的沿海之地,成為神眷顧被擄歸回之民的放牧之地,他們要住在之前所提及的四大城中的「(亞實基倫)」,即「我被估量」之城。

(餘民)」是指一個整體所遺留下的部分,猶大的餘民指的是被擄歸回的選民。「(眷顧)」原來是指數點羊眷之意,也就是當傍晚時牧羊人要把羊帶回羊圈之際,他們必須清點有多少羊隻回來。如今這些餘民好像羊在外流盪,時候一到神將他們帶回應許之地,好像羊被帶回羊圈一樣。「(產業)」這個字,除了指某人所擁有的財產、物質、或產業之外,一般根據上下文會將這字用在將被擄掠或被破壞的產業回復到先前的狀態,因此在這字之前會用「(歸回)」這個字,也就是將某物帶回先前離開之地的意思。

按照字面與上下文的意思,就是這沿海之地會成為人口荒涼的牧場,而這稀少的人就是猶大家的餘民,也特指那些已經從被擄之地歸回的猶太人,散居在沿海之地牧羊,他們這稀少的人晚上便在亞實基倫居住。這或許是指猶太人第一次回歸的情況,百廢待舉,有一小部分的人遷到沿海之地從事牧羊的工作。

但是,我們若根據第二章4-6節之上文來看,這沿海之地原本是屬於非利士人的地,如今在第7節卻說要歸回給猶大的餘民,這明顯有上下矛盾之處;另外根據耶利米寫給在巴比倫的猶大人的信中提到,當滿了七十年的時候,神會將他們帶回神使他們被擄掠離開的地方(耶二十九14),而不是非利士人之地,這的確不太容易解釋它。

關於外邦的產業歸於猶大餘民來放牧,使這些猶大的生還者從神的盛怒中逃脫,或是被隱藏起來,並從他們的宿敵非利士人的地得到滋養,這在聖經中是不尋常的表達。也就是說,以色列民得到外邦產業,或是得到其他外邦之民的意義,例如「賽十九25」,「摩九12」,「彌七12」,「亞八23」等,不能僅僅看字面的意思,若我們根據《西番雅書》三章9節之後的信息來看,它更與神在末後興起真教會的救贖計畫有直接的關聯。因此筆者暫時保留解釋二章7節的深層意義,預計帶到後頭探討耶路撒冷的未來時,再一併解釋。(待續)

註:

1.Jamieson, R., Fausset, A. R., Fausset, A. R., Brown, D., & Brown, D. (1997). A commentary,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Zep 2:4). Oak Harbor,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2.本文中非利士地的地名的意思,皆參考Smith, S., & Cornwall, J. (1998). The exhaustive dictionary of Bible names . North Brunswick, NJ: Bridge-Logos.

3.本文的字義皆出於希伯來文原文字典,書目請參見本文末所列的參考書目。

4.是「(要塞、城堡)」的附屬型名詞。

5.Jamieson, R., Fausset, A. R., Fausset, A. R., Brown, D., & Brown, D. (1997). A commentary,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Zep 2:6). Oak Harbor,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參考書目:

原文聖經部分

1.希伯來文聖經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 (M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Stuttgart 1997.

2.希臘文聖經Nestle-Aland 27th edition,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Stuttgart 2001.

希伯來文字典與文法部分

1.Brown, F., Driver, S. R., & Briggs, C. A. (2000). Enhanced Brown-Driver-Briggs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electronic ed.) . Oak Harbor,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2.Gesenius, W., & Tregelles, S. P. (2003). Gesenius Hebrew and Chaldee lexicon to the Old Testament Scriptures . Bellingham,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3.Koehler, L., Baumgartner, W., Richardson, M., & Stamm, J. J. (1999). Th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electronic ed.) . Leiden; New York: E.J. Brill.

4.Swanson, J. (1997). Dictionary of Biblical Languages with Semantic Domains : Hebrew (Old Testament) (electronic ed.). Oak Harbor: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5.Choon-Leong Seow, 費英高等譯,《聖經希伯來文文法》,台北:道聲出版社,2005。

聖經註釋書部分

1.Smith, S., & Cornwall, J. (1998). The exhaustive dictionary of Bible names . North Brunswick, NJ: Bridge-Logos.

2.Jamieson, R., Fausset, A. R., Fausset, A. R., Brown, D., & Brown, D. (1997). A commentary,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Oak Harbor,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3.Walvoord, J. F., Zuck, R. B., &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1983).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 An exposition of the scriptures . Wheaton, IL: Victor Books.

4.Bentley, M. (2008). Opening up Zephaniah . Leominster: Day One Publications.






文章標籤:  #黎為昇  #418期  #真理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