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現場記聞──牧者的殷殷期盼:訪林章偉傳道(教牧處處負責)

撰文/郭湘雲採訪‧整理|聖靈月刊427期-2013.04|主題/2013,我們一起追求信仰!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採訪時間:2013年2月3日

地點:總會教牧處

(以下簡稱林章偉傳道為林,訪問者郭湘雲為郭)

郭:請問過去您帶大專班的經驗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我離開大專班已經十二年,這次再回來發現幾個和過去比較大的差異。

課程節奏上,過去安排比較緊湊,下課時間短、課程一個接一個,就像在參加戰鬥營,要把全部的精神拿來面對屬靈的戰鬥;隔了十二年再回來看大專班,發現課程的安排比較悠閒。這樣的步調下,很多人在課程中打瞌睡,精神較放鬆,戰鬥的味道較少。

課程安排方面,過去偏重在生活的教導,把聖經真理透過傳道或講員的講述應用在生活中;現在的課程比較進步、偏思想性,探討神的本質、獨一真神、聖經形成,這是大專班進步之處。我們對年輕人扎下深厚的真理基礎,把真理的基礎扎穩後,再追求道理的精髓,進而運用在生活當中。

學習態度上,以前的學習精神比現在好,沒有所謂網路、手機、iphone、ipad……造成學習上的干擾,到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十幾年前大專班的青年,讓教會的事奉後繼有人。這次我們發現學員打瞌睡的為數不少,上課作筆記的人數,也和過去差距相當大,是不是我們學習的精神和態度上比以前鬆散和不專注?我們憂心即使課程安排得好,這種狀況下的學習,能不能讓大家將來承接聖工服事的棒子?這是目前我覺得擔憂的,真理的基礎和靈修不好,再多的才華可能都無法真正進入敬畏的服事裡。

還有一點是同靈間的互動,過去的互動溝通都找輔導傳道,課程結束後,大家就圍著輔導傳道問信仰上的問題,纏得傳道頭都大了,如果輔導傳道允許,甚至談到半夜兩三點。到最後一天,學靈會閉會式結束的那晚,會留一個空間給我們,時間極限到三點,學員提出問題,請傳道即席回答,當時好像又要再開另一種味道的學生靈恩會。我覺得我們現在道理的追求上,好像缺乏了傳道和學員們私底下互動的溝通。信仰是這樣的,如果只有單向輸出,就偏向填鴨式:大家都是接受,沒有消化。聽道後內心的感受和心得,或者透過道理省思出來的、實際運用在生活裡的方向、角度又在哪裡呢?若沒有經過思考,就變成死的。

見證的部分,無論國高中或大專班學靈會,我們都會安排見證會,聽到的見證分享多偏重生活恩典,例如騎車太快發生意外蒙神保守,當然有一次經驗,就知道下次騎車不能太快,因為不能每次都喊哈利路亞,就想平安過關啊!這偏重生活恩典的感受。以前我們偏重心路歷程,就是道理領受後,在生命系統延續的過程中產生什麼影響,導致下定什麼樣的人生方向,現在好像聽不到了。以前也常常聽到跟邪靈爭戰的過程,被魔鬼束縛、作工,經過掙扎,和大家同心合意的禱告後,得到釋放,這是在生命過程得神恩典,並促使他更珍惜這分信仰的可貴性。以前也較常感念神的愛的揀選,學員見證常提述到自己的家族在什麼情況下進入真耶穌教會,可見他們的父母親會把家庭蒙受神恩典的見證,傳述給後代子孫。如此,有傳述、有教導,孩子對恩典的反思和感受就會比較多。現在聽孩子說家族見證,可能都是生病得神醫治、患難得恩典,當然這也是見證,但這種見證比較無法存留在我們的生命系統中。

郭:剛剛您提到許多過去和現在的差異。接下來,請談談您認為當今的真教會青年遇到的隱憂?

:我們發現過去的學員,較專注在信仰和道理的追求,他們的生活思想中心,除了學校課業外,會單純的偏向真理的吸收和學習。當時沒有什麼娛樂,大家私底下會互相激勵,像我曾經經歷過的,就是互勉:「以後長大當傳道!」而不是說長大以後,要到哪裡尋求較好的工作或出路。大家互相激勵,把生命放在服事神的工作上,也互相勉勵:若離開神,生命便缺少其價值性,所以生活中碰到困難也要倚靠神,於是當時的同伴至今仍為屬靈的好朋友,而他們現在也都是教會中的工作主力。這種不會偏離神的感受比現在的學員更深刻。

我們也曾互相激勵主內聯婚,所以我發現過去那些同靈長大後,走主內聯婚路線的機率比現在高。婚姻影響我們的信仰生活,不光只是依自己心中所愛尋找對象,而是遵守神的真理,把婚姻侷限在主內弟兄姊妹的身上,我們信仰的保存性就會比較高。現在的孩子,因為外在環境對心境的影響,逐漸在觀念上跟社會妥協的比較多。有學員問我:「難道我們要一直生活在聖經真理的律法上嗎?」當然,我們要探討所謂聖經真理的律法是什麼?如果是舊約時代的律法字句,我們就不必遵守,但它的精義,我們要遵守。從他的問題,我發現孩子思考的能力增加,因為與外界資訊的接受較寬廣,所以對聖經道理會產生比較多的問號。比較多的問號,不見得不好,但問題的重點,是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透過輔導傳道作導正,讓他在信仰的認知上更清楚,很可能導致他對聖經產生懷疑,這就不是正常的現象。問題多,如果沒有合宜的指導,可能就會產生偏差。現在的青年對遵守聖經的執行力較低,態度不再那麼堅決。問過幾個學員是否主內聯婚,都說在思考,而非直接回答:「傳道沒問題!會主內聯婚!」可見遵守聖經的決心和過去比起來較弱,原因可能是同儕的影響或社會的衝擊,潮流變化而產生的心態。

還有一個啦,現在的孩子好會吃,似乎任何時候都吃不飽。這讓我頭痛得不得了,怎麼煮都不夠。以前我們好像比較沒有這種現象,大家在飲食上比較會自我節制和滿足,當然肚子餓吃是合理的,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現在的孩子真的很會吃,總是胃口大開,可能來這邊心情比較舒暢。

郭:那麼造成這些隱憂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持守在信仰上?

:重要的癥結有幾個,第一是現代父母親在社會生存壓力下,必須引導下一代,告訴他們信仰的價值性和重要性,不能只依靠教會例行性宗教教育時間。教會一個星期就是兩個小時,晚間聚會也幾乎看不到孩子來參加,尤其國高中生是拚課業的階段。無形中,家庭宗教教育的被注重性降低了,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適時的、隨機的家庭宗教教育教導,使得孩子信仰的品質不如過去。

第二是社會大環境的改變。過去社會樸實,沒有電動遊樂場、網咖、3C電子產品,大家很單純有個walkman邊走邊聽就不錯了;現在社會複雜,我們又有罪律的轄制,在使用電子產品時不見得用在好的角度上。產品、工具都是中性的,就像金錢也是中性的,端看如何運用。但社會對我們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衝擊,造成無形中孩子偏重世界的追求,叫也不一定叫得醒。我在當駐牧傳道的時候,有些大學生也是這樣,他會參加股票社、勁舞社,頭可以在地上打圈圈、兩隻腳在空中還會打結,可是請他來教會,他說「傳道,對不起!沒興趣,所以下次不用來找我了。」打電話給他,他第一次會接,第二次再打這個電話,就是被拒絕的電話,永遠都不會有人接了。他不喜歡跟教會接觸,世俗對他的誘惑力、影響力較大,這也是人性的一種軟弱吧!所以這和整體社會環境的變動、演化有關聯性。在家庭,父母親對宗教教育的缺乏教導,以致孩子從小沒有打好根基。社會環境演變得複雜、多元之後,信仰的生命力也減弱了。現在的教會青年,不至於一代不如一代,但慢慢在走下坡,信仰根基的扎實度跟重要性不如以前,這是我們的隱憂。

所以,我期待以後大專班的路線,是一種真理根基往下扎,例如現在的五大教義、十大信條,當基本的真理和得救的道理能夠被接受之後,第三、第四年就是透過生活彰顯神的道理。從基礎到開花結果,能有美好的果子呈現給神。教會要用心,我們也期待父母親不單單看重孩子的學業和工作,不是不看重,而是不要單單看重,應該把真理放進孩子的生命系統裡。生活中需要的物質、錢財可以教導,可是生命的永生,希望也是平行的、不偏向單一追求。孩子能在真理中,接受神的祝福,也非常努力從事社會上的知識追求,兩者並行,我們才能看到真教會未來的遠景。






文章標籤:  #郭湘雲採訪‧整理  #427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