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


&

搜尋&分類

​日日數算 時時感恩

撰文/紫荷 |聖靈月刊428期-2013.05|主題/春暉寄思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前言

聖經中「五餅二魚」的神蹟,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了,這也是唯一一個在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的事蹟。耶穌藉著這個神蹟,將「民生」問題拿來試驗、教導祂的門徒──「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祂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約六5-6)。雖然耶穌知道門徒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但仍然交付他們,要看他們如何處理,然後見門徒的不足,透過一個孩童的食物,顯神蹟給眾人吃。我們為人父母或師長在教導小孩時,也會出一些問題考考他們,即使知道他們的能力不足,但仍希望孩子們可以「多經一事,多長一智」。



信仰要傳承

常言「富不過三代」。第一代創業維艱,一步一步的奠定基礎,他們的子女看見了,也參與。而第三代,一出生就在富有的家中,一切看似理所當然,出門可能以名車代步,住豪宅、穿名牌。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過慣了,就感受不到長輩為事業所付出的艱辛。

有時,我們也感嘆信仰好像一代不如一代,第一代的信徒,扎扎實實的體驗了從神而來的恩典,不管是因病得醫,因生活走投無路來信主,或是為虛空的人生找到了方向,他們都親身經歷了這些神所賞賜的恩惠,因此更能抓住神的衣襟。第二代或許參與其中,或許父母一再的傳述,一再的以身教來帶領他們的孩子。到了第三代,可能是從小受洗歸入主的名下,雖然接受最完整的宗教教育,但是缺乏體驗,因此單靠一星期兩小時的宗教教育的課程,實在太薄弱。此時,父母的提醒、督促,講述家族信仰的歷史、建立家庭祭壇就顯得非常重要。

耶穌要門徒直接面對問題,我們也當讓孩子有機會面對信仰,知道信仰的緣由,了解家族信仰的背景和歷史。鼓勵孩子、帶領他們自己去體會神,建立一份自己與神的聯屬關係。《申命記》六章14-16節:「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這裡強調要殷勤教育兒女,而有些父母也許會無奈的說:「我有跟孩子講啊,講了好多次,孩子就是不聽,我也沒辦法啊!」信仰不是只在教會,或在特別的活動中,而是生活的每一天,無論身處任何環境、任何時候,我們在做什麼,孩子都在看。我們是否只記得在嘴巴上殷勤,卻忽略了形於外的身教表現。



隨時仰望主

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7),這裡看出腓力是個很理性也很實際的人,即便如此,他話一出,也清楚自己所提出的建議是無法解決當時的情形。「想辦法」這三個字很常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然而在盡本分之餘,有時會感嘆人的能力實在有限,再者,有時單靠自己,卻容易忽略了對神信心的倚靠。

另一位門徒安得烈,心思細膩,他馬上在眾人中找尋食物,發現有孩童帶著五餅二魚;的確令人興奮。「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9),是啊,他也是馬上意識到只夠那個小孩本身飯量的食物,又如何滿足幾千人的肚腹?!這如同我們找到問題的癥結,從一籌莫展到發現一線曙光,確實振奮人心,但執行中也發現沉重的無力感。

同一個事蹟,在《馬太福音》十四章15節說到了其他門徒的反應:「這是野地,時候已經過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裡去,自己買吃的。」這些理由都是合理的,畢竟在荒郊野外,要張羅五千人的食物,根本不可能,但耶穌卻要門徒去面對問題,要門徒幫他們找吃的。這似乎有點強人所難了,套句話說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啊!

生活中我們也常遇困境或患難,當下都有個疑問:「主啊,我怎麼會遇到這種事?」「主啊,祢為什麼給我這麼難當的擔子?」這是主給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的功課,主知道我們的能耐,知道我們的有限,但仍然要試驗我們。很多時候,我們不明瞭其用意,但神希望的是我們在任何決策過程中,都可以全心仰賴祂,並且放心地看祂為我們成就何等大的事!



信仰要成長

耶穌發現門徒無法解決問題,就透過孩子的奉獻來教育門徒,「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9)。聖經中沒有詳述孩童的年紀,也沒有交代門徒向他要食物的過程,但以人的眼光來看,他儼然成為事件中一個重要角色。其實,孩子是天真的,當有人向他要東西吃時,通常他會很保護愛惜自己的東西,或藏起來或是趕緊囫圇脫棗的吃下去,這都是正常的表現。但這擁有五餅二魚的孩子並不自私,願意分享、願意全然獻上所有的。

我們知道,信仰除了與神的關係外,與弟兄姊妹的往來、聖工的分擔都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教會要推動聖工,大家都舉手贊成,但真的要安排人員時,有些人可能因加班、能力不足、沒有時間、沒有恩賜等理由來推辭,如此矛盾的心理和弔詭的現象,除了如經上所言:「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之外,是否也呈現出弟兄姊妹之間的不夠熟識、情誼不夠深厚呢?更有人以「反正聖工有人做就好,教會有這麼多信徒,不缺我一個」的消極心態去面對神給我們「作主工不落空」的應允?!信仰的傳承是要靠父母殷勤地教導與實踐,而參與聖工也是讓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對信仰的看重,在耳濡目染下,當他能夠承接一些聖工時,自然就不會排斥,甚至很樂意的接受。當耶穌要「五餅二魚」時,我們願意獻上嗎?也許我們無法想像奉獻後所帶來的結果或影響有多大,造就有多少,但不要忘記願做的心是蒙悅納的。



數算恩典

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12)。

這十二籃的餅碎,就是一個恩典的記號,雖然每個人的飯量不同,但大家都得以飽足。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的環境、需求都不同,但神給人的恩典都是最適合的。也許我們羨慕別人的恩典豐厚,或是別人的比較符合自己所需,但這都是信心不足和欠缺知足的表現。當我們在「幻想」著多而又多的恩典清單時,別忘了,天父絕對知道甚麼是對我們有益的。

在我們領受恩典的同時,也要記得分享給其他人。《路加福音》九章有提到,當時群眾是一排一排的坐下,每排大約五十個人。這當中,若你沒有將食物「傳給人」,但身旁的人還是可得飽足,因為是透過別人,而不是透過你。因此,我們白白領受恩典就要傳給人,這樣就有更多人來領受(太十8)。

這些餅碎若不收拾,就掉在草叢中,沒有人會去撿拾,因為一點兒也不起眼。同樣的,神給我們的恩典,若不數算,我們都覺得理所當然,但每一天能數算,就會像十二個籃子一樣的多。「從祂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約一16),領受後要懂得感謝,而感謝的人就會領受更多的恩典。



結語

事實上,耶穌行神蹟是不用透過人的協助,只因祂願意人一起參與,同得恩典。縱然人有軟弱的一面,祂仍然願意將機會賞賜給謙卑與神同工的人身上,並且希望我們能夠隨時體會恩典夠用的祕訣。

我們當用心面對信仰,就會知道神給的恩惠實在多又更多。而傳承則是透過教育,它不是遺傳,也不會遺傳,因此我們要格外注重家庭祭壇的實踐。在遇困境時,要能夠仰望神的憐憫與幫助,進一步透過我們對神實實在在的信靠,就能將信仰建構在更穩固的地步。當然,更要懂得日日數算、珍惜神所賞賜的恩惠。






文章標籤:  #紫荷   #428期  #靈修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