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我家在天

撰文/杏仁子|聖靈月刊455期-2015.08|主題/耶穌行跡(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耶和華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賽六十六1)。當祂道成肉身成為人子時,又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路九58)。



朝神的座位飛去


趕一早的飛機,因為外子忘了眼鏡半途折返,兒子的車卯足火力在高速公路上衝刺,一到機場,匆忙下車沒來得及與兒子擁別。趕劃位、趕通關、趕入機艙,趕了一個早上,終於入座。聽航空小姐繞著舌頭,完全無語調地復述著安全須知;睏意襲來。不知為何,起飛前忙亂的那一段時間,我總是會pass out(昏睡過去)……,朦朦朧朧聽到飛機馬達加速旋轉,感覺飛機開始凌地而起。依著習慣扣好安全帶,閉上雙眼默禱。

又一次,知道自己正漸漸地朝那高天之外的高天,神的座位接近。沒有翅膀的人能坐在飛機裡,飛看到地上的山川、溝渠、城鎮、汽車……全變成小人國,awesome!在神的眼裡,世界之渺小呀!雲層在我們腳下,但雲上有雲,氣層外還有飛機到不了的星際。神的座位其實離我們還那麼遠!

睡夢中「聖城耶路撒冷」隱約在耳際唱著,遙想著奔波一生之後所嚮往要去的住所;神座位所在的聖城:

我被聖靈感動,天使就帶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將那由神那裡、從天而降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示我。神的聖城中有神的榮耀;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有高大的牆,有十二個門,門上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又寫著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東邊有三門、北邊有三門、南邊有三門、西邊有三門。城牆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牆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淨的玻璃。城牆的根基是用各樣寶石修飾的:第一根基是碧玉;第二是藍寶石;第三是綠瑪瑙;第四是綠寶石;第五是紅瑪瑙;第六是紅寶石;第七是黃璧璽;第八是水蒼玉;第九是紅璧璽;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紫瑪瑙;第十二是紫晶。十二個門是十二顆珍珠,每門是一顆珍珠。城內的街道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城內沒有殿,因主神──全能者和羔羊為城的殿。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列國要在城的光裡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歸與那城。城門白晝總不關閉,在那裡原沒有黑夜。人必將列國的榮耀、尊貴歸與那城(啟二十一10-14、18-26)。



犧牲與捨棄


這裡原來是萬王之王,萬軍之主的耶穌的住處,這聖城與主的身分相襯。尼布甲尼撒王的空中花園、所羅門王的宮殿、秦始皇的阿皇宮、印度泰瑪皇陵……。所有人類想用來展現其尊貴財富與威勢,極盡一切奢華建造的住處絲毫不能與之相提並論。我們的主耶穌竟然放棄這一切,成為木匠的兒子,降生在馬槽裡。

祂不僅捨棄榮耀(約十七5),為了完成救恩,順服成為人的樣式,甚至為罪人捨棄生命(羅五8)。既然如此,祂也不在乎連個任何生物都必為自己準備尋覓的棲身之處都沒有了。

對我們人類而言,富麗堂皇或舒適的豪宅或許不盡然必要,但居住在一個安全、固定的住處來完成生老病死的生命過程,就現今的時代來看,絕對是進步國家要保障的基本人權。

許多人到老發現越來越離不開自己的殼,對熟悉的環境越來越依賴。事實上,一個窩從「房子」演變成為「家」,其意義非凡。除了房子的外表反映身分地位,品味與財富權勢之外,更重要的,它是一個人的記憶、一個人的愛恨情仇,一個人生命的延續之所在;有了它可以避風雨、可以放鬆、可以休憩、可以充電、可以療傷充電,重新出發;它是一個人的根。

眾所皆知,若是將老年癡呆患者從老家遷移,狀況往往會遽然惡化,就像將他們能與世界連接最微薄的脈源斬斷一般。

當然啦,老病而死並未發生在主耶穌在世的日子。主的生命意義在於完成救恩,在於達成父神的旨意。為了這個任務,祂放棄安定、祂放棄舒適,祂降低一切滿足吃喝拉雜與生活方便的條件。比任何背包客都要瀟灑,口袋裡沒錢、沒帶換洗的衣物,口糧也沒攜帶,隨時準備上路(太十9-10)。

蒙古大草原上,到現在依然有在中午開放自己的家,招待那些在自家蒙古包附近畜牧的陌生人午餐這個習俗,看來是畜牧民族生活變通之下的民俗文化。我們從亞伯拉罕接待天使的例子,可以看見以色列人也有接待路人的文化背景(創十八1-8),是故,主差遣門徒時給予這些指示並不突兀。不用說,主耶穌自己當然也身體力行。

進他家裡去,要請他的安。那家若配得平安,你們所求的平安就必臨到那家;若不配得,你們所求的平安仍歸你們。凡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話的人,你們離開那家,或是那城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太十12-14)。

可是捨棄並不容易啊,無根漂泊的生活,若非為了一個更高的價值,有誰會願意做這種選擇?

隨著外子的工作四處遷徙,一家人好像都有itchy-feet(腳癢症),每過一段時間就想旅行。年輕的時候旅行結束了,還偶爾覺得意猶未盡。現在呢,每每上飛機前,都有一股衝動想把枕頭也塞進行李箱,戀床如此,家是根哪!但對為了福音奔忙的工人來說,安適的家反可能成為一種裹足不前的牽絆,更何況是心理情感上的惦惦念念呢,難怪我們說:家累,家累。

主耶穌做工的示範與教訓告訴我們,捨棄享受、簡約,方能無礙,是跟隨主的中心精神。



任務取向&只滿足最最基本需要


腰袋裡不要帶金銀銅錢。行路不要帶口袋;不要帶兩件褂子,也不要帶鞋和柺杖。因為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太十9-10)。

有個工人見證自己第一次前往非洲時帶了一大皮箱的行李,之後懊悔萬分。在非洲腳程甚多,帶著大皮箱沿途顛頗,就算有車上下已屬不易,更遑論提著一個大皮箱在烈日下行走,怎麼跟上其他孓然一身、兩袖清風的同工?這證明主耶穌的傳道工作綱領,兩千年來依然是最實際、最管用的。

我們不是主耶穌,也非全都是傳道人,但做個基督徒,我們各有各的任務要完成。大原則是:世間的拖累愈輕省,我們在事工上愈能專心。「凡在軍中當兵的,不將世務纏身,好叫那招他當兵的人喜悅。」(提後二4),追逐肉體需求的滿足是無窮無盡的。從前有呼叫器的人絕對想像不到人人手上有一支iphone的年代,不過也才沒多久,iphone算是過時了。隨著時代的變化,身外之物若是為了福音工作的輔助,我們無須排斥,但專心在完成福音任務的人,絕對也沒時間去消耗在站上流行的風潮浪口。

不過現實面上,做工的人需要補充體力、需要休息。既然神應允日用的飲食必賜給我們,更指示「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那麼出外做工時,除了為自己身體上的特殊需要做準備,其餘的就交由教會來設法。福音腳蹤所到之處、所到的教會,就是工人暫時的家;教會若也能讓工人有回家的感覺,那麼事工的推展自然可以順利、蒙福。

TJC近年來到社區或發展中國家所做的醫宣,或是與任何形式志願工作配合的宣道活動漸漸活躍。本世紀福音的天路背包客,在主耶穌與使徒之後真的是前仆後繼。說到行李輕省的標準應當不是考慮航空公司櫃檯的磅秤超不超重,而是能夠不拖運就不拖運,一個能塞進機位上頭行李艙的carry-on絕對足夠一整個星期旅行需要的生活備品。十幾年的旅行經驗告訴我,從來都只有多帶,而沒有少帶過,為什麼呢?要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國家,不安全感作祟嘛!但為主做工的缺乏,不同於私人旅行中的意外,既放得下那個舒適的窩,就要相信主必預備。



地上的家皆是暫時


當主耶穌完成了救恩,從死裡復活後,祂急著要做的便是先回去見天父,一刻不耽延(約二十17:不要摸我,英文有做:do not hold on to me,不要拉住我),清楚顯示祂在世上的時日完全是暫時的。

人子耶穌在世做工,甚至沒有攜帶一所屬於自己的帳棚,因為祂原不屬於這世界。工作結束,即刻回到天上,復活後再回來與門徒相處的時日,為的是堅固他們的信心。

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十四1-3)。

主去為我們預備地方與祂永遠同住,更確認我們在世居所如帳棚。沒有人會在帳棚裡擺設貴重的家具,因為隨時要拔營啟程,繁重的東西越少越好。帳棚既是暫時的,也不會想要費盡心思去裝潢。在露營區裡,我的帳棚你的帳棚都一樣,只為了暫時棲身,也沒有甚麼好比較的。外觀的花色或許不同,只是為了方便區分別睡錯了。不過大部分的人並不會把房子當作暫時的帳棚,情願花費數百萬甚或上千萬裝潢,當然愈是珍惜愈捨不得,愈捨不得愈牽掛。其實不管這地上的家再值錢、再舒適、再豪華,它並不永遠屬於我們;兩腿一伸,皆是過往雲煙,借住而已。主耶穌所為我們預備的聖城建構如同珍珠、瑪瑙、寶石、精金、碧玉、翡翠、玻璃……,比我們這地上的任何價值千萬,或上億的帳棚好的何止千萬倍:

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祂們的神。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二十一2-4)。



遷移,做工與把握時日


帳棚寄居必有遷移,我們在世上所有的遷移代表的是每個不同階段的生活。筆者經常在參與北美各教會的聚會中,驚奇地與因為工作或學業在東西兩岸間搬家的信徒意外相逢,而自己也從未想過離開美國十三年後會南遷返美。其實這些個人或全家的搬遷,往往是神為各教會的事工與發展所安排的美好計畫。

我們是神的棋子,為了主人這一盤救贖的棋局,或東或西,或南或北移動。每個移動都有神的美意,每個移動都有我們的功課要學習,有任務要完成,也有意想不到的恩典等待我們。只是別忘了,不管所到之處,環境是艱困、是操練,氣候是惡劣也好,或者四周是好山好水,人情溫暖、鳥語花香。這些畢竟都是中途站,我們終究要離開。

最好的客旅生涯是來去無憾。一方面把握欣賞每一天的人情風光,一方面盡力完成任務,將記憶珍藏。主耶穌在世真正做工只有三年的時間。可以說日夜兼程,白天佈道晚上靈修(路五16)。不管神所賜給我們今生的旅程是三十年或三個三十年,我們都希望像保羅一樣可以在澆奠的日子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提後四7-8),此生無憾!



結論


為了下一個居住變動而煩惱,舉棋不定嗎?或是不知是否已完成階段性任務要離開?坦白講,這正是我的問題。對已有雙重國籍的我們這一家人來說,是否要再申請另一個國家的永久居留權,的確是個困難的決定。旅人的心總是想念兒時成長的故鄉,不斷的旅行或許是一種想要落葉歸根的掙扎。

但主耶穌在世沒有寸瓦遮頭,沒有寸土築床。天上的王降生為人子,從不為了短暫的人生籌謀住處,是我們仰望天家的最好模範。於是相信與親人共同仰望一個最後必然相見永不再分離的天家,則成了長年思鄉之苦的唯一安慰。

任何旅行最大的快樂就是回家,任何任務最大的鼓舞在於肯定得獎賞。兩千年前,彼得就替我們這些在世有任務又是做客旅的基督徒問了主:「彼得就對祂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祢,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祂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親、母親、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太十九27-29






文章標籤:  #杏仁子  #455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