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


&

搜尋&分類

[宗教教育]青年與教會發展

撰文/榖響|聖靈月刊273期-2000.06|主題/[青年團契]數位時代‧電子教會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青年是人生太陽高照的階段,充滿活力與熱情,對前途有濃厚的理想色彩,如果能加以妥善的運用,甚至可以改寫歷史。1943年,十萬個年輕人穿著棕色的襯衫,擠滿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德國慕尼黑奧林匹克運動場,他們以身體形成一個記號,為了一個站在指揮台後面的狂人,整個信息是「希特勒,我們屬於你」。他們的獻身使他們征服了全歐洲。

創新與改革也要期望於青年。他們的心思敏感,像一張白紙一樣,對新的事物比較能以開放的心胸接受與包容,他們在創造流行,也在跟隨流行,一股清新的氣息往往就在他們身上最早聞到,當然創新與進步仍有分別,創新只是一個機會,是否能帶來進步還需要正確的目標引導,更多的努力與貢獻。

教會發展與青年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耶利米先知是年幼的,但是神要差遣他去傳警告與說預言,無論差派到哪裏去,他都要去,無論神吩咐要說什麼話,他都要說,神不輕看年幼,反而重視年幼。(參:《耶利米書》第一章)

巴比倫帝國興起,橫掃肥沃月彎直到以色列與猶大,帝國的壯大不是沒有原因的,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善用人才,深知青年的可塑性,於是從以色列被擄的宗室與貴胄中,挑選幾位年少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俱備、足能侍立在王宮裏的,要教他們巴比倫迦勒底的文字言語。(參:《但以理書》第一章)

青年既然與教會發展關係如此重要,我們在青年的教育資源方面投入多少呢?這是值得檢討反省的地方。



一、真理的造就

少年人用什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祢的話!(詩一一九9

對青年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從信仰與生活的教導開始,在我們宗教教育體系,從幼稚班、幼年班、少年班、初級班、中級班都已經有系統完整的教材,高級班與社青班以前也出版過九冊教材,但是沒有系統,也不完整,對聖經六十六卷無法全面了解與掌握,零零碎碎地拼湊一起,所以也沒有再版的計畫。

最近教牧處成立高教組工作小組,正視高級班教材問題,已經籌畫一套涵蓋全本聖經各卷導讀、五大教義與基本信仰、系統神學主題、各大宗教與教派之比較、各類生活專題……等在內,以八個學期為單位,出版八冊教材,希望能提供高級班與社青班編排課程之參考,這項工程浩大,需要大家的支持與代禱。

另外,針對青年不同的背景、興趣、年齡、地域性,應該要成立各種讀書小組或查經班,例如:學生族群住宿的同學為一組,組成宿舍查經班;同一科系的學長姊與學弟妹為一組,組成讀書會;對科學有興趣的,就讀科學與信仰的書;對文學有興趣的,就讀基督教文學作品。小組人數不要超過十人以上,溝通容易,發表意見沒有壓力,讓每個人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

神學院暑期舉辦大專生與社青神學訓練班,已有十多年的歷史,有的結業生已經當傳道或負責人了,這種神學研究的能力培養實在重要,如果能更進一步,每位受訓的學員以一卷聖經或某神學主題為研究方向,大家採取分工的方式,結業之後仍然持續研讀不輟,相信日久之後,教會領導人的真理素養必然提昇,整體真理的規模必然更見廣博與深厚,教會出版品也不怕沒有好書可看了。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研究工作同樣需要更多的投入與經營,我們蓋會堂可以花費幾千萬元,大家都是甘心樂意地奉獻,是否也可以將一部分經費撥入研究補助專款。這個工作也可以在高級班或社青班實施,鼓勵學員進大學後,選定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作深入而長期的研究,教會提供書籍費的補助。如此從總會到地方教會持續營造真理研究的氛圍,環環相扣,造就自己也能造就別人。



二、福音的開拓

祂又對門徒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十六15

這份使命今天仍要託付青年身上,因為青年的活力與熱情,勇於接受挑戰,福音工作絕不是安逸守舊的人可以做的事。福音的對象必須廣闊,從耶路撒冷、撒馬利亞、猶太全地、直到地極,你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年輕人的適應力最強,在面對各種考驗時,往往最能因地制宜,所以青年對福音的開拓太重要了。

反觀,近來教會的福音開拓一直有個瓶頸,長期在教會會堂舉辦福音詩歌演唱會,動員大量人力與財力,卻只有寥寥幾位慕道朋友來參加,成本效益太低,不如走出戶外,以少量的人力與財力,就可舉辦街頭詩歌分享的活動,進入人群之中,十個人一個福音小隊,就可以唱給一百個人聽,這種具有挑戰性的做法最適合年輕人來作,不怕羞,不怕指點,因為我們是年輕人,這是我們獨特的權利。

北區大專聯契去年曾在中正紀念堂的廣場作詩歌音樂的演出,分別在兩個側門花園邊開唱,來來往往許多遊客駐足聆賞,隨即就有負責問卷調查的學生靠近,以作問卷為由,與他自然地接觸,問卷的題目也提供了非常適合聊天的話題,當天收了一百多份的有效問卷,亦即留下詳細通訊資料的問卷,以後可做進一步的跟進工作。另外只是經過、未留下問卷的遊客,更是無法計算,至少也有廣告宣傳的效果。

大專團契每個學期都會舉辦福音茶會,在家庭裏有比較自然輕鬆的氣氛,適合邀請第一次接觸的同學來參加,形式可以多樣化,例如:詩歌欣賞、見證分享、電影討論、專題座談、遊戲活動與回饋,福音茶會只是個開始,以後繼續的跟進與帶領更重要,在適當的時機就可以帶到教會了。

對慕道者應有一系列基本信仰造就課程,例如:以十個單元為一套課程,內容包括真神、耶穌、教會、聖經、教義、生活……等,我們過去幾乎將慕道者當作理所當然的聚會參加者,以為他們自然會被聖靈感動,明白真理,而忽略了人所當盡的教導的責任。

大專生暑假時間長,可以運用這段時間組成福音巡迴佈道隊,到特定的福音開拓地區協助佈道,雖然這種工作僅是屬於點到為止,無法長期跟進,然而在傳福音的過程中,自己受造就最大,因為必須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信仰,肯定與確信所認識的神,進而體會與神同工的美好經驗。

除了國內的宣教工作之外,因為現在大專男生也可以短期出國,不受兵役的限制,我們也可以與國外教會聯絡,選派有世界傳道使命感的學員出國學習,一方面可以增進語言的能力,再方面可以培養世界觀,作為世界傳道工人的儲備種子,目前美國教會在暑假都會舉辦類似神學訓練班的靈修會,與現成的資源結合起來,讓台灣的學生也可以參加,收穫一定很大。

主耶穌說:「我要叫你得人如得魚。」捕魚要有捕魚的方法,《直奔標竿》這本書裏提到五個釣魚的原則:

1.知道你要釣什麼魚,不同的對象就會有不同的方法。

2.到魚願咬餌的地方去,分辨屬靈接受程度的原則。

3.學像魚一樣的思考,學習用非信徒的思考方式傳遞福音的信息。

4.順著魚的性向來抓魚,了解對象的文化差異與特別的需要。

5.使用多個魚鉤,提供多種聚會形式、時間、地點,試著接觸到每一種不同需求的對象。

(參:《直奔標竿》,〈發展策略〉,第199-218頁,1997年,基督使者協會)



三、愛心的實踐

不愛他所看得見的弟兄,怎能愛沒有看見的神呢?(約壹四20

九二一震災之後,我們發現弟兄姊妹的愛心不落人後,從全國各地捐來的物品堆在總會,再由總會組織動員前往災區發送,許多默默行善的信徒更是令人感動,只是在救援的過程中仍有一些瑕疵,顯出我們平時沒有類似救援志工團的組織,沒有平時的訓練與操作,臨時組成的指揮中心也有苦衷難言,外部與內部的聯繫管道如何建立,多頭馬車的現象無法避免,這事件讓我們興起「志工團」是否有建立的必要。

我們可以建立各種志工團隊,例如:醫療志工、醫院探訪志工、老人關懷志工、網路文字志工、錄音帶整理志工、育幼院志工、葡萄園國高中輔導志工、協談志工、原住民學生輔導志工、環保志工……等,創造愛心實踐的機會,對自己的信徒與一般非信徒提供服務。

奉獻金錢的誠然不錯,能貢獻時間的更為可貴,因為在志工服務的過程中,能對自己的靈性成長有很大的幫助,直接的接觸,身心靈都被影響,促成思考的深度與廣度,也為生命留下永恆的足跡。

教會與社區的互動就是愛心實踐的機會,有的教會信徒曾經穿著教會制服到社區清掃馬路,獲得社區的肯定,其實我們可做的事還有更多。

關懷工作與福音也有密切的關係,早期基督教傳入台灣,其中有馬偕博士創辦的醫院,對台灣同胞的醫療服務至今沒有人不感受深刻的,學校教育的普及、雛妓救援、中途之家的設立、監獄受刑人的更生團契……等,基督的愛透過教會實際的行動獲得肯定。

如果教會要走進人群,最好的吸引力就是「愛」。主耶穌常問一句話:「你要我為你做什麼?」耶穌愛失喪的人,也喜歡與他們相處,我們更要學習以耶穌的愛來愛非信徒,這件事一直是教會成長中最被忽略的事。

青年是教會寶貴的資產,主耶穌選召青年,青年呼應主的差遣,盼望我們主內青年欣然面對時代,把握機會,為主發光,創造人生美麗的色彩。

(原[宗教教育]172期,2000年6月號)






文章標籤:  #榖響  #273期  #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