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特區


&

搜尋&分類

[青年團契]體驗神的慈悲(卷三)──談教會發展之規劃原則

撰文/許恩得|聖靈月刊275期-2000.08|主題/[青年團契]心意更新──談改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具備遠見──掌握變化,察覺並提供環境真正的需要


許多從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奉方式,隨著環境的改變,逐漸覺得不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可見「掌握變化,察覺並提供環境真正的需要」,是保羅第四個發展教會的規劃原則。

如何「掌握變化,察覺並提供環境真正的需要」呢?保羅又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意指基督徒不應該盲從環境的改變,對違背聖經教訓之社會流行、風俗習慣、觀念或行為,應該加以拒絕。

如何做到「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呢? 當然要先瞭解這個世界!瞭解世界情勢變化的人,才能具備遠見,察覺並提供現實環境真正的需要,進而實現所堅持的使命。

教會的領導者如何具備遠見,正確掌握環境的變化呢?這是一連串自我學習的過程。

首先,教會領導者應學習蒐集資料的能力。教會領導者應該善用資訊科技,為自己建立有用的資料庫。如何提升自己蒐集資料的能力?筆者常向學生推薦兩本相當實用的書:一本是黑川康正著的《整理術》,及Declan Treacy著的《清理你的桌子》。有興趣的弟兄姊妹可以買來參考。

第二,教會領導者應學習獲得資訊的能力。教會領導者應該訓練自己養成不斷地分析、整理、查證,並歸納自己所獲得資料的習慣。使自己所獲得的資料,能成為對決策有用的資訊。

第三,教會領導者應學習獲得知識的能力。教會領導者應該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不斷地使有用的資訊內化(internalization)成自己的知識。定期閱讀一些有名的著作,對提升自己知識的能力很有幫助。筆者常向神學生推薦獲得聖經知識的方法──背誦。透過背誦聖經的過程,可以幫助自己發現許多寶貴的教訓,而且印象深刻,終身受用無窮。

最後,教會領導者應培養將所發現的先機加以實踐的勇氣。教會領導者在不斷將資訊內化成知識的過程中,自然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當一個人的知識領域廣博且深入之後,面對問題時往往可以比一般人獲得更正確的洞察,發現更高明的先機。只有具有遠見的人,才會將自己所發現的洞察或先機加以實踐,因為這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筆者常向神學生推薦很多這方面的書,在此僅介紹兩本供讀者參考: 一本是田中真澄的《邁向成功的勇氣》,及史賓賽‧強森著的《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聖經中所記載神的工人,都具有遠見的能力。例如約瑟預知埃及將會有七個豐年及七個荒年(有14年的遠見),因此建議法老王要積蓄糧食,免得埃及被饑荒所滅(創世記四十一25-36);而且預知神會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有430年的遠見),因此要求以色列人起誓將其骸骨帶離埃及(出埃及記十三19)。

查考聖經中選民的歷史,我們也可以發現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選民信仰上的失敗,都是缺乏因應外在環境變化的遠見所致。例如亞當與夏娃缺乏因應外在思想環境變化的遠見,無法堅持生命重於智慧的價值觀(創世記三1-6)。導致經不起蛇的引誘而犯罪。挪亞時代的選民是因為缺乏因應社會環境改變的能力,無法堅持生命重於美貌的價值觀(創世記六1-8)。

導致經不起女子美貌的誘惑而犯罪。城邦時代的選民是因為缺乏因應科技環境改變的能力,無法堅持生命重於名聲的價值觀(創世記十一1-5)。導致經不起虛名的誘惑而使眾人分散於各地。以色列百姓是因缺乏因應宗教環境改變的能力,無法堅持生命重於偶像的價值觀(出埃及記三十二1-6)。

導致造金牛犢干犯神。可拉黨因缺乏因應政治環境改變的能力,無法堅持生命重於權力的價值觀(民數記十六1-4)。導致集眾反叛而被毀滅。以色列百姓是因缺乏因應經濟環境改變的能力,無法堅持生命重於飲食之價值觀(民數記十一4-15)。導致遭受重災擊殺。

身為教會的領導者不可能像神一樣全知全能,也未必像約瑟一樣有智慧,所以筆者按聖經的教訓提出兩個保守的原則:

第一:當對環境的變化沒有十分把握時,寧可放慢腳步,避免陷入耶穌所說:「瞎眼領路」(馬太福音二十三16)的困境。

第二:當確定已陷入不利的環境時,應靠信心帶領信徒勝過環境的誘惑(約翰壹書五4)。

目前我們正處於進入資訊時代的關鍵時刻,許多好的價值觀開始受到衝擊,許多能力、技術,及知識都要被淘汰。教會的領導者應掌握此一方向,領導神的百姓度過此關鍵時刻。



 

心意更新──塑造文化,規劃適應環境的學習組織


教會領導者具備洞察未來的遠見之後,卻無法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該怎麼辦?保羅說:「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即環境變化是不可避免、也無人可以阻擋的。教會領導者所洞察的遠見無法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時,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方面在環境變化的過程中,反省自己的遠見是否符合神的旨意,再調整自己推動遠見的方式;另一方面規劃適應環境的學習組織,塑造推動遠見的組織文化。

組織文化包括組織內部的價值觀(Value)、行為規範(Norm)。價值觀指組織中判斷重要與不重要的共識,行為規範指組織中指導應該與不應該的行為準則。組織文化是組織的無形資源,是組織凝聚工作團隊對抗挫折的基礎。只要塑造良好的組織文化,培養基督徒符合聖經的價值觀與行為規範,則不管環境如何變化,基督徒都可以找到因應環境的方法。

聖經有一套完整的價值體系。包括對個人、團體、社會,與自然四個層面:

1.追求對個人有益的事,包括靈(信仰)、魂(毅力)、體(健康),與事(經驗與能力)等(帖撒羅尼迦前書五23;約翰壹書2)。

2.追求對團體有益的事,包括按規矩而行事、不叫別人受累、成為眾人的榜樣,及規範破壞團體的人(帖撒羅尼迦後書三7-12)。

3.追求對社會有益的事,包括協助弱者、依法行事,及自我節制(路加福音三10-14)。

4.追求對自然有益的事,如神吩咐以色列人注意環境衛生(申命記二十三12-14)。

筆者一直認為聖經中有兩篇推動組織文化的中心思想。第一篇是《申命記》第三十章,摩西所作,主題是「謹守神的誡命」;第二篇是《羅馬書》十二章至十五章13節,保羅所作,主題是「做神喜悅的事」。筆者強烈建議:不論是領導者或是一般的信徒,最好每個月都能將這兩篇聖的教訓經讀一次,並且深入思想這兩篇精文的意義與關聯性;不但可以激發自己努力目前的目標與事奉之極大的渴望與力量,更可以改變自己一些未發現的錯誤觀念。能夠塑造良好文化的教會領導人,才能培養信徒依據聖經的教訓行事。



 

察驗神意──付諸實踐,持續調整事奉的方向與目標


教會的領導者,如何知道組織文化是否配合環境的需要呢?實踐!通過事實的考驗。所以保羅說:「心意更新而變化」之後,又強調「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十二2)。沒有將所規劃的方向與目標付諸實踐,如何察驗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呢?所以「付諸實踐,持續調整事奉的方向與目標」,是保羅第六個發展教會的規劃原則。

環境一變化,便會對組織產生機會或威脅,導致組織發生變化。機會與問題是一體的兩面。一個組織若無法及時掌握未來發展的機會,往往導致日後發生嚴重的問題;一個組織若可以有效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往往可以創造未來發展的良機。

教會的領導者應具備因應環境需要,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不論環境如何變化,領導者的目標都是:善用組織現有的資源,以掌握機會並突破限制。只要教會的領導人能以愛為基礎,確定教會的使命、提出教會的願景、具備教會發展的遠見、塑造良好的教會文化,並將教會的策略付諸行動,一定可以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例如:使徒時代耶路撒冷的教會雖大遭逼迫,門徒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似乎是危機;但是信徒卻化危機為轉機,順勢到處傳福音。同理,當時的使徒選擇留在原地,似乎是危機。但是使徒仍化危機為轉機,所以不但解決信徒之間的聯繫問題,也支援信徒傳道之所需,為傳福音創造良機。

領導者付諸行動之前,必須先決定方向,所以要界定組織的策略(strategy)。如果不先界定組織的策略,如何判斷目前的方向是否正確呢?組織的策略常常不是領導者可以隨心所欲決定,而是受神的旨意、組織的環境、資源,及歷史發展背景所影響。教會完整的策略應包括:

1、 What──教會應提供甚麼服務?

2、 Who──教會應對誰提供服務?

3、 How──教會應如何提供服務?

4、 When──教會對所提供的服務應在何時開始行動?

教會擬訂策略之後,必須讓每個人知道明確的任務。就如聖經中偉大的領袖為團體建立目標時,都同時給予追隨者明確的任務。例如:

約瑟要求以色列百姓:離開埃及;

摩西要求以色列百姓:取得迦南地;

約書亞要求以色列百姓:趕出在迦南地所剩下的各族;

撒母耳勉勵以色列百姓:不要偏離耶和華;

大衛囑咐所羅門:給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建造殿宇;

尼希米:要重建聖殿的城牆;

耶穌:吩咐使徒將福音傳遍地極。

最後,除了讓每個人知道明確的任務之外,還要像這些偉大的領袖為團體建立目標時,都指導工作的原則。例如:

摩西指導以色列眾人過約但河的方法是:服從約書亞的帶領,「約書亞必引導你們過去」(申命記三十一1-4)。

約書亞指導以色列眾人堅守產業的方法是:專心依靠神,「你們要大大壯膽,謹守遵行寫在摩西律法書上的一切話,不可偏離左右。不可與你們中間所剩下的這些國民攙雜。他們的神,你們不可提他的名,不可指著他起誓,也不可事奉、叩拜;只要照著你們到今日所行的,專靠耶和華──你們的神。」(約書亞記二十三6-8

撒母耳指導以色列眾人是:神的法則,「若偏離耶和華去順從那不能救人的虛神是無益的。耶和華既喜悅選你們作祂的子民,就必因祂的大名不撇棄你們。……你們若仍然作惡,你們和你們的王必一同滅亡。」

大衛對所羅門說:「我兒啊,我心裏本想為耶和華──我神的名建造殿宇,只是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你流了多人的血,打了多次大仗,你不可為我的名建造殿宇,因為你在我眼前使多人的血流在地上。你要生一個兒子,他必作太平的人;我必使他安靜,不被四圍的仇敵擾亂。他的名要叫所羅門(就是太平的意思)。他在位的日子,我必使以色列人平安康泰。他必為我的名建造殿宇。』」(歷
代志上二十二6-9)

耶穌教導使徒將福音傳遍地極的依靠是: 聖靈,「但聖靈降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耶穌並教導使徒將福音傳遍地極的順序與目標:「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一7-8)。

當我們根據上述原則,一邊將目標付諸實踐,一邊察驗神的旨意,自然會按著需要調整事奉的方向與目標,最後一定可以清楚地體會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結論

 綜上所述,從《羅馬書》十二章1至2節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發現教會的領導人應以愛為基礎,確定教會的使命、提出教會的願景、具備教會發展的遠見、塑造良好的教會文化、將教會的策略付諸行動,並不斷配合環境的變化與對神旨意的瞭解,調整方向與行動。

能夠以愛為基礎的教會領導人,才能讓信徒體會神的愛;能夠確定教會使命的領導人,才能堅守教會的基本功能與任務;能夠為教會提出願景的領導人,才能激發信徒事奉的渴望與動力;能夠具備遠見的教會領導人,才能正確掌握環境變化對教會的影響;能夠為塑造良好文化的教會領導人,才能培養信徒依據聖經的教訓行事;能夠為教會擬訂策略並付諸行動的教會領導人,才能有效地規劃信徒事奉的方向與目標。(本卷完)
(原[青年團契]2000年08月號)






文章標籤:  #許恩得  #275期  #藝文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