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青年團契]迎向盼望的改變

撰文/樗雲|聖靈月刊275期-2000.08|主題/[青年團契]心意更新──談改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一.為何盼望?

「未來有希望嗎?」這是盤旋在現代人心中的一朵烏雲,甚至在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曙光中,「迎向新時代」的興奮,卻也伴隨著深深的徬徨與疑慮。

上一個千年,地球從幾個原本互不往來的封閉區域,變成一個天涯若比鄰的地球村;從農牧社會,慢慢演變成工業社會及資訊社會,從獨斷、專制與權威,逐漸走向理性、多元與民主。雖然有人質疑人類的精神內涵隨著物質文明的躍升而漸趨貧乏,各民族間的恃強欺弱更趨嚴重;但無可否認,我們的生活愈來愈便利,視野愈來愈寬廣,平均壽命提高。

而且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人類的心智適應並咀嚼新的文明型態,必然會產生深刻的精神文明;我們有什麼理由認為二十一世紀的人只喜歡吃速食、聽罐頭音樂、講些無厘頭的話語呢?

同樣的,民族間的衝突如果導因於國際資源分配的模式失衡,那麼,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區域或民族的衝突,將可以藉著各種平衡機制的建立以及人類互信的增長獲得舒緩甚至解決,誰會相信一個在過去一千年產生如此驚人成長的動物,會愚蠢地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呢?再則,基因科技突飛猛進,未來50年,我們可以「製造」更健康、更聰明、更英俊漂亮的下一代,太空科技的進展也描繪出美麗「天空之城」的願景,我們為何不滿懷希望?為何心中常有烏雲?

過去一千年,人類也充滿災難。首先是天災,不可否認,千年前直到如今,人類還未擺脫「看天過日子」的境界。氣候變遷依然主宰人類文明的興衰,一年不下雨,必然導致旱災及飢荒,從而導致一連串的社會問題甚至戰爭,如果連續下半年的雨,水災即起,全世界大半的城市會淹沒水中,甚至像近日在尼羅河口外海底發現的古城市一樣永久消失;同樣地,酷熱、寒冷、地震、海嘯、颶風等等都會造成文明的滅亡。

其次是戰爭,過去直到如今,人類最尖端的「工具」都是為了應付戰爭的需要。從刀槍、火砲、到星戰系統皆然,戰爭是人類社會中最殘酷、無理、且深具毀滅性的行為,其非理性的程度甚至導致哲學家認為一切道德法則在此失去意義,我們毋庸回顧過去一千年發生的戰爭,只要記得歷史學家的一句話就可以了,歷史學家說:人類的歷史本質上是一部戰爭史。

再次是犯罪,我們驚訝地發現,被視為人類社會邊緣現象的犯罪行為,非但沒有隨著時代進步而減少,甚至愈多、愈殘酷、愈令人怵目驚心。戰爭還有跡可循,甚至可以預測,但是,犯罪卻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所有的預測、防範甚至嚴刑峻罰,最後證明都功效不彰。再次是生態破壞,過去一個世紀,環境破壞由某些區域變為全球化現象,比如六○年代發現南極的企鵝肉有毒,而毒素是由工業國家排放,經各種管道流到尚無人類文明的南極大陸,證明環境污染不受區域限制。

環境破壞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力是全面性的,物質、精神均因此遭到扭曲,可以想見,這問題如未獲解決,美麗新世界的夢想不能實現。最後是科技倫理,由於科技的進步,一個科學怪人(或是科技集團)就能獨力造成巨大災難的時代已然來臨,科技如何為用?目前沒有答案,也無從預測,更談不上規範,科技是新世紀的契機,也是最大的危機。除此以外,諸如南北、東西、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等等的對立,以及基於種族利益產生的衝突,並未稍歇。

文明總是如古希臘的雙面女神,一面微笑,一面怒目。文明包藏希望,也潛藏毀滅,有幸福,也有苦難,站在新的二十一世紀起點,我們為何盼望、如何盼望?我們盼望什麼?特別是台灣社會,除了兩岸問題,社會的貪婪、犯罪、環境破壞;公義淪喪以及弱肉強食,均已動搖這婆娑之島存續的根基,我們如何盼望?而基督徒,身處如此詭譎且光明黑暗交雜的情境,當如何發揮基督的福音,引領新世代迎向盼望?這是處於當代情境的基督徒都必須思考的課題,也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歷史證明,人類社會雖然變動不止,但有些基本層面是一樣的。人是有限的存在,當他出生,就註定有天要死亡;他獲得,就註定有天要喪失。人的生命、力量都是有限的。因此無論人類變化到怎樣的境界,都會面臨一些基本的困境,《詩篇》描述人生說:「耶和華啊,求祢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詩三十九4)。

在這樣的體悟下,聖經發展出一套獨特的人生觀──「盼望的人生觀」。我們可以把盼望的人生觀簡單說明如下:在有限的人生中,信賴並接納神的應許,並藉著福音改變自己,迎向神所賜福的更美好的世界與生命。

接下來,分別考察聖經裡盼望的人生觀。



 
二.盼望的原理

1.舊約的盼望

「耶和華啊,求你記念我如茵蔯和苦膽的困苦窘迫。我心想念這些,就在裏面憂悶。我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哀三19-21

翻開舊約聖經,有三件事情常放在以色列人心中,並成為整個以色列信仰的基礎:其一,神創造天地萬物;其二,神揀選;其三,神大能拯救。這三種並不是對神的「定義」,而是歷史經歷的實在,亦即在歷史變遷過程中,藉由神的啟示、先知的宣講、以及集體或個人的信仰實踐,不斷傳承發展,並滲透到以色列信仰的每一層面。因此,以色列的信仰始終包含三個時間向度: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亦即歷史的,現況的,以及盼望的,因此產生以下聯繫:

神過去創造天地→神現在護理萬物→神將來應許新天地

神過去揀選我的祖先→神現在揀選我→神未來揀選我的子孫

神過去拯救→神現在拯救→神將來拯救

因此,許多行為也就有了多重的理解可能性,比如獻祭,除了表達對神的感恩(現在的),也是神與列祖所立之約的延續(過去的),也有對未來應許的盼望(未來的);因此以色列人說神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神是亞伯拉罕的神、是以撒的神、是雅各的神、是我的神、也是我子子孫孫的神。這樣信念反映在現實生活,就變成一種對未來負責的人生觀,我的行為不只是現今的意義,對律法的遵循與否關係我的未來,因此摩西對以色列的臨終贈言說:

「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且愛耶和華──你的神,聽從祂的話,專靠祂;因為祂是你的生命,你的日子長久也在乎祂。這樣,你就可以在耶和華向你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所賜的地上居住。」(申三十19-20

「未來」的遠景介入現今的生活,生命變成過度到未來應許的旅程,盼望於焉而生。這種盼望,有的是對自身乖舛命運獲得解脫的渴望,比如約伯;有的是對國運安危,比如耶利米哀歌;有的是對宗教復興的呼求,如瑪拉基。但成為以色列盼望之高潮的,乃是彌賽亞盼望;這盼望總結以色列所有的盼望,包含以色列(國家與宗教意義)的復興、痛苦消弭、公義實現等等。伴隨著這種盼望,以色列人用聖潔的生活來迎接盼望。


2.新約的盼望

閱讀《啟示錄》,我們看見一幅末世圖畫,而圖畫的最後,基督與眾聖徒從天降臨,新天地出現,神擦去眼淚;再回頭看福音書,耶穌在世,不斷告訴門徒,祂去,是為我們預備地方,有一天還會再來,接我們回去。門徒傳福音,保羅寫書信勉勵,都不斷提醒門徒,要警醒,要殷勤盼望耶穌再臨。

對基督再臨的盼望,對新天地的渴望,成為基督教最醒目的標誌。基督徒忍受逼迫,捱過苦難,為的就是持守心中的這股盼望。《希伯來書》對古聖徒評價:「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來十一13

可以說,盼望滲透到整個基督信仰的核心,這盼望的根基是耶穌基督。耶穌道成肉身,過人的生活,體會人的苦難,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復活。所以耶穌的死,承擔人的罪債;而耶穌的復活,證明神的慈愛與公義勝過世界,復活是盼望有能力的見證。藉由耶穌的復活,證明耶穌揭示的盼望是真實可信的,因此基督徒的盼望是與耶穌的死與復活合為一的。所以保羅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十五14)。

換句話說,沒有復活,就沒有盼望。在十字架上,我們看見罪孽的死,也看見聖潔的生,看見耶穌的死,也看見耶穌復活,看見最深沉的絕望,也看見最偉大的盼望,十字架是基督徒盼望的泉源。在十字架上,末世成為真實的臨在。

盼望在新約聖經隨處可見,在盼望的烘托下,門徒的苦難帶有聖潔的色彩,他們不是徒然受苦的。這樣的受苦有神的慈愛,也有神的應許,更重要的是,這是迎接盼望的前奏。


3.耶穌是現代人的希望

約十年前,某個基督教團體以「耶穌是現代人的希望」為主題,展開一連串的佈道活動,引起盛大迴響。更早,當世人尚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夢魘中甦醒,東西冷戰方熾,恐懼與不安瀰漫。

德國神學家莫特曼出版一本名為《盼望的神學》的巨著,提醒鉅變世界的基督教,重新重視末世論;因為只有末世論的安慰,才能帶來危機世界的新契機,藉著釘十架基督之復活,以及聖靈的降臨,神應許實現祂的公義,讓生命勝過死亡,死人都將復活,必有全新之神國將臨到。只有這樣的盼望,可以撫平戰後巨大的傷痛。莫特曼的著作引起巨大的迴響,基督教界都致力於從聖經中尋找現代盼望的根源。因此在動盪不安的二十世紀背後,依稀可見基督十架的榮光。



 
三.盼望什麼

回到開頭的問題:我們為什麼盼望?未來有希望嗎?我們盼望什麼?如果負面的力量支配世界,我們還盼望嗎?這是基督教核心的問題,涉及到基督教能為世界帶來怎樣的安慰。

變動是世界的本質,且其變動的方向非我們所能掌握,上世紀末流行「未來學」,用各種社會的分析統計技術,預測世界變動趨勢,但最後都證明差距甚大。換句話說,我們並不知道未來究竟如何。既然如此,我們憑什麼盼望?

人有許多夢想,而所謂夢想,其實就是許多不同型態利益的追逐,夢想的追求造成世界的變動。利益千殊萬別,而人的力量有強大弱小,利益的衝突與弱肉強食,成為世界運作的法則,苦難與不公義產生;因此世界無論如何變動,基本的邏輯還是一樣,人無法脫離不公義的苦難以及罪的死亡。

神是信實、公義、賜生命的,因此神應許的盼望帶有永恆的公義與生命,就如耶利米先知在動盪罪惡的世界中,守望神的應許,帶給以色列人回歸的盼望。在神的信實和未來國度的亮光中,我們可以看見這個世界的希望。並且,由於這盼望奠基在末世,無論人的努力如何虛妄無效,局勢如同江河日下,這樣的盼望絲毫不會退色,永遠都可以成為暗夜裏的一盞明燈。

因此處在十倍速時代,我們仍只堅持盼望神的公義與神的國。



 
四.盼望與基督徒生活

那麼,基督徒怎樣過盼望的生活?

其實,盼望的生活就是愛的生活,愛可以消滅不公義,並彌補傷痛。在愛中,我們看見神的同在,所以約翰說:「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裏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裏面得以完全了。」(約壹四12);愛愈大,盼望就愈大。耶穌完全的愛為我們帶來完全的盼望,同樣的,我們的愛愈大,就愈能進入盼望中。

其次是聖潔,基督的盼望是聖潔的,因此擁有這盼望的前提,是過聖潔的生活,彼得說:「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彼前一15)。再來是公義,新天地的來臨就是要毀滅不公義的世界,帶來公義的權能與統治,盼望的本質是公義的,而新天地乃是公義的居所,不公義的人沒有盼望的餘地。聖經教導我們要按公義對待鄰舍,不欺負孤寡老弱,不用不公義的法碼衡量,這是盼望的人生觀應有的具體行為。

最後是學習體認人生不長。許多人總是盡情揮霍,彷彿自己將長生不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經上說:「你們的生命是甚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四14)。有盼望的人,要學習面對死亡而活,知道自己有天將死,進而善用生命,讓生命更加榮耀神。
(原[青年團契]2000年08月號)






文章標籤:  #樗雲  #275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