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青年團契]基督徒的變與不變

撰文/黃嘉文|聖靈月刊275期-2000.08|主題/[青年團契]心意更新──談改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這樣的日子,我們不陌生


大清早被鬧鐘叫醒了一根手指頭,好不容易和床舖奮戰了十分鐘後,終於起床,匆匆忙忙盥洗、整裝,隨便往嘴裏塞了塊御飯團,身邊手機同時配合地響起。「喂,早上開會不准遲到!」、「喂,今天有個新的case……」。跳上兩分鐘一班、卻仍然很擠的捷運列車,轉車,來到工作的地點,打開outlook,六、七十封郵件幾乎把電子郵箱塞爆。花上一個小時砍掉自各地轉寄來不甚重要的文章,只剩下兩封遠方朋友的問候、三封工作上的交代事項,四封客戶的回函,以及五份電子報。將工作一一處理之後,盯著螢幕的雙眼有點痠痛。

啊!快中午了,路口轉角處新開了一家拉麵店,待會兒去嚐嚐如何。鄰座顧客大聲張揚他昨天到麥當勞排六個小時的隊才買到Hello Kitty;另一桌則是圍著一圈青少年,人手一杯「快可立」(以機器封閉軟蓋)的珍珠奶茶;手機鈴聲正此起彼落地響著。利用一段空檔連上網站瞧瞧,咦?一對女大男小藝人的八卦,好像已經占據好幾天的影藝版頭條。

下班後再一次踏入人來人往的捷運車站,隨著列車遁入地下隧道,一天過後疲累的心情也跟著遁入地底……

顯然我們很快地已經適應,這現今如此,數年前卻全然不是這麼回事的情景。



 

e世代,新世紀


世紀末的全球社會用劇烈的改變迎接另一個紀元。在台北,捷運完工,公車立刻退位;e-mail普及,郵局的業務量隨即銳減;名片上甚至還得加註個人網址,竟然也蔚為時尚;行動電信一開放,短短數月間人手一機。葡式蛋撻、巨蛋麵包的風潮,其實不過是近兩、三年的事。

有人將這些現象視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當新的科技理論也轉化為實際的同時,「一日千里」早已無法貼切地形容人們生活型態所受到的影響。據稱可能來自東南亞開發中國家的電子郵件病毒,可以在短短幾天內癱瘓全球無數電腦主機。

街上人人配備手機,深怕錯失了任何一通電話,就好像得了恐慌症一般;怕別人找不到、怕被遺忘、怕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於是跟著人們養電子雞,跟著人們搶購Hello Kitty,跟著人們注意演藝圈的八卦新聞……,反正,跟著大夥兒的腳步走,應該不會錯吧?

生存在這個時代的新新新人類,我們管它叫e世代。e者,電子者也。當二十倍速、四十倍速的光碟機取代舊機型成為新寵時,「變動」和「速度」已然成為當今地球運行的新軌道。



 

一切,都在改變


儘管這樣的時代來得確實快了些,但是如此的趨勢並非無跡可循:三家電視台無法滿足收視觀眾的需求,數十個頻道的有線電視就堂而皇之深入每一家庭;56K的數據傳輸讓使用者等得冒火,寬頻網路便應運而生;塞車成為用路人的夢魘,於是每個都會區都嚷著要蓋捷運;雙薪家庭漸成主流,安親班遂於各地狂開了起來;沒時間準備食物?沒關係,便利商店裏有18℃保鮮的速食品。

一般而言,需求可以刺激供給增加。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的制度下,業者身陷同行的競爭壓力,必須爭相改進技術,同時創造新的消費需求,也帶動起經濟的發展。傳播媒體和行動通訊的普及,助長了這股趨勢,網路的建構更使這趨勢跨越國界。過去航空事業縮短國際間交通的時間,人們說,地球愈來愈小了。當時的他們很難想像,過了數十年,地球竟然變得比當時更小。

講求速度的年代,世界的變動也出奇地快。於是「變動」和「速度」這兩項e世代的運作主軸,便形成了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我們很難斷言這般趨勢究竟是好是壞,不過在享用新時代的便利之際,我們也付出了一些代價。最明顯的是,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一個人可能終其一生都在學習新的事物,「活到老學到老」從此不再是口號,卻也帶給人們不小的壓力。

於是,得到消化性潰瘍的機會增加,焦慮症、憂鬱症的病例數也有日漸攀升的趨勢,這些和人們一時難以適應新時代的劇變,儘管還未能證明是否確有相關,卻也未必脫得了關聯。再者,世界的改變,多少伴隨著推陳出新的思潮,於是當我們面臨不同於過去習慣的想法之際,如此劇烈的變動,是否可能不對我們造成衝擊?身為基督徒,是否會有「可能危及信仰」的疑慮?



 

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


沒錯,快速的改變,意味著世界已經向我們提出了挑戰。但是先別急著拍桌子抗議。以人體的結構而言,本來就不是為了生存在完全不會變動的環境:體內的生理機能透過複雜的機轉維持恆定,如此就能面對周邊環境層出不窮的變化;況且,使徒保羅也在書信中告訴我們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然而不遠處的上文卻又提及「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羅十二2),顯示作為基督徒,處在這個空前的時代裏,如何能夠稱得上是「遵行神的旨意」,似乎成了一門藝術。

回顧近年來世界的轉變,其中有相當多的成分是基於工具的演進,一如電腦CPU的速度,以及網路的構建。對於世界劇烈的變動,就算我們有再多疑慮,電腦普及運用於各行各業卻已是不爭的事實,即使是教會的事工也得力於現代科技甚多。

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因此我們關注的重點,就該是這些改變所衍生的問題,例如快速步調帶來的生活節奏改變,資訊迅速傳播引導的流行趨勢等等。至於基督徒關心的,則是緊張忙碌的生活步調,是不是剝奪了我們崇拜的機會?所謂的流行,會不會以其標新立異的思潮,取代了我們原本的信仰?處在變動的洪流之中,我們的立足點究竟何在?

我們不可能自外於世界。事實上,耶穌也沒有教導我們要避世獨立。為了所謂「聖潔」的緣故而令本身自世界抽離,那是法利賽人的作法。由於對「聖潔」的錯誤認知,過度將律法用於生活的細節,以為任何與不潔的接觸都會玷污,如此動輒得咎,結果造成了「……把天國的門關了,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不容他們進去。」(太二十三13),耶穌批判法利賽人如此的作法是偽善。我們確實是應該對罪敏感,但不必歇斯底里。逃避不是因應變動之道。

既然世界帶給我們如此的挑戰,理所當然我們應該有所回應。消極當然也是回應的態度之一,但應該有其他更理想的方式。耶穌在世界的數十年間,並沒有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出現;反之,祂面臨和人們一樣的考驗,甚至過著更加清苦的日子,因此,祂更清楚人們的需要,並且積極地回應他們的痛苦。

耶穌昔日的作為,可以是我們今日秉持的原則。一個孤芳自賞、自絕於世的「基督徒」,要想在世界上活出他自認為基督徒該有的形象,在未信者面前恐怕也不具說服力。我們和周圍的所有人一樣面對著世界的變動,也同樣感受這些變動帶來的不安和迷惘。可是在這同時,我們卻記得聖經上的教導:「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神的旨意」(羅十二2)。面臨改變,我們有所為,也有所不為。



 

變所當變


保羅在論及基督徒的新生活時,提到「不要效法這個世界」。於是上文所謂「回應世界帶給我們的挑戰」,在此便面臨了取捨。面對種種的變動,我們必須先分別,什麼是可以帶來更新動力的,什麼是不該效法的。聖經記載五位不具名的勇士,他們曾經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誰領你到這裏來?你在這裏做甚麼?你在這裏得甚麼?」(士十八3)。暫且不管原始背景為何,我們先借用這幾個問題,作為進行決策時提醒自己之用,特別是面對一些流行趨勢和思潮的時候。

「誰領你到這裏來?」流行的本身,有時就是帶了點弔詭:往往當我們還不明就理的時候,排隊購買Hello Kitty的長龍已經綿延數公里;093x、092x的門號已經不足以支援大量增加的手機用戶;另一則八卦已經取代了原來流行的成為影劇新聞的新頭條。

「你在這裏做什麼?」往往就因為這樣的不明就理,生活中許多的動作連自己也不知所做為何。結果跟上了流行,卻迷失了自己。

「你在這裏得什麼?」從電子雞、葡式蛋撻,以至於Hello Kitty,明顯可見的是,流行的週期愈來愈短了。為了趕搭流行的列車,代價似乎也愈來愈高。

再一次看看耶穌留給我們的教導。《約翰福音》記錄了耶穌受難之前的一段禱告,當中提到祂為信祂之人的代求。「從今以後,我不在世上,他們卻在世上;我往祢那裏去。聖父啊,求祢因祢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約十七11)。

「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約十七15-16)。此處指出耶穌對信徒的期許。一方面讓基督徒留在世界上,另一方面卻也希望他們能和世界有所分別,亦即在真理上忠於神的名。就如同耶穌本身聲稱是罪人的朋友,但對於價值的判斷,祂無疑是遠離罪人的(來七26)。



 

都可行,但不受轄制


有所不為,並非意味著成為老頑固;有所為,也不表示隨波逐流。我們當然可以隨時留意整個社會的脈動,一方面為了維護我們立身處世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這竟然也是一個基督徒應有的責任。基督徒是應該有更好的表現,是應該以耶穌為榜樣的,誠如耶穌所謂「如光、如鹽」的教導。然而耶穌的榜樣絕非自命清高,而是回應了這個世界更深層的需求。

有時候我們在變與不變之間徬徨失措,是因為錯解了「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的意涵,於是很容易陷入兩種極端,一是極度地遺世獨立,另一則是追求世界。這些顯然都不是神對我們的期待。神造人,賦予人們思辨能力,也賦予人們判斷的原則,因而在處理因世界變動帶來的不安時,我們可以不必過度簡化,以至於成為二分法的零和問題。

「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林前六12)。保羅如是說。

所以,不論是手機、E-mail,儘管用吧。吃拉麵、蛋撻也不是十惡不赦的事。只是記得,基督徒面對變與不變,是有原則,同時不受轄制的。
(原[青年團契]2000年08月號)






文章標籤:  #黃嘉文  #275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