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社會


&

搜尋&分類

[青年團契]現代fetishism

撰文/繟然|聖靈月刊276期-2000.09|主題/[青年團契]解昧中的姊妹(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電視播報新聞間,一則汽車廣告映入眼中:一輛流線形、造形優美、亮光閃閃的轎車,在崇山峻嶺,沙灘險道,曠野烈日中奔馳,馬力充足,速度奇快,來到一個原住民部落,最後在部落民眾的蜂擁膜拜中,金車成為偶像明星,於渴慕羨妒的眾多眼光中結束畫面。心中想著:車庫中那輛快十年的老爺車是否該換了?但是,需要嗎?只跑了12萬公里,引擎況佳,外形古舊一點而已,代步如飛,非常實用。心中天人交戰一番,感謝主,還是老車實用,決定不買。

心情豁然開朗不少,如釋重負一般。妻看著我的臉色古怪,忽晴忽雨,很瞭解而且挪揄地笑著說:「想買新車吧?算了!你又不是什麼長字輩的人物,開車又不是開好看的。」的確如此;買了新車,電動鐵門非得增設不可,又是一筆開銷;週末總要找得到去處,讓新車奔馳一番;或來個環島汽車旅遊,沒時間的話,新車擺在家裏可是太浪費了!要標哪個會,利息較少一點?哇!還有老爺車捨不得賣;每年稅金要照繳納。屈指一算,買新車,麻煩不少,煩惱加多,心中想著這祇是腦上作業,已然令我吃不消了!還好,還好,到此,finished!

現代消費社會,在資訊媒體廣告語言的推波助瀾下,以迂迴曲折的心理暗示,甚至將物品塑造成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偶像,使人們在其前俯首稱臣,自動投入其懷抱,結果卻發現了其補償性,虛妄的滿足與快感是暫時的;物品象徵地位的偶像式投射,可令其購買者得到暈炫式的假性滿足。這是物靈崇拜(fetishism)的精神轉化,在現代商品買賣氛圍中包裝精緻的極度發揮。

古代物靈崇拜的本質,就是將符號當作偶像來崇拜,它徹底混淆了符號及其所代表的實體之間的關係,彷彿符號成了真實,昏眩於出於自己想像力的迷信中。說是迷信,倒不如說,這種物靈崇拜榨光了崇拜者的人性,貶低了他的位格。現代消費式的廣告,類似古代fetishism的作用,變本加厲地用virtual reality式的廣告語言,吸引消費者,用物品的購買(shopping)減輕自己心中的徬徨與不安,它最可怖之處,乃是將人幸福的希望寄託於物品之上,物品反客為主佔據了人的意識,它徹底而俐落地扭曲了人性。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六24)。主耶穌的警誡是亙古恆新的,科技神的迷思對現代基督徒的信仰是一種意識流的爭戰,也是信仰選擇的切入點。假如我們不學習捨棄的能力,淹沒在類似汽車崇拜的資本主義商品文化的巨流中;靈性的衰竭處在社會集體消費心理的洪峰中,是很難被感知的。就像那少年財主以肯定自信的話回答主的話語後,卻捨不得那巨大的家業般,通不過主的test。

假如捨棄是一種屬靈的能力,那麼求主加添我們力量,讓我們放棄佔有,以獲得自由。若「財主進天國是難的」,主耶穌是否要告訴我們一件我們所無法避免的軟弱:當我們擁有某物時,我們所擁有的就會限制我們。熱衷累積財富之人,會因不斷膨脹的自我而無法通過天國的窄門,因為這樣的人早已被囚於自己有限所得的狹屋中。

「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主耶穌有慧眼能看出真善美與愛,是是在無束縛、無執著,無擁有的清淨自由狀態中。在捨棄世物的匱乏中,有著生命豐盛的感情;對奇妙創造的驚畏崇敬。在似乎常常匱乏中的感恩與惜福必有相知相惜的互助與愛,如此屬靈的能力才得以流露。

「知足加上敬畏主的心便是大利。」若信仰是一種意志的抉擇,那麼簡樸生活的行動,就必定是知足的外顯。

願我們能在捨棄的能力上操練:
放棄多言,以學習同情之心;
捨棄遊樂,以學習禱告;
扔掉得人稱讚之念,以學習謙卑;
脫離物役,除掉與人比較之心,以解放心靈;
減少欲望,將安適而知足。

夜雨驟風中,陽台上三朵曇花已微開待放,清香襲人。彷彿穿著天絨羽衣的美麗精靈。那是神送給我們的颱風禮物。想起日本詩僧良寬,在極度貧窮之中,尚有「夜雨草庵裏,雙腳等閒伸」的氣度。不禁喟然;比起他,我們富足多了!

註:物靈崇拜(fetishism):

文化人類學家在研究初民社會的宗教時所提出,原始部落的人們常會崇拜自然物如石頭、樹木等,並視其為具有不可思議之神力量的來源。語出陳昭如著之《活在拜物星球》一書,1999年1月,紅色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原[青年團契]2000年09月號)






文章標籤:  #繟然  #276期  #信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