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


&

搜尋&分類

信仰vs.和睦,孰重?

撰文/ㄚ斌|聖靈月刊281期-2001.02|主題/21世紀的真耶穌教會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ㄚ斌哥:

上了高中後,時常在週末受到同學的邀約出遊或逛街,但時間卻和教會聚會時間衝突,雖然都委婉拒絕了,但對於同學們接二連三的好意卻時常拒絕,也感到相當不好意思。

暑假到了,同學們又再度邀約我,但時間卻又和學生靈恩會衝突,讓我感到十分困擾,不知道是要拒絕還是接受邀約。

小新



 
給小新的信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是我們時常聽到的一句話。就學階段中,與同學或朋友相處的時間往往多於家人,在這個階段中,身為基督徒的年輕學子們,如何在家人及同學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不失去友誼的前提下,為主盡心做工呢?

在這忙碌生活當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兩難的問題,就如你現在所遇到的問題一樣,同學們所邀約的時間剛好與學生靈恩會衝突,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若遇到這樣困擾的問題,是要直截了當跟同學說教會有聚會,還是向教會推託一番?若直接告訴同學教會有聚會,又怕淪為不合群者;若把教會的聚會擺在一旁,又感到對不起神。記得我曾在同學接二連三的邀約下,最後答應了他們,那次我們約定的時間是與和安息日衝突,雖然玩得很開心,但結束後那失落感與對不起神的感覺卻一直浮上心頭,非常不好受。於是日後所安排的活動都盡量和聚會時間錯開,也希望你能做到。

在這種種矛盾與困惑中,或許你我都很難在這兩難之間作出明智的選擇,在此提出一些經驗及意見為彼此的參考:

一、 與同學溝通,讓同學們有認同感

課外的閒暇時間,也能偶爾聊及教會的活動,例如:學生靈恩會、安息日等。讓他們了解我們基督徒應守的本分及聚會的內容,甚至也可以邀請同學們來參加聚會或教會的活動。若能讓同學對我們教會有認同感,那他們在安排活動時就會替我們設想;而且我們也可主動告訴他們何時能一同出遊,讓他們了解你是很在乎他們的。

二、 與父母溝通,讓父母了解你的需求求學階段中,功課及升學壓力使你喘不過氣來,我想可適時讓父母了解你想放鬆一下心情,也需要朋友,安排活動前亦告知父母,讓他們放心。更好的方法就是偶爾帶同學來家中,讓父母認識他們,增加親子間的話題,使他們更放心。

三、選擇性參加

學生生涯中有許多活動及時間,並非不參加這個活動以後就都沒機會了,也不是不撥空參與同學的活動就會失去友誼,若因拒絕了朋友的邀約而失去友誼,這個朋友也不是那麼能體諒人的,便不值得與之深入交往;更何況並非每次的活動都值得參加。聖經上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林前十23)。若是學校規定的活動,當然是以學校為主;如果是同學的邀約,就要在不影響信仰前提之下作選擇。若自己無法作適當的抉擇,也可聽聽父母意見或其他長輩的看法。如此一來能讓父母了解你的生活狀況,也能得到父母適時的鼓勵,甚至使親子關係更親密。

四、好行為的表現

有好行為不但能在學校受到老師及同學們的喜愛,更能在社會上受到別人的青睞;有好行為不但能使家人光榮,更能榮耀主名。所以不論在學校或教會裏,關心同學,同學自然會親近你;幫忙聖工,神就不會遠離你。行為上表現出基督徒該有的舉止,讓同學對我們教會有認同感,自然就覺得教會的活動很有意義,教會青年都有美好的表現。聖經上說:「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西四6),「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五15、16

主內關心你的教員 上



 
給父母的一封信

身為父母者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女能有良好的成長環境,但一個好的環境並非限制他的行動,規定他何事可行或不可行,應以開導及鼓勵的方法來教導兒女,讓他們了解該怎麼做,若能做到這一點,相信也不用替他擔心,因為他已知道何事可行或不可行了。

就學階段中,往往需要同伴的關心及鼓勵,如此在求學階段才有好的成長機會,就像你們也希望在工作場合中有同伴的相互扶持一般。相同的,學生和你們的期望一樣,也希望有好同學能互相扶持。所以安排活動是學生課餘時間的一種互動,盼望身為父母者能在旁鼓勵及關心他們的交友狀況、信仰及身心發展。

而當孩子們不知如何在同學及教會間作抉擇時,父母可將自己的的經驗提出與其分享,將所遇見的問題與解決方案加以分析,告訴他們當初您選擇的原因及後續,相信您們的諄諄教誨必會影響他們。務以神的話語教導兒女,因為兒女是神賜給我們的產業。願神賜智慧給您們。

主內關心您們的教員 敬上






文章標籤:  #ㄚ斌  #281期  #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