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


&

搜尋&分類

E世代青年,愈夜愈high?

撰文/小豐|聖靈月刊282期-2001.03|主題/真教會與濟貧——以多加團契為例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孩子考上大學後,父母親似乎都鬆了一口氣,終於告別對他們學業的操心了!但是,很快地您們會發現還是有許多新挑戰等著您們!「晚上到底幾點回來?」就是其中之一。



 

「續攤」的活動


我們家的家規是11點前要回到家,理由是:1.治安太壞,女孩子11點以後回來是試探神。2.第二天一早要上課,起得來嗎?幸運的是這樣的解釋獲得「深明大義」,女兒的支持,咱倆老還頗感欣慰。

孩子很想當個「守信」的人(他自己說的),「誘惑」卻不斷邀請孩子試探我們的原則。

原來台北是個不夜城,E世代孩子是愈夜愈high,而這樣的風氣也侵襲至主內。現代青年辦活動常會有「續攤」,舉例說明之:如今天主題活動是參觀「兵馬俑」,接下來一起聚餐,餐後再一起看個電影,看完電影天色已暗,興致更盎然,臨時動議上陽明山看星談心……,夜景當空月色迷人,今夕何夕?唉!不盡興不歸。住校生回到宿舍半夜兩點,沒人管,倒頭睡。本地生回到家看到兩老鐵青臉候駕,人不輕狂枉少年的瀟灑,頓然變成垂頭喪氣的狗熊面對父母的咆哮。



 

晚歸引燃家庭戰火


事情有那麼嚴重嗎?是的,「晚歸」問題確實在許多家庭引燃戰火。

由下面幾則我聽到的真實故事,可證之。

一個偶然的機會與一媽媽談天,她說親戚孩子參與教會舉辦的活動,過了午夜12點仍未回來,後來回到家已近清晨兩點,等得心焦如焚的父親已失去理智了,見面即猛打一頓(這件事據說後來引起當地教會的重視,曾經開會檢討。)

另一個例子則是我親耳聽到的。一個安息日下午,大家泡茶聊天時,一臉倦容近八十歲的簡奶奶嘆了口氣,說:「昨晚一夜沒睡!」「失眠嗎?」「唉!我那服役的孫子放假回來,要與朋友聚聚,誰知半夜四、五點才回來,他中午前要回部隊報到,一定要在早上十點前叫醒他呀!我怎能安心睡呢?」

不要以為我家家規嚴可以倖免,畢竟寡不敵眾。「大家都可以午夜回來,為什麼我不可以?」遵守家規一陣子的女兒忍不住抗議了。我才恍然大悟,對呀!別人的父母都可以,我們為什麼不可以?

於是抱著虛心求教的心理問了教會一些大學生的父母,他們瞪大眼睛、咬牙切齒地說:「誰說我們可以?我們是管不動他們呀!」



 

大家一起面對問題


至此,才引發我非寫此篇不可的動機:「晚歸」確實有提出來討論的必要。

這個問題有三方面的人必須去思考。第一是宗教教育系系負責,因為宗教教育若是單純傳授宗教或神學道理,應該是失敗的;因為任何形式的教育,終歸離不了生活,而且必須在生活中實踐出來,才具意義與價值,這點粗淺認知,應該大家都懂,不須多說。所以,主內青年辦活動或一起出遊,「愈夜愈high」是否在「節制」的靈修上有討論的餘地?

第二是青年自己,你們必須明白,獨立的意義不在「我已經20歲了,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其實構成獨立有許多條件,「真正紀律性行為的產生」也是獨立的條件之一,假若連作息都無法自律,需父母操心,其實沒有資格向父母高喊獨立。

另外青年也要明白等人的心理,通常它會經過如下的心理反應:1.擔心(逾時不歸),2.焦慮(已過午夜,電話也不打),3.憤怒(怎麼這麼不懂事?),4.抓狂(前面三種心理加起來,導致失控,因此見到回來的孩子,不是劈頭就罵,就是打人)。然而終歸是父母愛的表現方式之一,假若你半夜回來(或半夜出去)父母都不知道,那樣的父母其實是失責的。愛,一定離不開責任、承擔和約束,這是家之所以成為家而不叫旅館或宿舍的區別。

至於父母們呢?與其怒斥兒女,氣得自己血壓上升,手腳發抖(兒女還覺得您莫名其妙),不如智取。

首先您要理解──人不輕狂枉少年,就是年輕才有夜遊的浪漫和體力;因此,特殊連續假日在1.遊必有方,2.女孩子回家確定有人陪送的前提下,偶爾放孩子一馬,可減輕彼此壓力,也不致給孩子不能通融的「把柄」。

但若孩子屬於夜夜笙歌型或「我已經長大,幾點回來不用你們操心!」任性型,則不能以「管不動他們」為由,任由他們無視你們的焦慮和憤怒,一定要想到適用你家孩子溝通的方式(如寫信、找機會坐下來好好聊……),讓他(她)明白──無論幾歲的人,生活在家,必定要共同守家規、為他人著想(當然您們要先以身作則,否則訓人就較沒立場了)。



 

節制的靈修


晚歸的問題,說穿了也很簡單,只是談節制的靈修而已,卻要弄得家裏烏煙瘴氣;再對照今日大學生動輒研究神學,以示「深度」,其實,是滿諷刺的。

忍不住想起一句老掉牙的話:「先學做人,再做基督徒!」






文章標籤:  #小豐  #282期  #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