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


&

搜尋&分類

我的孩子眾人嫌,怎麼辦?

撰文/芸|聖靈月刊282期-2001.03|主題/真教會與濟貧——以多加團契為例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陳媽媽來信問道:我只有一個獨子,由於先生工作忙碌,無法常到教會聚會,因為自己在幼稚園上班,兒子也就隨身帶著上下課。但不知何故,總有教會同靈告訴我,不是我的孩子會拿雨傘嚇唬別的孩子,不然就是他誤會別的孩子拿走他的東西,馬上就打對方一巴掌。只要我的孩子做錯事,我都會嚴厲處罰,但是為何我的孩子卻是眾人嫌,請問:我該怎麼辦? 一個心力交瘁的母親 敬上

哈利路亞!親愛的陳媽媽來信平安:

請先別難過,孩子是神所賜的產業,做錯事在所難免,只要帶領他到阿爸父面前,專心倚靠祂,不少浪子回頭的見證,也都是父母祈求而轉回的,更何況他只是個學齡前的孩子,請先別急著失望啊!

在團體中,孩子之間的衝突總是難免,基於友愛及避免將衝突擴大的原則,一般溫和型的父母都會稟持「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信念,教導孩子只要把事情原委告訴老師即可。這樣一來對於行事衝動,或是較無同伴相處經驗的幼童來說,是個不錯的處理良方。

但是,孩子若一再以「報告老師」來解決事情,久而久之,這孩子不但會依賴別人解決他的難題,對他自己而言,也減少了獨自面對困境的學習機會。若孩子有特別愛告狀的傾向,那他背後可能隱藏著孩子與同伴之間相處困難,或暴露出孩子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讓孩子能夠順利適應團體生活?建議您可以試試:

1.教導孩子一些解決同伴衝突的方法。可透過扮演或事後反省:為何當時會有衝突產生?若用另一種口氣或方法,是不是就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2.婉言相勸,試著讓孩子明瞭:愛告狀的人,別人的感受;多鼓勵孩子與同伴相處時,儘量多欣賞別人的優點,不要事事與人相爭,若有些許爭執、不愉快,儘可能和顏悅色地互相溝通,畢竟,「伸手不打笑臉人嘛」!

3.與教員討論孩子的問題,最好能夠共同擬定處理原則,或請求老師從孩子發展友誼的需求點出發,幫助孩子培養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分享是可以學習的。不可否認的,慷慨、大方、不計較的個性,通常是比較受歡迎且討喜的。因此不妨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想玩車子,但是你已經玩過了,現在佳佳更想跟你一起玩哦!讓她也玩一會兒嘛!」常常對他表示你的慷慨,別忘了:身教是最佳的教育良方喲!

5.居家生活也多觀察留意孩子與友伴間的社交技巧,相信只要有心必能將孩子的不足與缺失修護得宜。青青雖然才四歲,是全家的掌上明珠──「糖霜丸」,只因爸爸和媽媽忙著上班,平日都由奶奶帶青青上教會。有一回,奶奶看到青青又開始耍賴,儘管不捨,但為了孫女好,還是將她數落一番,於是便將青青在教會不服老師口令、還對其他同學兇的情形全都告訴媽媽。媽媽聽見,沒有馬上生氣,只輕輕摸摸她的頭,說:「青青來,媽媽說一個故事給妳聽哦!從前從前,有一位很可愛又很驕傲的公主,可是她都沒有任何朋友,因為沒有別的小朋友願意和一個凡事都要對她忍耐、禮讓她的拗脾氣女孩作朋友;到後來真的連一個朋友都沒有,因為大家都不願意和一個自私、小器、又霸道的公主一起玩耍。」沒多久只聽到青青嗚嗚哭起來,邊哭還邊告訴媽媽:「我不要跟公主一樣,我要跟其他小朋友好了啦!嗚嗚……不要不理我!」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誰都不願意看到孩子被人嫌憎,但是只要他隨著年齡增長,離開父母視野的機率就愈來愈高;與其只是一味地給與孩子魚吃,倒不如教導孩子能夠釣到魚,且可以烹調出美味的「活魚三吃甚至五吃」。期望孩子能在沒有父母的護翼下,也可擁有自我保護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腳上的膝蓋功夫記得要下得深,抓得住阿爸父哦!

順頌

以馬內利!


平安

推薦參考書目:

1.《你的五歲孩子》,陳怡蓁譯,信誼出版社。

2.《受歡迎及被拒絕學前兒童與其同輩社會互動之研究》,廖信達,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章標籤:  #芸  #282期  #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