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社會


&

搜尋&分類

寫在多加專欄之前─不缺席的愛

撰文/多加團契提供 |聖靈月刊283期-2001.04|主題/醫療與福音的對話(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社會關懷方興未艾

賀伯颱風、九二一地震及災後重建、華航大園空難和2000年新航空難……,慈濟功德會會員深藍色的制服,出現在許多台灣社會和世界各地的天災人禍現場,救助貧困弱勢者,也關懷協助傷者及死難者家屬,渡過生命中最艱困的時光。報載2000年台灣的世界展望會,從五、六十年代貧困的受助國,一躍成為全世界第六大資助國,幫助國內外無數貧困家庭及兒童得到溫暖;伊甸殘障基金會舉辦募款活動,協助弱勢殘障者得到基本的關懷與支持,並且學習一技之長,以便自立自強,走出悲苦陰霾、殘酷的命運。從年初到年終,台灣社會的新聞媒體,再三報導許多宗教團體的義賣會上,有心人捐出心愛的珠寶、珍藏、畫作、股票和藝品……。

台灣的社會,由於近十年來,各宗教團體及公益慈善單位多年來的努力與呼籲,許多民眾在豐衣足食並且懂得感恩惜福之後,也加入了關懷台灣本土及世界各地飽受戰亂、天災、地震或貧困落後第三世界國家的資助行列。讓台灣社會,這一波又一波的趨勢和潮流,已然從世紀末宗教熱轉移到公益慈善、社會關懷的層面。

信徒對教會的期許受到台灣民間各宗教、及慈善機構大力宣導關懷弱勢貧困者的激勵及影響,真教會同靈在關心海內外公益慈善工作之餘;也回過頭來,期許真教會能發揮宗教團體的力量,主動關懷會內及會外貧困弱勢者。希望藉由教會全體信徒「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力量,發揮耶穌基督濟世救人的博愛精神,讓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困弱勢同靈,能得到人道上最起碼的關懷與照顧;同時,行有餘力,也能發揮宗教團體應有的博愛精神與社會責任,讓教會在這波關懷貧困弱勢的潮流中不缺席。



 
一個自發性的團契

有感於真教會在第三世界國家貧困落後地區的教會和信徒,因為居住國政治環境動盪不安、經濟疲弱、天災人禍或社會觀念差異的關係,部份孤兒寡婦、老病殘障等弱勢同靈生活貧困、卑微無助。而台灣及世界各地富裕國家信徒的經濟實力,也早已經足以幫助貧困地區同靈們得到人道上最基本的濟助。因此,1998年1月1日,一群台灣北部地區的同靈們,主動發揮「民間自覺的力量」,自發性地組織了名為「多加愛心團契」的組織;乃是為了發揚基督門徒「彼此相愛」的精神,以「有餘補不足」的聖經理念,倡導生活條件富裕地區的信徒們能發揮愛心、彼此相愛。在不影響正常之奉獻外,節約日常開銷,每月固定奉獻小額經費至多加愛心團契專戶,經彙集後統一運用於救助國內外貧困信徒及教會之工作。



 
發揚多加的精神

根據聖經的記載:「多加」(Dorcas)原是住在約帕一個平凡的女信徒,但卻廣行善事、多施賙濟,當她突然患病而死時,因為她對寡婦和貧困弱勢者的愛,使得門徒及眾寡婦們立刻派人請彼得為她禱告,最後蒙神垂聽,死而復活(參:徒九36-42)。

多加愛心團契以聖經中平凡的女信徒「多加」為團契名稱,目的乃是希望效法多加「廣行善事、多施賙濟」的精神,主動關懷顧念主內最弱勢貧困的孤兒寡婦、重殘無依和老病無力謀生者在人道上最基本的需求,發揮主內一家、彼此相愛及關懷弱勢貧困基督徒應有的精神。



 
不再缺席的愛

2000年11月底,台總正式發文宣佈「多加愛心團契」為台總公益理事會的義工組織,盼望藉由全體信徒的主動參與,讓台灣島內及海外貧困落後地區同靈和教會的需求被關心、看見。讓富裕國家信徒有機會發揮愛心,協助第三世界貧困落後地區同靈家庭改善生活、兒童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和宗教教育。從濟貧、助學、指導漁牧耕種、改善生活,到支持建立宗教教育、人才培育、各種志工團隊等實際的關懷行動,期望幫助國內外落後貧困地區同靈人道需求上最基本的日用飲食、兒童學費補助和孤苦無依重度殘障同靈的生活補助費等。盼望藉此實現主內一家、彼此相愛及關懷貧困弱勢的目標,讓信徒及教會可以組織全體信徒一起來關懷自己、關心他人,善盡宗教團體「行公義、好憐憫」的社會責任,發揮耶穌基督關懷世人的博愛精神,讓同靈對主內軟弱肢體、貧困教會及社會大眾的愛不再缺席!






文章標籤:  #多加團契提供   #283期  #信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