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社會


&

搜尋&分類

咱們去聚會

撰文/淑琦|聖靈月刊285期-2001.06|主題/一個人快樂信主(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那天,在三個孤兒家度過了一個精彩難忘的夜晚之後;第二天一早起來,我們大家分別盥洗打扮好,高高興興準備到教會參加安息日聚會。原以為Lalitha老姊妹全家會一起到教會去聚會的,沒想到實際情況卻非如我想像的單純。

喝完他們所為我準備的早餐──一杯牛奶之後,準備出發時,心中覺得很納悶,為什麼打從一早六點多起來,一直到到要出發時,都沒有看到外公的身影呢?難道他們不知道今天是安息日嗎?或者是到現在都還沒有全家去聚會、守安息日的習慣呢?亦或是還有其他因素呢?

經過比手劃腳、努力溝通之後,才大概明白,原來因為家裏實在太窮了,他們所賺的往往只夠當天吃而已,有時候兩個老人家當天如果找不到工作,甚至不一定天天或每餐都有飯吃的;為了填飽全家人的肚子,外公只好一早出去找工作。至於三個孩子,雖然當哥哥的打從一開始就一再跟外婆表示要跟我們一起到教會去,甚至還一路跟著我們磨磨蹭蹭走了好幾百公尺,只可惜外婆卻一再揮手叫他回家去放羊。看我一旁迷惑的表情,雖明知道我聽不懂她的話,但還是嘗試解釋:「兩隻羊在家裏沒有人照顧是不行的!他需要出去牧羊,否則萬一小羊生病、餓肚子或是走失了,我們可怎麼辦才好?家裏已經夠窮了……」

看著他一副很想去教會,卻又掛念家裏的羊以及外婆的命令的可憐模樣,在旁邊的我,心中有無限的憐惜和感慨;想到其他許多住在台灣和世界各先進國家的孩子,家裏應有盡有,什麼都不缺,卻還不知道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幸福,不懂得把握機會敬神愛人、認真聚會敬拜神;相較於這裏貧窮人家的孩子,三餐吃不飽沒話說,就連讀書和聚會的機會都不一定幸運地擁有,真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啊!

雖然心中不忍他被迫留在家中牧羊,真希望他也能跟我們一起去聚會;只可惜,這麼難的句子,彼此實在很難用肢體語言或是比手畫腳來表達,又想:以他們的生活環境,或許真是需要他留下來牧羊,所以只能在一旁既心痛又遺憾地看著他被趕回去放羊。

原來,以為兩個小女孩不用去牧羊,應可穿著「舊的新衣服」跟我們一起去教會聚會才對,沒想到她們卻拖拖拉拉一再表示不肯去、不能去。我以為她們是平常沒有聚會習慣,或是偷懶不想去聚會,也就連哄帶勸鼓勵她們一起去教會,好不容易她們兩個人也跟著我們走了幾百公尺,沒想到她們卻還是一再表示不能去,甚至還一再想要溜回家,一時之間真是叫人百思不解;經過跟她們和外婆再三溝通之後,才知道,原來她們在星期六還是要上學。

望著想去的哥哥不能去,妹妹們要上學也不能去,外公要找工作賺錢以免全家餓肚子;心中有幾許惆悵和無奈,窮人的環境是如此殘酷現實,又能說些什麼,只好跟著老姊妹兩個人孤單一起去聚會了。

沿著河邊不是路的路一直走,穿過水流不多的河床,再踏過河中的淺灘往對岸去。邊走邊環視將近枯竭的河床,心想,若不是自己小時候住過外雙溪附近將近20年,親身經歷過颱風或是豪雨過後河水突然暴漲幾層樓高的威力,否則看到這麼淺的河水,還真難相信教會弟兄所說的,在雨季時節,他們小小的家隨時會面臨被暴漲的河水沖走的危險呢!

穿過河中淺灘時,看到河邊幾個婦女在洗衣服,有些人直接在河裏洗,有些人則在河邊的石塊洗,洗完就把一家大小的衣服或是婦女所穿傳統一塊又一塊的紗麗,攤開放到草叢中晒太陽。印度女人喜歡穿顏色鮮豔的紗麗,她們在上半身穿上一件類似小可愛的短背心之後,再用手靈巧反覆纏繞一塊很長名叫紗麗的布條在身上,接著個個就像蝴蝶般美麗了,我很欣賞這種藝術和美麗。雖然一般窮人所穿的質料都不好,但是因為顏色豔麗,所以不管是穿在身上,或是晒起衣服,甚至是拍照時,色彩都像一群蝴蝶飛舞般美麗鮮豔,煞是好看。

過了對岸不遠就是一個當地人的村落,一路只見林木蔥鬱、雞犬相聞,門戶相鄰,感覺倒有幾分台灣眷村的色彩。那裏的人大概這一輩子很少見過跟他們膚色種族都不同的外國人,只見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像看馬戲團動物般奔相走告,幾乎是將近半個村子的人都跑出來觀賞這個穿著長相都跟他們婦女大不相同的奇怪動物。

原以為至少要走一個多小時才會到教會的,想不到穿過那個村子之後,竟然就是一條人車鼎沸的馬路!

「咦﹗這是什麼地方?怎麼這麼熱鬧?」心中才想這會不會是通往教會的路,想不到一輛老爺車般破舊不堪的公共汽車就來了。啊!原來這裏還是有公車的。於是,跟著那一群幾乎都是婦女和上學孩子的人潮,嘰嘰喳喳、熱鬧不已地擠上了像沙丁魚般的公車。

坐在熱鬧喧騰不已的公車上,望著當地女人個個黝黑乾瘦的面容以及她們身上美麗多彩的穿著打扮,和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千變萬化的表情,還有就讀私立學校小女生們稚嫩的臉龐以及頭上烏亮的辮子和美麗的蝴蝶結,心想,這樣的畫面對比真是十分強烈有趣;她們算是印度社會中幸運的一群幸運兒了:有足夠的食物,還坐得起公車,孩子不但有機會讀書還有機會讀私立小學。反觀三個孤兒們就不是這麼幸運了。

轉頭看著坐在身邊老姊妹卑微黝黑的面孔,想到從她的家裏直接穿過河中的捷徑到公車站牌,不過將近半小時的腳程而已,並不遠;然而,她們卻是因為家境太過窮困而無法搭車到教會。雖然,公車的票價只有幾個盧比而已,對來自外面世界的人來說,簡直是便宜得不得了,然而對家無隔宿糧,有時候甚至一天只有一、兩餐吃的窮人來說,那卻是一筆極為沉重的負擔。因為全家四、五個人出門一趟到教會,單是往返車資就要花掉外婆一天的工資。這也難怪他們都要走路去教會了。

車資的問題固然可以用「走路去教會」來解決。然而,為了去聚會,他們不但要面臨因為去聚會,不能外出工作賺錢,以致於沒有飯吃的現實問題;更殘酷的是,還要面對因為聚會而可能使家裏原本已經極為困難的經濟更加艱困的窘境,這真是生活在不同世界的我們所難以想像的啊!

由於印度當地的教會並沒有像台灣教會一樣,安息日中午還供應愛餐給沒有回家的人吃;除了因為教會缺少經費、Pammal教會安息日只有上午的聚會,下午沒有聚會之外;同時,也因為大部分的同靈都住在教會附近,因此都是回自己家去吃飯。至於像Lalitha老姊妹的情形,就必須自己另外想辦法,或是事先準備好、儲蓄一點錢去解決當天吃的問題。然而,儲蓄對家無隔宿糧的窮人來說,根本就是像天方夜譚般不可能啊!

因此,對他們全家來說,如果要坐車到教會聚會,不但那天沒有機會賺到當天吃飯的工錢,還要再付出一天的工資坐車,同時還得自己想辦法解決當天吃飯的問題,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啊!看來,這裏的窮人要到教會聚會聽道理,若非信心很好,或者是有其他同靈願意主動幫助他們,否則真的是對信仰和現實生活一項極大的考驗,可說是難上加難啊!

想到這裏,方才記起在前兩週訪問時,曾經有當地教會的一位弟兄極其驕傲的說,當孤女一家到教會聚會時,有時候他們會給小孤女一點餅乾吃;另一個弟兄則說:有時候他們會給小孤女一家人午飯吃。感謝主,設若沒有這些當地同靈「三不五時」的愛心款待,貧困的他們怎麼承擔得起這樣的負擔呢?只是,吃了那一餐以後,回家還是要面對因為聚會而沒有工作賺取下一餐的難處啊!

不知道這些對我們生活在富裕社會的信徒,又有什麼提醒或啟示呢?

不必顧慮到要花費一日所得去坐車;不用跋山涉水走一、兩個小時的路去聚會;不必擔心因為守了安息日聚會就不能出去工作賺錢,以致全家要餓肚子、聚會後回家沒有飯吃;這些他們所需要面對的生活現實,卻都是我們所不用擔心受怕的。然而,我們卻是「聽道乏味、行道無力」,不想親近神,也懶得到教會去啊!看到他們的窮困和缺乏,想到就連《詩篇》所吟唱:「到耶和華的殿去」,對他們來說,都是對信心和家庭經濟上極大的考驗!不禁想起當兩年前第一次訪問他們家之後回台灣,曾經跟教會的同靈提起過當地貧窮人家的生活困境,許多主內的弟兄姊妹因此希望能夠設法透過負責牧養的馬來西亞總會去幫助他們;然而,卻也有些人因為擔心及顧慮到種種可能的負面因素,而反對給予他們經濟上些許的幫助。

「恐怕他們得到人的幫助,就忘記尋求神、倚靠神啊!」有人說。

「叫他們要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其他的神自然就會加給他了!」

「叫他們要懂得學習倚靠神、不要只想倚靠人!」還有人說。

「幫了他們之後,恐怕我們所傳的道就落了空!」另有人說。

面對教會裏諸多的顧慮和限制,心中也不免猶豫,到底我們能不能像世界展望會(The World Vision)等團體那樣在適當及合理範圍內給他們一點幫助?到底我們的幫助會不會成為他們信仰上的絆腳石?讓他們因此依靠人、不靠神?或者是像某些人說的:「神自然會看顧他們、會垂聽他們的禱告!不用我們操心。」(註)

啊!只是,想到經年累月在飢餓貧困邊緣掙扎奮鬥的他們,住家卻又距離教會如此偏遠、很少也很難有機會常常去教會親近神、聚會聽道理,接受宗教教育;對家族世代都是文盲的他們來說,當他們的下一代因為過度貧困而沒有機會讀書、接受學校教育和宗教教育,沒有機會改變命運、改善生活時,又怎麼能夠指望他們會自己去學習讀經認識主、在道理上追求長進,為永生努力呢?如果不幸的,又未曾遇到懂得關懷信徒、忠心盡責鼓勵他們追求信仰的好牧人時,又怎麼能夠奢望她懂得先求神國神義、完全倚靠神呢?

試想,當連去聚會都是一種奢望、是家庭經濟上的一種負擔時;當連聖經都買不起;小孩子連交學費的錢都沒有,而必須放棄上學的權利時;當下一代大多數是文盲或是只有小學肄業的教育水準時,又怎能指望他們將來成為教會的好教員或是各種聖工人才呢?

對教會整體來說,當貧困落後地區教會的下一代普遍缺少了接受學校教育和宗教教育的機會時,又怎麼能指望當地的教會有屬於自己的聖工人才、將來能夠自立自養,怎能指望整個教會未來能夠有長足的發展呢?

只是,面對教會裏對幫助落後國家貧困信徒的共識猶未形成、面對眾說紛紜以及諸多的質疑和顧慮,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對或錯?面對人道、信仰以及教會傳福音的諸多考量,到底是信仰重要還是基本人道的救助重要?當有人說為了教會傳福音的考量,不應該給予貧困同靈人道上最基本的救助時,卻又無法解釋聖經中神要求我們幫助孤兒寡婦的經文時,到底什麼才是對的?或者是何者優先呢?這些問題,一時之間是沒有答案的吧?答案大概只有天上的父神知道,或是當教會內的共識形成時才會揭曉吧?(註)

人對我說: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就歡喜!(詩一二二1

祂垂聽窮人的禱告,並不藐視他們的祈求。(詩一○二17

註:本文初稿寫於1999年底,全稿完成於2000年9月底,其時教會內對第三世界國家同靈的濟貧工作仍有諸多疑慮、尚未形成共識,多加團契在當時也是由同靈自行籌組、尚未被總會認可的「地下非法組織」。直到2000年11月底,台總負責人會才開會通過承認多加團契為隸屬台總公益理事會的義工組織。






文章標籤:  #淑琦  #285期  #信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