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來鴻


&

搜尋&分類

我在基達的日子

撰文/聆諸|聖靈月刊286期-2001.07|主題/一個人快樂信主(下)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耶路撒冷的眾女子啊,我雖然黑,卻是秀美,如同基達的帳棚,好像所羅門的幔子。」(歌一5



 
一、印度風情畫

提著簡單的行囊,帶著家人與同靈的祝福代禱,2001年5月15日,飛抵印度南部淡米爾省(TAMIL NADU)Chennai機場,時間是上午11時。五月是印度最熱的月份,平均溫度在40-45℃之間,所以這段時間正是學生的暑假。走出機場,初體43℃的滋味,眼眶略有灼熱乾澀刺痛的感覺。

元月份剛經歷過加拿大蒙特婁零下37℃的北寒滋味,風雪酷如利刃,出門時雪衣綿帽是必備的裝束。今日再嚐此間迥然不同的風情,著實難得,人生境遇變化多端,一如此者。

張約瑟傳道及其他兄姊同來接機,因已近午正,我們隨至一中國餐館用飯,店面不過盈尺,牆上幾張「春」、「福」中國字,就是十足的中國味了,在密不透風的石窟中,只見天花板上的老舊電扇,嘎嘎響著。一面等候,一面用菜單權充扇子搖搧,幫著增加一些涼風,無奈菜未上桌,日光燈先打烊,風扇也罷工了,原來家常便飯的停電又開始了。大家見怪不怪,流出來的汗水比喝進去的湯水還多,一條手帕擦拭著早已溼透,應可擰出水來。看來倒滿合乎經訓要「汗流滿面才得糊口」,初見面,就給了下馬威,見識一下此地的「熱情」。住了一個月,才知道每天都有不定時的停電,曾有一天內八次的經驗。

搭乘一部租用汽車,奔馳在大街小巷中,人生第一次踏上印度的土地,格外新鮮,目不轉睛地瀏覽街頭景物,黑鴉鴉一片人群摩肩接踵,真可謂「舉袂如蔭,揮汗成雨」。大小車輛爭相搶道,穿梭在各型車陣(二輪、三輪、四輪都有)與人群中(牛隻三五成群也悠行其間)。塵土飛揚,加上漫天飛竄的烏鴉,真是特殊景觀。我們的司機技高膽大,兩隻手好像從未間斷過按喇叭,沒事也會來幾下,習慣性地猛按。讓人老遠就知閃躲,以自求多福。幾次差點要與旁車擦撞,前座楊姊妹掩目驚叫,他老兄若無其事地說「My break is very good!」(我的煞車很靈的),令人啼笑皆非。沿路到處可見茅草搭蓋的簡陋房屋,低矮的門扉,側身才能進入。有「獨棟」,也有「排屋」,很多就「座落」在人家門前的圍牆外,家當排了一地,儘是大小容器。據說,很多住家是沒有浴廁、水管設備的,如此炎熱的地方,令人很難想像他們如何生活。

一路驚魂,終於平安抵達帕瑪教會(Pammal),門窗緊閉,在炙熱的陽光下,活像個烤箱。簡單的講台陳設加地上兩張大草蓆,就是會堂的全部了。會堂外側,一處磚造地基,已顯斑駁陳舊,雜草蔓生,卻是他們規劃了幾年卻尚未動工的宗教教育教室。他們要的只是一間有牆壁可遮蔽風雨的空間,興建時日卻遙遙無期,實在感觸良深。這間會堂還是印度最早、最具規模的教會,目前約有信徒數70名左右。

返回安巴杜(Ambatur)的路上,經過聖多馬紀念教堂,這間建在山丘上的天主教堂,據說是主的門徒多馬,後來悔悟感念主的復活大能與慈聲訓誨,遂立志遠赴印度宣揚主道,教堂內存放了一個標寫「多馬的小指骨」的小罐子,以增加其神祕性與知名度,至於真偽就不得而知了,在山丘上並可鳥瞰全Chennai市區。

飲用水在這裏是珍品,一般洗濯都用地下水,因含礦、菌量過高,不適合飲用,故政府的水車每週二-三次發配,婦女們屆時群聚守候取水,一罈一罈或扛於肩上或側抱於腰間或頂在頭上,一如圖片上常見的中東婦女取水模樣,不禁想到古時利百加、拉結在井邊的情景。

七點多抵達訓練中心(India Theological Training Center),天色正明,居民作息現在才算開始,因為白天溫度實在太高。這棟1999年9月落成的三層樓建築,在村落中十分顯眼,設備雖然極為簡單,卻是肩負今後印度事工人員訓練的重任,誠然是個工人搖籃。此次奉派至此,預定約一個月時間與神學生共研「摩西五經」課程,願主帶領同工,能對他們有所幫助。

印度人說來是和善、樂天的,雖然環境惡劣,他們仍生命力旺盛地適應著。探訪中,常見鄰人前來,虔誠跪下,要求祈禱祝福,信徒建屋、撒種、生產……,無一不求傳道前往祈禱,既有得福的意願,介紹賜福的救主給他們,應是很容易被接受的。他們也很友善,路上相遇,雖然素昧平生,只要你合掌胸前,一定得到溫馨回應。他們住家門口也很喜歡用白色粉末畫出一些線條圖案,狀如花朵,就是歡迎你到他們家的意思;與人交談時,會很專注地看著對方,並輕微搖晃頭部,真是可愛的民族。



 
二、印度聖工記

印度目前有教會的區域集中在南部四個省份,說來這是較為貧困的地區,但,盼望這也將成為先被大光所照的加利利地(太四14-16)。

三十年來,因缺乏工人,未能對這土地作深入的了解,雖採巡牧,但畢竟無法長期指導,建立成熟的信仰生活,所以曾讓不忠心的專職工人有機可趁,對教勢與牧養實務多所瞞騙。自1995年,由馬新總會負責關懷,才真正積極推動各項聖工,現有專職傳道常駐於此,精通其語文,詳知其景況,滿有神的恩賜與愛心,真是耶和華以勒。目前依實際情況重整劃分為兩大教區:


(一)帕瑪教區(六處教會)

1.Pammal
2.Indrucheruvu
3.Kallivalapaplai
4.Neyvell
5.Vebbur
6.Tirunelveli


(二)安巴杜教區(五處教會)

1.Ambatur
2.Thirunelai
3.Thiiruvottiyur
4.Chengalputt
5.Bangalore

現階段印度聖工可說尚在起步,不論組織系統,或教牧事工等,都有待加強。IMC(India Mission Committee,印度任務小組)規劃的「五年計畫」正積極執行中(現又延長三年),主要工作內容在於聖工規劃與工人培訓。如本年度四月份剛舉辦過短期神學訓練(六年來已辦過四屆)與教會負責人講習,五月份接著辦宗教教員講習(共有來自五個教會,20名學員參加),另有專職傳道工人培訓(目前有三位神學生已進入第二年課程),這些教會的「希望工程」是刻不容緩的,幾年來,因為工人不足,屬靈素質低落使,得純正道理的教導有所不足,致使教會發展受限,盼望因著往下扎根的努力,讓我們能漸漸看見向上結果的成效。談到印度現況,其發展沿革是絕對必須一提的:

1932年Ponniah由大陸領受福音種子,又在馬來西亞怡保教會被按立執事,後返回印度宣揚真道,設立教會,而英文名稱自始就翻成了「True Jesus Mission」(簡稱TJM),以迄於今,信徒數約有七千名左右。當年因為山海相隔,路途遙遠,通訊不易,故數十年間,未曾再與本會魚雁互往,形同失聯。且因工人不繼,致聖靈工作日見稀少,真理教導稍有偏離。

另於1970年,靈恩派信徒Pammal James一日路過北馬雙溪大哖,值何重生執事府上正舉行家聚,他敏銳地聽到靈言禱告聲音,深覺訝異與羨慕。經談道後,確信這是聖靈建設的教會,乃邀何執事前往印度工作,主親自帶領,遂有Ambatur、Pammal教會之設立。現在本會信徒數應在二千之譜,由聯總支薪的專職工人有六位,可惜都未受過神學訓練,且年歲巳大,預定明年開始將改聘受過訓練的神學生牧養教會。

1997年,兩名屬TJM的同靈路過Pammal教會,看到本會招牌上印度文(淡米爾文)名稱竟與他們教會完全相同,不覺好奇而進一步接觸,始知是失散多年、未曾謀面的骨肉兄弟,在主奇妙引領下,終告重逢。幾年來,雙方互有接觸懇談,在真理的基礎上朝合一的方向努力。

現在他們已將信徒名單800名移轉給我們,約200名已重新接受合法浸禮,其餘名單會陸續交出,並且多數會堂招牌也更名為True Jesus Church,2001年6月2日,他們的母會(第一間會堂)Maduthapatti教會舉行獻堂禮,十分隆重,有如過住棚節一般歡樂。我方受邀參加,並且主持獻堂及證道,氣氛融洽,同頌主愛,共沐主恩。感謝主,主羊聽主聲,歸為一牧的美好目標,應該指日可待。只不過因數十年來沒有良牧,聚會的內容,大都為詩歌吟唱,領會者也光講其道(內容不詳),鮮少翻閱聖經,聚會中常會有人起來跳舞,但看似習慣性居多,而非靈舞,也有舞後抽搐不已者,凡此種種恐容易有撒但趁虛而入,故仍需極為審慎察驗,讓雲柱、火柱在前頭引路,決定行止。現今當務之急是應對其領導幹部施予真理培訓講習,導正其對教義的認識,才能在原有的根基上重建聖殿,復興信仰,不至於被膨脹壯大的虛幻所惑。



 
三、印度恩綿長

「耶路撒冷的眾女子啊,我雖然黑,卻是秀美,如同基達的帳棚,好像所羅門的幔子。」(歌一5

印度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實是一處福音的良田,因社會階級觀念極深,貧富差距甚大,很多人生活水準相當窮乏。「傳福音給貧窮人,叫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是真神的吩咐,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宣道工作在此地有如流淚撒種,但主既早已允許福音種子在此播撒、成長,相信我們終將看到收割的歡欣,見到他們獲得福音的好處,使撒種的與收割的一同快樂。真神豈不是早就預言應許讓海中所有的、海島和其上的居民、曠野和其中的城邑、並基達人的村莊,都能向耶和華唱新歌,從地極讚美祂嗎(賽四十二10-11)?在黝黑的肌膚底下,卻有單純、渴慕的赤誠;況且既同蒙恩召,成為主內兄弟,就同屬亞伯拉罕的子孫,都是耶路撒冷的女子了。肉體窮乏,內心卻豐盛,有如黑亮、簡樸基達的帳棚裏,有著所羅門宮中一般華美的幔子,這是基督裏才有的豐盛。

以現階段的印度聖工來說,如同是軟弱的肢體,但這些都是因為聖靈尚未活潑、開展的緣故,待神的日子滿足,旨意顯明,聖靈從上澆灌下來,我們就要看到曠野變為肥田,肥田看如樹林(賽三十二15)。日前,有一位巴基斯坦的警察從本會的網站見到教義介紹,非常欣喜,如獲至寶,要求我們派人前往宣教,我們也迅速回應,現已與他聯繫上,使他對本會有進一步的認識。盼望這顆種子能落在好土裏,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裏,並且忍耐著結實,有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萬物的結局已近,宣教的速度會像閃電一般,因為神差派飛在天空的天使,要將永遠的福音傳給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國各族各方各民(啟十四6)。我們相信印度教會必將成長,而非只是長久單向接受,不要認為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主早就應許,也如此囑咐我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成熟,可以收割了!」(約四35),讓我們為這塊田園代禱、祈求,使生活在這塊常年陽光充足的大地子民,也獲得豐沛主恩,像清晨的日光由上頭澆灌下來,與我們一樣同享活潑的盼望。

註:「基達」即以實瑪利的次子,其後裔為亞拉伯北部遊牧民族,所用帳棚以黑山羊毛織成,在沙漠地區到處可見。






文章標籤:  #聆諸  #286期  #海外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