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來稿


&

搜尋&分類

父親──我的人格教育者

撰文/小辣|聖靈月刊287期-2001.08|主題/從口唱心和談音樂事奉(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如果,母親是我宗教教育的啟蒙老師、是我信仰的扎根者;那麼,父親就是我的生活導師,是我人格的教育者。

把信仰傳承給我的,是重視信仰的母親和外婆全家;然而,父親卻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中,將美學涵養、新知追求與獨立思考傳承給我,在人格教育上默默影響著我,從而間接影響我對生活、信仰和聖工的態度。



 

一、做事認真、全力以赴


生於日據時代,從小受日本教育的父親,有著早期日本人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與全力以赴的生活態度。做事向來認真負責的父親,工作十分投入,事親至孝的他極獲得老闆、同事和同業的高度肯定。父親的同事和朋友們欣賞他的待人以誠、義氣公道,對他的工作和做人十分讚賞認同。

父親做事認真負責的精神,直接影響了我對信仰與教會聖工的態度。自小受到母親和外婆全家對信仰的重視與影響,向來以信仰為優先、不重視社會名利地位的我,把大部分的時間投入於教會的事奉上;而父親的工作精神與認真負責的態度,則更影響了我負責聖工的態度。



 

二、卷不離手、手不離卷


年少的記憶中,只要有空,父親在家時幾乎是卷不離手、手不離卷。家裏隨處隨地,都看得到他閱讀書報雜誌的身影。印象中,老家父母房間的桌上、抽屜和書櫃裏,幾乎全都是書。

父親的書,有些中文書,但大部分都是我們看不懂的日文書。日文造詣相當高的他,喜歡閱讀日本的《文藝千秋》及各種日文傳記和中文的《讀者文摘》。從事商業行銷工作使他閱讀大量日文專業書籍和商業期刊。雖然父親不寫作,然而喜歡歷史和文學的他,也閱讀大量的日文傳記與各類文學書刊。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等日本作家,及對日本政治社會影響深遠的明治維新和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政治家的傳記,都是父親閱讀的書籍之一。

日文造詣極深的父親,甚至比許多日本人更了解日本的歷史和文化。只可惜,在早期排日的政治氛圍和社會環境下,對日文歷史文化不甚了解、卻又熱衷教會事務的我們,自然無法分享或學習父親在這方面的研究和興趣,殊為遺憾。

小時候,當大多數鄉下孩子還在田裏玩泥巴時,我們在家隨時都可輕易地閱讀各種書報雜誌。童年沒有兒童刊物可看的我,在家沒事時常喜歡拿起中文版的《拾穗》、《讀者文摘》等具相當水準與內涵的雜誌來看。個人對文學寫作和西方藝術的喜好,就是從那些書報雜誌裏培養出來的。

身為知識份子,向來重視新知學習的父親,對於書籍雜誌的購買毫不吝惜。雖然當時住在台北郊區,周圍鄰居大多是農民,知識水準不高,閱讀興趣低落;然而,我卻很幸運地從父親得到閱讀書報雜誌的興趣,學得追求新知的無窮樂趣與終生學習的無形影響。



 

三、不斷學習、終生求知


台灣在長期單一政黨統治的戒嚴時期,社會上一般老百姓生活、思想單純,知識貧乏。從小受日本教育的父親,因為不斷進修學習、閱讀大量最新的日文書報雜誌,而有不同的視野。

高中住在老家時,有次好奇順手拿起父親桌上的資料夾一看,赫然發現那竟是父親不久前去聽課的講義。在經濟及知識傳授尚未十分發達的七十年代,當大多數人還不知道什麼叫在職進修及終生學習時,做事認真負責、好學不倦的父親早已踏出這一步。那次的發現深深影響著我,因為在我畢業、離開學校一段時間後,個人也在工作之餘,開始自發性的學習生涯。

二十多年前,當大多數宗教教育教員滿足於七天的教員講習會,就不再進修,滿足於「詩頌、崇拜和共習」三節課就是宗教教育的全部和責任時,個人卻常感受到年輕時七天囫圇吞棗、速食式的講習會,實不足以應付宗教教育傳承信仰、百年樹人的重責大任。

常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在事奉上更加用心,卻又因缺少進修管道不得其門而入;就在那個缺少進修觀念、尚無教員進修會的年代,受到父親終生學習、不斷追求新知進步的影響,便主動向系負責及同工們提出請地方教會舉辦教員進修會的構想。這個構想後來得到宗教教育系系負責及同工們的熱烈響應和支持,在地方教會職務會同意下,由教員團契開始自行創辦對內的教員進修會。隨後北區部份教會聞風而至,一段時間後並為台總教育處及各地教會所重視,最後由台總教育處及各區負責規劃主辦,至今早已成為各教區恆常性的工作之一。

個人認為要成為一個對學生信仰具有引導性、啟發性影響的宗教教育教員,應該像學校老師一樣,不斷在職進修、終生學習,且在教學的理念、技巧及學生心理上下工夫,以便掌握教學、更深入了解學生;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求進步、在信仰上做學生的榜樣,好讓自己在這具百年樹人、神聖使命的工作上忠心盡責、無愧於神。就在這樣的理念和父親的身教影響之下,使得個人在工作之餘,願意主動付費到一般的輔導機構和其他教會的神學院等,進修有關主日學教育(註)及兒童心理學的專業課程。廣泛的接觸和學習,對日後個人在教學技巧的提升和宗教教育教學觀念及教會的事奉極具啟發性;對個人視野的開拓、事奉觀念的提升,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四、獨立思考、突破創新


父親一向有自己的思考判斷,並不跟隨社會潮流,盲目服從社會的教導。涉獵廣泛、博學多聞的他,自有其獨立的思考判斷與價值觀念。差點成為二二八事變及白色恐怖年代犧牲者的父親,對於當時執政者的高壓統治和思想控制深不以為然,他總覺得人民有思想自由與生活求知的權利,執政者不應該為了鞏固政權而對人民思想箝制、言論控制。

當多數人人云亦云、盲目跟隨或受社會的思想和潮流影響時,父親獨特的見解和觀念,以及身教的淺移默化深深影響了我對社會事務的觀點與教會事工的態度,學會凡事獨立思考判斷、不盲目隨從的做事風格,也因此總能在自己的生命抉擇與教會事奉上有所突破、開創新局。



 

五、若公雞不啼


受到中國傳統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父親總希望看到兒子們繼承家產、事業有成。做事相當有魄力,凡事勉力以赴、積極負責的他,把大部分的希望寄託在兒子們身上,總希望弟弟們能夠跟他一樣在工作上有番作為。只可惜弟弟們當時年紀還小,沒有機會讓父親看到成就。反倒是身為長女、受到父親人格薰陶及無形身教影響較深的我,讓父親看見自己的影子。

「若公雞不啼,母雞就應該義無反顧地負起司晨、啼叫的責任!」父親說。有幾次看到女兒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宗教教育和教會事務上,父親有感而發地說了「若公雞不啼」這句話。面對向來重男輕女的父母和社會,聽到父親的勉勵,不免無言以對。

父親的勉勵、身教,以及他在人格教育上給我的影響,終究還是讓我在自己的生命抉擇及教會事奉中有了深遠的影響。在許多決定性的關鍵時刻,當教會的事工需要人手,當弟兄們人數不足、缺少意願或無力開創新局,卻又迫於情勢需要時,個人便像父親口中所勉勵的母雞一樣,自覺使命、義不容辭地勇敢站出來,帶領學生或婦女們出來貢獻心力,為教會事奉及人才培訓開創新領域;待所做的工作有適當人選可以接手時,再毫不猶豫地急流勇退、交棒他人。

從年輕至今,不論是地方教會的宗教教育、教會事工、婦女事奉、各種青年的人才培訓,及整體教會所需要的延伸神學教育和濟貧等種種努力和呼籲,都是在類似的環境需求和使命感驅使下,勇敢站出來的。或許剛開始並非樣樣順利,自己所扮演的只是整體教會中一個小螺絲釘的角色,有些事剛開始時不能得到大家的了解、認同,有時甚至因遭誤解批評而感到十分氣餒,然而,每當想到主耶穌在「約翰福音二十一章」對彼得的勉勵託付,想到身為耶穌門徒的責任、教會的需要和父親的勉勵,便再度提起勇氣、全力以赴!

是的,在經歷過教會事奉和生命中許多風雨之後,我想問父親:當公雞不啼,母雞是應義不容辭地啼叫、負起司晨的責任;然而,當公雞再度啼叫、負起接棒的責任時,母雞是否該急流勇退、歸隱山林,即時退出啼叫的行列,讓公雞發揮應有的責任和功能,回歸母雞保護小雞、照顧家庭的責任?只可惜向來見識廣博、具有真知灼見的父親早已去世多年。對我影響深遠的他,再也無法從旁觀者、客觀的角度,為我指點迷津、引導方向。



 

結語


雖然重男輕女的父親未曾把有形的財產留給女兒,然而,他卻在朝夕相處、日常生活的身教當中,默默留給我許多無形的財富與影響。這些來自父母最寶貴的無形遺產,對於向來不重視名利地位、富貴榮華的我,卻比任何屬世的有形財產更加寶貴、更值得珍惜,那是任何有形財產所無法取代、無可比擬的;也因這些來自父母無形的財產和遺傳,幫助我度過許多事工的挫折與人生的低潮。

註:其他教會沿用西方傳統的稱呼,稱為「主日學」教育,即英文的Sunday School,本會則統稱為「宗教教育」。






文章標籤:  #小辣  #287期  #自由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