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詩歌與宣道

撰文/Zoe |聖靈月刊287期-2001.08|主題/從口唱心和談音樂事奉(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音樂的力量


「你心若有什麼疑慮、痛苦,你當告訴耶穌,你當告訴耶穌……。」

記得這首詩歌嗎?每當心中不平或受到委曲時,總是會不經意地唱起一些歌曲,撫慰傷痛的心,釋放自己的情緒。音樂其實就是這麼的不可思議!單純的音樂可以帶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如果再配合上適當的歌詞,那就可以成為一股感動人心和安慰人心的力量。

聖經的《詩篇》,本來就是一首首美麗的歌,不僅有讚美也有嘆息,有快樂也有悲傷,詳實的記載了作者的內心世界,也反應了當時的現況。當時以色列人的詩歌,大部分用來禮讚和崇拜神,但演變至今日,詩歌不單只在特殊場合演出,也因為可以深深打動人心而引起世人的共鳴,現在的詩歌更可以成為一種傳福音的工具;筆者日前參加由基督教界所舉辦的華人文字事工研討會,會中即明白指出未來在傳福音的方式上,最具影響力的將是網路及音樂宣道。

對未信主的人而言,聖經的道理太陌生也不容易親近,在他們眼中,一個好的基督徒,就像是過著聖潔而出世生活的人,守著嚴格的律法,過著處處受限的生活。殊不知我們每一個基督徒,其實都是活生生且有血有淚的人,在生活中有歡樂也有悲傷,和一般人並無太大差異;唯一的差別就是我們的生活有神、有信仰,而藉著詩歌我們可以和所有人分享我們的信仰生活,也可以藉著詩歌拉近彼此的距離,更可以藉著詩歌將心中的藩籬打破,情感開始交流;歌曲往往能以柔性的方式越過智能的障礙,直接將信息傳到人們心裏。

當人們初次接觸信仰時,詩歌往往比話語更能讓人接受,我們必須依照所要接觸的對象及面對的場合來使用音樂,面對那些第一次接觸信仰的人,在以詩歌當作佈道的媒介時,應試著以簡單而朗朗上口的曲調傳遞訊息,並且對音樂的風格、形式抱持開放的態度,客觀而不帶任何偏見的看待各種音樂形式。真理是不變的,而作法卻要因應多元化的社會,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對象時使用音樂,如此才能善用音樂作為宣道的工具。



 

從音樂史看基督教音樂


從葛利果聖歌、韓德爾的神劇、德國宗教改革的音樂,到近代的讚美詩,兩千年來教會音樂的風格一直在轉變,聖靈也使用各種不同的音樂風格榮耀神及感動人。1517年德國宗教改革之後,馬丁路德深信音樂的教化能力,在使用羅馬天主教會音樂時,也只更改一些與他神學觀點相衝突的文字而已;而路德教派在音樂史上最特殊的貢獻是稱之為「聖詠」(Chorale)的會眾聖詩。路德當初的原意是希望音樂能普及,而不主張在教會中使用高度技術與裝飾性的音樂技巧,因此單旋律的聖詠在路德教派的早期大量產生,而這些曲調的來源有:天主教會的頌歌、新的創作,以及當時流行的通俗歌曲旋律。路德派早期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用世俗歌曲的旋律填上宗教歌詞,例如:〈披傷帶血的聖頭〉(‘O Haupt Voll Blut und Wunden’)的旋律是取自 Hans Leo Hassler 所做的流行歌曲:〈我安詳的心被一少女所擾〉(‘Mein Gmuth ist mir verwirret ’),而〈披傷帶血的聖頭〉(‘O Haupt Voll Blut und Wunden’)最後卻成為巴哈《馬太受難曲》音樂的主幹(註1、2);這是十六世紀聖樂的做法,將宗教歌詞填入流行歌曲的旋律,可見使一首歌神聖的並不是它的曲調而是它的歌詞,是詩詞使詩歌變得屬靈,因此我們能具體的判斷所謂「基督教歌詞」,卻很難根據聖經評斷何謂「基督教音樂」(註3)。

長久以來中西方在各教會中所使用的音樂,總是最引人爭議,當〈平安夜〉出版時就曾被曼斯大教堂的音樂指揮 George Weber 評為「低俗鄙陋,欠缺所有的宗教與基督徒的情操。」韓德爾的《彌賽亞》被他當時的教會界批評為「粗鄙的戲院作品」,原因是重複了大約一百次的「哈利路亞」,被認為重複太多,缺乏足夠的信息。著名的英國牧師司布真,瞧不起他當時的崇拜音樂,每個時代在不同的文化、社會裏都會有新的詩歌出現,而這些詩歌在當時就是所謂的流行歌曲,我們今天視之為古典聖詩的歌曲,也曾經如同今天的現代音樂般被批評。



 

音樂風格在宣道上的選擇


從歷史上看來,我們並不訝異教會裏對於音樂會有分歧的意見,而倘若堅持某種風格的音樂才是神聖的,便小看了音樂的功能性;用詩歌來宣道正如同我們現今使用文宣品、廣播、電視的方式來傳福音,這些都只是宣道的媒介,而感動人心的是神,一首歌的神聖信息,其實是能以許多種不同風格的音樂來傳達的。

兩千年來,聖靈使用各種不同的音樂來榮耀神,靠近不同的人,也正因如此,我們對於宣道工具的使用,也就更要特別小心和謹慎。本會傳道人即曾作過一個見證,之前他對於詩歌的表現類型抱持著保守而單一的看法,但一次東南亞的宣道活動,卻讓他有了另一番全新的體認;當天靈恩會上的獻詩,是由當地詩班以各種不同的打擊樂器來表現,讓整個會堂的氣氛顯得是熱鬧又有趣,可是對他而言卻是十分不自在和無法接受,甚至還懷疑是不是不夠敬虔?但接下來的事情才讓他大大的感動和震撼,在會眾一起跪下禱告祈求聖靈時,有很多人到台前接受傳道人的按手禱告,當時幾乎傳道人的手一放在信徒的頭上,聖靈馬上就降臨,當天得到聖靈的人是空前的多,這種情形是傳道人從未見過的,終於他領悟一個道理,無論是以何種方式來呈現對神的讚美和感謝,重要的是喜樂和敬虔的心。

生動和活潑的表現方式,或許讓他感到不適應,但卻讓當地的會眾滿心的歡喜和感動,也得到神滿滿的恩典,揀選和給予的在乎神,決不會因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忽略那顆真誠的心!因為每個人對於音樂的喜好,往往受到其音樂背景及文化的影響,如果我們硬要界定所謂好的音樂是四百年前在歐洲所流行的音樂,那麼這樣的看法恐怕是基於一種文化上的優越感!當我們要使用音樂這個工具時,與其判斷所謂優與劣,不如考慮受眾是否能接受、是否會習慣。

詩歌創作的內涵和一般的流行歌曲是不同的,它決不可以是無病呻吟,也不能是言不及義的風花雪月!發自於內心感動的歌詞才能真正賦與詩歌生命,因此對於歌詞的選擇與創作必須嚴謹而慎重,才能被使用來榮耀神與靠近不同的人。一首美妙的詩歌就像是一彎淺淺的溪流,輕輕流過你我的心,也像是乾季過後的第一場及時雨,讓乾涸已久的心在那一瞬間得到滋潤。



 

「詩歌創作與宣道」經驗談


說起咱們開始嘗試用創作詩歌作為宣道的工具,時間可以追溯到1998年秋天……。照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校園詩歌佈道,當時幾位大專生們心想:本會的神蹟奇事及信仰的體驗一直豐豐富富,也許可以藉著詩歌演唱的方式將它傳遞出去,便嘗試將信仰見證寫成詩歌,在詩歌佈道時一邊演唱一邊做見證……。於是便創作出個人的見證〈趕路的人〉以及一位傳道者的生命歷程〈假如我有一雙鞋〉,另外〈耶穌是我寶〉這首歌更寫出一位年輕的大專學子對於信仰的重新確認;當我們以淺顯而白話的歌詞配上流暢的旋律創作詩歌時,發現特別能靠近人心、引起共鳴;並且不論是演唱者及在座的聽眾都能輕易瞭解歌詞所要傳達的信息及意涵。

於是便有一群年輕的弟兄姊妹們開始嘗試用詩歌將自己的信仰體驗與人分享,這樣的創作過程就好比信仰日記或是讀經心得,是一種分享也是一個不斷反省、不斷更新的歷程。這些創作詩歌應用在詩歌佈道、921心靈重建詩歌音樂會及本會福音廣播節目「心靈的遊牧民族」,都能讓初次接觸信仰的人在短詩間之內放下心中的防衛,並且透過熟悉的現代曲調、白話的歌詞,直接接收到福音的信息。

曾經有幾位任教於高中、高職的同靈,在英文、音樂、輔導課當中教授本會創作詩歌,並將《您知道嗎?》、《同享主恩》、《牽我手伴我走》等專輯致贈給未信主學生,沒想到竟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內心得到安慰,也使得原本在生命中遭受挫折正在接受輔導的學生們破涕為笑,並且進而對信仰產生興趣,這樣的回饋是我們當初戰戰兢兢開始創作時不敢想的,而神真的願意使用卑微的器皿手所作的工。

而本會宣道處所出版的「心靈遊牧民族」之歌系列:《您知道嗎?》、《同享主恩》、《牽我手伴我走》等專輯創作的宗旨,均是特別為了宣道用途和廣播節目上的播放,而為一般大眾所創作的詩歌。



 

將人帶到主面前


每一個努力佈道的人,他的心都是熱切且積極的,但重點在於如何表達出來,無論以何種方式來傳遞,但一定要能將我們這顆愛主的心表達出來,讓旁人也感受到這份活力和喜悅!向人佈道是一種技巧,是需要經過練習的,做得愈多次就能愈熟練,也許你會說:「就算你擁有十分的技巧,但還是不能保證得人如得魚吧!

因為感動人心和揀選在神呀!」的確如此!就算你擁有最佳的技巧但還是不能保證他就能因此信主,但如果我們無法將人帶到主面前,又如何向他介紹主呢?無法將人帶到神的殿,又如何讓他領會到神呢?

世上有太多的人心靈愁苦、生活苦悶,憂愁的心找不到出口,滿身的傷痕也無法得到安慰,但為何我們基督徒可常保喜樂呢?誠如保羅所說:「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四4),佈道的另一個重點是將如何得到真正喜樂的方法告訴人,如何靠主得勝,戰勝世上的愁苦和煩憂,而詩歌更能表達出信仰對我們生命的提昇,就像是《詩篇》中所言:「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詩九十六1)、「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歡樂;要發起大聲,歡呼歌頌!要用琴歌頌耶和華!用琴和詩歌的聲音歌頌祂!」(詩九十八4

我們必須憑著愛心與智慧,試著站在未信主之人的立場來好好想想,究竟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福音信息才能使人願意嘗試接受,不致因為音樂形式產生的隔閡,阻礙我們向各種人傳福音的機會;不論是聖經故事、聖經人物、聖經經節,抑或是信仰生命的復興,都希望能藉著詩歌的帶領,將人緊閉的心扉敲開,這樣也才有機會讓聖靈的風徐徐吹進不安的心。真教會在創作詩歌的路上仍然走得踉踉蹌蹌,而在這個注重「著作權」的時代裏,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對於詩歌創作抱持鼓勵的態度,多方嘗試在面對不同對象、不同場合時使用詩歌,才有可能創作出所謂榮神益人、表現出真耶穌教會特色的作品,否則我們將很難有機會「唱自己的歌!」(請參閱本刊六月號)

多元而豐富的創作,可以打開更多的心門,激發更多的感動,讓信仰生命不斷更新,但願我們都能放寬心胸、打開眼界,也願我們用心創作的詩歌能像一張張的網,收納所有不安和無助的心,並將喜樂和平安的種子撒向全世界,在每一個憂傷和枯寂角落生根、發芽。



 

附註


1.《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中古至文藝復興》,張己任著,台灣商務印書館。

2.“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usic A History”,K . Marie Stolba,Wm.C.Brown Publishers。

3.《直奔標竿》,Rick Warren著,基督使者協會。






文章標籤:  #Zoe   #287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