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


&

搜尋&分類

資優學生如何建立有價值的人生觀?

撰文/許德宏|聖靈月刊288期-2001.09|主題/從口唱心和談音樂事奉(下)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范媽媽問:

家中的寶貝兒子,長得一副聰明相,在校是一個腦筋靈活、反應敏捷的資優生;不過,隨著年紀愈大,怹的表現卻愈來愈差,待人處事老是擺著高姿態,還以功利的眼光追求一些報償性質高的成就,真怕他將來會走向「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的局面,這實在是父母不願看見的情況!不知道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導正孩子的功利觀念和人生態度?

哈利路亞,親愛的范媽媽平安:

收到您的來信,我們內心的情緒是複雜且多變的:高興的是神所賞賜的產業如此聰慧美好;擔心的卻是天才兒童所架構的觀念是那麼趨近以功利為主的社會化人際相處模式,完全沉迷在攫取利益報償的漩渦中。不過,感謝神,讓您早先洞察到這一點,不因為自己的兒子是位資優生而忘記應有的教養功夫,能夠向外尋求支援、幫助,相信,我們在天上的父一定會體察您的苦心,慢慢用簡單的方法引導孩子步上健康的坦途。

一般說來,資賦優異兒童在人口的分佈統計上就屬鳳毛麟角,這也是上天賜給人們的一項大禮,好讓社會國家因著這些傑出人才的貢獻,造福整體的生活環境。面對這樣具有天資的孩子,或許大多數人的想法就是「他好厲害」、「他真行」、「他……」,過多的讚美語句和羨慕眼光加諸在天才的身上,久而久之頭上的光環就出現,自我的優越感便產生,一個不小心,很快落入自大驕傲、目中無人的陷阱裏;如果再加上父母親從旁的默許或支持,那可就真的眼睛長到頭頂上,想法和眼界愈來愈唯我獨尊、孤芳自賞囉!

簡單地說,聰明的孩子往往被賦予高度的期待與關注,也由於這樣的孩子總是人群中的焦點,具有較為正向且積極的自信,無怪乎在累積了一定程度的肯定以後,自然而然就會流露出一股令人難以抵擋的魅力;從好的一面看來,前途無可限量,是位足堪大任的可造之才;從反面言之,此種優異特質往往與常人的思維模式相左,使其在面對批評、拒絕、傷害時,修復挫折感的調適期相對拉大,常陷入懷才不遇、與團體格格不入、理想和現實相衝突的消極矛盾裏。或許,這樣的利弊交雜,讓許多資優學生陷入兩難,同時也迷失了自我本該認真定位的價值取向。於是,選擇了一條較為保護自己的處事之道,用以肯定自己獨到的眼光,遊戲人間,快活逍遙。

就您的孩子所呈現出來的外顯行為約略推敲,不難發現他的心思是細密而敏銳的,遠比一般孩子早先一步探求到成人世界的社會化交際模式並予以實行,在嚐到甜頭的誘因下,一再採用這套應對模式來獲得高度的自我滿足與成就感,想來,這何嘗不是他之所以優於常人的高度洞察力所致。只是,他所吸收和仿效的行為仍屬較侷促的一方,尚未將其視野拉大,或者他的心中已然排除自認為愚昧不合時宜的方式(如按部就班、節約儉樸之類),從而認真地執行此一具高度挑戰性的生活實驗,卻忽略了信仰在生活中所應佔有的份量,一種反思神言恩語過後得以對自我言行多所修正的檢核量尺。

以國內的教育觀點探究,資優生的情意教育一向是資優教育中極受重視的課程,因為資優就群體而言是對社會學習有助益的一群,但就個體看來,資優生亦因其身心特質不同於他人往往造成內在的痛苦,更需要藉由不間斷的輔導來穩定並釐清資優生的情緒困擾與諸多自發性批判思考的質疑。

在此介紹學者Dabrowski(1964)針對資優生之情緒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之正向非統整論(Theory of Positive Disintegration):


1.初級統整階段

個體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情與自我檢核能力,無太多責任感,通常以暴力方式取得權力,此階段內心是沒有衝突的。


2.單一階層的非統整階段

思考僅侷限於身旁人群的回應,完全受主流價值的影響,常被社會道德觀左右,內心有時雖想背離但終究顧全大局而放棄。因此,內心衝突如小小漣漪般輕微,僅在各種社會價值中做權衡與考量。


3.自發性的多階層非統整階段

個體內在衝突是垂直性的,有股衝動想達到更高標準,常質疑自己的現況,關心「能做什麼」及「應該如何做」,此時內心在社會價值與理想價值中徘徊不定。

然而,在自主因素的督促下,使個體在經歷憤怒、焦慮、不安等衝突時,也出現了對人的同情、更高的道德意識、責任感,與自我評鑑能力。


4.組織化的多階層非統整階段

個體走向自我實現的路途,可說是社會上有效能的領導者,顯示高度的責任感、真誠、自省、同理他人、思考與行為自主、充分自知的特質。


5.次級統整期

個體理想達成,充分自我掌控,內心衝突解除,他們的人生即是服務,不再計較、猶疑與衝突,生存的最高與唯一原則是:大愛與關懷。

由此觀之,這隻聰慧小羊或許正處於學者所界定的第二階段,囿於週遭人事的價值觀擺盪,試圖找出一條討好社會主流的路子。乍看之下似乎並無不妥,不過在全盤了解整個情緒發展的順序之後,我們更應冷靜思想:這份信仰所帶給每位基督徒的不就是儘早擁有上述第三到第五階段裏提及所謂清明思辨的判斷並愛人如己的心腸嗎?倘若,藉著這本聖經的教導就能及早擁有,那麼,又何需一定要循著上述五個階段的轉折方能體察何謂正確且具價值的人生觀!

聖經記載:所羅門王上基遍去獻祭,在基遍,夜間夢中,耶和華向所羅門顯現,對他說:「你願我賜你什麼?你可以求。」所羅門說:「僕人住在你所揀選的民中,這民多得不可勝數。所以求你賜我智慧,可以判斷你的民,能辨別是非。不然,誰能判斷這眾多的民呢?」所羅門因為求這事,就蒙主喜悅(王上三5-10

聖經又記載:過了十二個月,他遊行在巴比倫王宮裏。他說:「這大巴比倫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京都,要顯我威嚴的榮耀嗎?」這話在王口中尚未說完,有聲音從天降下,說:「尼布甲尼撒王啊,有話對你說,你的國位離開你了。你必被趕出離開世人,與野地的獸同居,吃草如牛,且要經過七期。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日子滿足,我──尼布甲尼撒王舉目望天,我的聰明復歸於我,我便稱頌至高者,讚美尊敬活到永遠的神。祂的權柄是永有的;祂的國存到萬代。現在我──尼布甲尼撒王讚美、尊崇、恭敬天上的王;因為祂所做的全都誠實,祂所行的也都公平。那行動驕傲的,祂能降為卑(但四29-37)。

以上兩段經文清楚點明所羅門王與尼布甲尼撒王之間的差異點就在於:聰慧是外求還是與生俱來?而這也成了兩位國王遭逢不同景遇的關鍵。以信仰角度切入,凡人的才華皆算為神格外的恩賜,為要成就神的經綸。倘若有了這般認知,其實,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是沒什麼可以誇口的,畢竟,從神那兒白白領受理當白白付出甚至白白捨去,假使一味自覺身價不菲,用心謀畫盤算,說不定到頭來驚覺僅是一場原地踏步的空夢!

如今,姑且不論所謂狹隘的資質優劣所可能產生的差異,但必須正視的是,身處於光怪陸離的花花世界,神賜給祂子民明亮的眼眸早被漸次沾染的社會習氣所遮蔽且蓋上厚厚的一層灰卻是不爭的事實,而猛然驚覺小小後輩竟也沾染陋習方感不安。其實,這樣的有樣學樣不也是對於整體社會偏差價值觀的誤導未能盡到所謂做鹽做光的本分所應當深以為鑑的警戒!

羊聽牧羊人的聲音,神所告訴眾人的就只是簡單易懂的道理,不過,知易行難!想說的是,聖經的教導原本就是顛撲不變的真理,孩子趨功近利的行為只不過是以一種近乎反射鏡的方式映照出成人世界的醜陋罷了。很多時候仗勢著滿口仁義道德大加訓斥小孩的大人們,其實心口不一的機會與習慣甚至是做法才令人更加不齒,整個社會如此,難到教會就敢誇口向來自珍自重未曾遭到沾染嗎?捫心自問:究竟是誰造就了這樣惡性循環的示範,一點一滴地鯨吞蠶食著這些正往大人路上邁進的孩子呢?

帶領孩子回歸神的教導,聰慧的資優生一定懂得言簡意賅的神言恩語;當然,試著與老師配合一同走進並分擔孩子心中的困惑、疑懼是少不得的,如果還能夠帶著孩子去觀察、體會弱勢族群(身心障礙者、原住民、孤兒、獨居老人、遊民、受虐、家暴……等)的生活並了解他們的難處,相信,資優生所激發出的改造理想會更多,而屬乎從天而來的大愛將會在他們的身上被看見,因為「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要將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感受了神的愛,豈能將燈放在斗底下?

美國的教育界稱這些資賦優異的孩子為「Gift」,是出自上天格外賜予的禮物,有其懷抱感謝、企盼、期許的意涵,也就是先前論及情緒發展的四到五階段所能達到改造、幫助整體人類進步、完滿具體落實的想望,更由於當地多半信仰基督的福音,自然而然謙卑自省的心相較於國內的資優生家庭來說要充足許多。因此,資優真的不是一種盛氣凌人的高傲態勢,反而成了散播希望與愛的付出者。

家有資優兒是一種加倍甜蜜的負荷,為的是要讓彼此從中明白相互幫補、同作肢體的重要,人所用的教導固然有其不容抹煞的功效;不過,面對資優生就該以神當作他最高的導師來協助他,畢竟,神智神能的廣闊浩大方為資優生所折服,也才能輕易地駕馭他們走在主的路上。最後,仍舊別忘了帶領孩子屈膝於主前,靈裏的教導提醒是最最受益的。

願您及您的全家平安!






文章標籤:  #許德宏  #288期  #宗教教育